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行程的難度及時間 - 健行
By Charlie
at 2020-12-18T16:40
at 2020-12-18T16:40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看到不少人發文問能不能去爬什麼山,或是這個行程難不難。
老實說這樣的問題偏籠統+伸手牌,通常問完一次下個行程還會再問一次,
對自身幫助也有限。小弟也以淺薄的經驗回饋一下板友好了。
通常行程難度因人而異,小弟自己會以時間作為行程難度的主要判斷。
行程中地形越難,通過地形時間拉長,花費時間自然越久。
行程水平距離長,爬升/下降高度多,耗費體能多,花費時間自然越久。
所謂難度,各人主觀皆不同,時間卻是相對客觀可以分析的指標。
但要如何粗估行程時間呢?
1.知道自己的水平行走速度
時速3公里、4公里、5公里,甚至6公里,哪個是自己平時的平路舒適行進速度,
以過往行程佐參。
2.在一般地形(無危崖或極差路況)知道自己每小時能爬升海拔多少公尺
身邊朋友們體能介於每小時爬升海拔200~1000公尺,
相差極大,可以每次行程都作紀錄,累積多一點數據。
拿幾份自己的紀錄比對就能大約得知每小時的爬升能力了。
3.在一般地形(無危崖或極差路況)知道自己每小時能下降海拔多少公尺
基本上道理同上坡,通常大部分人下坡速度約是上坡的1.2~2倍之間。
(小弟自己下坡速度是上坡約1.3~1.5倍左右,看地形)
4.高度適應能力
如果是在高海拔取得相關數據,恭喜,對於推斷行程時間已有不錯的準確度了。
如果是在郊山取得數據的話,那麼高海拔行程或多或少速度會打個折,
可能介於5~9折不等(看個人)。
5.地形通過能力
例如像O聖、干卓萬18連峰、卡羅樓斷崖等險徑,以及能安要鑽草看不到路面等地形,
通過時間一定會不如上述數據,此時僅能靠過往經驗酌加時間。
這部分是最不客觀的,因為每個人過地形能力相差極大,
而有人擅長攀岩卻不擅長碎石坡地形等等,僅能以自身經驗佐以網路紀錄判斷。
如果可以,紀錄每次通過困難地形的花費時間,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再佐以該地形的水平及爬升數據可作相對有效參考。
6.體能衰退/休息時間都要算進去
過往經驗,自己在累積爬升大約多少高度後,速度會開始打折,無法維持原本表現,
這個部分要自行計算。
在累積爬升多少後,會需要來個小休幾分鐘或大休用餐幾十分鐘也不能忘了加。
7.分段拆解欲前往之行程
以一日雪山舉例
可以將行程拆分為:
大水池→七卡
七卡→哭坡
哭坡→東峰
東峰→三六九
等等......
網路皆可搜尋定點海拔及中途地形(是否為困難地形,是否有上下起伏)
將分段紀錄的水平距離、累積爬升高度、累積下降高度等資料數據攤開,
套上自己的體能數據,一個初步的時間表就出來了。
自然分段拆得越細,預估的時間表就會越精準。
上述例子把雪山拆成7段跟拆成3段的精準度一定是不一樣的。
8.最後還可以有兩種方法驗證預估時間表的準確度
(a.)上河時間,看有沒有哪個分段時間比例失衡,時間特別久或特別短。
(b.)對照網路其他人的紀錄,對照項目如上。
基本上這樣多做個五次七次,除了對自己的體能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外,
做出來的時間表也會越來越準,甚至以後朋友約陌生沒聽過的行程,
一看水平距離跟爬升下降,大約就能抓出花費時間,
也不需要擔心別人紀錄寫的"來回8小時",到底會是自己的幾小時了。
以上述做法,小弟在一日o聖、一日小劍、三日南二段等行程,行前預估均還算準確。
感覺跟上河幾折粗估出來的時間表是不一樣的。
原因在於,有的人擅長上坡,有的人擅長下坡,有的人擅長過地形,
一律以上河幾折套用實在過於籠統,如果在不擅長的地方延誤一些時間信心容易流失
以自己製作的時間表按表操課,會讓行進過程有個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依靠。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一些人,謝謝觀看。
--
老實說這樣的問題偏籠統+伸手牌,通常問完一次下個行程還會再問一次,
對自身幫助也有限。小弟也以淺薄的經驗回饋一下板友好了。
通常行程難度因人而異,小弟自己會以時間作為行程難度的主要判斷。
行程中地形越難,通過地形時間拉長,花費時間自然越久。
行程水平距離長,爬升/下降高度多,耗費體能多,花費時間自然越久。
所謂難度,各人主觀皆不同,時間卻是相對客觀可以分析的指標。
但要如何粗估行程時間呢?
