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另一面:威尼斯 - 德國

Belly avatar
By Belly
at 2011-11-10T00:17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3408461 字很多…XD

  你曾對我說過這裡也許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我並不否認。如果不是一個人。

  對於旅人來說,威尼斯這個地方是充滿遐想的。清晨六點從米蘭搭火車到威尼斯,坐
在對面的兩個日本女孩笑得開懷,邊指著旅遊書上的景點吱吱嚓嚓,邊討論等會兒要去哪
間餐館享受美食。我索性拿出背包裡的魚罐頭和黑麵包啃,早餐就在火車上解決了。到了
威尼斯,下了火車,迎面而來的晨光,天寒地凍時特別珍貴,我的大衣裡是毛衣,毛衣裏
著直發抖的身軀,「二月的威尼斯啊……」,我的眼淚幾乎快要掉落。

  吐出一團又一團的白霧,我在巷弄裡穿梭,這兒的教堂幾乎都要付費才能進去,而我
卻想省下這筆錢。來到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廣場中央因為嘉年華會而搭起
了舞臺,街上的行人都精心裝扮,素顏的我,立在廣場中央,顯得迷惘。

  我猜這裡會更美,如果有你在。思念如泉湧,一旦想起,便難以遏止。即便被人潮包
圍,還是寂寞。

  上了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向下望,廣場上的人潮如螻蟻般爬行,
另一側則是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的洋蔥狀
屋頂,更遠,小島上的教堂、宮殿、行人,海面上的船隻、水上巴士……

  「自由與孤獨是一體兩面」,我忘記什麼時候這句話撞進心頭,是啊……

  自由,我所珍愛的自由,沒了它便不能活。開始懂了。搭電梯下到平地時,走回威尼
斯聖塔露西亞車站,我的威尼斯之旅,重新開始。

《橋梁》

  交錯的運河把威尼斯本島劃分成不同大小的陸地,這些陸塊則依靠大大小小的橋梁連
接,橋梁上行人過河,橋梁下船隻片片,「橋」對威尼斯人來說就是得以在水上立足的地
域,早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車站前不遠就是貫穿威尼斯本島的大運河(Canal Grande),它呈現S形,一端通往
威尼斯潟湖,另一端則在聖馬可廣場附近出海,大運河上總共有四座橋,三座古典風格、
一座現代風格。

  連接羅馬廣場(Piazzale Roma,公車自大陸進入威尼斯本島的終站)及聖塔露西亞
車站(Stazione di Venezia Santa Lucia)的是2008年甫完工的憲法橋(Ponte della
Costituzione),造型十分現代。橋完工後,旅客可以一下公車就過橋到坎納雷吉歐區(
Cannaregio),但旅客通常會選擇向東走,也因此這座橋的在興建時曾遭反對派抗議,原
因是因為它的現代造型與一旁的中世紀建築格格不入,而且它距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太近,功能性不大,加上它的設計十分陡峭,對於年長者及身障者極為不便,完
工後評價負面多於正面。

  第二座橋是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它是走出火車站,要通過大運河的必要
之道。連接了坎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與聖十字區(Santa Croce)的這座長橋完成
於1934年,取代原來於1858年完工、奧地利工程師涅維爾(Alfred Neville)設計的鐵橋
(當時的威尼斯屬於奧利地帝國控制的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1815年-1866年)。

  涅維爾是個工程師,說不上有建築美感,他設計的鐵橋十分不洽當,鐵橋呈現直線型
,高度僅有4英呎,不但阻礙了船隻的通行,而且象徵「工業化」的鐵鑄橋梁與周遭建築
難以調和,它的淘汰變成必然,因此義大利工程師Eugenio Miozzi於1932年(當時已經是
義大利王國,1861年-1946年)受命設計新橋,短短兩年便完工,成為橫跨大運河上的第
三座橋。

  大運河上最古老的橋稱作雷雅托橋(Ponte di Rialto),連接聖保羅區(San Polo
)及聖馬可區(San Marco)。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是當時大運河上唯一一座橋梁
,而且是木造的開合式橋梁,當有大船要通過時可以將兩段傾斜的橋面升起。但木造的橋
梁實在是難以維護,1444年因人群擠到木橋上看船隻遊行而倒塌,倒塌後雖然建造了更大
的橋,但因為橋上商店林立,橋很快遭遇了腐朽的命運,在1524年再度倒塌。為了一勞永
逸,利用石材建造的想法一再被提出,高齡79歲的威尼斯建築師達朋特(Antonio da
Ponte)終於在1591年完成了現今我們所看到的雷雅托橋。

