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城堡建築群 - 法國
By Harry
at 2013-02-02T14:11
at 2013-02-02T14:11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64722826
來到布拉格,似乎得進入城堡裡參觀過才算是走過一遭。布拉格城堡(Prazsky Hrad
),全球規模最大的古城堡,是許多人對布拉格,甚至是捷克的第一印象。
城堡所在的城堡區(Hradcany)曾是布拉格一個獨立的市鎮,1689年,布拉格發生一
場大火,將布拉格城堡燒毀,然而重建工作馬不停蹄的進行,許多建築也以新面貌浴火重
生。在羅馬帝國皇帝李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統治下,1784年將四個自治市鎮:城
堡區、舊城區(Stare Mesto)、小城區(Mala Strana)和新城區(Nove Mesto)合併為
一個城市。1790年,李奧波德二世走過皇家之路(Kralovska Cesta),在布拉格城堡裡
舉行加冕儀式,成為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最後一位在此舉行加冕儀式的波希米亞國王。
今日的城堡區裡大多是豪奢的宮殿及城堡,卻因位居高處,亦是極好的展望處。許多
人著迷的除了高貴華麗的城堡外,亦為可將布拉格全市一覽無遺的風景給迷住。許多隱藏
在巷弄中的靜謐之處更是討人歡心。城堡區就像是融合了濃郁的巧克力蛋糕及清爽的薄荷
茶的絕佳組合。
或許,這正是它最迷人之處,甜而不膩的滋味,值得旅人們細細品嘗。
布拉格城堡(Prazsky hrad)
抵達布拉格時已是下午,趁著天色還沒全暗時走到伏爾塔瓦河(Vltava)畔,欣賞城
堡夜景。我們的旅館位於舊城區與新城區的交界處,走到河畔只消數分鐘。天空呈現寶石
般的藍色,那是一個沒有風的夜晚,城堡在河面的倒影像是一顆閃爍的珍珠,在夜色中閃
閃發亮。
這座全球最大的古城堡啊!我在夜色中嘆息,難以想像它就近在咫尺。當我把奧地利
玩了大半之後,對於捷克的歷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曾經叱吒風雲的哈布斯堡家族,
從1625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登基,直至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Karl I
,即波希米亞國王卡萊爾五世),波希米亞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
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Karl IV)和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二世(Rudolf II)將布
拉格訂為首都,布拉格有幸成為歐洲文化之都。隨著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捷克與斯洛伐克
成立共和國,歷經納粹占領、共產黨接管、天鵝絨革命後,布拉格在2002年還得面臨毀滅
性的洪災。所幸位居高地的城堡建築群逃過一劫,自古以來布拉格城堡即扮演著重要角色
,歷代國王、皇帝、總統皆在此辦公,它的規模之大,位居全球之冠,也許花上一整天都
不足以將它看個仔細。
城堡歷史
城堡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九世紀後葉,由普熱米斯爾王朝的弗拉提斯拉夫一世(
Vratislav I)在父親博日沃伊一世(Borivoj I)所建造的聖母修道院(Kostel Panny
Marie)地基上展開建設工程後,自此之後即成為波希米亞統治者的居住地。
隨著城堡的要塞化,於1135年改建成羅馬式宮殿。十四世紀時,在盧森堡王朝的查理
四世統治期間,城堡被改建成哥德式風格。胡斯戰爭期間,城堡建設工程一度停擺,且不
再成為國王宮邸,直到雅蓋洛王朝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Jagellonsky)即位
後,才又開始整建城堡,城堡內面積最大的大廳-弗拉迪斯拉夫大廳(Vladislavsky Sal
)就是在他的監督之下完工的。
1541年的大火將城堡大半燒成灰燼,哈布斯堡的帝王們將城堡以文藝復興風格重建,
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為了他的愛妻、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女兒安妮‧雅蓋隆(
Anna Jagellonska)建造了夏宮麗城(Letohradek Kralovny Anny,Belveder)。藝術的
