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楓火【十二】永觀堂—阿彌陀堂 - 京都
By Christine
at 2016-12-06T11:47
at 2016-12-06T11:47
Table of Contents
~※ 永觀堂—阿彌陀堂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3596667
從「極樂橋」橫越過「放生池」的邊角,我來到了「永觀堂」的殿舍區,橋
身直指的方向有道短階,兩側楓枝半掩,階頂人群雜沓。好奇跟了過去,原來是
座「御影堂」,殿體闊偉卻樸拙,素白窗門成了木褐牆柱間的簡約襯飾。
我擠在人群中望探,門前立了細長碑柱,柱面書的雖是漢字,卻似深奧經文
般難瞭,因此我也如多數遊人一樣,將視線轉至殿前小院,畢竟這兒的楓色甚美
,橙亮葉身在尖端轉為緋豔,彷若燄舌,從階處望去,流曲椼架便像被火灼燃一
樣,冷寂的表情也多了些溫度。
入殿的方向被擋攔,似乎得從「玄關」那兒順觀覽路線才能進訪,不過殿側
仍舊有著「手水舍」,還賦予「龍吐水」這樣的名號。儘管淨手行禱的步驟被切
分開來,但「手水舍」卻如小亭般成了林景中的亮點,彩楓在簷頂密織蔽去日芒
,落葉則鋪染了一地紅褐,若順石板路的指向望去,還有階徑盤折探入歡豔的坡
林。
然階徑同樣非遊客可擅入,所以我只能往兩側打量,盤算接續該怎麼走,從
地圖上看,北邊通往殿舍區的入口玄關,要逛完非三兩分鐘之事,而南邊只有一
小區,便先往那去了。須臾,我望見另道石階通向殿舍,不過這回遙長得多,根
據方位,階末的那棟建築應是「阿彌陀堂」,本想上去看看殿體的風貌,但旋即
又懶魂附身地放棄了,反正晚點循觀覽路線還會再走到那,何必虐待自己。
不過鄰近階口的景緻頗美,原本苔綠已使石塔與石燈籠古意盎然,楓的妍彩
又添了些花燦,斑橙間雜著嫣紅又透了點嫩黃,讓人不由得駐足。此外,這兒也
立了一尊數人高的石像,飾綴的纓絡沿巾袍披垂至裙擺,頭冠則分生出許多佛顏
,襯上光燄顯得華美。然我對諸佛形貌的認知不深,只能由其手持的淨瓶推測該
是觀音菩薩。
步徑至此便是盡頭,但這邊角之地其實為「放生池」的始源,一道瀑流自山
壁跌墜,在堆石中化成水澗接往院池。水瀑激起林間清冽,橫探楓枝於溪岩灑上
落葉幾許,秋意無限。溪邊還有個小石碑,仔細讀辨,上面刻著「獅子門歷代句
碑」,字雖易懂,意卻難明,畢竟放眼望去,不見獅也不見門,只有些亂石散置
在坡間,難道上面的污痕就是字的殘跡?我盯了半晌依舊沒有結論。
逛完了這區,接續便要拜訪位於坡上的殿舍群,入口玄關在寺門附近,行去
的路上楓林茂密,色階多變,或許再過數年便會交互搭接,彷若一條彩虹甬道也
說不定。此外,走著走著偶爾會發現些奇特樹種,不似一般楓葉分尖成掌,而是
細散如羽帶著鋸齒稜邊,讓人長了見識。
當在環牆邊與流雲刻飾的「唐門」擦身而過,我看到了與玄關相接一起的「
鶴壽台」,進院時曾瞥見這座山牆巨大的屋舍,現刻多望幾眼,依舊不太理解為
何如此稱呼,難道上面還有個眺望台?狐疑中正要轉進玄關時,眼角卻瞄到不遠
處標著「浴室」,好奇之下,便先晃去研究。可是走近一望,橫擋長竿後的房間
