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羅歇爾(La Rochelle)散步地圖(二) - 法國
By Selena
at 2020-12-01T16:34
at 2020-12-01T16:34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9474873
拉羅歇爾散步地圖第二篇來了!
途旅的開始(見此)就知道拉羅歇爾是個蘊含豐富歷史的地方,由於時間的限制,我
們只能待上一天。
從拿到旅客中心的散步地圖開始,一路上我們按照著地圖的建議路線,將所有景點完
完整整跑完了!
除了佩服子台的腳力(當時他才6歲,走了將近6小時),也暗自慶幸這幾年以來讀了
不少法國史和歐洲史,讓這趟旅程的內涵豐富許多!
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探索拉羅歇爾!
--
第十三站:⑫拱廊道
拉羅歇爾的拱廊道(Rues à Arcades) 分布在宮殿路(Rue du Palais)和布料街
(Rue des Merciers)之間,這些有著美麗拱廊的騎樓構成拉羅歇爾舊城最美的風景。
怎麼拍都拍不膩!
當初建造的原因是為了讓攤販能夠遮風避雨,現在這些騎樓成了購物者的天堂,無論
晴雨,皆能享受逛街的樂趣!
除此之外,街道上偶然撞見的半木構造建築(maisons à pans de bois)或以山牆
作為立面的建築(maison à pignon),皆為這趟精彩無比的城市散步添加樂趣與驚喜。
--
第十四站:⑬聖路易主教座堂
通常探索一座歐洲城市,會從教堂開始。
聖路易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Louis de La Rochelle),矗立於拉羅歇爾最
原始港口的岸邊,隔著一條馬路與凡爾登廣場(Place de Verdun)相望,在中世紀,那
裡曾有一座雄偉傲立的城堡,名喚沃克萊爾(Château Vauclair)。
沃克萊爾城堡是在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 d'Angleterre)提議之下興建的
,亨利二世因娶了亞奎丹女伯爵埃莉諾(Aliénor d'Aquitaine),獲得亞奎丹伯爵的頭
銜。
百年戰爭中,《布勒丁尼條約(Traité de Brétigny,1360)》的簽訂使得桑通日
成為英格蘭領土,沃克萊爾城堡就此易主。
1372年,法軍圍攻拉羅歇爾(Siège de La Rochelle 1372),正是上一篇提到的拉
羅歇爾市長讓‧紹德里耶(Jean Chaudrier)利用機智從英國人手中奪回城堡,但他並沒
有馬上打開城門,讓在外圍城的法軍長趨直入。
與法王查理五世(Charles V)談妥條件後,紹德里耶才讓法軍入城。
紹德里耶開了許多條件,國王也不甘示弱,非得摧毀沃克萊爾城堡才能放下心中大石
。
這就是為什麼現今拉羅歇爾沒有城堡的原因,這座城市的戰略地位太重要,取得城堡
等於取得控制權,於是奪城的一方乾脆就把城堡摧毀,讓誰都不能得到。
目前所見的大教堂建於1742年,於1857年才完工,跨越了一個世紀。
在這之前,這裡曾有過兩座教堂:聖巴托羅繆教堂(Église Saint-Barthélémy,
1568年被新教徒拆除)和大聖殿聖巴托羅繆教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Barthélé
my-du-Grand-Temple,1687年燒成灰燼)。
這座18世紀的教堂對我來說還不夠古老,走進教堂後,發現沒多久可看之處,正要走
出教堂,卻被JY攔了下來。
他要我去看水手禮拜堂(Chapelle des Marins)裡17至18世紀之間的還願牌(
ex-voto),大多來自歷劫歸來的水手們,畫面皆是於暴風雨中航行的船隻。
其中一塊還願牌描繪一艘名為「藍寶石(Le Saphir)」的奴隸船,從西非的幾內亞
灣航行至法屬聖多明哥(今海地),船隻因風力不足而停滯不前,因缺乏食物和水而造成
饑饉,又渴又餓的黑人向基督祈禱脫困。
畫中黑人禱告的對象是基督而非聖母,可能是因為船東吉羅多(Giraudeau)與船長
羅薩爾(Rossal)皆為新教徒。
這些許願牌皆來自已被拆除的佩羅的聖讓教堂(Église Saint-Jean-du-Perrot)。
1180年,醫院騎士團來到佩羅的聖讓教區(Paroisse Saint-Jean-du-Perrot),此
教區的邊界南至城牆路(Rue sur les Murs),北至萊昂斯‧維埃熱路(Rue Léonce
Vieljeux)。
12世紀起便蓬勃發展,成為水手與資產階級聚居之地,其街道之井然有序,甚至趕過
了拉羅歇爾最早形成的聚落-庫涅(Cougnes)。
然而在拉羅歇爾於1568年成為新教城市後,所有的教區教堂全遭摧毀。
即便聖讓教堂在1671年和1802年二度重建,仍在1887年難逃拆除的命運。
如今,僅存大鐘路(Rue de la Cloche)的路名,見證這段過去。
--
第十五站:⑭和平咖啡廳
走出教堂,我們沒在凡爾登廣場上多逗留,逕自往馬路對面的騎樓走過去。
我很好奇,地圖上為什麼特別標出一間咖啡廳,到底多麼特別呢?