1.知道自己的水平行走速度
時速3公里、4公里、5公里,甚至6公里,哪個是自己平時的平路舒適行進速度,
以過往行程佐參。
2.在一般地形(無危崖或極差路況)知道自己每小時能爬升海拔多少公尺
身邊朋友們體能介於每小時爬升海拔200~1000公尺,
相差極大,可以每次行程都作紀錄,累積多一點數據。
拿幾份自己的紀錄比對就能大約得知每小時的爬升能力了。
3.在一般地形(無危崖或極差路況)知道自己每小時能下降海拔多少公尺
基本上道理同上坡,通常大部分人下坡速度約是上坡的1.2~2倍之間。
(小弟自己下坡速度是上坡約1.3~1.5倍左右,看地形)
4.高度適應能力
如果是在高海拔取得相關數據,恭喜,對於推斷行程時間已有不錯的準確度了。
如果是在郊山取得數據的話,那麼高海拔行程或多或少速度會打個折,
可能介於5~9折不等(看個人)。
5.地形通過能力
例如像O聖、干卓萬18連峰、卡羅樓斷崖等險徑,以及能安要鑽草看不到路面等地形,
通過時間一定會不如上述數據,此時僅能靠過往經驗酌加時間。
這部分是最不客觀的,因為每個人過地形能力相差極大,
而有人擅長攀岩卻不擅長碎石坡地形等等,僅能以自身經驗佐以網路紀錄判斷。
如果可以,紀錄每次通過困難地形的花費時間,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再佐以該地形的水平及爬升數據可作相對有效參考。
6.體能衰退/休息時間都要算進去
過往經驗,自己在累積爬升大約多少高度後,速度會開始打折,無法維持原本表現,
這個部分要自行計算。
在累積爬升多少後,會需要來個小休幾分鐘或大休用餐幾十分鐘也不能忘了加。
7.分段拆解欲前往之行程
以一日雪山舉例
可以將行程拆分為:
大水池→七卡
七卡→哭坡
哭坡→東峰
東峰→三六九
等等......
網路皆可搜尋定點海拔及中途地形(是否為困難地形,是否有上下起伏)
將分段紀錄的水平距離、累積爬升高度、累積下降高度等資料數據攤開,
套上自己的體能數據,一個初步的時間表就出來了。
自然分段拆得越細,預估的時間表就會越精準。
上述例子把雪山拆成7段跟拆成3段的精準度一定是不一樣的。
8.最後還可以有兩種方法驗證預估時間表的準確度
(a.)上河時間,看有沒有哪個分段時間比例失衡,時間特別久或特別短。
(b.)對照網路其他人的紀錄,對照項目如上。
基本上這樣多做個五次七次,除了對自己的體能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外,
做出來的時間表也會越來越準,甚至以後朋友約陌生沒聽過的行程,
一看水平距離跟爬升下降,大約就能抓出花費時間,
也不需要擔心別人紀錄寫的"來回8小時",到底會是自己的幾小時了。
以上述做法,小弟在一日o聖、一日小劍、三日南二段等行程,行前預估均還算準確。
感覺跟上河幾折粗估出來的時間表是不一樣的。
原因在於,有的人擅長上坡,有的人擅長下坡,有的人擅長過地形,
一律以上河幾折套用實在過於籠統,如果在不擅長的地方延誤一些時間信心容易流失
以自己製作的時間表按表操課,會讓行進過程有個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依靠。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一些人,謝謝觀看。
--
Tags:
健行
All Comments
By Noah
at 2020-12-20T05:28
at 2020-12-20T05:28
By William
at 2020-12-22T16:47
at 2020-12-22T16:47
By Isabella
at 2020-12-24T09:25
at 2020-12-24T09:25
By Daph Bay
at 2020-12-27T08:30
at 2020-12-27T08:30
By Elvira
at 2021-01-01T05:16
at 2021-01-01T05:16
By Skylar Davis
at 2021-01-01T17:33
at 2021-01-01T17:33
By Kelly
at 2021-01-04T07:56
at 2021-01-04T07:56
By Rebecca
at 2021-01-05T19:30
at 2021-01-05T19:30
By Heather
at 2021-01-09T16:05
at 2021-01-09T16:05
By Kyle
at 2021-01-10T23:36
at 2021-01-10T23:36
By Gilbert
at 2021-01-13T21:17
at 2021-01-13T21:17
By Sarah
at 2021-01-16T06:17
at 2021-01-16T06:17
By Tristan Cohan
at 2021-01-17T08:51
at 2021-01-17T08:51
By Elizabeth
at 2021-01-18T04:44
at 2021-01-18T04:44
By Elma
at 2021-01-20T04:09
at 2021-01-20T04:09
By Tracy
at 2021-01-23T12:44
at 2021-01-23T12:44
By Hardy
at 2021-01-24T16:12
at 2021-01-24T16:12
By Zenobia
at 2021-01-26T22:09
at 2021-01-26T22:09
By Agnes
at 2021-01-31T12:34
at 2021-01-31T12:34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21-02-03T03:41
at 2021-02-03T03:41
By Aaliyah
at 2021-02-07T20:56
at 2021-02-07T20:56
By Puput
at 2021-02-09T21:05
at 2021-02-09T21:05
By Emily
at 2021-02-11T19:30
at 2021-02-11T19:30
By Agatha
at 2021-02-13T17:16
at 2021-02-13T17:16
By Donna
at 2021-02-16T06:40
at 2021-02-16T06:40
By Agnes
at 2021-02-17T01:37
at 2021-02-17T01:37
By Rosalind
at 2021-02-18T20:23
at 2021-02-18T20:2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21-02-22T17:09
at 2021-02-22T17:09
By Audriana
at 2021-02-27T05:07
at 2021-02-27T05:07
By Wallis
at 2021-03-01T06:10
at 2021-03-01T06:10
By Charlotte
at 2021-03-02T03:02
at 2021-03-02T03:0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21-03-03T04:28
at 2021-03-03T04:28
Related Posts
合歡西北or雪山369,哪個適合當練習?
By Edward Lewis
at 2020-12-17T00:09
at 2020-12-17T00:09
白姑大山單攻難度請益
By Todd Johnson
at 2020-12-16T20:49
at 2020-12-16T20:49
戒茂斯上嘉明湖裝備介紹
By Caroline
at 2020-12-16T13:48
at 2020-12-16T13:48
登山時膝蓋後外側疼痛?山上緊急處理篇~
By Yedda
at 2020-12-15T15:17
at 2020-12-15T15:17
台中有爬山健行的活動嗎
By Zora
at 2020-12-15T13:51
at 2020-12-15T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