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高山服裝穿著建議-登山補給站 - 健行
By Noah
at 2015-12-19T23:58
at 2015-12-19T23:58
Table of Contents
引用自登山補給站:冬季高山服裝穿著建議
作者是蔡及文先生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2ffe2371-18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今日店裡來了一些山友對冬天爬高山的穿著保暖有一些疑問,姑且將小弟自己的心得提出
來與大家討論,各位前輩若有意見或補充,也請多多賜教
1. 原則
野外保暖的三個基本要件: a.隔溫層 b.乾燥 c.防風
只要達成這三個原則,基本上保暖不是問題,反而要注視是否太過保暖反而造成流汗
的情況。隔溫層的概念很簡單,氣溫越低就會需要越厚的隔溫層,或者以洋蔥式穿法的概
念來說,會需要越多層的衣著。乾燥則是第二個重要要件,主要是防止身體潮濕時的"水
寒效應",乾燥條件的達成,基本上要靠排汗衣來達成,還有避免過度運動造成大量出汗
。最後一個要件是防風,穿得再保暖,如果沒有注意防風,那麼保暖效果也會打折扣,這
是由於風力帶走體溫所造成的"風寒效應"
2. 頭部保暖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山上氣溫低時,只要一吹風不消超過十分鐘,肯定馬上頭痛,而
且很容易痛上個大半天,因此有關頭部的保暖,應該首重防風,除了使用毛帽保暖之外,
更要特別注意帽子本身有無防風效果,尤其是太陽穴周遭以及耳朵,如果沒有,可以圍上
雨衣的帽兜,做基本的防風。
其次,選擇毛帽時,應該注意不需過於厚重,以免保暖過度讓頭很容易流汗,汗濕了
之後反而會進一步引發水寒效應。有不少保暖帽的設計是使用WS材質的,可以注意它的WS
材質只有環繞頭周一圈,而頭頂部分沒有,這樣的設計是兼顧了太陽穴周遭的防風效果,
以及讓頭部多餘的熱量可以從頭頂蒸散。
另外,有包覆耳朵的帽子,保暖效果會比沒有包覆的來得好,也是十分建議的選擇。
接下來有一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脖子的保暖。有時候身體穿得再暖和,還是覺
得留不住熱量,因為體溫很容易會從脖子的地方向外散失。可以藉由穿著高領的排汗內衣
或是圍一條圍巾來達成保暖的效果,甚至用夏天常用的魔術頭巾圍在脖子一圈,都有基本
的保暖作用。
口鼻的部分也需要注意,如果氣溫很低,甚至到零下,暴露在外的口鼻也是熱量流失
的一個大缺口,而且鼻子直接吸入冷空氣,更會使身體的中樞體溫降低。然而口鼻的防護
卻也不需要太過厚重,其實一個簡單的口罩就可以解決了,因為呼出的氣體是熱的,口罩
的妙用是可以讓呼出的氣體停留在口鼻附近一陣子,而不會馬上逸散,間接達成保暖效果
。
3. 上半身保暖
身體的保暖,要分行進與不行進(休息)來談,而休息又有小休息(3~5分鐘以內)與大
休息(超過5分鐘)之區分。
在行進狀態下,基本上身體就是一個很好的產熱來源,所以不需要穿得太多,只需要
一件簡單的保暖排汗衣,頂多再加一件稍厚的襯衫、軟殼衣或風衣當作中層,就是很實用
的穿著了。有防風的中層會比較方便,因為當風大時可以省去另外套上雨衣(風衣)的麻煩
。當然了,在有雨\雪的情況下,穿上雨衣是一定要的。
小休息時,建議可以把雨衣(風衣)披上,避免風吹,也避免身體蓄積的熱能散失(所
以雨衣一定要放在好拿的地方,隨時會用到),另外小休息時可以藉機補充水分及行動糧
,順便讓肌肉休息一下。小休息的時間不宜過久,坐久了身體還是會慢慢冷下來,接下來
要再產熱會耗費更多能量,所以建議以3~5分鐘為限。
大休息時,比方說中午休息吃午餐,或是晚上到了宿營地後的活動,因為活動量低,
身體產熱少,對保暖的需求會更高,所以可以將帶上山的羽毛衣、化纖或刷毛衣穿上,再
將雨衣(風衣)穿上。晚上睡覺時,如果睡袋的保暖度不夠,那麼把保暖衣物穿進去睡袋也
可以增加保暖效果,而且半夜要起床尿尿比較不會冷XD。
4. 下半身保暖
與上半身類似,下半身在運動時也是不斷處於產熱的情況,所以也不需要穿得過於厚
