丹麥,Skagen - 法國
By Tracy
at 2012-01-28T17:25
at 2012-01-28T17:25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6712121
丹麥極北,海水正藍。
我帶著幾近是尖叫出聲的喜悅來到斯給恩(Skagen),前一晚還開心到睡不著。法國
室友邊開著車邊嚷著他到達之後要跳下海跟海水一起跳舞,後座上堆滿了這兩天要吃的食
物,盛載食物的箱子就隨著路面起伏躍動,食物的味道也隨之散發開來。我沒說話,一如
往常的沉默,但內心的激動卻是澎湃。放眼望去盡是沙丘,風大得不像話,一開窗好似沙
子就會把人給淹沒。
從科靈(Kolding)開車到斯給恩(Skagen)約是三百多公里,走高速公路E45到腓特
烈港(Frederikshavn)後轉國道40,一路向北,直到丹麥極北的小鎮斯給恩。抵達斯給
恩市區,我們把車子停在靠碼頭的停車場裡,來到人聲鼎沸的斯給恩港(Skagen Havn)
。
沿著港口而建的道路稱為漁屋碼頭路(Fiskehuskajen),這條路上都是以海鮮料理
著名的餐廳,不過我們三個窮小子只有望著他人盤中飧流口水的份。這條路上的餐廳有志
一同的有著紅牆、白窗和墨綠色屋頂,一旁就是碼頭,新鮮的魚貨每天就直接從船艙送進
餐廳的冰庫,難怪有人會大老遠開車來這裡,只為了吃一頓飯,而且還不便宜。
走到市區裡,屋子清一色是鵝黃色外牆、白色窗櫺和紅瓦屋頂的矮房子,走在街上,
縱使人來人往,卻感覺不到一絲繁忙,聽人說,這裡有丹麥最藍的天空,無論心情再怎麼
差,來到這裡必能一掃陰霾吧!
這樣愉悅的氣氛,讓我們決定徒步走到五公里外的丹麥極北點葛雷恩(Grenen)。
遠離市區,天際線所及都是沙丘,這裡的沙子輕飄飄的,風一吹就跑得好遠,十八、
十九世紀時,斯給恩曾經受到沙漠化的侵襲,當時政府在沙丘上廣植防風植物以避免沙子
掩蓋綠地及建築物,沙漠化的情形終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獲得控制。這裡的沙丘質地柔軟,
踩在沙子上腳就往下陷,於是本來健步如飛的三個人,走在沙丘上變得步履蹣跚,平時五
分鐘就可以抵達的路程,卻要花上十五分鐘。
沿著東濱海路(Østre Strandvej)往東北方走,就可以看到丹麥最古老的天秤燈塔
(Vippefyr)。這座天秤燈塔建於1626年,是丹麥第一座燈塔,設計者為Jens Pedersen
Groves。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1913年為了慶祝斯給恩建市五百週年而重建的燈塔,設計者
為丹麥現實主義畫家卡爾‧羅徹(Carl Locher, 1851-1915)。
如果光看它的造型,很難想像它是一座「燈塔」,的確,這種形式的燈塔只被運用在
十八世紀或更早以前的丹麥。天秤燈塔俗稱「傾斜的燈籠」(tipping lantern),丹麥
文「vippe」有「翹翹板」的意思,而「fyr」指的就是「燈塔」,發明者就是利用槓桿原
理,一端掛上可放置煤炭或木頭的鐵桶,點燃後將鐵桶升上高空作為照明燈,不過這種方
式很沒效率,一來必需不斷的放下鐵桶補充燃料,二來燃燒木頭的火光有時微小到並不足
以導航,因此後來就被磚砌燈塔給取代了。
在天秤燈塔的不遠處,就在燈塔路(Fyrvej)旁有一座白色的燈塔,這座燈塔的名字
從丹麥文直譯就是「白色燈塔」(Det Hvide Fyr),完工於1747年的白色燈塔是丹麥第