空空如也,一旁標牌儘管章句洋灑,看懂的就只有「江戶時代」這幾個字,讓我
完全無法揣描僧人是如何在這兒交互擦洗,頗為空虛。
回到玄關,我脫鞋裝袋走進「永觀堂」的殿舍群,先遇見的是個被環廊抱擁
的小院,循著廊道可由「釋迦堂」側處經過「瑞紫殿」,再繞到「鶴壽台」後的
「古方丈」。「古方丈」內有些書畫展示,但在無法攝影的情況下,留存的印象
已極度淡薄了。不過小院的景緻秀麗,不少遊客亁脆於廊下憩坐,看蓮葉與落楓
在池間依偎,望幾株橙紅高擎於碧叢。甚至連殘凋空枝也勾曲得極富張力,像是
倨傲的表演者,就算失了華衣,依舊舞出生命。
原路再走回至「釋迦堂」,本來單憑記憶,我已無法確定堂門有否開敞,又
是否真確望過裡頭擺設,幸的是現刻翻閱筆記,竟發現我有趁印象明晰時留下簡
略畫稿。根據上面的草草線條,堂心供奉的是「阿彌陀如來」,「普賢」「文殊
」左右護持,兩側的壁繪極具意象,以湧浪及渦漩代表貪欲,狂野噴發的火山是
嗔念。但從門口鋪往「阿彌陀如來」的細帶卻令人費解,或許那是條步徑,當棄
絕了心中貪嗔,通抵的便為諸佛所在的淨土。
視線轉向堂外庭院,它面對的是方才瞥過的唐門,但似已不具通行用途,因
為居間空地以白沙淨染,並砌起一座矮丘,丘頂格紋交錯。我曾於「銀閣寺」遇
見類似沙錐被名為「望月台」,那會否這兒的是象徵須彌山界呢?在思索中我繞
過堂角,眼前的院落也跟著轉了風貌,由枯山水更替為蓊鬱泉池,彩楓與蒼松攜
手相依,於笑談間抖落了紅褐斑葉,水岩的分際因此模糊,就連牆外的林景也探
首而入,當往遠方望看,是寺舍簷脊與山稜於朗天交畫。
環著「釋迦堂」的廊道到這裡便架高而起,成了個短空橋,底下是條步徑探
往殿舍背倚的後山,在盤折中攀抵位於山腰的「多寶塔」。這條步徑楓色頗豔,
金亮的、鮮麗的繁葉交織漫向山坡,催著人結束殿舍之旅,隨它行去。端望之時
,突然發覺俯看底下遊人的抬頭愣視頗有其趣,因為在這樣的交會裡,陌客都成
了對方景框中的一色,在彼此人生留下軌跡。
穿過架高廊道,另一端是「御影堂」。「永觀堂」隸屬於「淨土宗」的「禪
林寺」派,宗主為「法然上人」,因此堂內敬奉的自然是他的塑像。由於禁止攝
影,裡頭佈置在記憶中又成了被塵沙覆掩的虛境,能依憑的只有當時匆匆留下的
草圖。在它喚回的朦朧畫面裡,「法然上人」高坐於宛如閣殿的龕座,唐破風勾
出的簷邊鈴索懸垂,周邊壇陣則是極盡能事的華麗,高掛的燦亮飾帶、繁複的金
雕瓶花,緻密的細節讓人目不暇給,久久無法移步。
稍早繞完「放生池」時,曾在殿前階梯賞望楓林中的「御影堂」,而現刻由
廳內走出,從環廊外望的景緻同樣絢美,兩側白沙地上各立了盞銅鑄燈籠,形塑
出強烈的明暗對比,而銅燈古沉的色調又讓環圍楓葉更顯殷紅,若非遊人在身後
摩肩推擠著,倒是個適合佇望楓景之地。
環廊在殿後轉成了階梯,附著坡勢往上攀繞,這條「臥龍廊」左側通往並未
開放的「開山堂」,右側則在繞過高聳的「三鈷之松」後指向「阿彌陀堂」。此
座屋閣顧名思義奉的便是「阿彌陀如來」了,壇案間不似「御影堂」華炫,但聚
湧的人眾卻更多,因為案上的如來相當特別,並非常見的正視形樣,而是側首回
望的姿態。
如此造型是有典故的,來由自「平安時代」的七世住持「永觀」。據說信仰
