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新加坡咖啡山墳場的故事 - 法國
By Erin
at 2018-08-13T22:59
at 2018-08-13T22:59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Singapore 看板 #1RSPoaQ8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Singapore
標題: [遊記] 偷走咖啡山墳上那數不盡的的移民故事
時間: Mon Aug 13 22:58:38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t.cn/RDntyvt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追蹤:http://t.cn/RmPbrSh
想要在新加坡來個暗黑觀光嘛?那就看這篇到新加坡的咖啡山尋找墳墓吧!
[暗黑襲產 #新加坡咖啡山墓園 Bukit Brown Cemetery] 偷走咖啡山墳上那數不盡的的
移民故事 #武吉布朗 Bukit Brown /新加坡 Singapore
覺得新加坡系列的文章安排下來還滿有連續性的,從中峇魯的組屋,講到荷蘭村的組屋,也因為荷蘭村那篇有提到客家墓園,這篇就順勢講到新加坡的另一座墓園「咖啡山」(或稱武吉布朗,Bukit Brown)。應該滿多人懷疑地方賊為何會寫墓園的「遊記」,墓園應該不是個適合觀光的地方吧,尤其鬼門才剛開耶!
事實上,墓園觀光屬「暗黑觀光」的一種類型。在歐美國家,墓地觀光的發展更為久遠。最早被發展成當代觀光類型的應該是法國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因為埋葬了許多名人,驅使崇拜者到拉雪茲尋找想看的名人墳。其他像是埋葬英國皇室與偉人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埋葬美國不少戰爭受難軍人的阿靈頓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也都成為墓園觀光的經典案例。
墓園X觀光也引發了「以他人死亡賺錢」的道德性討論出現,最近很有名的案例便是,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長眠的倫敦海格特(Highgate)墓園門票上漲的爭議。除了衍伸出馬克思對上資本化的討論外,最根本的還是與死亡相關之地的資本化或商業化是否有道德上瑕疵的問題。
墓園觀光在西方的脈絡下,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反而被「公園化」了。它成為市民休閒的綠地,甚至可以在墓園跑步或野餐。另外一個角度則是觀光「浪漫化」了墓園空間,西方墓園整齊、有秩序且有美學性的墓碑造型,在傳播媒體的助長下,成為東方觀光客到西方旅遊會去朝聖的地方。
在亞洲,墓園觀光的案例就比較少了,有也多是名人墳或皇室墳,像是南韓慶州大陵苑、台灣則有鄧麗君墓園。在觀光化下,這些坐擁好風水且裝飾華麗的墳墓也維持著他們生前的「階級」。至於生活中較常看到的平凡墓園,我們通常都敬而遠之,基於尊敬或害怕的心裡,除了掃墓以外,不敢踏進去一步。但在東南亞卻有幾個墓園成為公園的例子,除了之前介紹過的馬六甲三寶山,今天則要介紹另一個案例:新加坡咖啡山。
馬來文 Bukit 是山的意思,而布朗(Brown)則是以一名1840年左右來到新加坡的英國男子 George Henry Brown 命名。在被稱為武吉布朗前,這座山被華人稱為太原山。事實上,布朗當時是住在離咖啡山不遠的快樂山(Mount Pleasant),賊滿好奇為何會以他命名,也許當時武吉布朗也屬於快樂山的範圍吧!?而武吉布朗較知名的稱呼則是「咖啡山」,命名緣由來蓻附近的快樂山栽植咖啡。1872年,福建商人王氏家族買下這塊地作為農地及墳場,並由福建會館管理這塊土地而形成族群上的排他性。
