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楓火【十六】龍安寺 - 旅遊
By Zora
at 2016-12-12T11:30
at 2016-12-12T11:30
Table of Contents
~※ 龍安寺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4794074
今日的天氣預報為陰雨,雖有幸於「永觀堂」見到陽光露臉,又撐過了在「
真如堂」的正午時分,但當從「仁和寺御殿」走出,飄墜的綿雨已逼得我將傘掏
出撐起了。想到晚上還有個挺重要的「永觀堂」夜楓,我不禁有點憂慮,假使真
的大雨滂沱了,究竟該如何是好。然天氣的好壞再怎麼煩惱也於事無補,還是先
完成眼下的「龍安寺」之行比較重要。
「龍安寺」與「仁和寺」之間有小馬路串連,搭公車是個偷懶的法子,但這
附近望來冷僻,難保等候時間不會極度漫長。而來時坐的「嵐電」雖有站以「龍
安寺」命名,下車後還是得走一段路,既然都得消耗腿力,想了想索性直接從「
仁和寺」過去。
然當拿定主意邁開步伐,路上除了偶爾呼嘯而逝的車影,就只有我支傘獨行
,該不會是搞了烏龍選錯了路吧?一股這樣的念頭竄生,還好當堅持著對自己方
向感的信心,終於看到了「龍安寺」山門在岔徑旁透出身貌。
其簷下的牆色木褐,往旁串連的建物看不太清晰,畢竟茂密群樹自後探伸,
掩去了周遭的人工築鑿,而一株楓樹在門旁俏立,黃燦轉朱豔的展揚葉姿很搏人
好感。我在售票口付了錢,滿懷期待地踏入院內。
果然,眼前的參道林樹交掩得蓊鬱,一側雖仍持著夏末延續的碧翠,另一方
卻是楓紅綴抹,連土堤上的苔綠都被落楓侵漫,成了滿地的斑斕。根據地形圖的
示意,參道位於側處,有岔路往旁包繞廣大的水池,而院裡主要的屋舍及著名的
內庭皆座落在參道末。但見臨岸的楓姿如此華美,我還是不由自主先轉進了繞池
的小路。
一如我所期待地,才剛走上小路,前方之景便令我緩下了步伐,不知為地形
導致的綻露,還是匠心運使的設計,池林在這邊開了個寬廣缺隙,讓人遠眺水岸
的清麗景貌。此池被稱為「鏡容」,也真確名實相符,植林綴連遠山宛若鏡框,
親密地將池水環擁,雨絲雖稀落地點擊水面,依然擾不了鏡影裡的天光明拓,讓
山巒在起伏中推染出大片鬱色。
這樣的景畫在春夏已是滌心,秋意點起的楓火又令池岸更加多彩,明艷的色
澤或於遠方簇點,或在身旁揚舞如笑顏,就連柿樹也搶了一席之地,探延出臂枒
,讓橙亮的果球帶入圓融意象。當如此望著,心情亦隨之舒朗,就算有著什麼煩
擾、隱著夾帶鬱結的傷疤,似乎都淡緲許多。
不少遊人從小路另頭行來,讓我心裡騷動,想依樣學樣繞池而走,或許能看
到池景的不同風貌,然陰雨迫使天色急速昏暗,也令我擔憂若太晚行至殿舍,同
是重點的內庭會因而失去光彩。左顧右盼,輾轉了幾秒,我還是咬牙放棄環池悠
晃的念頭,只讓眼睛盡可能往視野的各個角落端看,然後轉回主參道,繼續往殿
舍區行去。
儘管少了水光的點綴,參道旁的楓樹依然絢美,單以自身的醺紅便牢牢勾住
訪眾目光,我於前行中側首望著,不知不覺也走到了「鏡容池」對側。參道在這
兒轉成平緩的寬階指著寺院「庫裡」,不過當瞥見一條小徑勾往池邊樹叢,還是
忍不住繞了進去,想著就看個幾眼,滿足些好奇心,花不了多少時間。
方才在池邊遠眺,總覺對處有塊岸緣探進池心,與地圖比對後,推估該是上
面標註的「辨天島」,而當循此徑前行,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測。照道理來說,這
兒該有座小神社敬著「辨財天」,不過我的腦袋卻沒這印象,相片裡也付之闕如
,極有可能是從渡島拱橋望出的風景完全抓縛住視線,讓我無從留意島內建物。
由這方向往前看,對處是參道旁的那片楓林,它連綿蔓延,連池影都因而熾