重(參考之前一篇文章中山友的回應:登山新手受氣),而且下半身經常處於潮濕狀態,防
風的要求也很重要。基本上一件緊身的排汗褲,再加一件防風外層就可以了。或是選擇一
件軟殼或WS材質的褲子,一件就可以達成保暖與防風兩個要求。我個人的習慣是穿一件類
似PS材質的緊身褲,再加一件GTX的雨褲,這樣子幾乎一整天行走或休息都不需要穿脫,
晚上大休息時再換上厚一點的保暖褲保溫。
5. 腳部保暖
腳的保暖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因為通常穿登山鞋都會穿著厚襪,後襪的選擇建議挑選
羊毛登山襪,保暖效果較好。另外排汗裡襪還是不可省略,以確保腳部的乾燥,裡襪也不
必特別挑厚的,因為它著重的是排汗功能而非保暖,太厚了反而排汗效果不好,保暖交給
厚襪那一層就可以了。還有一說是現在已經有很多羊毛襪的排汗效果十分優異,不需要特
別再穿裡襪,如果你相信自己襪子的性能,當然也可以穿厚襪就好,不過也要記得多帶一
雙備用的,原則就是能夠保持乾燥就好。
如果有綁腿的話也是建議穿著,以免冷風灌入褲管,或是體溫從褲管流失。
另外,上山前最好檢查登山鞋的防水效果,該上縫線膠就上,防撥水處理也可以做一
下,鞋齡太老也要小心鞋底黏膠因為山上低溫容易脆化而掉底。如果去的地方容易結冰或
有雪,那麼冰爪也是必要的裝備。
6. 手部保暖
延續保暖的三原則:隔溫、乾燥、防風,一雙化纖填充的防水手套就可以達成這些要
求,不過這類手套往往較笨重,行進時戴在手上還可以,照相、休息時要拿鋼杯或掏糖果
就不太方便了,因此可以考慮多戴一層合手的PS手套在裡層,一方面增加保暖度,一方面
在拿小東西時可以脫掉大手套,晚上在宿營地活動也方便。
7. 其他
暖暖包雖然只能做局部保暖,不過拿來填補溫度的空缺也是十分好用,建議可以帶一
兩包上山,有緊急需要時使用。不過暖暖包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較不環保,也是多餘的
重量,可以使用水瓶裝熱水來替代使用(要注意水瓶材質的耐溫)
太陽眼鏡\雪鏡應該屬於雪地必備裝備,即使是在雪山黑森林的林下行走,持續直視
積雪地面,都有造成雪盲的危險,筆者前年在雪山即碰到一例,剛走出圈谷的一對母子,
小朋友已經無法睜眼看東西了,可能因為個子較矮,眼睛接收雪地反光的距離較短,所以
比成年人更容易雪盲。
熱水瓶也是必要裝備之一,在休息時隨時來杯熱水,可以讓身體更有效吸收水分,也
可以補充體溫及體力。
註:
(1). 水寒效應: 指身體潮濕的狀態下,身體散失體熱是身體乾燥時的25倍。由於水汽的
蒸發會帶走更多的熱量,因此人會感覺到比實際要冷。
(2). 風寒效應: 風寒效應的出現是由於風也會影響我們對冷的感覺,引致溫度計的讀數
有些時候可與人們對冷暖的感覺有明顯的分別。在冬季期間,持續的強風天氣會令我們對
冷的感覺來得更強烈。這個風速與人體對外界溫度感覺的關係,稱為「風寒效應」。
(3). WS: 指GORE公司的Windstopper材質,防風與透氣
(4). 軟殼: 一些材質的統稱,基本特性是有厚度,可保暖、防風、具彈性、防撥水等等
(5). GTX: 指GORE公司的Gore-tex材質,防水、防風與透氣
(6). PS: 指Polartec公司的Power Stretch,快乾、即使潮濕也能保有基本保暖能力
--
從大學時代開始與山岳結下不解之緣,常在星月下漫步山徑,在山巔上迎接朝陽。
喜歡和夥伴一起行動,熱愛在自然中自由生活的感覺。
戶外裝備指北針:https://www.facebook.com/touchpolestar/
--
作者是蔡及文先生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2ffe2371-18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今日店裡來了一些山友對冬天爬高山的穿著保暖有一些疑問,姑且將小弟自己的心得提出
來與大家討論,各位前輩若有意見或補充,也請多多賜教
1. 原則
野外保暖的三個基本要件: a.隔溫層 b.乾燥 c.防風
只要達成這三個原則,基本上保暖不是問題,反而要注視是否太過保暖反而造成流汗