狂好者魯道夫二世(Rudolf II)即位後,建造了西班牙大廳(Spanelsky Sal),並在此
展出他所收藏的藝術品。
1618年的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就是發生於此,引發了戰況波及全歐的三十年戰爭。
戰爭期間魯道夫二世的蒐藏品被入侵的瑞典軍隊掃盪一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朝廷遷回
維也納,布拉格進入了蕭條時間。
時間來到哈布斯堡王朝最強駻的皇后瑪莉亞‧泰瑞莎(Maria Theresia),她是捷克
君王中唯一的女王。在十八世紀後葉,城堡在她的命令下大規模的整修。1848年革命期間
,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V,奧地利皇帝則為斐迪南一世)在妻子的說服下禪位,退位
後的他與妻子搬到布拉格城堡居住,並在此度過餘生。
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布拉格城堡理所當然的成為總統府。二戰期間,城堡
成為納粹統治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行政官員-萊茵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Heydrich)的總部。海德里希對付猶太人以心狠手辣著稱,在他的喪禮上,希
特勒稱喻其為「鐵石心腸之人」,據說海德里希曾將波希米亞國王的皇冠戴在頭上,企圖
將此區完全德意志化。
二戰結束後,城堡成為歷代總統的辦公處及官邸,多少整修了城堡的某些部分,不過
大體上還是維持原來的結構。
內部導覽
布拉格城堡由許多建築構成,細分成許多宮殿、教堂及花園,建議對歷史及建築有興
趣的朋友,不妨空下一天至半天的時間,把城堡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看個仔細,絕對獲益
匪淺。
進入城堡之前,大門有兩處衛兵站哨,衛兵的制服冬夏各一套,其設計師是以電影《
阿瑪迪斯》一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的戴奧多爾‧畢斯提克(Theodor Pistek
),於1990年設計了這套具有象徵意義的制服。城堡衛兵首次出現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第一任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Tomas Garrigue Masaryk)在職之時,當時由一戰退役的
軍官擔任此職。
第一次看到粉藍色的衛兵制服還真是有些不習慣,總覺得深色系的制服讓人感覺比較
雄糾糾,後來聯想到也許是因為捷克共和國國旗上的藍色正是這種泛斯拉夫顏色的藍,比
起另兩種顏色(紅、白),粉藍色的確是更適合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地圖說故事吧!(官網做得很不錯,推薦大家看看)
進入大門後,位於第一中庭(I nadvori)後方的正是新皇宮(Novy kralovsky
palac),這不是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可以進去的,因此看完了衛兵交接後就不要浪費時間
、快速通過來到第二中庭(II nadvori)。
第二中庭中央有座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式噴水池,前方右手邊的白色半圓形建築物是建
於1756年至1764年的聖十字小堂(Kaple svateho Krize),不過現在這座禮拜堂並不舉
行任何的宗教儀式,而是展出聖維特教堂的寶物;左手邊的建築物則是展出布拉格城老照
片和畫作的布拉格城堡畫廊(Galerie Prazskeho hradu,X4),時間不夠的朋友就可直
接略過此行程囉!
來到第三中庭(III nadvori),這座廣場建於1541年,不過同年發生的大火,也將
四周建築幾乎燒毀。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聖維特主教座堂,這座教堂的全名為「聖維特
、聖瓦茲拉夫和聖亞德伯主教座堂」(Katedrala svateho Vita, Vaclava a Vojtecha)
,不過全名實在是太長了,因此人們常簡稱它為「聖維特教堂」(Katedrala svateho
Vita)。
首先,先討論一下為什麼這座教堂要動用到三位聖人的名諱。一般來說,教堂命名的
方式跟當地的守護神有關,就跟臺灣只要是靠海的地方都有媽祖廟的道理是一樣的。但一
座教堂用上三位聖人算是特例,因此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這座教堂命名的始末吧!