看了一下介紹,1793年成立,名為「軍用咖啡廳(café militaire)」,前身竟然
是聖艾蒂安醫院(Hôpital Saint-Étienne)!
看來又是另一段故事。
1709年的嚴酷的寒冬造成許多人染上惡疾,安妮‧弗里斯提(Anne Forestier) 自
費照顧了幾名女病患,她的善行得到主教尚普爾(Étienne de Champflour)在經濟上的
大力支持(醫院便以主教同名的聖人為名),於是她買了一棟大房子,能容納納更多病患
,不僅如此,弗里斯提還辦學,對象是孤兒和婦女。
弗里斯提的善行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許多年輕女性加入她的行列,這些女孩被稱作「
弗里斯提女孩們(Les Forestières)」,「forestière」的原意是守護森林的人,的
確,她們就像守護著城市裡最需要協助的人們,稱他們為「護林員」,實當之無愧!
拉羅歇爾善心人士真不少,前有歐弗雷迪(Alexandre Aufrédy),後有弗里斯提!
19世紀,醫院的一部分改建為軍用咖啡館,另一部分成為表演劇場(Théâtre des
Variétés),仍然共用同一個立面。
1952年,屋主買下隔壁的房子,裝潢整修後以「和平咖啡館(Café de la Paix)」
重新開幕;至於隔壁的劇場則成了奧林匹亞電影院(Cinéma Olympia)。
如今,人們來到這裡,從門口便可窺見內部華麗的裝潢,重現20世紀初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的歡慶喧騰、歌舞昇平。
著名比利時法語作家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常到此流連,並創作以拉羅
歇爾為舞臺的小說《多納迪厄的遺囑(Le Testament Donadieu)》。
亦是在這間名為「和平」的咖啡店,他透過廣播知道英法向德國宣戰,面對撲朔迷離
的局勢,他點了一瓶香檳,故作輕鬆的說:「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德國人喝不到這杯酒
!(Au moins, celle-là, on est sûr qu’elle ne sera pas bue par les
Allemands !)」
--
第十六站:植物園
地圖上的建議路線有兩條,一條比較長,約3小時;另一條比較短,約1.5小時。
我們選擇了前者,只因子台太想去看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我想看庫涅聖
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Cougnes)。
JY說我們兩個真是太貪心,每次都想把景點一網把盡才肯善罷甘休,然而,好脾氣的
他還是任由我們母子倆決定路程。
植物園旁就是拉羅歇爾的自然史博物館(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我們連
舊港旁的三座塔都不想進去了,更何況是自然史博物館?
子台一馬當先,衝進植物園裡,興奮的跑了回來,告訴我他的大發現:「有玩的東西
耶!」
這座生意盎然、綠蔭蓊鬱的公園,是拿破崙一世於1808年送給市民的禮物,前身是耶
穌會學院(Collège des Jésuites),於是原有的建築物成了自然史博物館,院子成了
公園。
公園占地廣大,分成庭院與植物園兩部分,不過無論是哪一部分都沒有兒童遊戲區這
般讓子台玩得不亦樂乎!
這座兒童遊戲區裡的遊具非常特別,幾乎都是木頭製的!尤其是大象滑梯,更是讓我
忍不住也上去玩了一次!