灼,當中還有幾簇已成空枝的斑木,感覺若在這兒等到雪臨又去,眼前將會是素
雅的櫻朵點飾著池岸。而假使再入了夏,便為池面與落楓漂聚的睡蓮主場,它們
綻放著彩瓣,招來微風,拂去炎炎暑氣。
我在這兒定站了須臾,好不容易才收回因景色而發散的思緒,催著自己原路
行出,踏階走上殿舍區。此寺的歷史頗古遠,可追溯至六百年前的「細川勝元」
,他建立了此寺,但初代院舍也因其覆滅,畢竟就是他與其他守護大名的爭鬥導
致「應仁之亂」,進而使京都陷毀於烈火。
不過它的重建也來得很快,在兒子「細川政元」與第四代住持的協力下,寺
院再度恢復了規模。我抬望著被設為入訪起始處的「庫裡」,其斜簷往兩旁撇捺
出巨闊山牆,頗具門面氣勢。不過觀覽的重點不在此,得循廊再往裡走,「方丈
」前的那片枯山水才是諸多訪眾欲細看之處。
我走至廊下,狹長的內庭裡淨白沙海鋪展,它不似過往經驗裡有植林於側作
飾,就是很純粹地以石岩為主角,沙流的揮掃也不花俏,僅在規矩平紋中依石跡
盪出幾圈漣漪,像是要觀者專注於那些石岩。
石岩共十五塊,大小不一,或立或躺,以「五、二、三、二、三」之數成組
散聚,乍看會覺單調平凡,但當中其實隱著巧思,由於擺放經過設計,因此不論
行至哪個角度,都無法將岩石遍數,總有某塊被遮蔽,唯一方法或許就如入口置
放的模型一般吧,僅能從空照才能得其全貌。
所以究竟是蘊含著什麼意義呢?我在來回數了一陣後不禁停步怔視,有人說
如此佈局僅是依著日本傳統的「七五三」陽數之理,也有人說來由自「虎負子渡
河」的智謎,代表三對虎母子考量著該怎麼分批渡河,才不會讓自己孩子被其他
母虎吃去。不過既特意藏隱一石,應還有更讓人深思之處吧。
會否是提醒人們就算怎麼自詡睿智還是無法洞察全局呢?我靈光一閃如此猜
測著。或許我們能理出事與事的關聯並推測其變化,但人心最深處的千迴百轉又
有誰能真正看透?禪語總說見山是山亦非山,我們都太過相信自己的眼睛,聽任
大腦塑造想看之景,然真相總堆疊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因由之後,怎樣都很難釐得
清。
此外,就如石數所藏隱的謎欺,看似規矩長方的庭園也非表象所見,其實該
是梯形的地幅、為了導引積水的地勢傾斜,都藉著院牆的高低微調,均衡穩當了
起來。我往環圍的土牆望去,試著觀察其間的差異,為了保持堅固,它混進了菜
籽油,也因而黃褐斑染,像是歲月留下的漸層。如此蘊含巧思與各樣寓意的庭園
造者究竟是誰呢?典籍上並沒有留下他的資料,只在某個石角找到隱晦的名號,
或許就是這樣層層堆覆的謎團讓庭院更具風味吧,無數人眾來此坐望,彷似當從
其中看出了什麼,人生難解的結也少了些。
轉過頭,由於庭石的名氣過甚,「方丈」自身倒沒多少人在意,那裡頭的色
調雅緻,米黃為底的襖繪上有筆觸飄渺的墨色山水。隔間的障壁被往旁推敞,讓
光線自在穿透整個廳室,但也因此截去門板的部份圖繪,只能憑著旁現的龍爪與
流雲,揣想閉合時的雲破龍顯之勢。
如此望著障壁畫朝「方丈」的側後繞去,週邊的景緻又轉了風貌,前庭的枯
山水空寂,連牆外探首的枝林都略顯焦萎,這裡則以苔遍植,綠葉成蔭,幾株楓
樹紅得極為豔麗。有一道敞廊往旁岔生,感覺若往那兒走還別有天地,卻阻著並
未開放。比對了地圖,那區是「佛殿」所在,或許是為了僧人們的靜修,刻意劃
出界線,將遊人的雜擾止於「方丈」吧。
根據網路資訊,背處林子裡有個特別的水缽,但由於天色漸黑,眼殘的我還
是問了寺務人員,回過頭才找到它的所在。石缽藉竹管引水盈溢,但重點並非水
流輕墜的擊音,而是外圓內方的環邊刻了四字「五隹疋矢」,襯上中心的方口便
成了「吾唯足知」,也就是中文「知足常樂」的意思。此為大家熟悉且明瞭的概
念,但真能作到的有幾個?內心的欲求往往輕易便宰制了思維,讓我們無視亦不