最初,教堂並不是今日我們所見的哥德式風格,那是在更早之前,波希米亞在普熱米
斯爾王朝統治時,波希米亞公爵瓦茲拉夫一世(Vaclav I, 907-935)在此地興建了第一
座羅馬風格的教堂。當時薩克森王朝的國王亨利一世(Heinrich I der Vogler)贈予瓦
茲拉夫一世一項珍貴的寶物-聖維特的手臂,於是就將藏有聖人遺骨的教堂命名為「聖維
特教堂」。
西元935年,瓦茲拉夫一世在赴宴的途中遭人暗殺,主謀者即是他的親弟弟(後來的
波列斯拉夫一世),因為覬覦爵位而狠下毒手。瓦茲拉夫一世在位時深受人民愛戴,被稱
為「好國王瓦茲拉夫」,因此死後被提升為聖人的地位,至今仍是深受捷克人民喜愛的守
護神。聖瓦茲拉夫的遺體正是葬在聖維特教堂,十四世紀時,建築師彼得‧帕爾萊(
Petr Parler)奉查理四世之命,在聖瓦茲拉夫之墓上修建了聖瓦茲拉夫禮拜堂(
Svatovaclavska kaple),禮拜堂內壁繪有耶穌受難的經過及聖瓦茲拉夫的生平,另外還
有一座他的雕像,只不過這座禮拜堂並沒有開放給大眾參觀,想要一窺究竟的人,只能從
門口遠望。
第三位聖人為聖亞德伯,出生於波希米亞,於西元997年在普魯士傳教時不幸殉道,
其遺骨被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taw I Chrobry)贖回。亞德伯逝世幾年後被封
為聖人,全名為「聖布拉格的亞德伯」。但遺骨據說在1039年時被波希米亞公爵布熱提斯
拉夫一世(Bretislav I)入侵波蘭時奪取(不過波蘭人卻說他奪走的並非聖亞德伯的遺
骨,而是另一位聖人的),並將之移至聖維特教堂安置。
1060年,布拉格教區成立了。波希米亞公爵斯皮提赫涅夫二世(Spytihnev II)發現
原有的教堂無法容納日益增多的信徒,於是將原有的圓形建築(Rotunda)擴建為巴西利
卡(Basilica),並將這座教堂取名為「聖維特、聖瓦茲拉夫和聖亞德伯主教座堂」。
這就是這座教堂正式名稱的由來,這個名稱於1997年由布拉格大主教簽訂法令頒布恢
復舊名,也因此在官方網頁上,我們見到的都是這麼長的一串名字,不過對於觀光客而言
,仍是簡稱它為「聖維特教堂」,還是行得通的。
聖維特教堂花了近600年的時間才正式完工,是捷克境內最大也是地位最重要的教堂
。如果對於剛剛城堡歷史還有些印象的話,對於聖維特教堂為什麼蓋那麼久應該猜得出些
許端倪。
查理四世在位時,將布拉格教區提升為總教區,也因此他想要建造一座可以兼具皇帝
加冕、皇室墓穴及安置聖人遺骨的多功能教堂。這座教堂不由分說當然要華麗氣派以顯示
王國的氣勢,於是他先後雇用了兩位建築師來完成他的大夢:一位是來自法國的阿哈斯的
馬蒂厄(Mathieu d’Arras),另一位則是彼得‧帕爾萊(Petr Parler)。前者設計的
風格強調嚴謹的比例,像是把直線放在每一寸修長的建築裡;後者則是大膽創新,當時彼
得‧帕爾萊接任時僅為23之齡,他將哥德式風格融合自己的想法,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設計
。由於他的才華洋溢,查理四世在他修建教堂的同時還委託他進行其他工程,例如查理大
橋舊城橋塔、市政廳禮拜堂及天文鐘的石砌裝飾、布拉格城堡的諸聖堂(Chram Vsech
