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因斯布魯克之二:皇室風情 - 法國
By Candice
at 2012-08-02T03:36
at 2012-08-02T03:36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62153094
十點了,天已經全暗了。
我還在街上晃。
入夜的街頭空盪盪的,整座城市被風占據。也好,清爽。
皇宮(Hofburg)就在我眼前,打上昏黃燈光的外牆看不出原本的色調,該是柔美的
,沒有一絲陰森。這座皇宮還真是美,尤其是窗楣的設計十分優美,每層樓的造型都不同
,由拱形、尖形到水平,呈現了調和之美。
這座皇宮首出於提洛爾伯爵-富有的西吉斯蒙德(Sigmund der Münzreiche)之手
,1460年,西吉斯蒙德建造了一座中世紀宮殿,也就是這座皇宮的前身。1470年代,提洛
爾地區因發現豐富的銀礦而大量鑄造銀幣,當時被冠上「富有的」西吉斯蒙德進行激進的
貨幣改革,但也因此激起民怨,1490年發生民變,居民們趨逐了西吉斯蒙德,迎來了馬克
西米連一世。馬克西米連一世重新掌控提洛爾地區,不但建造了有名的黃金屋頂,也將這
座中世紀宮殿擴建為哥德樣式建築。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六世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嗣,奧
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因此絕嗣而亡,這座宮殿也因此荒廢。所幸卡爾六世的女兒瑪麗亞‧
泰瑞莎(Maria Theresia)機智過人,並擁有十足的魄力,使她的丈夫法蘭茲·史蒂芬繼
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這位奧地利女大公終在1745年成為羅馬帝國皇后。1754年,瑪
麗亞‧泰瑞莎下令改建宮殿,並於1773年變身為今日我們所見的洛可可樣式,黃白交織的
外觀即使在黑夜中仍不失典雅。
瑪麗亞‧泰瑞莎的兒子李歐波德二世(Leopold II)與西班牙公主、波旁王朝查理三
世之女瑪麗西‧露意莎(María Luisa)的婚禮就是在此舉行。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瑪麗亞‧泰瑞莎的丈夫法蘭茲一世(Franz I)卻在禮宴中途驟逝。因自由戀愛才結為
連理的丈夫,竟在如此喜氣洋洋的時刻離開人世,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讓瑪麗亞‧泰瑞莎
難以接受。
當時正在興建的凱旋門(Triumphpforte)本是皇后送給新人的禮物,但面對丈夫的
驟逝,瑪麗亞‧泰瑞莎把自己的悲慟刻畫在上頭。凱旋門的南側呈現一對婚禮中的夫婦,
而北側則呈現皇后喪夫之慟。
這座凱旋門位於以皇后之名命名的瑪麗亞‧泰瑞莎街(Maria-Theresien-Straße)
南瑞,這也是舊城區的最南側。夜裡的瑪麗亞‧泰瑞莎街與白天很不一樣,這條街兩側搭
起咖啡館的遮陽傘,周圍盡是優美的建築,人群來來往往,是市區最熱慶的一條街。而瑪
麗亞‧泰瑞莎雖只來過因斯布魯克兩次,但她的名字和蹤影,卻在此蔓延。
話題再度回到馬克西米連一世。
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孫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53年開
始為祖父建造這座教堂。縱使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遺願是葬於維也納新城(Wiener
Neustadt)的城堡修道院,但腓迪南一世仍在此建造一座教堂以安置祖父的陵寢,用來紀
念祖父及彰顯他一生的志業。
這座哥德式的宮廷教堂(Hofkirche)設計者為義大利建築師安德烈‧克里維里(
Andrea Crivelli),雖然外觀簡樸,但中央主殿裡放置的是馬克西米連一世的石棺,這
座石棺被視為德國文藝復興最高的傑作,在馬克西米連死後超過八十年,終在1584年完成
棺木的最後裝飾。黑色的大理石石棺周圍並列著28座大型的青銅像,有的是哈布斯堡家族
的祖先,有的是親戚,還有被視為英雄的人物,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守護著皇帝
。
但其實這座陵寢只是座衣冠塜而已,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陵墓仍在維也納新城。
腓迪南一世想要就近建造一座宮廷教堂,顯然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遺願對他而言並不實
際。於是他想先在因斯布魯克建好一座教堂,然後再把祖父的棺木移到這裡來,但是,不
知道是家族反對還是什麼原因,最後,棺木沒移成,這座華美的衣冠塜卻成了遊人憑弔馬
克西米連一世之地,棺木四周的浮雕記錄著皇帝一生歷經的大事件,起於1477年與瑪麗的
婚禮,終於 1516年在維洛納抵抗法軍。
隔天起了一大早,再把舊城區逛過一次,前一晚沒逛到的皇宮的後面,是一座羅馬天