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有大量的中國移民遷入新加坡後,亟須土地安葬逝去的親人。英國殖民政府便於1922年開放咖啡山地區作為華人的墓園,以滿足華人的喪葬需求,而這也使咖啡山墓園專屬福建人的排他性被消除。因此,咖啡山墓園不同於上一篇所介紹的客家墓園,它是不分方言群或地緣的,而能找到潮州、廣東人的墳墓。1973年,新加坡政府決定關閉咖啡山墓園,不再允許設墓碑於此。
201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興建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連結MacRitchie Viaduct 與Adam Flyover 並穿越咖啡山墓園,咖啡山的一些墳墓已經受到影響被遷走。也因為高速公路和地鐵站經過,基於土地開發效益最大化,剩餘二百多公頃的墓區則計劃開發為住宅區。目前,據估計約有五千多座墳墓受到影響。
有鑒於咖啡山所遇到的開發威脅,地方團體也組織了保存團體 “All Things Bukit Brown”,以文化襲產和自然生態的論述,加上整理園區、舉辦導覽與講座等活動,希望政府能重視這塊墓園的重要。2014年,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也將咖啡山列入「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的觀察名單中,更促使新加坡政府對保存團體的論述展開回應。
如果有留意新加坡環狀線地鐵,在加利谷(Caldecott)與植物園(Botanic Gardens)中間,應該有一站武吉布朗 (Bukit Brown),但卻消失,正確來說沒有運作。有一說是武吉布朗這邊欠缺發展,畢竟墓園被成功保存下來,這裡也很難開發。但從墓園觀光的角度,卻缺乏了易達性,使遊客必須在植物園轉公車,再走很長又無遮蔭的柏油路才能到達墓園所在的綠地中。
在快靠近墓園有兩根石柱,這是保存抗爭中被留下來的墓園大門遺跡。在旁邊則有一間小廟,供奉的應該是保佑武吉布朗的土地公吧!?不過在南洋的脈絡,也有可能是拿督公,還有待確認。
接下來就要帶大家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墳墓。新加坡國語其實是馬來話,但公用語言是英語。秉持這種想法,那看到用英文記載的墓碑,好像也沒什麼不妥,但在咖啡山墓園中,刻英文的墓碑,實在是少數,這也代表當時海外華人仍強調自己作為華人的語言傳統。
除了全英文的外,也有看到墓碑上刻中文,下面的石塊則用英文做翻譯的形式。 除了所刻文字的語言線索外,祖籍更表達了新加坡這個移民社會的多元,也反映了這些先賢的認同和大時代背景。在咖啡山墓園中,「金門」倒是滿常被看到的。稍後會介紹佔地最大的王三龍之墓,祖籍也是刻上金門。這其實反映了1860年代、1912-1929年及1937-1945年間,有大量金門人口到新加坡做苦力的歷史事實。
據說咖啡山還曾找到兩塊上面刻有祖籍刻上「台灣」的墳墓,一塊是昭和十八年台中州王添財的墓,賊滿好奇這是何等的台灣認同啊!?可惜賊在咖啡山漫遊時沒看到。
右邊圖案這一塊謝圓娘(Chia Wan Neo)的墓,石碑上年代為民國二十一年,代表這些清朝就下南洋的先祖,也都很清楚中國政局的變化。此外,也要留心墓碑與大自然合作下產生的奇妙變化,像這塊石碑看似生鏽的顏色,其實是橘色地衣與特殊石頭材質作用下所呈現的色彩,這在墓園中滿多的。
南洋華人墳墓另一在物質表現上的特色便是磁磚的運用,這受到了峇峇娘惹族群的影響,如果有參觀過新馬地區峇峇娘惹博物館,就很清楚這如同斑蘭蛋糕的鮮豔色彩。
左邊的磁磚是採用粉壓面磚,這種磁磚起源於歐洲,而後被英國人帶到殖民地。但從歐洲運磁磚的費用不斐,日本也開始生產這種磁磚,常被峇峇娘惹人用於裝飾家庭和墳墓。右邊則採用大量生產的轉印印花磚,據推測碑上的磁磚應該是一戰前運抵新加坡。
這是林德義(Lim Teck Ghee)與其母楊淑懿(Yeo Im Neo)的墓。話說林氏家族是當時新馬地區名聲響亮的貿易家族,他們家族的故事還牽涉到馬來西亞巴生谷的錫礦貿易,以及牽動與雪蘭莪皇室在內戰前後的關係。因此,從石碑中所記載的祖先名去做研究,也能夠發現地方被遺忘的歷史,或是關聯到過去特殊的時代背景,像這裡則是錫礦貿易史和馬來西亞歷史。