svatych)……等,後來彼得不知道是不是積勞成疾,教堂還沒完工,他就駕鶴西歸了。
幸好彼得還有兒子,兩個兒子在他死後接任他的工作,沒多久便遇上了胡斯戰爭,工
程被迫停工,還在興建的教堂被憤怒的新教徒嚴重破壞。然而禍不單行,1541年的大火將
小城區大部分的建築以及城堡的一部分燒毀,教堂也遭受祝融之災,完工之日看來遙遙無
期。
新的時代有新的風格,當文藝復興和巴洛式風格占領布拉格小城區的大部分建築時,
這座主教座堂也染上了些許氣息。然後由於經費的關係,工程仍以龜速進行。直到十九世
紀,由德裔建築師約瑟夫‧克拉能(Joseph Kranner)主導,召集了一些建築師成立「聖
維特教堂完工協會」,致力於教堂的修復及完工。
這座從1344便開工的教堂,經歷了數位風格迥異的建築師,加上戰爭和火災的侵擾,
總算於1929年大功告成了。至今,我們可以在教堂的不同部分見到各個建築師所留下的足
跡,這些建築的枝微末節,不僅默默的訴說建築史的演進,也在在告訴所有光臨的遊人們
,布拉格曾經的輝煌。
第三中庭的東側,有一座顏色十分鮮豔的建築物,與灰色調的聖維特教堂一比,雖然
高度矮了一截、立面雕刻也說不上細膩,但由於色彩亮眼,也吸引了不少目光。它是聖喬
治大殿(Bazilika svateho Jiri),其巴洛克風格的立面於十七世紀後期才增建。
聖喬治大殿與聖母修道院為同一時期的建築,是目前布拉格城堡內最古老的教堂,由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Vratislav I)創建於西元920年。西元973年,在大殿左翼增建了本
篤會的聖喬治修道院(KlaSter svateho Jiri)。大殿內部與巴洛克式立面的風格大相逕
庭,為樸實無華的羅馬式風格,雖然有十八世紀才增建的巴洛克階梯,整體而言給人一種
穩定、實在的感覺。
創立者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及其孫博萊斯瓦夫二世(Boleslav II)之墓設於此地,除
此之外,內部的哥德式禮拜堂供奉著聖瓦茲拉夫的祖母-聖盧德米拉(Svata Ludmila)
的遺物。聖盧德米拉為普熱米斯爾王朝的創始人博日沃伊一世(Borivoj I)的妻子,其
孫聖瓦茲拉夫繼位後,輔佐他處理領地要事,卻遭到她的媳婦(也就是聖瓦茲拉夫的親生
母親)嫉妒,派人將她暗殺,她的遺骨於西元925年被安置在此,而後受到冊封成為聖人
,為波西米亞首位女聖人。
接著,沿著吉爾斯卡街(Jirska)走到底,就是城堡的東側出口了,可以沿著舊城堡
階梯一直下坡走回伏爾塔瓦河畔。如果還意猶未盡,城堡區裡還有一些宮殿可以參觀,像
是舊皇宮(Stary kralovsky palac)、位於吉爾斯卡街上的羅森堡宮(Rozmbersky
palac)和城堡區東側的離宮麗城(Letohradek kralovny Anny),都可以再讓人待上好
一段時間。如果還有力氣再走路的人,城堡區的北側和南側都有廣大的花園可以散心,不
過我把主要建築群都仔細看完後,對於待在室內這事覺得好膩喔!幸好城堡居高臨下,來
到南側的觀景臺將布拉格全市一收眼底,吹吹風、看看路人,整理心情,再出發。
下一篇要來介紹除了城堡以外,城堡區還有什麼好看!