的情況。隔溫層的概念很簡單,氣溫越低就會需要越厚的隔溫層,或者以洋蔥式穿法的概
念來說,會需要越多層的衣著。乾燥則是第二個重要要件,主要是防止身體潮濕時的"水
寒效應",乾燥條件的達成,基本上要靠排汗衣來達成,還有避免過度運動造成大量出汗
。最後一個要件是防風,穿得再保暖,如果沒有注意防風,那麼保暖效果也會打折扣,這
是由於風力帶走體溫所造成的"風寒效應"
2. 頭部保暖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山上氣溫低時,只要一吹風不消超過十分鐘,肯定馬上頭痛,而
且很容易痛上個大半天,因此有關頭部的保暖,應該首重防風,除了使用毛帽保暖之外,
更要特別注意帽子本身有無防風效果,尤其是太陽穴周遭以及耳朵,如果沒有,可以圍上
雨衣的帽兜,做基本的防風。
其次,選擇毛帽時,應該注意不需過於厚重,以免保暖過度讓頭很容易流汗,汗濕了
之後反而會進一步引發水寒效應。有不少保暖帽的設計是使用WS材質的,可以注意它的WS
材質只有環繞頭周一圈,而頭頂部分沒有,這樣的設計是兼顧了太陽穴周遭的防風效果,
以及讓頭部多餘的熱量可以從頭頂蒸散。
另外,有包覆耳朵的帽子,保暖效果會比沒有包覆的來得好,也是十分建議的選擇。
接下來有一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脖子的保暖。有時候身體穿得再暖和,還是覺
得留不住熱量,因為體溫很容易會從脖子的地方向外散失。可以藉由穿著高領的排汗內衣
或是圍一條圍巾來達成保暖的效果,甚至用夏天常用的魔術頭巾圍在脖子一圈,都有基本
的保暖作用。
口鼻的部分也需要注意,如果氣溫很低,甚至到零下,暴露在外的口鼻也是熱量流失
的一個大缺口,而且鼻子直接吸入冷空氣,更會使身體的中樞體溫降低。然而口鼻的防護
卻也不需要太過厚重,其實一個簡單的口罩就可以解決了,因為呼出的氣體是熱的,口罩
的妙用是可以讓呼出的氣體停留在口鼻附近一陣子,而不會馬上逸散,間接達成保暖效果
。
3. 上半身保暖
身體的保暖,要分行進與不行進(休息)來談,而休息又有小休息(3~5分鐘以內)與大
休息(超過5分鐘)之區分。
在行進狀態下,基本上身體就是一個很好的產熱來源,所以不需要穿得太多,只需要
一件簡單的保暖排汗衣,頂多再加一件稍厚的襯衫、軟殼衣或風衣當作中層,就是很實用
的穿著了。有防風的中層會比較方便,因為當風大時可以省去另外套上雨衣(風衣)的麻煩
。當然了,在有雨\雪的情況下,穿上雨衣是一定要的。
小休息時,建議可以把雨衣(風衣)披上,避免風吹,也避免身體蓄積的熱能散失(所
以雨衣一定要放在好拿的地方,隨時會用到),另外小休息時可以藉機補充水分及行動糧
,順便讓肌肉休息一下。小休息的時間不宜過久,坐久了身體還是會慢慢冷下來,接下來
要再產熱會耗費更多能量,所以建議以3~5分鐘為限。
大休息時,比方說中午休息吃午餐,或是晚上到了宿營地後的活動,因為活動量低,
身體產熱少,對保暖的需求會更高,所以可以將帶上山的羽毛衣、化纖或刷毛衣穿上,再
將雨衣(風衣)穿上。晚上睡覺時,如果睡袋的保暖度不夠,那麼把保暖衣物穿進去睡袋也
可以增加保暖效果,而且半夜要起床尿尿比較不會冷XD。
4. 下半身保暖
與上半身類似,下半身在運動時也是不斷處於產熱的情況,所以也不需要穿得過於厚
重(參考之前一篇文章中山友的回應:登山新手受氣),而且下半身經常處於潮濕狀態,防
風的要求也很重要。基本上一件緊身的排汗褲,再加一件防風外層就可以了。或是選擇一
件軟殼或WS材質的褲子,一件就可以達成保暖與防風兩個要求。我個人的習慣是穿一件類
似PS材質的緊身褲,再加一件GTX的雨褲,這樣子幾乎一整天行走或休息都不需要穿脫,
晚上大休息時再換上厚一點的保暖褲保溫。
5. 腳部保暖
腳的保暖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因為通常穿登山鞋都會穿著厚襪,後襪的選擇建議挑選
羊毛登山襪,保暖效果較好。另外排汗裡襪還是不可省略,以確保腳部的乾燥,裡襪也不
必特別挑厚的,因為它著重的是排汗功能而非保暖,太厚了反而排汗效果不好,保暖交給
厚襪那一層就可以了。還有一說是現在已經有很多羊毛襪的排汗效果十分優異,不需要特