前面大概介紹了要如何從墳墓中的一些線索,找到點來進行聯想與探討。接下來,賊則是要介紹咖啡山墓園中,最具指標性的幾座墓。
這座簡潔中,但又帶有可愛裝飾的墓是新加坡第二大銀行 華僑銀行 創辦人之一 陳延謙(Tan Ean Kiam)先生的墓,話說現在還有以他為名的基金會在獎助後代。此外,他也是「同盟會」的成員之一,並熱衷在海外籌措經費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雖然在墓碑上刻有陳延謙與其妻子的葉焉娘,但焉娘並未刻上過世之日,文史工作者向其後代考證,也證實焉娘並未埋葬於此。墓上所刻的對聯,雖表達了陳延謙作為海外華人對祖國的思念,但也暗示了新加坡作為他新家鄉的心境: 「同裘成一夢,安土好長眠;埋骨何須故里,蓋棺便是吾廬」。
緊接著要介紹的墓是武吉布朗墓園中,佔地最廣的一座墓 王山龍(Ong Sam Leong)家族之墓。佔地600平方公尺,大約有新加坡十間三房組屋的大小(這種單位聽起來很可怕!)。
王山龍的墓剛好在墓園的最高點,坐擁了最好的風水位置,也可以想像王山龍家族的顯赫。王山龍是峇峇娘惹人,在橡膠業、林業和製磚業都有傑出成績,新加坡還有一條以他命名的Sam Leong 路。 不過王山龍祖籍在金門,其先祖下南洋做苦力,後代能有這麼華麗的墳墓,也許在新加坡真的有受到好風水庇蔭。
根據風水,墓碑後方以花崗岩建築的半月型造型能將氣集中在此,進而帶來好運。此外,這墳墓的雕刻是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為主題。這墓其實有滿多進的,也各自安排護衛者守護。在最前面的是錫克教的守衛,這在下一個墳墓案例中也會出現,至於為什麼是錫克教就等等再談。
但相較於下一個墳墓的錫克教守衛,王山龍墓的守衛看起來較年長,這可從以下幾個特徵看出,包括下垂的肩膀、還有較長的鬍子,以及非身著軍事服裝。對於守衛來說,年輕不見得是好事,老守衛代表的是對一個家族的忠誠以及他純熟的守衛經驗。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被這座墳墓旁邊那兩座衛兵吸引進來看這篇文章的。這座裝飾精彩且極富特色的墳墓是中醫周玉龍(Chew Geok Leong)先生的墳墓,他在袁世凱稱帝的時期移民至新加坡,並在芽籠開設中醫診所。
周玉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彩繪的持槍衛兵,從他們的衣著以及頭巾來看是錫克教徒。若看仔細一點,錫克教衛兵下方還有一隻狗,真可說是戒備森嚴啊!錫克教衛兵(稱呼為孟加里 Bangkali)反映了新加坡在英國殖民下的社會分工。當時英國政府進行殖民地的「人力資源再分配」,從印度旁遮普等地引進錫克教作為軍警人員,以維護社會秩序,這也是為何周玉龍在生前會選擇由席克教徒護衛他的墳墓。
很賊的,賊不把精彩的墳墓放最後。也許多數人來咖啡山尋找墳墓,都是要找前幾個比較指標性的墳墓,而忽略了其實整個園區有上萬多座墳。有些人可能生前打拼,運氣好成為有錢人,而有較精采的墳墓,在往生後也成為吸引人朝聖的特質,這似乎延續了生前的不平等。事實上,咖啡山作為公共目的,其實占多數的都是底層階級的墓碑,就像照片這一區。
在英國殖民政府於1913年所制定的「市政條例」中,將墓園分成一般與貧民,前者需要收取50元的土地費和15元的葬禮費;後者則基於社會福利的精神,不收取任何費用。因此,咖啡山墓園也被劃分為好幾塊去歸類往生者。當然,貧民區的風水比較差,甚至他們位於咖啡山地勢最低的地方,屍體更容易泡水、潮濕。二戰時,有許多無名的屍體也被埋葬於此,更加深這裡的「無名性」。
在貧民的墓區內,會看到幾座用水泥加以覆蓋的墳墓。這在咖啡山的墓園中是相當特殊的墳墓造型,文獻中指出似乎有人曾經在廈門看過這種造型的墳墓。有人推測這裡面埋葬的可能在當時被認為不吉利的人,或是深受傳染病的人,因而需要用水泥覆蓋著,以免傳染他人。對賊來說,他們可能是貧民墓區內最值得同情的人,還是告訴大家一下。