  石橋的設計與木造的橋梁相仿,兩邊傾斜的橋身在中央門廊會合,但也因為設計過於
大膽,威尼斯另一位年輕的建築師斯卡莫奇(Vincenzo Scamozzi)甚至不信任前輩的功
力,預言這座橋會走上倒塌的命運。但結果論證明薑是老的辣,這座橋經歷了四百多個年
頭,依舊矗立。

  橫跨大運河的最後一座橋是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它位於大運河的最南
端,連接多索杜羅區(Dorsoduro)及聖馬可區(San Marco)。

  1852年,奧地利工程師涅維爾(Alfred Neville)提議建造了一座由鋼鑄的橋梁,這
座橋橫並不似今日的學院橋如此優美,它只是一座筆直橫跨運河的鋼橋,這座鋼橋在1854
年完工,被命名為慈善橋(Ponte della Carita),因為當時這一區有許多由信徒聚集在
一起做慈善工作的大信徒會(Scuole Grandi)。

  如同之後他在赤足橋原址所建的那座鋼橋一般,這座橋高度只有4英呎,船隻難以通
行,且工業化的外型與威尼斯的建築難以融合,加上橋身因受風曬雨淋日漸腐銹,在1933
年被重建,當時在一場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是義大利工程師繆奇(Eugenio Miozzi)所
設計的木橋,而建築師Briazza Torres只花了37天就把橋給建好了。不過後來因為結構變
得不穩固,1895年這座橋再度被重建。

  至於為什麼後來被稱為「學院橋」呢?那是因為這座橋就在就在學院美術館(
Gallerie dell'Accademia)正前方。

  威尼斯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Venezia)於1750年創立,1797年拿
破崙佔領威尼斯,導致威尼斯共和國滅亡(697年-1797年),當時拿破崙下令解散威尼斯
許多教會、修道院及大信徒會的會堂,並把美術學院改名為皇家美術學院(Accademia
Reale di Belle Arti),再遷移到今天的位置。其中大信徒會慈善會堂(Scuola della
Carita)、拉特蘭修道院( Convento dei Canonici Lateranense)及聖愛教會(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Carita)變成了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因此後來繆奇所設計的橋就被稱為「學院橋」,而不再是奧地利人取名的「慈善橋」
了。

  大大小小的橋梁是我最喜歡的部分,過橋時總忍不住在橋上逗留,望向兩旁的房舍,
斑駁的牆訴說歲月對威尼斯的寬厚,這座還活在中世紀的城,那樣的氛圍留住不少旅人的
心,貢多拉從橋下經過的時候歌聲在耳畔響起,唱些什麼我並不知道,只讓渾厚的嗓音在
牆間迴盪,伴著夕照,航向水道的另一端。

《教堂》

  如果來到威尼斯,而沒有進到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裡面參觀,這種情況是罕見的。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最負盛名的聖殿(
Basilica),幾乎所有來到威尼斯的旅人都會進去一探,其中有一部分的現實因素是因為
免費參觀的關係吧!這天,廣場前擠滿看表演的人潮,而聖馬可大教堂前排隊參觀的人群
將大教堂的入口擠得水洩不通。

  進入教堂前要先把背包寄放在離教堂不遠(但也不是教堂內)的免費寄放處,進入教
堂之後拍照是不被允許的,但這樣也好,縱然事隔多年我已經忘了細節,但隱約記得是金
壁輝煌的,模糊的記憶也不錯,變成再訪的理由。沒能拍照,更能把專注力放在細節的欣
賞,仰望穹頂內部的精雕細琢,世界彷彿繞著我轉。

  或許大多數的人經過聖梅瑟教堂(Chiesa di San Moise)時會被它的立面所吸引,
但它在威尼斯眾多教堂中並不有名,它位於聖馬可廣場西側不到100公尺,教堂前面有一
小廣場,廣場旁就有運河經過,因為立面面向西方,夕照照在白色大理石雕刻上,染上一
層金黃,極美。

  聖梅瑟教堂供奉的是舊約先知摩西(Mose),這跟教堂的名字有點關係,教堂的名字
來自於947年出資重建教堂的人Moise Venier,但為什麼供奉摩西呢?就是因為他的名字
源自這位舊約先知,雖然不是完全一樣,但還是看得出來關連性。但在著名的威尼斯大火
後,教堂又被重建。1810年,拿破崙下令將聖梅瑟教堂併入聖馬可教區,至今隸屬聖馬可
-卡斯特羅(San Marco-Castello)教區。