一座磚砌燈塔,設計者為建築師菲利浦‧德‧蘭吉(Philip de Lange, 1705-1766),它
的建造就是為了取代了破舊的天秤燈塔。
這座21公尺高的燈塔本來是沒有經過任何粉刷的磚紅色,後來在1800年被漆成全白。
燈塔本來是利用燃燒煤炭以產生光源,但後來在1835年加裝了拋物面反射鏡,燃料也變成
油菜籽油。白色燈塔於1858年退役,被另一座更新的「灰色燈塔」(Det Grå Fyr)取代
。1960年白色燈塔被重建,目前作為藝術展覽場地使用。
繼續沿著海岸走,經過葛雷恩露營地(Grenen Camping),就可以看見遠方的「灰色
燈塔」(Det Grå Fyr),這座燈塔又稱作「斯給恩燈塔」(Skagen Fyr),建於1854年
,歷時四年才完工,設計者為丹麥建築師尼爾斯‧席佛雷‧尼畢龍(Niels Sigfred
Nebelong, 1806-1871),46公尺的高度使它成為當時丹麥最高的燈塔(現在則是第二高
),它位於岬角中點,可同時看守岬角兩側的海域:即西邊的斯卡格拉克海峽(
Skagerrak)及東面的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
走在沙灘上,風呼呼的往臉上吹,縱使天氣好得很,還是步步艱辛。灰色燈塔一直在
我們視線之內,卻好像怎麼走也走不到,葛雷恩露營地旁有許多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遺
留下來的碉堡,二戰期間,丹麥被德軍占領五年,因此斯給恩周圍的海岸線成為德軍大西
洋防線的一環,如果對於這段歷史或對碉堡的內部結構及功能有興趣,在燈塔路(Fyrvej
)的終點處,有一座碉堡博物館(Skagen Bunkermuseum),除了可以參觀碉堡內部,還
展出二戰時德軍使用的武器和裝備。
灰色燈塔是唯一一座可以上到塔頂參觀的燈塔,入口處放有一只盒子,要參觀的人就
自己把錢丟進去,並沒有其他人看守,法國室友說如果是在法國,才不會有人鳥它,說不
定裡頭的錢還會被偷走,德國室友則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她說在北歐,人對人的信任就是
如此深厚,但這招在德國並不管用,「那在臺灣呢?」他們兩個好奇的問,「嗯……我覺
得也許可行,臺灣某些地區還是很純樸的,不過在大城市可能就不行了啦!」,不知道為
什麼,被這麼一問,反而心虛了起來,臺灣人究竟能不能被信任呢?完了完了,這可真是
一個尷尬的問題啊!
走完120個階梯上到塔頂,氣喘如牛還沒回神,就被突來的強風吹得倒退好幾步,這
風可不是普遍的大,我們本來想把相機放在某個地方自拍的,但是風大到我怕相片拍不成
,相機就被吹落了,還好當時有其他旅客,我們三個頂著很酷的髮型,努力睜開眼,拍下
這張滑稽的合照。
從塔頂往下看的風景可真是壯觀,不僅可以看到史給恩全鎮的風景和周圍的海岸線,
還可以遠眺丹麥極北點葛雷恩,在沙丘上走路的人變得像螞蟻一樣不起眼,連剛剛看到的
碉堡都變成玩具車般大小,還好我沒有懼高症,風這麼大,欄杆又不高的情況下,站在這
麼高的地方真的需要一番勇氣。
下了塔後,我們繼續往北走,總算來到葛雷恩(Grenen),「Gren」指的是「樹的分
支」,這裡的確長得很像樹梢,而且還是會「生長」的樹梢喔!因為這裡一直受到風和海
的堆積作用,因此這塊沙地每年以十公尺的速度往東北方延伸,有人說再過不久,沙地就
會與瑞典土地相連。也因為葛雷恩岬角一直在延伸,所以每過一段時間,丹麥政府就要再