--
來到布拉格,似乎得進入城堡裡參觀過才算是走過一遭。布拉格城堡(Prazsky Hrad
),全球規模最大的古城堡,是許多人對布拉格,甚至是捷克的第一印象。
城堡所在的城堡區(Hradcany)曾是布拉格一個獨立的市鎮,1689年,布拉格發生一
場大火,將布拉格城堡燒毀,然而重建工作馬不停蹄的進行,許多建築也以新面貌浴火重
生。在羅馬帝國皇帝李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統治下,1784年將四個自治市鎮:城
堡區、舊城區(Stare Mesto)、小城區(Mala Strana)和新城區(Nove Mesto)合併為
一個城市。1790年,李奧波德二世走過皇家之路(Kralovska Cesta),在布拉格城堡裡
舉行加冕儀式,成為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最後一位在此舉行加冕儀式的波希米亞國王。
今日的城堡區裡大多是豪奢的宮殿及城堡,卻因位居高處,亦是極好的展望處。許多
人著迷的除了高貴華麗的城堡外,亦為可將布拉格全市一覽無遺的風景給迷住。許多隱藏
在巷弄中的靜謐之處更是討人歡心。城堡區就像是融合了濃郁的巧克力蛋糕及清爽的薄荷
茶的絕佳組合。
或許,這正是它最迷人之處,甜而不膩的滋味,值得旅人們細細品嘗。
布拉格城堡(Prazsky hrad)
抵達布拉格時已是下午,趁著天色還沒全暗時走到伏爾塔瓦河(Vltava)畔,欣賞城
堡夜景。我們的旅館位於舊城區與新城區的交界處,走到河畔只消數分鐘。天空呈現寶石
般的藍色,那是一個沒有風的夜晚,城堡在河面的倒影像是一顆閃爍的珍珠,在夜色中閃
閃發亮。
這座全球最大的古城堡啊!我在夜色中嘆息,難以想像它就近在咫尺。當我把奧地利
玩了大半之後,對於捷克的歷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曾經叱吒風雲的哈布斯堡家族,
從1625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登基,直至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Karl I
,即波希米亞國王卡萊爾五世),波希米亞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
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Karl IV)和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二世(Rudolf II)將布
拉格訂為首都,布拉格有幸成為歐洲文化之都。隨著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捷克與斯洛伐克
成立共和國,歷經納粹占領、共產黨接管、天鵝絨革命後,布拉格在2002年還得面臨毀滅
性的洪災。所幸位居高地的城堡建築群逃過一劫,自古以來布拉格城堡即扮演著重要角色
,歷代國王、皇帝、總統皆在此辦公,它的規模之大,位居全球之冠,也許花上一整天都
不足以將它看個仔細。
城堡歷史
城堡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九世紀後葉,由普熱米斯爾王朝的弗拉提斯拉夫一世(
Vratislav I)在父親博日沃伊一世(Borivoj I)所建造的聖母修道院(Kostel Panny
Marie)地基上展開建設工程後,自此之後即成為波希米亞統治者的居住地。
隨著城堡的要塞化,於1135年改建成羅馬式宮殿。十四世紀時,在盧森堡王朝的查理
四世統治期間,城堡被改建成哥德式風格。胡斯戰爭期間,城堡建設工程一度停擺,且不
再成為國王宮邸,直到雅蓋洛王朝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Jagellonsky)即位
後,才又開始整建城堡,城堡內面積最大的大廳-弗拉迪斯拉夫大廳(Vladislavsky Sal
)就是在他的監督之下完工的。
1541年的大火將城堡大半燒成灰燼,哈布斯堡的帝王們將城堡以文藝復興風格重建,
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為了他的愛妻、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女兒安妮‧雅蓋隆(
Anna Jagellonska)建造了夏宮麗城(Letohradek Kralovny Anny,Belveder)。藝術的
狂好者魯道夫二世(Rudolf II)即位後,建造了西班牙大廳(Spanelsky Sal),並在此
展出他所收藏的藝術品。