懂得珍惜身邊所有。儘管我也常跟自己說要澹泊,但對旅遊景點的執著應同樣是
種貪妄吧。
這麼繞上一圈,接著就得出去看看外院還有什麼可逛,但臨走前又因著寺方
擺出的諸多賣物誘引,買了些點抹院裡景物的書籤,儘管家裡這類物事已多不勝
數,依舊阻不了掏出錢包的手,只能說我離無慾無求的禪悟境界還很遙遠。
這幾天訪過的寺院多為密教的流派,「龍安寺」則屬於「禪宗」分出的「臨
濟宗妙心寺派」,而「妙心寺」其實就在附近,並有著悠遠歷史與廣闊規模,但
由於沒有特出誘因,只能註定跟它錯身了。不過根據地圖所示,「龍安寺」也有
諸多塔頭小院散佈在林間,然愕然的是,當從「方丈」走出,其餘路線不是設了
欄柵,就是遠遠便見牆門壁掩,似乎對外開放的就僅有剛才的「方丈」庭園了。
但失落之餘,也發現自己因而多了些時間,可以從另個方向逛逛最早被我放
棄的環池小徑。徑路在樹林裡繞拐,根據標註,這兒是區「櫻苑」,讓人不禁望
著幾株空寂的枝枒,編繪在其間開漫的素潔繁花。走著走著,還有一方小棚架,
若加點想像,便能感覺夏時會有的紫藤搖曳浪漫。
而當走過這藤棚,我便再次與池岸之景相見了,由於夜幕開始覆墜,此刻的
水光已無來時的明艷,替之的是隨雨勢飄漫的愁鬱,連水面亦被擊亂得看不清倒
影。但這樣的池色還是有其韻味,那些未能入訪的塔頭小院透了點簷脊,像在幽
夜裡欲語還休,想跟我說些被史籍略去的隱晦故事。身旁的紅葉儘管黯淡了些,
但輕盪的焰色還是傳遞了溫度,讓水氣不那麼沁冷,怔愣之間,便彷彿身邊多個
伴,比肩相倚,心也踏實了。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4794074
今日的天氣預報為陰雨,雖有幸於「永觀堂」見到陽光露臉,又撐過了在「
真如堂」的正午時分,但當從「仁和寺御殿」走出,飄墜的綿雨已逼得我將傘掏
出撐起了。想到晚上還有個挺重要的「永觀堂」夜楓,我不禁有點憂慮,假使真
的大雨滂沱了,究竟該如何是好。然天氣的好壞再怎麼煩惱也於事無補,還是先
完成眼下的「龍安寺」之行比較重要。
「龍安寺」與「仁和寺」之間有小馬路串連,搭公車是個偷懶的法子,但這
附近望來冷僻,難保等候時間不會極度漫長。而來時坐的「嵐電」雖有站以「龍
安寺」命名,下車後還是得走一段路,既然都得消耗腿力,想了想索性直接從「
仁和寺」過去。
然當拿定主意邁開步伐,路上除了偶爾呼嘯而逝的車影,就只有我支傘獨行
,該不會是搞了烏龍選錯了路吧?一股這樣的念頭竄生,還好當堅持著對自己方
向感的信心,終於看到了「龍安寺」山門在岔徑旁透出身貌。
其簷下的牆色木褐,往旁串連的建物看不太清晰,畢竟茂密群樹自後探伸,
掩去了周遭的人工築鑿,而一株楓樹在門旁俏立,黃燦轉朱豔的展揚葉姿很搏人
好感。我在售票口付了錢,滿懷期待地踏入院內。
果然,眼前的參道林樹交掩得蓊鬱,一側雖仍持著夏末延續的碧翠,另一方
卻是楓紅綴抹,連土堤上的苔綠都被落楓侵漫,成了滿地的斑斕。根據地形圖的
示意,參道位於側處,有岔路往旁包繞廣大的水池,而院裡主要的屋舍及著名的
內庭皆座落在參道末。但見臨岸的楓姿如此華美,我還是不由自主先轉進了繞池
的小路。
一如我所期待地,才剛走上小路,前方之景便令我緩下了步伐,不知為地形
導致的綻露,還是匠心運使的設計,池林在這邊開了個寬廣缺隙,讓人遠眺水岸
的清麗景貌。此池被稱為「鏡容」,也真確名實相符,植林綴連遠山宛若鏡框,
親密地將池水環擁,雨絲雖稀落地點擊水面,依然擾不了鏡影裡的天光明拓,讓
山巒在起伏中推染出大片鬱色。
這樣的景畫在春夏已是滌心,秋意點起的楓火又令池岸更加多彩,明艷的色
澤或於遠方簇點,或在身旁揚舞如笑顏,就連柿樹也搶了一席之地,探延出臂枒
,讓橙亮的果球帶入圓融意象。當如此望著,心情亦隨之舒朗,就算有著什麼煩