蓋一座新的燈塔,所以下一座燈塔會是什麼顏色呢?會在什麼時候蓋呢?我期待著。
大家都說葛雷恩是丹麥的極北點,不過以地理位置來看,因為葛雷恩岬角(Skagens
Odde)其實有點向東南偏移,所以真正的「極北」是在葛雷恩往西約三公里的地方,但無
所謂,遊客來到這裡為的就是看海水跳舞。我也是。
葛雷恩位於兩面水域交會之處,斯卡格拉克海峽(Skagerrak)和卡特加特海峽(
Kattegat)在此交會,兩邊的海水相撞出一條線,發出「啪啪啪」的聲音,法國室友本來
已經脫了鞋,準備脫了衣服往下跳,不過因為這裡的水流湍急,洄瀾甚多,絕對絕對是禁
止游泳的!所以我們就脫了鞋,做了所有來這邊的遊客都會做的事:一腳踩在斯卡格拉克
海,另一腳踩在卡特加特海,然後拍下紀念照。
想到要走五公里回到市區,我們三個腿都軟了。沒想到我們的救星出現了!「
Sandormen」是往返葛雷恩和葛雷恩美術館(Grenen Kunstmuseum)停車場的載客卡車,
不過一個大人要付25克朗,我們想了想,還是認命沿著公路走回去,看是不是有好心人要
讓我們搭便車。
Sandormen原本不是載人用的,而是載鵝卵石用的。許多當地屋舍在二戰時被摧毀,
戰爭結束後,許多居民來到海邊撿鵝卵石當成是重建家園的建材,因此開始有人開著卡車
來到這裡載送,很多像我們這種懶得自己走回市區的訪客就問司機說可不可以搭便車,結
果問久了就被當成是一門生意開始經營。
不過這門生意對我們來說好像不是很划算,畢竟從美術館停車場走回市區還是有一段
距離,所以我們決定先走到停車場的旅客中心,買些小東西吃補充體力,順便買張明信片
寄給自己,丹麥郵資通常比明信片本身貴上許多,但每到一個陌生的地點,總會寄張明信
片給自己,寫下當時的感想還有對該地的印象。
那時的我,天真的以為自己可能是第一個來到斯給恩的臺灣人,也許是因為放眼望去
都並未看見任何一個亞洲面孔,所以才有這種想法吧!如果真要讓我想出臺灣人從沒到過
的地方,那還真的是不簡單呢!
走回市區時,三個人都累翻了,坐在車子裡一聲不響,沒人想開車,也沒人想說話,
忘了是誰突然大叫了一聲說:「好!出發」,然後發動引擎,往下一站前進。
再見,有著像陽光一樣和煦的顏色的小鎮。
--
丹麥極北,海水正藍。
我帶著幾近是尖叫出聲的喜悅來到斯給恩(Skagen),前一晚還開心到睡不著。法國
室友邊開著車邊嚷著他到達之後要跳下海跟海水一起跳舞,後座上堆滿了這兩天要吃的食
物,盛載食物的箱子就隨著路面起伏躍動,食物的味道也隨之散發開來。我沒說話,一如
往常的沉默,但內心的激動卻是澎湃。放眼望去盡是沙丘,風大得不像話,一開窗好似沙
子就會把人給淹沒。
從科靈(Kolding)開車到斯給恩(Skagen)約是三百多公里,走高速公路E45到腓特
烈港(Frederikshavn)後轉國道40,一路向北,直到丹麥極北的小鎮斯給恩。抵達斯給
恩市區,我們把車子停在靠碼頭的停車場裡,來到人聲鼎沸的斯給恩港(Skagen Havn)
。
沿著港口而建的道路稱為漁屋碼頭路(Fiskehuskajen),這條路上都是以海鮮料理
著名的餐廳,不過我們三個窮小子只有望著他人盤中飧流口水的份。這條路上的餐廳有志
一同的有著紅牆、白窗和墨綠色屋頂,一旁就是碼頭,新鮮的魚貨每天就直接從船艙送進
餐廳的冰庫,難怪有人會大老遠開車來這裡,只為了吃一頓飯,而且還不便宜。
走到市區裡,屋子清一色是鵝黃色外牆、白色窗櫺和紅瓦屋頂的矮房子,走在街上,
縱使人來人往,卻感覺不到一絲繁忙,聽人說,這裡有丹麥最藍的天空,無論心情再怎麼
差,來到這裡必能一掃陰霾吧!