--
第十七站:⑯庫涅聖母教堂
雖然地圖上並沒有對這座教堂多做介紹,不過我很開心我還是專程繞了過去。
庫涅聖母教堂與植物園在同一條路上,路名紀念法國自然史學家阿爾西德·道比尼(
Alcide d'Orbigny)。
出生於稍北的庫埃龍(Couëron)的道比尼,18歲時舉家遷至拉羅歇爾,也是從那時
起,開始對自然史產生興趣。
不得不說拉羅歇爾真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啊!
話雖如此,道比尼路(Rue Alcide d'Orbigny)僅僅是一條普通到不行的道路,要不
是庫涅聖母教堂的尖塔遠遠召喚著我要加緊腳步,否則真是走到意興闌珊。
身為拉羅歇爾的教區教堂之一,庫涅聖母教堂和其他教堂一樣,在拉羅歇爾新教化的
1568年,幾乎拆個精光。
當然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國王大獲全勝,天主教堂陸續重建。庫涅聖母教堂也不
例外,1653年再度拔地而起。
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拉羅歇爾的教堂並不怎麼期待的原因,他們在宗教戰爭中受到嚴重
的破壞,大多都是在17世紀才重建的。相對於一些一直信奉舊教的城市,甚至可以見到千
年以上的教堂或修道院。
不過除了教堂以外,拉羅歇爾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話說回來,庫涅聖母教堂還是有許多獨特之處,能讓一個歷史控細細品味。
教堂所在的區域是拉羅歇爾最早形成的聚落,因此庫涅聖母教堂是拉羅歇爾第一座教
區教堂。
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Cougnes」的字源來自凱爾特語,意指「角落(coin)」。
11世紀時這一帶被鹽沼環繞,來自艾克斯島(Île-d'Aix)的克呂尼修士在此興建第一座
修道院,名為庫涅聖瑪麗亞(Sainte-Marie-de-Cougnes)。
隨著時間的推演,修道院成了美麗的哥德式教堂,國王路易十一(Louis XI)於1472
年5月24日親臨此地,參加彌撒,大概就是這座教堂最輝煌的時刻了。
由於這裡是拉羅歇爾最早的聚落,這一帶的道路承襲了中世紀的路名,除了標示出商
家和工匠的聚集之處,亦顯示出當時聚落的繁華。
例如科杜安路(Rue du Cordouan)的「Cordouan」是皮革與鞋子的經銷商或鞋匠、
酒商路(Rue des Buffeterie)的「buffererie」是零售葡萄酒的商人或小酒館的老闆,
另外還有釘匠路(Rue des Cloutiers)、服飾商路(Rue des Merciers)等十分有趣的
路名。
離開聖母教堂,我們就沿著這些有著百貨街名的道路前往下一站:勇敢的隆多路(
Rue du Brave Rondeau)、傳教士路(Rue des Frères Prêcheurs),還在路口遇到三
位一體禮拜堂(Chapelle de la Sainte-Trinité)後,轉進伊夫斯科路(Rue de
l'Evescot)後,是氣氛悠閒的釘匠路,最後來到良婦路(Rue des Bonnes Femmes)與穀
倉路(Rue du Minage)交岔口的示眾枷噴泉(Fontaine du Pilori)。
--
第十八站:示眾枷噴泉
我認真的覺得地圖上沒有標示出這個景點,實在是過於可惜。
要不是我們想去家樂福買個東西喝,不然也不會無意撞見這個十字路口,並在此停留
了好一會兒。
噴泉原名洛利井噴泉(Fontaine du Puits-Lori,或稱作Puilori、Puiy-Lory),是
居民掘井取水的地方,不過這裡也是羞辱犯人的刑具示眾柱(Pilori)矗立之地,兩者乍
看之下毫無關係,不過仔細一想,無論是取水或行刑,皆為聚眾之地。
噴泉所在的穀倉路是一條兩側皆為拱廊的美麗道路,商店林立,琳瑯滿目。
路名中的「minage」指的是用來秤量和交易穀物的倉庫,這座倉庫還保留著,位於36
號的房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參觀。