別再穿裡襪,如果你相信自己襪子的性能,當然也可以穿厚襪就好,不過也要記得多帶一
雙備用的,原則就是能夠保持乾燥就好。
如果有綁腿的話也是建議穿著,以免冷風灌入褲管,或是體溫從褲管流失。
另外,上山前最好檢查登山鞋的防水效果,該上縫線膠就上,防撥水處理也可以做一
下,鞋齡太老也要小心鞋底黏膠因為山上低溫容易脆化而掉底。如果去的地方容易結冰或
有雪,那麼冰爪也是必要的裝備。
6. 手部保暖
延續保暖的三原則:隔溫、乾燥、防風,一雙化纖填充的防水手套就可以達成這些要
求,不過這類手套往往較笨重,行進時戴在手上還可以,照相、休息時要拿鋼杯或掏糖果
就不太方便了,因此可以考慮多戴一層合手的PS手套在裡層,一方面增加保暖度,一方面
在拿小東西時可以脫掉大手套,晚上在宿營地活動也方便。
7. 其他
暖暖包雖然只能做局部保暖,不過拿來填補溫度的空缺也是十分好用,建議可以帶一
兩包上山,有緊急需要時使用。不過暖暖包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較不環保,也是多餘的
重量,可以使用水瓶裝熱水來替代使用(要注意水瓶材質的耐溫)
太陽眼鏡\雪鏡應該屬於雪地必備裝備,即使是在雪山黑森林的林下行走,持續直視
積雪地面,都有造成雪盲的危險,筆者前年在雪山即碰到一例,剛走出圈谷的一對母子,
小朋友已經無法睜眼看東西了,可能因為個子較矮,眼睛接收雪地反光的距離較短,所以
比成年人更容易雪盲。
熱水瓶也是必要裝備之一,在休息時隨時來杯熱水,可以讓身體更有效吸收水分,也
可以補充體溫及體力。
註:
(1). 水寒效應: 指身體潮濕的狀態下,身體散失體熱是身體乾燥時的25倍。由於水汽的
蒸發會帶走更多的熱量,因此人會感覺到比實際要冷。
(2). 風寒效應: 風寒效應的出現是由於風也會影響我們對冷的感覺,引致溫度計的讀數
有些時候可與人們對冷暖的感覺有明顯的分別。在冬季期間,持續的強風天氣會令我們對
冷的感覺來得更強烈。這個風速與人體對外界溫度感覺的關係,稱為「風寒效應」。
(3). WS: 指GORE公司的Windstopper材質,防風與透氣
(4). 軟殼: 一些材質的統稱,基本特性是有厚度,可保暖、防風、具彈性、防撥水等等
(5). GTX: 指GORE公司的Gore-tex材質,防水、防風與透氣
(6). PS: 指Polartec公司的Power Stretch,快乾、即使潮濕也能保有基本保暖能力
--
從大學時代開始與山岳結下不解之緣,常在星月下漫步山徑,在山巔上迎接朝陽。
喜歡和夥伴一起行動,熱愛在自然中自由生活的感覺。
戶外裝備指北針:https://www.facebook.com/touchpolestar/
--
Tags:
健行
All Comments
By Jacky
at 2015-12-24T00:10
at 2015-12-24T00:10
By Kama
at 2015-12-28T19:40
at 2015-12-28T19:40
By Delia
at 2015-12-29T13:49
at 2015-12-29T13:49
By Robert
at 2015-12-29T22:02
at 2015-12-29T22:02
By Hedwig
at 2016-01-02T21:24
at 2016-01-02T21:24
By Wallis
at 2016-01-06T07:41
at 2016-01-06T07:41
Related Posts
五至六人用火爐推薦
By Lydia
at 2015-12-19T22:37
at 2015-12-19T22:37
請教登山新手的穿著問題
By Lily
at 2015-12-19T19:55
at 2015-12-19T19:55
五至六人用火爐推薦
By Kumar
at 2015-12-19T15:57
at 2015-12-19T15:57
登山鞋尺寸
By Olivia
at 2015-12-18T22:21
at 2015-12-18T22:21
南湖710林道拾獲電池一顆
By Tom
at 2015-12-18T17:45
at 2015-12-18T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