主教教堂-聖雅各教堂(Domkirche zu St. Jakob)。這座教堂的前身是聖雅姆士教堂(
St. James Domkirche),而後在1717年重建,設計者為約翰‧雅各‧赫科馬(Johann
Jakob Herkommer)。不幸的是,教堂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的破壞,修復後便是今日所見的
巴洛克形式。
教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兩座對稱的雙塔以及被窗戶填滿的立面,內部採光良好,頂棚的
濕壁畫、提洛爾地區最優美的管風琴……在在顯現巴洛克之美。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的作品
「聖母子像」(Maria Hilf,1517-1525)置於上祭壇,更是鎮堂之寶。它於1650年便懸
掛至此,這幅畫裡的聖母也許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也因此這座教堂也成為聖母朝聖的重要
地點,每年總會有許多信徒前來參訪。
這座教堂唯一與貴族們的關聯,大概就是提洛爾執政及外奧地利大公的馬克西米連三
世(Maximilian III)被葬在這裡。1618年,馬克西米連三世死於維也納,而後被葬在教
堂內部,他加蓋的陵墓上以青鉰雕像作為裝飾,是文藝復興後期的作品。
因斯布魯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馬克西米連一世將根據地設於此地時
,就註定了它的命運。縱使在拿破崙戰爭時,因斯布魯克被割讓給巴伐利亞王國(
Bavaria)長達八年,但提洛爾平民安德雷斯‧赫法(Andreas Hofer)率領農民軍隊激烈
反抗,還一度擊退法國和巴伐利亞的正規軍隊,縱使最後赫法因被鄰居出賣而被槍決,但
他至今仍是提洛爾的英雄。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之後,提洛爾重回奧地利帝國的懷抱,也
因此赫法的遺體在1823年被遷至宮廷教堂,並在墓上以大理石雕像裝飾。
也許就是這樣的愛國情操,讓因斯布魯克因為這位平民英雄而聲名大噪,也許人民從
來就不會在意統治著的生平,真正吸引他們的,是一個平凡人的事蹟。
--
十點了,天已經全暗了。
我還在街上晃。
入夜的街頭空盪盪的,整座城市被風占據。也好,清爽。
皇宮(Hofburg)就在我眼前,打上昏黃燈光的外牆看不出原本的色調,該是柔美的
,沒有一絲陰森。這座皇宮還真是美,尤其是窗楣的設計十分優美,每層樓的造型都不同
,由拱形、尖形到水平,呈現了調和之美。
這座皇宮首出於提洛爾伯爵-富有的西吉斯蒙德(Sigmund der Münzreiche)之手
,1460年,西吉斯蒙德建造了一座中世紀宮殿,也就是這座皇宮的前身。1470年代,提洛
爾地區因發現豐富的銀礦而大量鑄造銀幣,當時被冠上「富有的」西吉斯蒙德進行激進的
貨幣改革,但也因此激起民怨,1490年發生民變,居民們趨逐了西吉斯蒙德,迎來了馬克
西米連一世。馬克西米連一世重新掌控提洛爾地區,不但建造了有名的黃金屋頂,也將這
座中世紀宮殿擴建為哥德樣式建築。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六世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嗣,奧
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因此絕嗣而亡,這座宮殿也因此荒廢。所幸卡爾六世的女兒瑪麗亞‧
泰瑞莎(Maria Theresia)機智過人,並擁有十足的魄力,使她的丈夫法蘭茲·史蒂芬繼
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這位奧地利女大公終在1745年成為羅馬帝國皇后。1754年,瑪
麗亞‧泰瑞莎下令改建宮殿,並於1773年變身為今日我們所見的洛可可樣式,黃白交織的
外觀即使在黑夜中仍不失典雅。
瑪麗亞‧泰瑞莎的兒子李歐波德二世(Leopold II)與西班牙公主、波旁王朝查理三
世之女瑪麗西‧露意莎(María Luisa)的婚禮就是在此舉行。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瑪麗亞‧泰瑞莎的丈夫法蘭茲一世(Franz I)卻在禮宴中途驟逝。因自由戀愛才結為
連理的丈夫,竟在如此喜氣洋洋的時刻離開人世,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讓瑪麗亞‧泰瑞莎
難以接受。
當時正在興建的凱旋門(Triumphpforte)本是皇后送給新人的禮物,但面對丈夫的
驟逝,瑪麗亞‧泰瑞莎把自己的悲慟刻畫在上頭。凱旋門的南側呈現一對婚禮中的夫婦,
而北側則呈現皇后喪夫之慟。
這座凱旋門位於以皇后之名命名的瑪麗亞‧泰瑞莎街(Maria-Theresien-Straße)
南瑞,這也是舊城區的最南側。夜裡的瑪麗亞‧泰瑞莎街與白天很不一樣,這條街兩側搭
起咖啡館的遮陽傘,周圍盡是優美的建築,人群來來往往,是市區最熱慶的一條街。而瑪
麗亞‧泰瑞莎雖只來過因斯布魯克兩次,但她的名字和蹤影,卻在此蔓延。