咖啡山長期以來作為墓園空間,除了來打掃的人之外,並不會有人想刻意經過這裡,也使咖啡山有著不受外界打擾的良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座新加坡難得的綠地,也成為當時保存團體阻擋開發的論述之一。在咖啡山,有生態專家發現了94種鳥類,其中有15種可是瀕臨絕種。而有許多遷徙性的生物,也將咖啡山當作中繼站。若咖啡山的生態被破壞,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生存。而這綠意環繞的墓園空間,讓賊尋找墓的幾個小時不會覺得累,甚至很難得在新加坡呼吸道這麼乾淨的空氣。不過,如果能多加座椅會更好,坐在綠地上其實滿怕會做到墳上。
經過幾年在咖啡山的活動,咖啡山墓園的觀光已完整且有系統,包括對墓碑的紀錄和調查,以及解說牌的設置,甚至推出了不需導覽的「線上自主導覽」,讓人參訪時能配合著導覽的PDF檔,進行一趟約三小時的墓碑之旅。當然,一次自主導覽不可能看完數萬座墓碑,但他們所精挑細選的二十五個點,絕對能讓遊人從墓碑窺探新加坡的不同尺度的歷史。
相較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墓區的保存,有一部分是基於保衛「族群襲產」的心態。台灣雖然也一直有遷葬的議題,反應卻沒有新馬兩地這麼大。也或許保存團體應該更系統化的設計出一套「墓園觀光」的模式,將墓園升級成可親近的襲產或自然綠地,讓民眾能夠破除恐懼,走進墓園了解墳墓的趣味,或許會更讓人接受吧!不過,咖啡山雖然在保存團體努力下,逼使政府將對墓園的傷害降到最小,但最近又傳出新加坡正在興建的鐵湯申-東海岸(Thomson-East Coast MRT Line )的工程致使幾塊墓碑遭受損害。新加坡的墓園觀光也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Singapore
標題: [遊記] 偷走咖啡山墳上那數不盡的的移民故事
時間: Mon Aug 13 22:58:38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t.cn/RDntyvt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追蹤:http://t.cn/RmPbrSh
想要在新加坡來個暗黑觀光嘛?那就看這篇到新加坡的咖啡山尋找墳墓吧!
[暗黑襲產 #新加坡咖啡山墓園 Bukit Brown Cemetery] 偷走咖啡山墳上那數不盡的的
移民故事 #武吉布朗 Bukit Brown /新加坡 Singapore
覺得新加坡系列的文章安排下來還滿有連續性的,從中峇魯的組屋,講到荷蘭村的組屋,也因為荷蘭村那篇有提到客家墓園,這篇就順勢講到新加坡的另一座墓園「咖啡山」(或稱武吉布朗,Bukit Brown)。應該滿多人懷疑地方賊為何會寫墓園的「遊記」,墓園應該不是個適合觀光的地方吧,尤其鬼門才剛開耶!
事實上,墓園觀光屬「暗黑觀光」的一種類型。在歐美國家,墓地觀光的發展更為久遠。最早被發展成當代觀光類型的應該是法國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因為埋葬了許多名人,驅使崇拜者到拉雪茲尋找想看的名人墳。其他像是埋葬英國皇室與偉人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埋葬美國不少戰爭受難軍人的阿靈頓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也都成為墓園觀光的經典案例。
墓園X觀光也引發了「以他人死亡賺錢」的道德性討論出現,最近很有名的案例便是,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長眠的倫敦海格特(Highgate)墓園門票上漲的爭議。除了衍伸出馬克思對上資本化的討論外,最根本的還是與死亡相關之地的資本化或商業化是否有道德上瑕疵的問題。