虔誠的他某日進行繞堂誦經時,忽見「阿彌陀如來」自壇桌行下,走在前方一同
誦唸。看到此景的「永觀」自然愣停了步,但如來卻回過頭笑了笑,對他說:「
永觀,太慢了喔。」這情境讓「永觀」頓時有了感悟,原來修佛並非自身獲得成
長便足夠,而是要不時回頭關心那些等待被接引的、期盼獲得開釋的迷茫世人,
若能帶著眾人一同前行,才算是真的渡世。他之後果真奉著這樣的思路施善傳法
,而如此的引領也讓其名聲廣播,原本的「禪林寺」漸漸被大家稱作「永觀堂」
,流傳至今。
寺方很有心地在壇側空出一塊區域,讓訪眾能近距離一窺回首如來的面容,
儘管於此賞楓季節裡,如潮遊人將這兒擠得水洩不通,踮起腳的我仍能看到流紋
光背前,「阿彌陀如來」舉臂拈指,回眸的祥和神情令人心清且靜。
步出殿門,外頭便是方才由於犯懶而沒有登上的長階,從這裡往下行,便算
完成堂殿的巡禮。然當不經意一抬首,才發現廊上椼架彩紋密佈,不似「御影堂
」那兒維持原本木色,將光華留予殿內。這些紋繪鮮麗清晰,團花轉繞為流雲,
又奔捲成湧浪,之間是天女展翼,擺舞著婀娜身段,就不知為新綴還是經過考據
的精心修復了。
依循石階向下走,邊處楓林隱著一座古樸鐘樓,更遠的坡上則似是片寧靜墓
園,看著楓葉繁色,再回望了幾眼彩樑下隱現的門內壇佛,我走回至階底,朝著
最後一個目標「多寶塔」前行。通往此塔的路徑在剛才的架高廊道下,走一小段
路便找到了。鑽過廊底,小徑化作石階向上折繞,雖然我是個討厭爬階之人,但
眼前景緻完全讓我忽略了腿肌的負累,可能是獲得山嵐水露的滋養,楓紅明亮度
極高,火豔得讓我心情跟著奔騰起來。路上同時也有些轉色中的繁葉,不經意望
去,就像是由奇幻世界飛臨的彩蝶,群密地棲停於枝上。
費了一番功夫,我來到階頂的「多寶塔」,它是個頂著環圓寶頂的方閣,但
窗側被圈上一周多彩拼布,不太能知曉究竟藏了什麼珍寶。不過花了腳力上來還
是頗值得,能見朦朧遠山前京都房樓密佈,而鄰近的丘底,自然是池院間的連綿
楓紅,它如火般奔燃,極度湛麗。
居高之地風徐景絢,但佇望了須臾,還是得踏上歸途。念著來時望見的「放
生池」,我又特地走返「極樂橋」,多看了幾眼池畔群楓,才續往前行。由於稍
早賞楓都是繞著池徑,這會兒便找偏僻的林間小路穿晃。路旁有條小溪,看方向
是從「放生池」分流而來,像是也想探究茂林的深秘處是否有著更盛楓紅,的確
,當走至「楓橋」,沿溪望去的景緻秀美,碧翠苔地上斑葉碎點,水岸邊的豔楓
則如華裝麗人,正支傘回望向遠方閣殿。
隨它這麼望著,我想起了「阿彌陀堂」的如來回首,對「永觀」而言,回首
是為了帶領苦海眾生邁向淨土,但對我這樣的平凡人物,回首或許是為了檢視行
過的步跡吧。不論是生活,甚至是情感,可能現刻諸般困蹇搞得心煩力乏,但記
憶裡總會有如眼前楓紅燦耀的時光,想想曾經的歡樂、曾經的攜手,前行的身腿
便又有了力量。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3596667
從「極樂橋」橫越過「放生池」的邊角,我來到了「永觀堂」的殿舍區,橋
身直指的方向有道短階,兩側楓枝半掩,階頂人群雜沓。好奇跟了過去,原來是