  教堂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巴洛克式立面,完成於1668年,內部則有一些十七及十八世
紀的雕刻及繪畫作品可以欣賞。

  聖馬可大教堂的北側有一間模規不小的教堂,它是福爾摩沙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Formosa),從空中向下看,教堂的平面呈不等臂長的十字形,內部則包含
中殿及兩側翼廊,外部則有兩個立面,面向運河的立面建於1542年,為文藝復興風格;面
向廣場的立面建於1604年,為巴洛克風格。教堂的穹頂於1688年的地震全毀,今日所見穹
頂的則是後來重建的樣貌。

  教堂前方的廣場(Campo di Santa Maria Formosa)占地廣大,因此常有攤販在此設
攤,有時即便在夜間也會營業,使得這一區在夜裡熱鬧不已。

  聖保羅區裡最大的教堂莫過於位於核心地區的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它也是威尼斯最大的教堂之一。哥德式風格的外形
,加上磚砌的色彩,使得這座教堂的外形並不突出,但它的鐘樓可是威尼斯第二高,完成
於1336年。雖然外型平實簡樸,但內部卻相當有看頭,使得這座教堂被稱為「威尼斯的萬
神殿」,裡面最著名的作品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90-1576)所繪製的聖母升天圖,它裝飾在主祭壇後方,面積相當大,一進入教堂就被
它震撼住了。

  在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的後方有一座小型廣場,廣場被兩棟美麗的建築包圍,較小
那棟是的羅馬天主教聖洛可教堂(Chiesa di San Rocco),它始建於十五世紀末,但外
型在十八世紀有了大幅更動。內部僅有單一的中殿,而聖殿位於圓拱型後殿,兩翼各有一
間禮拜堂。立面純白的色調讓人有聖潔的感覺,縱然隱藏在小廣場裡,也不難找到。

  另一座較大的建築是聖洛可大信徒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它供奉的
是療癒黑死病的守護聖人聖洛可,1478年在一群威尼斯的富人資助下,它於聖洛可教堂旁
開始建造,也因此取名為聖洛可大信徒會堂。它的外型與其他在威尼斯的大信徒會堂相似
,都是兩層樓的建築,地面層(Sala Terra)由中殿和兩側翼廊組成,通常入口處有一廣
場(Campo),連結地面層和一樓的樓梯被圓頂籠罩,一樓(Sala Superiore)則有會議
廳及木製祭壇。

  會堂一樓及二樓掛滿了丁多列托(Tintoretto,1518-1594)的作品,他是義大利文
藝復興晚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曾是提香的學徒,但僅在那裡學了十天畫便被遣返,但後
來與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委羅內賽(Paolo Veronese,1528-1588)
並稱威尼斯畫家三傑。他是大信徒會的信眾,因此被指派裝飾會堂內部,在各個廳房中繪
製油畫,他花了23年光陰完成67幅油畫作品,使得這座會堂十分有可看性。

  丁多列托本人一輩子幾乎沒有離開過威尼斯,但他的畫作卻成功的吸引來自各方的藝
術家前來欣賞他的作品。

  過了雷雅托橋,來到聖馬可區,第一個碰見的教堂是巴托羅梅教堂(Chiesa di San
Bartolomeo),教堂本身並不顯眼,但它的鐘樓卻是雷雅托橋的地標之一,遠遠望見它,
就可以在複雜的巷弄間理出頭緒,找到雷雅托橋。這座教堂的外型並不特別,比較特別的
是它在1170年被重建,成為威尼斯德國貿易區的教堂,內部有德裔雕刻家亨利‧梅林(
Heinrich Meyring,義大利名為Enrico Merengo)的作品。

  往南走來到聖薩爾瓦多教堂(Chiesa di San Salvador),它就位於主要的購物街梅
爾切利‧聖薩爾瓦多大道(Mercerie San Salvador)旁,現今我們見到的教堂建於1508
年,寬敞的主殿由三個相連的希臘等臂十字架構成,每個十字架的中央都建有一個穹頂,
讓光線得以進入,立面則是在1663年添加上去,採巴洛克風格。毗鄰教堂的廣大建築群以
前是修道院的迴廊,不過現在卻變成電信公司的辦公室。