除此之外,這個十字路口還有一座附有方形望臺(échauguette)的建築,造型十分
特殊。
--
第十九站:⑱公有市場
順著穀倉門路(Rue Pas du Minage)向南走,我們來到了拉羅歇爾的公有市場(
Les Halls)。
建於1834年至1836年的市場,全由鍛鐵、玻璃和磚塊組成,與當地利用白石灰岩建造
的房子相比,色彩迥異,為其亮點。
不過我們到的時候市場已經關門,沒能進去參觀,因此在外頭虛晃一圈就草草結束。
倒是市場對面的半木構造建築讓我們駐足良久,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一間房仲公司,
給人一種極為突兀的感覺。
--
第二十站:布料街
接下來就是我最愛的一條路-布料街(Rue des Merciers)。
大概就像艋舺的迪化街一樣,拉羅歇爾的服飾商路上的建築,立面一間比一間精彩,
簡直不知道要走多久才能把這條路走完。
在中世紀,這條馬路就是最主要的道路-大路(Grande Rue)。
地點離港口有段距離,因此這裡販售商品以手工製品為大宗,其中又以布料最多,因
而得名。
如今,這條街道成為拉羅歇爾另一條大動脈,16世紀的半木構造建築和17、18世紀的
文藝復興建築交替出現,讓人流連忘返,頻頻駐足。
如果剛剛市場對面的那棟半木構造建築還看不夠的話,這條路上有更多這樣的房子:
55號的英國老牌子「Burton of London」、29號的居家用品店「Carré Blanc」和隔壁的
31號和33號、23號的服飾店「Parfois」和對面24號的服飾店「ARTHUR」。
半木構造建築的技術從古羅馬時期便已經開始發展了,從中世紀到19世紀的法國一直
持續使用。隨著地區文化,也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亞爾薩斯(Alsace)、諾曼第(
Normandie)和布列塔尼(Bretagne)是最常見到半木構造建築的大區。
拉羅歇爾半木構造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與諾曼第的建築同源,最特別的是木
頭框架會用深色的板岩覆蓋,避免接觸水氣,防止木頭腐爛。
而仔細端詳布料街的建築,會發現有一側的騎樓已被封起,僅剩一側的騎樓仍開放給
行人使用,也算是這條街的特色之一吧!
--
看來又小不心寫太多了,下一篇一定會寫完的!
--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拉羅歇爾散步地圖第二篇來了!
途旅的開始(見此)就知道拉羅歇爾是個蘊含豐富歷史的地方,由於時間的限制,我
們只能待上一天。
從拿到旅客中心的散步地圖開始,一路上我們按照著地圖的建議路線,將所有景點完
完整整跑完了!
除了佩服子台的腳力(當時他才6歲,走了將近6小時),也暗自慶幸這幾年以來讀了
不少法國史和歐洲史,讓這趟旅程的內涵豐富許多!
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探索拉羅歇爾!
--
第十三站:⑫拱廊道
拉羅歇爾的拱廊道(Rues à Arcades) 分布在宮殿路(Rue du Palais)和布料街
(Rue des Merciers)之間,這些有著美麗拱廊的騎樓構成拉羅歇爾舊城最美的風景。
怎麼拍都拍不膩!
當初建造的原因是為了讓攤販能夠遮風避雨,現在這些騎樓成了購物者的天堂,無論
晴雨,皆能享受逛街的樂趣!
除此之外,街道上偶然撞見的半木構造建築(maisons à pans de bois)或以山牆
作為立面的建築(maison à pignon),皆為這趟精彩無比的城市散步添加樂趣與驚喜。
--
第十四站:⑬聖路易主教座堂
通常探索一座歐洲城市,會從教堂開始。
聖路易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Louis de La Rochelle),矗立於拉羅歇爾最
原始港口的岸邊,隔著一條馬路與凡爾登廣場(Place de Verdun)相望,在中世紀,那
裡曾有一座雄偉傲立的城堡,名喚沃克萊爾(Château Vauclair)。