1618年的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就是發生於此,引發了戰況波及全歐的三十年戰爭。
戰爭期間魯道夫二世的蒐藏品被入侵的瑞典軍隊掃盪一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朝廷遷回
維也納,布拉格進入了蕭條時間。
時間來到哈布斯堡王朝最強駻的皇后瑪莉亞‧泰瑞莎(Maria Theresia),她是捷克
君王中唯一的女王。在十八世紀後葉,城堡在她的命令下大規模的整修。1848年革命期間
,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V,奧地利皇帝則為斐迪南一世)在妻子的說服下禪位,退位
後的他與妻子搬到布拉格城堡居住,並在此度過餘生。
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布拉格城堡理所當然的成為總統府。二戰期間,城堡
成為納粹統治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行政官員-萊茵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Heydrich)的總部。海德里希對付猶太人以心狠手辣著稱,在他的喪禮上,希
特勒稱喻其為「鐵石心腸之人」,據說海德里希曾將波希米亞國王的皇冠戴在頭上,企圖
將此區完全德意志化。
二戰結束後,城堡成為歷代總統的辦公處及官邸,多少整修了城堡的某些部分,不過
大體上還是維持原來的結構。
內部導覽
布拉格城堡由許多建築構成,細分成許多宮殿、教堂及花園,建議對歷史及建築有興
趣的朋友,不妨空下一天至半天的時間,把城堡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看個仔細,絕對獲益
匪淺。
進入城堡之前,大門有兩處衛兵站哨,衛兵的制服冬夏各一套,其設計師是以電影《
阿瑪迪斯》一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的戴奧多爾‧畢斯提克(Theodor Pistek
),於1990年設計了這套具有象徵意義的制服。城堡衛兵首次出現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第一任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Tomas Garrigue Masaryk)在職之時,當時由一戰退役的
軍官擔任此職。
第一次看到粉藍色的衛兵制服還真是有些不習慣,總覺得深色系的制服讓人感覺比較
雄糾糾,後來聯想到也許是因為捷克共和國國旗上的藍色正是這種泛斯拉夫顏色的藍,比
起另兩種顏色(紅、白),粉藍色的確是更適合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地圖說故事吧!(官網做得很不錯,推薦大家看看)
進入大門後,位於第一中庭(I nadvori)後方的正是新皇宮(Novy kralovsky
palac),這不是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可以進去的,因此看完了衛兵交接後就不要浪費時間
、快速通過來到第二中庭(II nadvori)。
第二中庭中央有座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式噴水池,前方右手邊的白色半圓形建築物是建
於1756年至1764年的聖十字小堂(Kaple svateho Krize),不過現在這座禮拜堂並不舉
行任何的宗教儀式,而是展出聖維特教堂的寶物;左手邊的建築物則是展出布拉格城老照
片和畫作的布拉格城堡畫廊(Galerie Prazskeho hradu,X4),時間不夠的朋友就可直
接略過此行程囉!
來到第三中庭(III nadvori),這座廣場建於1541年,不過同年發生的大火,也將
四周建築幾乎燒毀。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聖維特主教座堂,這座教堂的全名為「聖維特
、聖瓦茲拉夫和聖亞德伯主教座堂」(Katedrala svateho Vita, Vaclava a Vojtecha)
,不過全名實在是太長了,因此人們常簡稱它為「聖維特教堂」(Katedrala svateho
Vita)。
首先,先討論一下為什麼這座教堂要動用到三位聖人的名諱。一般來說,教堂命名的
方式跟當地的守護神有關,就跟臺灣只要是靠海的地方都有媽祖廟的道理是一樣的。但一
座教堂用上三位聖人算是特例,因此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這座教堂命名的始末吧!
