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侯硐翻山越嶺到三貂嶺 - 健行
By Audriana
at 2012-07-19T22:56
at 2012-07-19T22:56
Table of Contents
從侯硐翻山越嶺到三貂嶺
PCLin 0715
今早隨著[阿英姐週日健行隊],由侯硐車站翻山越嶺到三貂嶺車站。我們在台北車站用
悠遊卡搭07:35往羅東的區間車到猴硐車站,出車站後右轉(南行)沿基隆河走,入「猴硐
越嶺三貂嶺步道」,上山下山越過七座山嶺全程約7公里,沿途幾乎都走於林壑幽美的森
林中,有潺湲水流。這條山徑是淡蘭古道的一部分,又有五分寮溪的落差造成的三座幽緻
瀑布可稱得上是一條夢幻組合路線值得一遊!
「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
2006年整修的由猴硐越嶺至三貂嶺瀑布的步道,名稱就稱為「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是將
昔日山間聚落農家的三條古道(柴寮古道、中坑古道及三貂嶺古道)加以重新修整,崩處架
橋,陡處設階,高坦處新設休憩木椅,使這條少人行走、漸漸荒蕪的古道,蛻變成為一條
怡人的踏青路線。由猴硐瑞三本礦附近的礦工宿舍旁出發,越嶺至三貂嶺瀑布群最上方的
五分寮土地公廟「福興宮」,全長約4.3公里。由三貂嶺瀑布群到三貂嶺車站仍須走約2.7
公里,故全程約7公里。
三貂嶺名稱由來
三貂的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十六世紀中葉,西班牙人入侵台灣,他們是從今日三貂角一帶上岸,上岸後他們將該
地命名故國的市名「聖地牙哥」。當時的土著在諧音誤傳之下就變成了三貂角。直到現在
北部濱海公路上仍有SANTIAGO之路牌。
二是乾隆年間,大批漢移民自大陸來,遙見北海岸上三座丘陵狀似三貂盤踞,於是取名為
三貂嶺,其灣為三貂灣,其角為三貂角,這三座丘陵即今日之三貂嶺、草嶺及燦光寮山。
民國初期,台灣尚未開發,而當時由艋舺(萬華)往宜蘭皆多半先搭船沿基隆河北上,抵
達暖暖,再越過險峻的三貂嶺,最後再由貢寮翻越草領到大里進入蘭陽平原。由於三貂嶺
險峻難走,既有一句閩南話:「若過三貂嶺,不敢回頭想母子」,顯現出這條路的艱辛難
走,三貂嶺高為地標,當地及附近地區所發展的舞獅即稱為三貂獅,是台灣獅的一種。
猴硐名稱由來
猴硐,地名源自當地的山洞有猴群出沒,所以稱為「猴洞」。日據時期,猴洞因開採煤礦
而繁榮,成為煤鄉,居民多從事礦工,由於不喜歡洞裡有水,因此將猴洞的「洞」改為「
硐」,以求吉利之意。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政府以「猴」字不雅而改名為「侯硐」
;直到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因當地居民陳請,於是政府又將「侯」改回「猴」。猴
硐的「硐」,國語發音為「ㄊㄨㄥˊ」,但習慣將「硐」發音為「洞」,以符合其原始意
義及當地居民的習慣稱呼。
地圖及攝影 請參閱:http://lindavidtw.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15.html
--
PCLin 0715
今早隨著[阿英姐週日健行隊],由侯硐車站翻山越嶺到三貂嶺車站。我們在台北車站用
悠遊卡搭07:35往羅東的區間車到猴硐車站,出車站後右轉(南行)沿基隆河走,入「猴硐
越嶺三貂嶺步道」,上山下山越過七座山嶺全程約7公里,沿途幾乎都走於林壑幽美的森
林中,有潺湲水流。這條山徑是淡蘭古道的一部分,又有五分寮溪的落差造成的三座幽緻
瀑布可稱得上是一條夢幻組合路線值得一遊!
「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
2006年整修的由猴硐越嶺至三貂嶺瀑布的步道,名稱就稱為「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是將
昔日山間聚落農家的三條古道(柴寮古道、中坑古道及三貂嶺古道)加以重新修整,崩處架
橋,陡處設階,高坦處新設休憩木椅,使這條少人行走、漸漸荒蕪的古道,蛻變成為一條
怡人的踏青路線。由猴硐瑞三本礦附近的礦工宿舍旁出發,越嶺至三貂嶺瀑布群最上方的
五分寮土地公廟「福興宮」,全長約4.3公里。由三貂嶺瀑布群到三貂嶺車站仍須走約2.7
公里,故全程約7公里。
三貂嶺名稱由來
三貂的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十六世紀中葉,西班牙人入侵台灣,他們是從今日三貂角一帶上岸,上岸後他們將該
地命名故國的市名「聖地牙哥」。當時的土著在諧音誤傳之下就變成了三貂角。直到現在
北部濱海公路上仍有SANTIAGO之路牌。
二是乾隆年間,大批漢移民自大陸來,遙見北海岸上三座丘陵狀似三貂盤踞,於是取名為
三貂嶺,其灣為三貂灣,其角為三貂角,這三座丘陵即今日之三貂嶺、草嶺及燦光寮山。
民國初期,台灣尚未開發,而當時由艋舺(萬華)往宜蘭皆多半先搭船沿基隆河北上,抵
達暖暖,再越過險峻的三貂嶺,最後再由貢寮翻越草領到大里進入蘭陽平原。由於三貂嶺
險峻難走,既有一句閩南話:「若過三貂嶺,不敢回頭想母子」,顯現出這條路的艱辛難
走,三貂嶺高為地標,當地及附近地區所發展的舞獅即稱為三貂獅,是台灣獅的一種。
猴硐名稱由來
猴硐,地名源自當地的山洞有猴群出沒,所以稱為「猴洞」。日據時期,猴洞因開採煤礦
而繁榮,成為煤鄉,居民多從事礦工,由於不喜歡洞裡有水,因此將猴洞的「洞」改為「
硐」,以求吉利之意。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政府以「猴」字不雅而改名為「侯硐」
;直到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因當地居民陳請,於是政府又將「侯」改回「猴」。猴
硐的「硐」,國語發音為「ㄊㄨㄥˊ」,但習慣將「硐」發音為「洞」,以符合其原始意
義及當地居民的習慣稱呼。
地圖及攝影 請參閱:http://lindavidtw.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15.html
--
All Comments
By Harry
at 2012-07-21T23:23
at 2012-07-21T23:23
By Rae
at 2012-07-26T21:46
at 2012-07-26T21:46
By Suhail Hany
at 2012-07-30T08:53
at 2012-07-30T08:53
By Gary
at 2012-08-04T04:42
at 2012-08-04T04:42
By Jacky
at 2012-08-04T07:24
at 2012-08-04T07:24
Related Posts
宜蘭、花東、墾丁六天旅行
By Edith
at 2012-07-19T00:00
at 2012-07-19T00:00
兩天一夜,大約北到中部或宜蘭也都行有推薦的民宿嗎?便宜又很划
By Lydia
at 2012-07-19T00:00
at 2012-07-19T00:00
旅遊坐車交通問題
By Caitlin
at 2012-07-19T00:00
at 2012-07-19T00:00
請問住瓦拉米步道山屋可以不帶睡袋嗎?
By Isla
at 2012-07-18T15:12
at 2012-07-18T15:12
8月想登玉山~
By Ivy
at 2012-07-18T11:36
at 2012-07-18T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