座「御影堂」,殿體闊偉卻樸拙,素白窗門成了木褐牆柱間的簡約襯飾。
我擠在人群中望探,門前立了細長碑柱,柱面書的雖是漢字,卻似深奧經文
般難瞭,因此我也如多數遊人一樣,將視線轉至殿前小院,畢竟這兒的楓色甚美
,橙亮葉身在尖端轉為緋豔,彷若燄舌,從階處望去,流曲椼架便像被火灼燃一
樣,冷寂的表情也多了些溫度。
入殿的方向被擋攔,似乎得從「玄關」那兒順觀覽路線才能進訪,不過殿側
仍舊有著「手水舍」,還賦予「龍吐水」這樣的名號。儘管淨手行禱的步驟被切
分開來,但「手水舍」卻如小亭般成了林景中的亮點,彩楓在簷頂密織蔽去日芒
,落葉則鋪染了一地紅褐,若順石板路的指向望去,還有階徑盤折探入歡豔的坡
林。
然階徑同樣非遊客可擅入,所以我只能往兩側打量,盤算接續該怎麼走,從
地圖上看,北邊通往殿舍區的入口玄關,要逛完非三兩分鐘之事,而南邊只有一
小區,便先往那去了。須臾,我望見另道石階通向殿舍,不過這回遙長得多,根
據方位,階末的那棟建築應是「阿彌陀堂」,本想上去看看殿體的風貌,但旋即
又懶魂附身地放棄了,反正晚點循觀覽路線還會再走到那,何必虐待自己。
不過鄰近階口的景緻頗美,原本苔綠已使石塔與石燈籠古意盎然,楓的妍彩
又添了些花燦,斑橙間雜著嫣紅又透了點嫩黃,讓人不由得駐足。此外,這兒也
立了一尊數人高的石像,飾綴的纓絡沿巾袍披垂至裙擺,頭冠則分生出許多佛顏
,襯上光燄顯得華美。然我對諸佛形貌的認知不深,只能由其手持的淨瓶推測該
是觀音菩薩。
步徑至此便是盡頭,但這邊角之地其實為「放生池」的始源,一道瀑流自山
壁跌墜,在堆石中化成水澗接往院池。水瀑激起林間清冽,橫探楓枝於溪岩灑上
落葉幾許,秋意無限。溪邊還有個小石碑,仔細讀辨,上面刻著「獅子門歷代句
碑」,字雖易懂,意卻難明,畢竟放眼望去,不見獅也不見門,只有些亂石散置
在坡間,難道上面的污痕就是字的殘跡?我盯了半晌依舊沒有結論。
逛完了這區,接續便要拜訪位於坡上的殿舍群,入口玄關在寺門附近,行去
的路上楓林茂密,色階多變,或許再過數年便會交互搭接,彷若一條彩虹甬道也
說不定。此外,走著走著偶爾會發現些奇特樹種,不似一般楓葉分尖成掌,而是
細散如羽帶著鋸齒稜邊,讓人長了見識。
當在環牆邊與流雲刻飾的「唐門」擦身而過,我看到了與玄關相接一起的「
鶴壽台」,進院時曾瞥見這座山牆巨大的屋舍,現刻多望幾眼,依舊不太理解為
何如此稱呼,難道上面還有個眺望台?狐疑中正要轉進玄關時,眼角卻瞄到不遠
處標著「浴室」,好奇之下,便先晃去研究。可是走近一望,橫擋長竿後的房間
空空如也,一旁標牌儘管章句洋灑,看懂的就只有「江戶時代」這幾個字,讓我
完全無法揣描僧人是如何在這兒交互擦洗,頗為空虛。
回到玄關,我脫鞋裝袋走進「永觀堂」的殿舍群,先遇見的是個被環廊抱擁
的小院,循著廊道可由「釋迦堂」側處經過「瑞紫殿」,再繞到「鶴壽台」後的
「古方丈」。「古方丈」內有些書畫展示,但在無法攝影的情況下,留存的印象
已極度淡薄了。不過小院的景緻秀麗,不少遊客亁脆於廊下憩坐,看蓮葉與落楓
在池間依偎,望幾株橙紅高擎於碧叢。甚至連殘凋空枝也勾曲得極富張力,像是
倨傲的表演者,就算失了華衣,依舊舞出生命。
原路再走回至「釋迦堂」,本來單憑記憶,我已無法確定堂門有否開敞,又