墓園觀光在西方的脈絡下,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反而被「公園化」了。它成為市民休閒的綠地,甚至可以在墓園跑步或野餐。另外一個角度則是觀光「浪漫化」了墓園空間,西方墓園整齊、有秩序且有美學性的墓碑造型,在傳播媒體的助長下,成為東方觀光客到西方旅遊會去朝聖的地方。
在亞洲,墓園觀光的案例就比較少了,有也多是名人墳或皇室墳,像是南韓慶州大陵苑、台灣則有鄧麗君墓園。在觀光化下,這些坐擁好風水且裝飾華麗的墳墓也維持著他們生前的「階級」。至於生活中較常看到的平凡墓園,我們通常都敬而遠之,基於尊敬或害怕的心裡,除了掃墓以外,不敢踏進去一步。但在東南亞卻有幾個墓園成為公園的例子,除了之前介紹過的馬六甲三寶山,今天則要介紹另一個案例:新加坡咖啡山。
馬來文 Bukit 是山的意思,而布朗(Brown)則是以一名1840年左右來到新加坡的英國男子 George Henry Brown 命名。在被稱為武吉布朗前,這座山被華人稱為太原山。事實上,布朗當時是住在離咖啡山不遠的快樂山(Mount Pleasant),賊滿好奇為何會以他命名,也許當時武吉布朗也屬於快樂山的範圍吧!?而武吉布朗較知名的稱呼則是「咖啡山」,命名緣由來蓻附近的快樂山栽植咖啡。1872年,福建商人王氏家族買下這塊地作為農地及墳場,並由福建會館管理這塊土地而形成族群上的排他性。
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有大量的中國移民遷入新加坡後,亟須土地安葬逝去的親人。英國殖民政府便於1922年開放咖啡山地區作為華人的墓園,以滿足華人的喪葬需求,而這也使咖啡山墓園專屬福建人的排他性被消除。因此,咖啡山墓園不同於上一篇所介紹的客家墓園,它是不分方言群或地緣的,而能找到潮州、廣東人的墳墓。1973年,新加坡政府決定關閉咖啡山墓園,不再允許設墓碑於此。
201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興建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連結MacRitchie Viaduct 與Adam Flyover 並穿越咖啡山墓園,咖啡山的一些墳墓已經受到影響被遷走。也因為高速公路和地鐵站經過,基於土地開發效益最大化,剩餘二百多公頃的墓區則計劃開發為住宅區。目前,據估計約有五千多座墳墓受到影響。
有鑒於咖啡山所遇到的開發威脅,地方團體也組織了保存團體 “All Things Bukit Brown”,以文化襲產和自然生態的論述,加上整理園區、舉辦導覽與講座等活動,希望政府能重視這塊墓園的重要。2014年,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也將咖啡山列入「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的觀察名單中,更促使新加坡政府對保存團體的論述展開回應。
如果有留意新加坡環狀線地鐵,在加利谷(Caldecott)與植物園(Botanic Gardens)中間,應該有一站武吉布朗 (Bukit Brown),但卻消失,正確來說沒有運作。有一說是武吉布朗這邊欠缺發展,畢竟墓園被成功保存下來,這裡也很難開發。但從墓園觀光的角度,卻缺乏了易達性,使遊客必須在植物園轉公車,再走很長又無遮蔭的柏油路才能到達墓園所在的綠地中。
在快靠近墓園有兩根石柱,這是保存抗爭中被留下來的墓園大門遺跡。在旁邊則有一間小廟,供奉的應該是保佑武吉布朗的土地公吧!?不過在南洋的脈絡,也有可能是拿督公,還有待確認。
接下來就要帶大家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墳墓。新加坡國語其實是馬來話,但公用語言是英語。秉持這種想法,那看到用英文記載的墓碑,好像也沒什麼不妥,但在咖啡山墓園中,刻英文的墓碑,實在是少數,這也代表當時海外華人仍強調自己作為華人的語言傳統。
除了全英文的外,也有看到墓碑上刻中文,下面的石塊則用英文做翻譯的形式。 除了所刻文字的語言線索外,祖籍更表達了新加坡這個移民社會的多元,也反映了這些先賢的認同和大時代背景。在咖啡山墓園中,「金門」倒是滿常被看到的。稍後會介紹佔地最大的王三龍之墓,祖籍也是刻上金門。這其實反映了1860年代、1912-1929年及1937-1945年間,有大量金門人口到新加坡做苦力的歷史事實。