這樣愉悅的氣氛,讓我們決定徒步走到五公里外的丹麥極北點葛雷恩(Grenen)。
遠離市區,天際線所及都是沙丘,這裡的沙子輕飄飄的,風一吹就跑得好遠,十八、
十九世紀時,斯給恩曾經受到沙漠化的侵襲,當時政府在沙丘上廣植防風植物以避免沙子
掩蓋綠地及建築物,沙漠化的情形終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獲得控制。這裡的沙丘質地柔軟,
踩在沙子上腳就往下陷,於是本來健步如飛的三個人,走在沙丘上變得步履蹣跚,平時五
分鐘就可以抵達的路程,卻要花上十五分鐘。
沿著東濱海路(Østre Strandvej)往東北方走,就可以看到丹麥最古老的天秤燈塔
(Vippefyr)。這座天秤燈塔建於1626年,是丹麥第一座燈塔,設計者為Jens Pedersen
Groves。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1913年為了慶祝斯給恩建市五百週年而重建的燈塔,設計者
為丹麥現實主義畫家卡爾‧羅徹(Carl Locher, 1851-1915)。
如果光看它的造型,很難想像它是一座「燈塔」,的確,這種形式的燈塔只被運用在
十八世紀或更早以前的丹麥。天秤燈塔俗稱「傾斜的燈籠」(tipping lantern),丹麥
文「vippe」有「翹翹板」的意思,而「fyr」指的就是「燈塔」,發明者就是利用槓桿原
理,一端掛上可放置煤炭或木頭的鐵桶,點燃後將鐵桶升上高空作為照明燈,不過這種方
式很沒效率,一來必需不斷的放下鐵桶補充燃料,二來燃燒木頭的火光有時微小到並不足
以導航,因此後來就被磚砌燈塔給取代了。
在天秤燈塔的不遠處,就在燈塔路(Fyrvej)旁有一座白色的燈塔,這座燈塔的名字
從丹麥文直譯就是「白色燈塔」(Det Hvide Fyr),完工於1747年的白色燈塔是丹麥第
一座磚砌燈塔,設計者為建築師菲利浦‧德‧蘭吉(Philip de Lange, 1705-1766),它
的建造就是為了取代了破舊的天秤燈塔。
這座21公尺高的燈塔本來是沒有經過任何粉刷的磚紅色,後來在1800年被漆成全白。
燈塔本來是利用燃燒煤炭以產生光源,但後來在1835年加裝了拋物面反射鏡,燃料也變成
油菜籽油。白色燈塔於1858年退役,被另一座更新的「灰色燈塔」(Det Grå Fyr)取代
。1960年白色燈塔被重建,目前作為藝術展覽場地使用。
繼續沿著海岸走,經過葛雷恩露營地(Grenen Camping),就可以看見遠方的「灰色
燈塔」(Det Grå Fyr),這座燈塔又稱作「斯給恩燈塔」(Skagen Fyr),建於1854年
,歷時四年才完工,設計者為丹麥建築師尼爾斯‧席佛雷‧尼畢龍(Niels Sigfred
Nebelong, 1806-1871),46公尺的高度使它成為當時丹麥最高的燈塔(現在則是第二高
),它位於岬角中點,可同時看守岬角兩側的海域:即西邊的斯卡格拉克海峽(
Skagerrak)及東面的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
走在沙灘上,風呼呼的往臉上吹,縱使天氣好得很,還是步步艱辛。灰色燈塔一直在
我們視線之內,卻好像怎麼走也走不到,葛雷恩露營地旁有許多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遺
留下來的碉堡,二戰期間,丹麥被德軍占領五年,因此斯給恩周圍的海岸線成為德軍大西
洋防線的一環,如果對於這段歷史或對碉堡的內部結構及功能有興趣,在燈塔路(Fyrvej
)的終點處,有一座碉堡博物館(Skagen Bunkermuseum),除了可以參觀碉堡內部,還
展出二戰時德軍使用的武器和裝備。
灰色燈塔是唯一一座可以上到塔頂參觀的燈塔,入口處放有一只盒子,要參觀的人就
自己把錢丟進去,並沒有其他人看守,法國室友說如果是在法國,才不會有人鳥它,說不
定裡頭的錢還會被偷走,德國室友則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她說在北歐,人對人的信任就是
如此深厚,但這招在德國並不管用,「那在臺灣呢?」他們兩個好奇的問,「嗯……我覺
得也許可行,臺灣某些地區還是很純樸的,不過在大城市可能就不行了啦!」,不知道為
什麼,被這麼一問,反而心虛了起來,臺灣人究竟能不能被信任呢?完了完了,這可真是
一個尷尬的問題啊!