是否真確望過裡頭擺設,幸的是現刻翻閱筆記,竟發現我有趁印象明晰時留下簡
略畫稿。根據上面的草草線條,堂心供奉的是「阿彌陀如來」,「普賢」「文殊
」左右護持,兩側的壁繪極具意象,以湧浪及渦漩代表貪欲,狂野噴發的火山是
嗔念。但從門口鋪往「阿彌陀如來」的細帶卻令人費解,或許那是條步徑,當棄
絕了心中貪嗔,通抵的便為諸佛所在的淨土。
視線轉向堂外庭院,它面對的是方才瞥過的唐門,但似已不具通行用途,因
為居間空地以白沙淨染,並砌起一座矮丘,丘頂格紋交錯。我曾於「銀閣寺」遇
見類似沙錐被名為「望月台」,那會否這兒的是象徵須彌山界呢?在思索中我繞
過堂角,眼前的院落也跟著轉了風貌,由枯山水更替為蓊鬱泉池,彩楓與蒼松攜
手相依,於笑談間抖落了紅褐斑葉,水岩的分際因此模糊,就連牆外的林景也探
首而入,當往遠方望看,是寺舍簷脊與山稜於朗天交畫。
環著「釋迦堂」的廊道到這裡便架高而起,成了個短空橋,底下是條步徑探
往殿舍背倚的後山,在盤折中攀抵位於山腰的「多寶塔」。這條步徑楓色頗豔,
金亮的、鮮麗的繁葉交織漫向山坡,催著人結束殿舍之旅,隨它行去。端望之時
,突然發覺俯看底下遊人的抬頭愣視頗有其趣,因為在這樣的交會裡,陌客都成
了對方景框中的一色,在彼此人生留下軌跡。
穿過架高廊道,另一端是「御影堂」。「永觀堂」隸屬於「淨土宗」的「禪
林寺」派,宗主為「法然上人」,因此堂內敬奉的自然是他的塑像。由於禁止攝
影,裡頭佈置在記憶中又成了被塵沙覆掩的虛境,能依憑的只有當時匆匆留下的
草圖。在它喚回的朦朧畫面裡,「法然上人」高坐於宛如閣殿的龕座,唐破風勾
出的簷邊鈴索懸垂,周邊壇陣則是極盡能事的華麗,高掛的燦亮飾帶、繁複的金
雕瓶花,緻密的細節讓人目不暇給,久久無法移步。
稍早繞完「放生池」時,曾在殿前階梯賞望楓林中的「御影堂」,而現刻由
廳內走出,從環廊外望的景緻同樣絢美,兩側白沙地上各立了盞銅鑄燈籠,形塑
出強烈的明暗對比,而銅燈古沉的色調又讓環圍楓葉更顯殷紅,若非遊人在身後
摩肩推擠著,倒是個適合佇望楓景之地。
環廊在殿後轉成了階梯,附著坡勢往上攀繞,這條「臥龍廊」左側通往並未
開放的「開山堂」,右側則在繞過高聳的「三鈷之松」後指向「阿彌陀堂」。此
座屋閣顧名思義奉的便是「阿彌陀如來」了,壇案間不似「御影堂」華炫,但聚
湧的人眾卻更多,因為案上的如來相當特別,並非常見的正視形樣,而是側首回
望的姿態。
如此造型是有典故的,來由自「平安時代」的七世住持「永觀」。據說信仰
虔誠的他某日進行繞堂誦經時,忽見「阿彌陀如來」自壇桌行下,走在前方一同
誦唸。看到此景的「永觀」自然愣停了步,但如來卻回過頭笑了笑,對他說:「
永觀,太慢了喔。」這情境讓「永觀」頓時有了感悟,原來修佛並非自身獲得成
長便足夠,而是要不時回頭關心那些等待被接引的、期盼獲得開釋的迷茫世人,
若能帶著眾人一同前行,才算是真的渡世。他之後果真奉著這樣的思路施善傳法
,而如此的引領也讓其名聲廣播,原本的「禪林寺」漸漸被大家稱作「永觀堂」
,流傳至今。
寺方很有心地在壇側空出一塊區域,讓訪眾能近距離一窺回首如來的面容,
儘管於此賞楓季節裡,如潮遊人將這兒擠得水洩不通,踮起腳的我仍能看到流紋