擾、隱著夾帶鬱結的傷疤,似乎都淡緲許多。
不少遊人從小路另頭行來,讓我心裡騷動,想依樣學樣繞池而走,或許能看
到池景的不同風貌,然陰雨迫使天色急速昏暗,也令我擔憂若太晚行至殿舍,同
是重點的內庭會因而失去光彩。左顧右盼,輾轉了幾秒,我還是咬牙放棄環池悠
晃的念頭,只讓眼睛盡可能往視野的各個角落端看,然後轉回主參道,繼續往殿
舍區行去。
儘管少了水光的點綴,參道旁的楓樹依然絢美,單以自身的醺紅便牢牢勾住
訪眾目光,我於前行中側首望著,不知不覺也走到了「鏡容池」對側。參道在這
兒轉成平緩的寬階指著寺院「庫裡」,不過當瞥見一條小徑勾往池邊樹叢,還是
忍不住繞了進去,想著就看個幾眼,滿足些好奇心,花不了多少時間。
方才在池邊遠眺,總覺對處有塊岸緣探進池心,與地圖比對後,推估該是上
面標註的「辨天島」,而當循此徑前行,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測。照道理來說,這
兒該有座小神社敬著「辨財天」,不過我的腦袋卻沒這印象,相片裡也付之闕如
,極有可能是從渡島拱橋望出的風景完全抓縛住視線,讓我無從留意島內建物。
由這方向往前看,對處是參道旁的那片楓林,它連綿蔓延,連池影都因而熾
灼,當中還有幾簇已成空枝的斑木,感覺若在這兒等到雪臨又去,眼前將會是素
雅的櫻朵點飾著池岸。而假使再入了夏,便為池面與落楓漂聚的睡蓮主場,它們
綻放著彩瓣,招來微風,拂去炎炎暑氣。
我在這兒定站了須臾,好不容易才收回因景色而發散的思緒,催著自己原路
行出,踏階走上殿舍區。此寺的歷史頗古遠,可追溯至六百年前的「細川勝元」
,他建立了此寺,但初代院舍也因其覆滅,畢竟就是他與其他守護大名的爭鬥導
致「應仁之亂」,進而使京都陷毀於烈火。
不過它的重建也來得很快,在兒子「細川政元」與第四代住持的協力下,寺
院再度恢復了規模。我抬望著被設為入訪起始處的「庫裡」,其斜簷往兩旁撇捺
出巨闊山牆,頗具門面氣勢。不過觀覽的重點不在此,得循廊再往裡走,「方丈
」前的那片枯山水才是諸多訪眾欲細看之處。
我走至廊下,狹長的內庭裡淨白沙海鋪展,它不似過往經驗裡有植林於側作
飾,就是很純粹地以石岩為主角,沙流的揮掃也不花俏,僅在規矩平紋中依石跡
盪出幾圈漣漪,像是要觀者專注於那些石岩。
石岩共十五塊,大小不一,或立或躺,以「五、二、三、二、三」之數成組
散聚,乍看會覺單調平凡,但當中其實隱著巧思,由於擺放經過設計,因此不論
行至哪個角度,都無法將岩石遍數,總有某塊被遮蔽,唯一方法或許就如入口置
放的模型一般吧,僅能從空照才能得其全貌。
所以究竟是蘊含著什麼意義呢?我在來回數了一陣後不禁停步怔視,有人說
如此佈局僅是依著日本傳統的「七五三」陽數之理,也有人說來由自「虎負子渡
河」的智謎,代表三對虎母子考量著該怎麼分批渡河,才不會讓自己孩子被其他
母虎吃去。不過既特意藏隱一石,應還有更讓人深思之處吧。
會否是提醒人們就算怎麼自詡睿智還是無法洞察全局呢?我靈光一閃如此猜
測著。或許我們能理出事與事的關聯並推測其變化,但人心最深處的千迴百轉又
有誰能真正看透?禪語總說見山是山亦非山,我們都太過相信自己的眼睛,聽任
大腦塑造想看之景,然真相總堆疊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因由之後,怎樣都很難釐得
清。
此外,就如石數所藏隱的謎欺,看似規矩長方的庭園也非表象所見,其實該
是梯形的地幅、為了導引積水的地勢傾斜,都藉著院牆的高低微調,均衡穩當了
起來。我往環圍的土牆望去,試著觀察其間的差異,為了保持堅固,它混進了菜
籽油,也因而黃褐斑染,像是歲月留下的漸層。如此蘊含巧思與各樣寓意的庭園
造者究竟是誰呢?典籍上並沒有留下他的資料,只在某個石角找到隱晦的名號,