走完120個階梯上到塔頂,氣喘如牛還沒回神,就被突來的強風吹得倒退好幾步,這
風可不是普遍的大,我們本來想把相機放在某個地方自拍的,但是風大到我怕相片拍不成
,相機就被吹落了,還好當時有其他旅客,我們三個頂著很酷的髮型,努力睜開眼,拍下
這張滑稽的合照。
從塔頂往下看的風景可真是壯觀,不僅可以看到史給恩全鎮的風景和周圍的海岸線,
還可以遠眺丹麥極北點葛雷恩,在沙丘上走路的人變得像螞蟻一樣不起眼,連剛剛看到的
碉堡都變成玩具車般大小,還好我沒有懼高症,風這麼大,欄杆又不高的情況下,站在這
麼高的地方真的需要一番勇氣。
下了塔後,我們繼續往北走,總算來到葛雷恩(Grenen),「Gren」指的是「樹的分
支」,這裡的確長得很像樹梢,而且還是會「生長」的樹梢喔!因為這裡一直受到風和海
的堆積作用,因此這塊沙地每年以十公尺的速度往東北方延伸,有人說再過不久,沙地就
會與瑞典土地相連。也因為葛雷恩岬角一直在延伸,所以每過一段時間,丹麥政府就要再
蓋一座新的燈塔,所以下一座燈塔會是什麼顏色呢?會在什麼時候蓋呢?我期待著。
大家都說葛雷恩是丹麥的極北點,不過以地理位置來看,因為葛雷恩岬角(Skagens
Odde)其實有點向東南偏移,所以真正的「極北」是在葛雷恩往西約三公里的地方,但無
所謂,遊客來到這裡為的就是看海水跳舞。我也是。
葛雷恩位於兩面水域交會之處,斯卡格拉克海峽(Skagerrak)和卡特加特海峽(
Kattegat)在此交會,兩邊的海水相撞出一條線,發出「啪啪啪」的聲音,法國室友本來
已經脫了鞋,準備脫了衣服往下跳,不過因為這裡的水流湍急,洄瀾甚多,絕對絕對是禁
止游泳的!所以我們就脫了鞋,做了所有來這邊的遊客都會做的事:一腳踩在斯卡格拉克
海,另一腳踩在卡特加特海,然後拍下紀念照。
想到要走五公里回到市區,我們三個腿都軟了。沒想到我們的救星出現了!「
Sandormen」是往返葛雷恩和葛雷恩美術館(Grenen Kunstmuseum)停車場的載客卡車,
不過一個大人要付25克朗,我們想了想,還是認命沿著公路走回去,看是不是有好心人要
讓我們搭便車。
Sandormen原本不是載人用的,而是載鵝卵石用的。許多當地屋舍在二戰時被摧毀,
戰爭結束後,許多居民來到海邊撿鵝卵石當成是重建家園的建材,因此開始有人開著卡車
來到這裡載送,很多像我們這種懶得自己走回市區的訪客就問司機說可不可以搭便車,結
果問久了就被當成是一門生意開始經營。
不過這門生意對我們來說好像不是很划算,畢竟從美術館停車場走回市區還是有一段
距離,所以我們決定先走到停車場的旅客中心,買些小東西吃補充體力,順便買張明信片
寄給自己,丹麥郵資通常比明信片本身貴上許多,但每到一個陌生的地點,總會寄張明信
片給自己,寫下當時的感想還有對該地的印象。
那時的我,天真的以為自己可能是第一個來到斯給恩的臺灣人,也許是因為放眼望去
都並未看見任何一個亞洲面孔,所以才有這種想法吧!如果真要讓我想出臺灣人從沒到過
的地方,那還真的是不簡單呢!
走回市區時,三個人都累翻了,坐在車子裡一聲不響,沒人想開車,也沒人想說話,
忘了是誰突然大叫了一聲說:「好!出發」,然後發動引擎,往下一站前進。
再見,有著像陽光一樣和煦的顏色的小鎮。
--
All Comments
By Hamiltion
at 2012-01-29T14:28
at 2012-01-29T14:28
Related Posts
香港:名牌滿天飛☆尖沙咀名店和海港城
By Rachel
at 2012-01-27T21:50
at 2012-01-27T21:50
我的歐洲尋香經驗談
By Charlotte
at 2012-01-27T15:10
at 2012-01-27T15:10
3/23~4/1德國
By Anonymous
at 2012-01-27T11:46
at 2012-01-27T11:46
丹麥,Vejle
By Zenobia
at 2012-01-27T01:23
at 2012-01-27T01:23
丹麥,Vejle
By Gilbert
at 2012-01-27T01:05
at 2012-01-27T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