據說咖啡山還曾找到兩塊上面刻有祖籍刻上「台灣」的墳墓,一塊是昭和十八年台中州王添財的墓,賊滿好奇這是何等的台灣認同啊!?可惜賊在咖啡山漫遊時沒看到。
右邊圖案這一塊謝圓娘(Chia Wan Neo)的墓,石碑上年代為民國二十一年,代表這些清朝就下南洋的先祖,也都很清楚中國政局的變化。此外,也要留心墓碑與大自然合作下產生的奇妙變化,像這塊石碑看似生鏽的顏色,其實是橘色地衣與特殊石頭材質作用下所呈現的色彩,這在墓園中滿多的。
南洋華人墳墓另一在物質表現上的特色便是磁磚的運用,這受到了峇峇娘惹族群的影響,如果有參觀過新馬地區峇峇娘惹博物館,就很清楚這如同斑蘭蛋糕的鮮豔色彩。
左邊的磁磚是採用粉壓面磚,這種磁磚起源於歐洲,而後被英國人帶到殖民地。但從歐洲運磁磚的費用不斐,日本也開始生產這種磁磚,常被峇峇娘惹人用於裝飾家庭和墳墓。右邊則採用大量生產的轉印印花磚,據推測碑上的磁磚應該是一戰前運抵新加坡。
這是林德義(Lim Teck Ghee)與其母楊淑懿(Yeo Im Neo)的墓。話說林氏家族是當時新馬地區名聲響亮的貿易家族,他們家族的故事還牽涉到馬來西亞巴生谷的錫礦貿易,以及牽動與雪蘭莪皇室在內戰前後的關係。因此,從石碑中所記載的祖先名去做研究,也能夠發現地方被遺忘的歷史,或是關聯到過去特殊的時代背景,像這裡則是錫礦貿易史和馬來西亞歷史。
前面大概介紹了要如何從墳墓中的一些線索,找到點來進行聯想與探討。接下來,賊則是要介紹咖啡山墓園中,最具指標性的幾座墓。
這座簡潔中,但又帶有可愛裝飾的墓是新加坡第二大銀行 華僑銀行 創辦人之一 陳延謙(Tan Ean Kiam)先生的墓,話說現在還有以他為名的基金會在獎助後代。此外,他也是「同盟會」的成員之一,並熱衷在海外籌措經費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雖然在墓碑上刻有陳延謙與其妻子的葉焉娘,但焉娘並未刻上過世之日,文史工作者向其後代考證,也證實焉娘並未埋葬於此。墓上所刻的對聯,雖表達了陳延謙作為海外華人對祖國的思念,但也暗示了新加坡作為他新家鄉的心境: 「同裘成一夢,安土好長眠;埋骨何須故里,蓋棺便是吾廬」。
緊接著要介紹的墓是武吉布朗墓園中,佔地最廣的一座墓 王山龍(Ong Sam Leong)家族之墓。佔地600平方公尺,大約有新加坡十間三房組屋的大小(這種單位聽起來很可怕!)。
王山龍的墓剛好在墓園的最高點,坐擁了最好的風水位置,也可以想像王山龍家族的顯赫。王山龍是峇峇娘惹人,在橡膠業、林業和製磚業都有傑出成績,新加坡還有一條以他命名的Sam Leong 路。 不過王山龍祖籍在金門,其先祖下南洋做苦力,後代能有這麼華麗的墳墓,也許在新加坡真的有受到好風水庇蔭。
根據風水,墓碑後方以花崗岩建築的半月型造型能將氣集中在此,進而帶來好運。此外,這墳墓的雕刻是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為主題。這墓其實有滿多進的,也各自安排護衛者守護。在最前面的是錫克教的守衛,這在下一個墳墓案例中也會出現,至於為什麼是錫克教就等等再談。
但相較於下一個墳墓的錫克教守衛,王山龍墓的守衛看起來較年長,這可從以下幾個特徵看出,包括下垂的肩膀、還有較長的鬍子,以及非身著軍事服裝。對於守衛來說,年輕不見得是好事,老守衛代表的是對一個家族的忠誠以及他純熟的守衛經驗。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被這座墳墓旁邊那兩座衛兵吸引進來看這篇文章的。這座裝飾精彩且極富特色的墳墓是中醫周玉龍(Chew Geok Leong)先生的墳墓,他在袁世凱稱帝的時期移民至新加坡,並在芽籠開設中醫診所。
周玉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彩繪的持槍衛兵,從他們的衣著以及頭巾來看是錫克教徒。若看仔細一點,錫克教衛兵下方還有一隻狗,真可說是戒備森嚴啊!錫克教衛兵(稱呼為孟加里 Bangkali)反映了新加坡在英國殖民下的社會分工。當時英國政府進行殖民地的「人力資源再分配」,從印度旁遮普等地引進錫克教作為軍警人員,以維護社會秩序,這也是為何周玉龍在生前會選擇由席克教徒護衛他的墳墓。