  教堂附近的區域雖然不大,但宗教、文化和社會活動卻十分活躍,每年有許多音樂會
、藝文展覽和心靈引導活動在教堂內舉行,雖然對於遊客來說,它並不是多麼出色或有名
的教堂,但對當地居民而言,它是一座讓心靈藉由藝術和宗教洗滌的地方。

《廣場》

  「Campo」這個字在威尼斯,指的是方形的廣場,無論面積大小,只要是方形的廣場
一律被稱為「Campo」,通常在教堂前方,也常是民眾群集的地方。

  威尼斯最有名的廣場莫過於位於聖馬可大教堂前的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但它卻是個例外,因為它雖然呈現方形,卻被稱為「Piazza」,這也是威尼斯唯一一個
被稱作Piazza的廣場。

  聖馬可廣場被許多美麗的文藝復興建築包圍,包括總督宮(Palazzo Ducale)、聖馬
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新與舊的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
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教堂的鐘塔(Torre dell'Orologio)和聖馬可國家圖書館(
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等。拿破崙曾稱讚聖馬可廣場為「歐洲的畫室」
,它曾是威尼斯共和國社會、宗教和政治的中心,如今依舊是歐洲最美、也是最大(請見
世界廣場列表)的廣場之一。

  這座廣場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不似歐洲任何一座廣場般喧鬧,即便在嘉年華期間湧
進了大量遊客,但充其量也只是人聲而已,並不似一般的廣場,周圍被主要車道包圍,交
通工具的引擎聲成為噪音的最大來源。這要多虧當局管制車輛最多僅能進到羅馬廣場(
Piazzale Roma),使得這座廣場的安寧得以被保存。

  如果想要把美景一覽入鏡,可以登上威尼斯的地標、也是該區最高的鐘樓(98.6公尺
)-聖馬可鐘樓,雖然上到頂端的費用不便宜,可是卻很值得。在樓頂可以望見聖馬可廣
場上如豆子般大小的人潮、聖馬可大教堂五顆洋蔥狀的穹頂、總督宮的全景,以及更遠的
聖艾雷娜島(Isola di Sant'Elena)及聖喬治‧馬喬雷島(Isol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島嶼》

  威尼斯潟湖中除了本島以外,還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島嶼。

  以橋與本島相連的有城堡區(Castello)的聖彼得島(San Pietro di Castello)和
聖艾雷娜島(Isola di Sant'Elena);需搭乘水上巴士才能到達的有聖喬治‧馬喬雷島
(Isol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朱代卡島(Isola della Giudecca)、聖米蓋雷
島(Isola di San Michele)等小型島嶼。除了天然的島嶼,還有成為高級度假勝地的沙
洲麗都(Lido),而以人工填造的人工島嶼也不少,像是以橋梁與朱代卡島相連的費索拉
島(Sacca Fisola)和聖畢亞喬島(Sacca San Biagio)。

  其中本島北邊的聖米蓋雷島是最靠近本島的小島,它原本是一座監獄島(很像以前的
綠島),但1807年拿破崙征服威尼斯後,基於衛生考量,頒布了一項法令,除了聖米蓋雷
島和聖克里斯佛羅島(San Cristoforo della Pace)以外,禁止在本島埋葬任何死者,
因此這兩座島嶼就成為威尼斯市民公墓的所在。1936年,分隔兩座島嶼的運河被填平,因
此二島合而為一,便是今日我們所見的聖米蓋雷島。威尼斯人會用一種喪禮專用的貢多拉
將死者運到島上,然後埋葬在墓園裡。

  威尼斯國營造船廠(Arsenale)東方,有一座以橋梁與本島相連的小島-聖彼得島,
這座島上有一座美麗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di Castello),
雖然並不如威尼斯其他教堂這麼有名氣,但它悠久的歷史可會令你大吃一驚。在聖馬可大
教堂尚未變成威尼斯官方的大教堂(Basilica)之前,聖彼得大教堂可是威尼斯的大教堂
呢!

  位於本島南邊,朱代卡島東方的聖喬治‧馬喬雷島以島上的教堂聞名,聖喬治‧馬喬
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是本篤會教堂,建於1566年,1610年完工
,設計者為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他是威尼斯共和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亦是西
方建築史最有影響力的人,但他還來不及看到教堂完工便逝世了,後來由斯卡莫奇(
Vincenzo Scamozzi,就是預言雷雅托橋會倒塌的威尼斯建築師)接手,依著帕拉底歐的
設計圖,完成教堂立面。

  這座教堂採文藝復興形式,以大理石砌成的白色立面,倒映在運河的海水上,從本島
的史基亞佛尼海岸大道( Riva degli Schiavoni)向南望,無論從那一個角度,這座教
堂無非是遊客的焦點,而它也被認為是帕拉底歐最優秀的作品。

  教堂內亦有丁多列托的作品,如果在聖洛可大信徒會堂中看不夠,也可以來此尋寶。
教堂裡左邊有電梯可以直達鐘樓頂端(一樣要付費,但比起聖馬可鐘樓便宜許多),由此
可以遠眺朱代卡島以及對岸的聖馬可廣場,如果想要把聖馬可廣場周圍建築全部入鏡,不
妨考慮上鐘樓一探喔!