最初,教堂並不是今日我們所見的哥德式風格,那是在更早之前,波希米亞在普熱米
斯爾王朝統治時,波希米亞公爵瓦茲拉夫一世(Vaclav I, 907-935)在此地興建了第一
座羅馬風格的教堂。當時薩克森王朝的國王亨利一世(Heinrich I der Vogler)贈予瓦
茲拉夫一世一項珍貴的寶物-聖維特的手臂,於是就將藏有聖人遺骨的教堂命名為「聖維
特教堂」。
西元935年,瓦茲拉夫一世在赴宴的途中遭人暗殺,主謀者即是他的親弟弟(後來的
波列斯拉夫一世),因為覬覦爵位而狠下毒手。瓦茲拉夫一世在位時深受人民愛戴,被稱
為「好國王瓦茲拉夫」,因此死後被提升為聖人的地位,至今仍是深受捷克人民喜愛的守
護神。聖瓦茲拉夫的遺體正是葬在聖維特教堂,十四世紀時,建築師彼得‧帕爾萊(
Petr Parler)奉查理四世之命,在聖瓦茲拉夫之墓上修建了聖瓦茲拉夫禮拜堂(
Svatovaclavska kaple),禮拜堂內壁繪有耶穌受難的經過及聖瓦茲拉夫的生平,另外還
有一座他的雕像,只不過這座禮拜堂並沒有開放給大眾參觀,想要一窺究竟的人,只能從
門口遠望。
第三位聖人為聖亞德伯,出生於波希米亞,於西元997年在普魯士傳教時不幸殉道,
其遺骨被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taw I Chrobry)贖回。亞德伯逝世幾年後被封
為聖人,全名為「聖布拉格的亞德伯」。但遺骨據說在1039年時被波希米亞公爵布熱提斯
拉夫一世(Bretislav I)入侵波蘭時奪取(不過波蘭人卻說他奪走的並非聖亞德伯的遺
骨,而是另一位聖人的),並將之移至聖維特教堂安置。
1060年,布拉格教區成立了。波希米亞公爵斯皮提赫涅夫二世(Spytihnev II)發現
原有的教堂無法容納日益增多的信徒,於是將原有的圓形建築(Rotunda)擴建為巴西利
卡(Basilica),並將這座教堂取名為「聖維特、聖瓦茲拉夫和聖亞德伯主教座堂」。
這就是這座教堂正式名稱的由來,這個名稱於1997年由布拉格大主教簽訂法令頒布恢
復舊名,也因此在官方網頁上,我們見到的都是這麼長的一串名字,不過對於觀光客而言
,仍是簡稱它為「聖維特教堂」,還是行得通的。
聖維特教堂花了近600年的時間才正式完工,是捷克境內最大也是地位最重要的教堂
。如果對於剛剛城堡歷史還有些印象的話,對於聖維特教堂為什麼蓋那麼久應該猜得出些
許端倪。
查理四世在位時,將布拉格教區提升為總教區,也因此他想要建造一座可以兼具皇帝
加冕、皇室墓穴及安置聖人遺骨的多功能教堂。這座教堂不由分說當然要華麗氣派以顯示
王國的氣勢,於是他先後雇用了兩位建築師來完成他的大夢:一位是來自法國的阿哈斯的
馬蒂厄(Mathieu d’Arras),另一位則是彼得‧帕爾萊(Petr Parler)。前者設計的
風格強調嚴謹的比例,像是把直線放在每一寸修長的建築裡;後者則是大膽創新,當時彼
得‧帕爾萊接任時僅為23之齡,他將哥德式風格融合自己的想法,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設計
。由於他的才華洋溢,查理四世在他修建教堂的同時還委託他進行其他工程,例如查理大
橋舊城橋塔、市政廳禮拜堂及天文鐘的石砌裝飾、布拉格城堡的諸聖堂(Chram Vsech
svatych)……等,後來彼得不知道是不是積勞成疾,教堂還沒完工,他就駕鶴西歸了。
幸好彼得還有兒子,兩個兒子在他死後接任他的工作,沒多久便遇上了胡斯戰爭,工
程被迫停工,還在興建的教堂被憤怒的新教徒嚴重破壞。然而禍不單行,1541年的大火將
小城區大部分的建築以及城堡的一部分燒毀,教堂也遭受祝融之災,完工之日看來遙遙無
期。
新的時代有新的風格,當文藝復興和巴洛式風格占領布拉格小城區的大部分建築時,