或許就是這樣層層堆覆的謎團讓庭院更具風味吧,無數人眾來此坐望,彷似當從
其中看出了什麼,人生難解的結也少了些。
轉過頭,由於庭石的名氣過甚,「方丈」自身倒沒多少人在意,那裡頭的色
調雅緻,米黃為底的襖繪上有筆觸飄渺的墨色山水。隔間的障壁被往旁推敞,讓
光線自在穿透整個廳室,但也因此截去門板的部份圖繪,只能憑著旁現的龍爪與
流雲,揣想閉合時的雲破龍顯之勢。
如此望著障壁畫朝「方丈」的側後繞去,週邊的景緻又轉了風貌,前庭的枯
山水空寂,連牆外探首的枝林都略顯焦萎,這裡則以苔遍植,綠葉成蔭,幾株楓
樹紅得極為豔麗。有一道敞廊往旁岔生,感覺若往那兒走還別有天地,卻阻著並
未開放。比對了地圖,那區是「佛殿」所在,或許是為了僧人們的靜修,刻意劃
出界線,將遊人的雜擾止於「方丈」吧。
根據網路資訊,背處林子裡有個特別的水缽,但由於天色漸黑,眼殘的我還
是問了寺務人員,回過頭才找到它的所在。石缽藉竹管引水盈溢,但重點並非水
流輕墜的擊音,而是外圓內方的環邊刻了四字「五隹疋矢」,襯上中心的方口便
成了「吾唯足知」,也就是中文「知足常樂」的意思。此為大家熟悉且明瞭的概
念,但真能作到的有幾個?內心的欲求往往輕易便宰制了思維,讓我們無視亦不
懂得珍惜身邊所有。儘管我也常跟自己說要澹泊,但對旅遊景點的執著應同樣是
種貪妄吧。
這麼繞上一圈,接著就得出去看看外院還有什麼可逛,但臨走前又因著寺方
擺出的諸多賣物誘引,買了些點抹院裡景物的書籤,儘管家裡這類物事已多不勝
數,依舊阻不了掏出錢包的手,只能說我離無慾無求的禪悟境界還很遙遠。
這幾天訪過的寺院多為密教的流派,「龍安寺」則屬於「禪宗」分出的「臨
濟宗妙心寺派」,而「妙心寺」其實就在附近,並有著悠遠歷史與廣闊規模,但
由於沒有特出誘因,只能註定跟它錯身了。不過根據地圖所示,「龍安寺」也有
諸多塔頭小院散佈在林間,然愕然的是,當從「方丈」走出,其餘路線不是設了
欄柵,就是遠遠便見牆門壁掩,似乎對外開放的就僅有剛才的「方丈」庭園了。
但失落之餘,也發現自己因而多了些時間,可以從另個方向逛逛最早被我放
棄的環池小徑。徑路在樹林裡繞拐,根據標註,這兒是區「櫻苑」,讓人不禁望
著幾株空寂的枝枒,編繪在其間開漫的素潔繁花。走著走著,還有一方小棚架,
若加點想像,便能感覺夏時會有的紫藤搖曳浪漫。
而當走過這藤棚,我便再次與池岸之景相見了,由於夜幕開始覆墜,此刻的
水光已無來時的明艷,替之的是隨雨勢飄漫的愁鬱,連水面亦被擊亂得看不清倒
影。但這樣的池色還是有其韻味,那些未能入訪的塔頭小院透了點簷脊,像在幽
夜裡欲語還休,想跟我說些被史籍略去的隱晦故事。身旁的紅葉儘管黯淡了些,
但輕盪的焰色還是傳遞了溫度,讓水氣不那麼沁冷,怔愣之間,便彷彿身邊多個
伴,比肩相倚,心也踏實了。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久久沒有講英文真的都變得不會說了!?
By Emma
at 2016-12-12T11:04
at 2016-12-12T11:04
日本九州漫遊太宰府。天滿宮浪漫賞楓趣
By Erin
at 2016-12-12T10:35
at 2016-12-12T10:35
大阪 大阪府咲洲行政大樓展望台
By Genevieve
at 2016-12-12T09:07
at 2016-12-12T09:07
如果有十五天的長假,你想去哪裡?
By Rae
at 2016-12-12T08:43
at 2016-12-12T08:43
上台報告,中翻英一句話?
By Jacob
at 2016-12-12T05:43
at 2016-12-12T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