《運河》

  大小運河將威尼斯切割成各方天地,在這裡,水路代替了陸路的便捷,形成特有的交
通文化。

  無論是能在小運河中穿梭的貢多拉(Gondola),還是行駛於大運河及各島嶼間的水
上巴士和水上計程車,就是這麼特別的交通方式讓威尼斯獨樹一格。似乎沒坐過貢多拉就
不算到過威尼斯,但對於單獨前來的旅客,昂貴的價格可真是吃不消,曾想過與人共船搭
乘,但卻又怕當了人家的電燈泡,在威尼斯可以見到許多雙雙對對的情侶,坐在貢多拉一
邊欣賞兩旁的建築,一邊擁吻調情(是不是大家來到義大利都會變開放啊?),船夫高歌
一曲時,濃情蜜意更添幾分。

  坐在岸邊,看著隨浪搖晃的貢多拉,船身被規定漆成黑色之前,貴族將它妝點得豔麗
非常,用以炫耀自己的財力,也用以展現自己的品味,那個時代是華麗奢靡的,遠遠超過
我的想像。

  夕陽將沒入大海,街燈陸續點上,嘉年華會期間的旅館間間爆滿,人群將我趕到另一
座島,我是愛冒險的,所以在一座沒沒無名的島訂了房,旅遊書上不提,觀光客也不會去
,但我想知道,那座島上的民宿主人,用什麼樣的心情經營?

  搭上前往聖艾拉斯摩島(San'Erasmo)的水上巴士,在黑夜中停靠,沒有人、沒有車
,漆黑的道路,半盞路燈也沒有,而我卻莫名的興奮,才不消幾分鐘,我便來到了另一個
世界。寂寞的另一面,自由的冒險,我離威尼斯本島不遠,發掘。

--

All Comments

義大利西恩那Siena-時光在此凝結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11-11-09T20:54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xuite.net/silentsand/blog/50770424 我們搭乘巴士在黃昏時來到Siena,Check in之後來到街上覓食 這時正好遇到在Palio期間參加Party的人們,把我們噴的全身都是水 他們一邊走一邊拿著水槍對街上的人們噴水,許多人舉著旗幟揮舞 ...

佛羅倫斯嗑光1KG大牛排

Connor avatar
By Connor
at 2011-11-09T09:27
網誌無音樂好讀版:http://yuhsiao.pixnet.net/blog/post/29989461 當然不是我。 第一天抵達Firenze,遇到了住宿的問題,自然不想回潮濕陰暗的小房間待著! 下午就開始出門閒晃,都快把Firenze逛遍,其實走在Firenze的巷弄中挺有趣的,也很幸 運地輕鬆找 ...

請問去比利時和德國推薦該買的名品有哪些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11-11-09T03:08
哈囉: 是這樣的,下禮拜突然被call去歐洲參加商展 (一切都非常的突然) 首先會去在比利時的maasmechelen village outlet 請問大家會推薦在這裡買些甚麼嗎? 還會去德國走一走 謝謝大家 - ...

瑞士可以買的東西+戰利品+英法戰利品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11-11-08T21:14
好讀網誌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lookhere1000/23602016 這次買超多的 因為有逛 Outlet然後還加上老爸的戰利品 加上這幾天妹在法國andamp;法國蜜月旅行 也會幫我帶LV 和Longchamp 有這麼多禮物會不會太幸福 XDD 猜猜看下面 ...

旅伴的定義

Ophelia avatar
By Ophelia
at 2011-11-08T20:38
※ 引述《mygreenair (空氣)》之銘言: : 上歐遊版來找資料,沒想到意外看到自己的名字 : 本來想放下被放鴿子的怒氣,既然s大點名了,不回應反而是我的不是了 : 我10/26臨訂了11月初出發到倫敦停留四十天的機票 : 10/28看到S大的徵伴文,裡面提到and#34;預計11月中以前去義大利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