這座主教座堂也染上了些許氣息。然後由於經費的關係,工程仍以龜速進行。直到十九世
紀,由德裔建築師約瑟夫‧克拉能(Joseph Kranner)主導,召集了一些建築師成立「聖
維特教堂完工協會」,致力於教堂的修復及完工。
這座從1344便開工的教堂,經歷了數位風格迥異的建築師,加上戰爭和火災的侵擾,
總算於1929年大功告成了。至今,我們可以在教堂的不同部分見到各個建築師所留下的足
跡,這些建築的枝微末節,不僅默默的訴說建築史的演進,也在在告訴所有光臨的遊人們
,布拉格曾經的輝煌。
第三中庭的東側,有一座顏色十分鮮豔的建築物,與灰色調的聖維特教堂一比,雖然
高度矮了一截、立面雕刻也說不上細膩,但由於色彩亮眼,也吸引了不少目光。它是聖喬
治大殿(Bazilika svateho Jiri),其巴洛克風格的立面於十七世紀後期才增建。
聖喬治大殿與聖母修道院為同一時期的建築,是目前布拉格城堡內最古老的教堂,由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Vratislav I)創建於西元920年。西元973年,在大殿左翼增建了本
篤會的聖喬治修道院(KlaSter svateho Jiri)。大殿內部與巴洛克式立面的風格大相逕
庭,為樸實無華的羅馬式風格,雖然有十八世紀才增建的巴洛克階梯,整體而言給人一種
穩定、實在的感覺。
創立者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及其孫博萊斯瓦夫二世(Boleslav II)之墓設於此地,除
此之外,內部的哥德式禮拜堂供奉著聖瓦茲拉夫的祖母-聖盧德米拉(Svata Ludmila)
的遺物。聖盧德米拉為普熱米斯爾王朝的創始人博日沃伊一世(Borivoj I)的妻子,其
孫聖瓦茲拉夫繼位後,輔佐他處理領地要事,卻遭到她的媳婦(也就是聖瓦茲拉夫的親生
母親)嫉妒,派人將她暗殺,她的遺骨於西元925年被安置在此,而後受到冊封成為聖人
,為波西米亞首位女聖人。
接著,沿著吉爾斯卡街(Jirska)走到底,就是城堡的東側出口了,可以沿著舊城堡
階梯一直下坡走回伏爾塔瓦河畔。如果還意猶未盡,城堡區裡還有一些宮殿可以參觀,像
是舊皇宮(Stary kralovsky palac)、位於吉爾斯卡街上的羅森堡宮(Rozmbersky
palac)和城堡區東側的離宮麗城(Letohradek kralovny Anny),都可以再讓人待上好
一段時間。如果還有力氣再走路的人,城堡區的北側和南側都有廣大的花園可以散心,不
過我把主要建築群都仔細看完後,對於待在室內這事覺得好膩喔!幸好城堡居高臨下,來
到南側的觀景臺將布拉格全市一收眼底,吹吹風、看看路人,整理心情,再出發。
下一篇要來介紹除了城堡以外,城堡區還有什麼好看!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義斯克三國11日行程紀錄
By Sarah
at 2013-02-02T05:08
at 2013-02-02T05:08
瑞士旅遊教學文
By Jack
at 2013-02-01T11:31
at 2013-02-01T11:31
第戎 Hotel de Paris
By Madame
at 2013-02-01T01:29
at 2013-02-01T01:29
第戎 Hotel de Paris
By Tracy
at 2013-02-01T01:29
at 2013-02-01T01:29
十二星座適合旅遊的方式
By Hedy
at 2013-01-31T11:18
at 2013-01-31T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