光背前,「阿彌陀如來」舉臂拈指,回眸的祥和神情令人心清且靜。
步出殿門,外頭便是方才由於犯懶而沒有登上的長階,從這裡往下行,便算
完成堂殿的巡禮。然當不經意一抬首,才發現廊上椼架彩紋密佈,不似「御影堂
」那兒維持原本木色,將光華留予殿內。這些紋繪鮮麗清晰,團花轉繞為流雲,
又奔捲成湧浪,之間是天女展翼,擺舞著婀娜身段,就不知為新綴還是經過考據
的精心修復了。
依循石階向下走,邊處楓林隱著一座古樸鐘樓,更遠的坡上則似是片寧靜墓
園,看著楓葉繁色,再回望了幾眼彩樑下隱現的門內壇佛,我走回至階底,朝著
最後一個目標「多寶塔」前行。通往此塔的路徑在剛才的架高廊道下,走一小段
路便找到了。鑽過廊底,小徑化作石階向上折繞,雖然我是個討厭爬階之人,但
眼前景緻完全讓我忽略了腿肌的負累,可能是獲得山嵐水露的滋養,楓紅明亮度
極高,火豔得讓我心情跟著奔騰起來。路上同時也有些轉色中的繁葉,不經意望
去,就像是由奇幻世界飛臨的彩蝶,群密地棲停於枝上。
費了一番功夫,我來到階頂的「多寶塔」,它是個頂著環圓寶頂的方閣,但
窗側被圈上一周多彩拼布,不太能知曉究竟藏了什麼珍寶。不過花了腳力上來還
是頗值得,能見朦朧遠山前京都房樓密佈,而鄰近的丘底,自然是池院間的連綿
楓紅,它如火般奔燃,極度湛麗。
居高之地風徐景絢,但佇望了須臾,還是得踏上歸途。念著來時望見的「放
生池」,我又特地走返「極樂橋」,多看了幾眼池畔群楓,才續往前行。由於稍
早賞楓都是繞著池徑,這會兒便找偏僻的林間小路穿晃。路旁有條小溪,看方向
是從「放生池」分流而來,像是也想探究茂林的深秘處是否有著更盛楓紅,的確
,當走至「楓橋」,沿溪望去的景緻秀美,碧翠苔地上斑葉碎點,水岸邊的豔楓
則如華裝麗人,正支傘回望向遠方閣殿。
隨它這麼望著,我想起了「阿彌陀堂」的如來回首,對「永觀」而言,回首
是為了帶領苦海眾生邁向淨土,但對我這樣的平凡人物,回首或許是為了檢視行
過的步跡吧。不論是生活,甚至是情感,可能現刻諸般困蹇搞得心煩力乏,但記
憶裡總會有如眼前楓紅燦耀的時光,想想曾經的歡樂、曾經的攜手,前行的身腿
便又有了力量。
--
Tags:
京都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嵐山花燈路、神戶光之雕刻
By Ina
at 2016-12-06T11:20
at 2016-12-06T11:20
2016京都賞楓之楓葉季尾聲
By Necoo
at 2016-12-06T10:41
at 2016-12-06T10:41
京都楓葉音羽山清水寺賞夜楓 (搭巴士)
By Mary
at 2016-12-06T09:37
at 2016-12-06T09:37
2016日本關西吃貨行DAY2:暢遊京都好時光
By Oliver
at 2016-12-06T09:18
at 2016-12-06T09:18
東京敍敍苑升級版游玄亭 高級燒肉之旅
By Lucy
at 2016-12-06T00:39
at 2016-12-06T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