沃克萊爾城堡是在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 d'Angleterre)提議之下興建的
,亨利二世因娶了亞奎丹女伯爵埃莉諾(Aliénor d'Aquitaine),獲得亞奎丹伯爵的頭
銜。
百年戰爭中,《布勒丁尼條約(Traité de Brétigny,1360)》的簽訂使得桑通日
成為英格蘭領土,沃克萊爾城堡就此易主。
1372年,法軍圍攻拉羅歇爾(Siège de La Rochelle 1372),正是上一篇提到的拉
羅歇爾市長讓‧紹德里耶(Jean Chaudrier)利用機智從英國人手中奪回城堡,但他並沒
有馬上打開城門,讓在外圍城的法軍長趨直入。
與法王查理五世(Charles V)談妥條件後,紹德里耶才讓法軍入城。
紹德里耶開了許多條件,國王也不甘示弱,非得摧毀沃克萊爾城堡才能放下心中大石
。
這就是為什麼現今拉羅歇爾沒有城堡的原因,這座城市的戰略地位太重要,取得城堡
等於取得控制權,於是奪城的一方乾脆就把城堡摧毀,讓誰都不能得到。
目前所見的大教堂建於1742年,於1857年才完工,跨越了一個世紀。
在這之前,這裡曾有過兩座教堂:聖巴托羅繆教堂(Église Saint-Barthélémy,
1568年被新教徒拆除)和大聖殿聖巴托羅繆教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Barthélé
my-du-Grand-Temple,1687年燒成灰燼)。
這座18世紀的教堂對我來說還不夠古老,走進教堂後,發現沒多久可看之處,正要走
出教堂,卻被JY攔了下來。
他要我去看水手禮拜堂(Chapelle des Marins)裡17至18世紀之間的還願牌(
ex-voto),大多來自歷劫歸來的水手們,畫面皆是於暴風雨中航行的船隻。
其中一塊還願牌描繪一艘名為「藍寶石(Le Saphir)」的奴隸船,從西非的幾內亞
灣航行至法屬聖多明哥(今海地),船隻因風力不足而停滯不前,因缺乏食物和水而造成
饑饉,又渴又餓的黑人向基督祈禱脫困。
畫中黑人禱告的對象是基督而非聖母,可能是因為船東吉羅多(Giraudeau)與船長
羅薩爾(Rossal)皆為新教徒。
這些許願牌皆來自已被拆除的佩羅的聖讓教堂(Église Saint-Jean-du-Perrot)。
1180年,醫院騎士團來到佩羅的聖讓教區(Paroisse Saint-Jean-du-Perrot),此
教區的邊界南至城牆路(Rue sur les Murs),北至萊昂斯‧維埃熱路(Rue Léonce
Vieljeux)。
12世紀起便蓬勃發展,成為水手與資產階級聚居之地,其街道之井然有序,甚至趕過
了拉羅歇爾最早形成的聚落-庫涅(Cougnes)。
然而在拉羅歇爾於1568年成為新教城市後,所有的教區教堂全遭摧毀。
即便聖讓教堂在1671年和1802年二度重建,仍在1887年難逃拆除的命運。
如今,僅存大鐘路(Rue de la Cloche)的路名,見證這段過去。
--
第十五站:⑭和平咖啡廳
走出教堂,我們沒在凡爾登廣場上多逗留,逕自往馬路對面的騎樓走過去。
我很好奇,地圖上為什麼特別標出一間咖啡廳,到底多麼特別呢?
看了一下介紹,1793年成立,名為「軍用咖啡廳(café militaire)」,前身竟然
是聖艾蒂安醫院(Hôpital Saint-Étienne)!
看來又是另一段故事。
1709年的嚴酷的寒冬造成許多人染上惡疾,安妮‧弗里斯提(Anne Forestier) 自
費照顧了幾名女病患,她的善行得到主教尚普爾(Étienne de Champflour)在經濟上的
大力支持(醫院便以主教同名的聖人為名),於是她買了一棟大房子,能容納納更多病患
,不僅如此,弗里斯提還辦學,對象是孤兒和婦女。
弗里斯提的善行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許多年輕女性加入她的行列,這些女孩被稱作「
弗里斯提女孩們(Les Forestières)」,「forestière」的原意是守護森林的人,的
確,她們就像守護著城市裡最需要協助的人們,稱他們為「護林員」,實當之無愧!
拉羅歇爾善心人士真不少,前有歐弗雷迪(Alexandre Aufrédy),後有弗里斯提!