很賊的,賊不把精彩的墳墓放最後。也許多數人來咖啡山尋找墳墓,都是要找前幾個比較指標性的墳墓,而忽略了其實整個園區有上萬多座墳。有些人可能生前打拼,運氣好成為有錢人,而有較精采的墳墓,在往生後也成為吸引人朝聖的特質,這似乎延續了生前的不平等。事實上,咖啡山作為公共目的,其實占多數的都是底層階級的墓碑,就像照片這一區。
在英國殖民政府於1913年所制定的「市政條例」中,將墓園分成一般與貧民,前者需要收取50元的土地費和15元的葬禮費;後者則基於社會福利的精神,不收取任何費用。因此,咖啡山墓園也被劃分為好幾塊去歸類往生者。當然,貧民區的風水比較差,甚至他們位於咖啡山地勢最低的地方,屍體更容易泡水、潮濕。二戰時,有許多無名的屍體也被埋葬於此,更加深這裡的「無名性」。
在貧民的墓區內,會看到幾座用水泥加以覆蓋的墳墓。這在咖啡山的墓園中是相當特殊的墳墓造型,文獻中指出似乎有人曾經在廈門看過這種造型的墳墓。有人推測這裡面埋葬的可能在當時被認為不吉利的人,或是深受傳染病的人,因而需要用水泥覆蓋著,以免傳染他人。對賊來說,他們可能是貧民墓區內最值得同情的人,還是告訴大家一下。
咖啡山長期以來作為墓園空間,除了來打掃的人之外,並不會有人想刻意經過這裡,也使咖啡山有著不受外界打擾的良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座新加坡難得的綠地,也成為當時保存團體阻擋開發的論述之一。在咖啡山,有生態專家發現了94種鳥類,其中有15種可是瀕臨絕種。而有許多遷徙性的生物,也將咖啡山當作中繼站。若咖啡山的生態被破壞,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生存。而這綠意環繞的墓園空間,讓賊尋找墓的幾個小時不會覺得累,甚至很難得在新加坡呼吸道這麼乾淨的空氣。不過,如果能多加座椅會更好,坐在綠地上其實滿怕會做到墳上。
經過幾年在咖啡山的活動,咖啡山墓園的觀光已完整且有系統,包括對墓碑的紀錄和調查,以及解說牌的設置,甚至推出了不需導覽的「線上自主導覽」,讓人參訪時能配合著導覽的PDF檔,進行一趟約三小時的墓碑之旅。當然,一次自主導覽不可能看完數萬座墓碑,但他們所精挑細選的二十五個點,絕對能讓遊人從墓碑窺探新加坡的不同尺度的歷史。
相較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墓區的保存,有一部分是基於保衛「族群襲產」的心態。台灣雖然也一直有遷葬的議題,反應卻沒有新馬兩地這麼大。也或許保存團體應該更系統化的設計出一套「墓園觀光」的模式,將墓園升級成可親近的襲產或自然綠地,讓民眾能夠破除恐懼,走進墓園了解墳墓的趣味,或許會更讓人接受吧!不過,咖啡山雖然在保存團體努力下,逼使政府將對墓園的傷害降到最小,但最近又傳出新加坡正在興建的鐵湯申-東海岸(Thomson-East Coast MRT Line )的工程致使幾塊墓碑遭受損害。新加坡的墓園觀光也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曼谷服裝品牌之GREYHOUND Café(BTS Ari)
By George
at 2018-08-13T01:25
at 2018-08-13T01:25
步行暹粒吳哥?!
By Dorothy
at 2018-08-13T00:33
at 2018-08-13T00:33
2019/1/24之後的首爾旅伴
By Faithe
at 2018-08-12T23:11
at 2018-08-12T23:11
江南COEX-The Simple Table, 韓定食餐廳
By Zenobia
at 2018-08-11T23:27
at 2018-08-11T23:27
[經驗分享]從巴黎搭flixbus去倫敦
By Agatha
at 2018-08-11T19:05
at 2018-08-11T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