話題再度回到馬克西米連一世。
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孫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53年開
始為祖父建造這座教堂。縱使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遺願是葬於維也納新城(Wiener
Neustadt)的城堡修道院,但腓迪南一世仍在此建造一座教堂以安置祖父的陵寢,用來紀
念祖父及彰顯他一生的志業。
這座哥德式的宮廷教堂(Hofkirche)設計者為義大利建築師安德烈‧克里維里(
Andrea Crivelli),雖然外觀簡樸,但中央主殿裡放置的是馬克西米連一世的石棺,這
座石棺被視為德國文藝復興最高的傑作,在馬克西米連死後超過八十年,終在1584年完成
棺木的最後裝飾。黑色的大理石石棺周圍並列著28座大型的青銅像,有的是哈布斯堡家族
的祖先,有的是親戚,還有被視為英雄的人物,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守護著皇帝
。
但其實這座陵寢只是座衣冠塜而已,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陵墓仍在維也納新城。
腓迪南一世想要就近建造一座宮廷教堂,顯然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遺願對他而言並不實
際。於是他想先在因斯布魯克建好一座教堂,然後再把祖父的棺木移到這裡來,但是,不
知道是家族反對還是什麼原因,最後,棺木沒移成,這座華美的衣冠塜卻成了遊人憑弔馬
克西米連一世之地,棺木四周的浮雕記錄著皇帝一生歷經的大事件,起於1477年與瑪麗的
婚禮,終於 1516年在維洛納抵抗法軍。
隔天起了一大早,再把舊城區逛過一次,前一晚沒逛到的皇宮的後面,是一座羅馬天
主教教堂-聖雅各教堂(Domkirche zu St. Jakob)。這座教堂的前身是聖雅姆士教堂(
St. James Domkirche),而後在1717年重建,設計者為約翰‧雅各‧赫科馬(Johann
Jakob Herkommer)。不幸的是,教堂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的破壞,修復後便是今日所見的
巴洛克形式。
教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兩座對稱的雙塔以及被窗戶填滿的立面,內部採光良好,頂棚的
濕壁畫、提洛爾地區最優美的管風琴……在在顯現巴洛克之美。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的作品
「聖母子像」(Maria Hilf,1517-1525)置於上祭壇,更是鎮堂之寶。它於1650年便懸
掛至此,這幅畫裡的聖母也許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也因此這座教堂也成為聖母朝聖的重要
地點,每年總會有許多信徒前來參訪。
這座教堂唯一與貴族們的關聯,大概就是提洛爾執政及外奧地利大公的馬克西米連三
世(Maximilian III)被葬在這裡。1618年,馬克西米連三世死於維也納,而後被葬在教
堂內部,他加蓋的陵墓上以青鉰雕像作為裝飾,是文藝復興後期的作品。
因斯布魯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馬克西米連一世將根據地設於此地時
,就註定了它的命運。縱使在拿破崙戰爭時,因斯布魯克被割讓給巴伐利亞王國(
Bavaria)長達八年,但提洛爾平民安德雷斯‧赫法(Andreas Hofer)率領農民軍隊激烈
反抗,還一度擊退法國和巴伐利亞的正規軍隊,縱使最後赫法因被鄰居出賣而被槍決,但
他至今仍是提洛爾的英雄。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之後,提洛爾重回奧地利帝國的懷抱,也
因此赫法的遺體在1823年被遷至宮廷教堂,並在墓上以大理石雕像裝飾。
也許就是這樣的愛國情操,讓因斯布魯克因為這位平民英雄而聲名大噪,也許人民從
來就不會在意統治著的生平,真正吸引他們的,是一個平凡人的事蹟。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之一:城市風情
By Lily
at 2012-08-01T18:53
at 2012-08-01T18:53
義大利機票
By Suhail Hany
at 2012-08-01T17:13
at 2012-08-01T17:13
投稿就有機會得到法國火車通行證頭等艙
By Puput
at 2012-08-01T17:00
at 2012-08-01T17:00
有沒有同好參加9月25日X樂的義大利購物趣
By Elma
at 2012-08-01T16:19
at 2012-08-01T16:19
德國旅遊Day2 慕尼黑、BMW展示中心
By Faithe
at 2012-08-01T15:50
at 2012-08-01T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