19世紀,醫院的一部分改建為軍用咖啡館,另一部分成為表演劇場(Théâtre des
Variétés),仍然共用同一個立面。
1952年,屋主買下隔壁的房子,裝潢整修後以「和平咖啡館(Café de la Paix)」
重新開幕;至於隔壁的劇場則成了奧林匹亞電影院(Cinéma Olympia)。
如今,人們來到這裡,從門口便可窺見內部華麗的裝潢,重現20世紀初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的歡慶喧騰、歌舞昇平。
著名比利時法語作家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常到此流連,並創作以拉羅
歇爾為舞臺的小說《多納迪厄的遺囑(Le Testament Donadieu)》。
亦是在這間名為「和平」的咖啡店,他透過廣播知道英法向德國宣戰,面對撲朔迷離
的局勢,他點了一瓶香檳,故作輕鬆的說:「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德國人喝不到這杯酒
!(Au moins, celle-là, on est sûr qu’elle ne sera pas bue par les
Allemands !)」
--
第十六站:植物園
地圖上的建議路線有兩條,一條比較長,約3小時;另一條比較短,約1.5小時。
我們選擇了前者,只因子台太想去看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我想看庫涅聖
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Cougnes)。
JY說我們兩個真是太貪心,每次都想把景點一網把盡才肯善罷甘休,然而,好脾氣的
他還是任由我們母子倆決定路程。
植物園旁就是拉羅歇爾的自然史博物館(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我們連
舊港旁的三座塔都不想進去了,更何況是自然史博物館?
子台一馬當先,衝進植物園裡,興奮的跑了回來,告訴我他的大發現:「有玩的東西
耶!」
這座生意盎然、綠蔭蓊鬱的公園,是拿破崙一世於1808年送給市民的禮物,前身是耶
穌會學院(Collège des Jésuites),於是原有的建築物成了自然史博物館,院子成了
公園。
公園占地廣大,分成庭院與植物園兩部分,不過無論是哪一部分都沒有兒童遊戲區這
般讓子台玩得不亦樂乎!
這座兒童遊戲區裡的遊具非常特別,幾乎都是木頭製的!尤其是大象滑梯,更是讓我
忍不住也上去玩了一次!
--
第十七站:⑯庫涅聖母教堂
雖然地圖上並沒有對這座教堂多做介紹,不過我很開心我還是專程繞了過去。
庫涅聖母教堂與植物園在同一條路上,路名紀念法國自然史學家阿爾西德·道比尼(
Alcide d'Orbigny)。
出生於稍北的庫埃龍(Couëron)的道比尼,18歲時舉家遷至拉羅歇爾,也是從那時
起,開始對自然史產生興趣。
不得不說拉羅歇爾真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啊!
話雖如此,道比尼路(Rue Alcide d'Orbigny)僅僅是一條普通到不行的道路,要不
是庫涅聖母教堂的尖塔遠遠召喚著我要加緊腳步,否則真是走到意興闌珊。
身為拉羅歇爾的教區教堂之一,庫涅聖母教堂和其他教堂一樣,在拉羅歇爾新教化的
1568年,幾乎拆個精光。
當然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國王大獲全勝,天主教堂陸續重建。庫涅聖母教堂也不
例外,1653年再度拔地而起。
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拉羅歇爾的教堂並不怎麼期待的原因,他們在宗教戰爭中受到嚴重
的破壞,大多都是在17世紀才重建的。相對於一些一直信奉舊教的城市,甚至可以見到千
年以上的教堂或修道院。
不過除了教堂以外,拉羅歇爾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話說回來,庫涅聖母教堂還是有許多獨特之處,能讓一個歷史控細細品味。
教堂所在的區域是拉羅歇爾最早形成的聚落,因此庫涅聖母教堂是拉羅歇爾第一座教
區教堂。
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Cougnes」的字源來自凱爾特語,意指「角落(coin)」。
11世紀時這一帶被鹽沼環繞,來自艾克斯島(Île-d'Aix)的克呂尼修士在此興建第一座
修道院,名為庫涅聖瑪麗亞(Sainte-Marie-de-Cougnes)。
隨著時間的推演,修道院成了美麗的哥德式教堂,國王路易十一(Louis XI)於1472
年5月24日親臨此地,參加彌撒,大概就是這座教堂最輝煌的時刻了。
由於這裡是拉羅歇爾最早的聚落,這一帶的道路承襲了中世紀的路名,除了標示出商
家和工匠的聚集之處,亦顯示出當時聚落的繁華。
例如科杜安路(Rue du Cordouan)的「Cordouan」是皮革與鞋子的經銷商或鞋匠、
酒商路(Rue des Buffeterie)的「buffererie」是零售葡萄酒的商人或小酒館的老闆,
另外還有釘匠路(Rue des Cloutiers)、服飾商路(Rue des Merciers)等十分有趣的
路名。
離開聖母教堂,我們就沿著這些有著百貨街名的道路前往下一站:勇敢的隆多路(
Rue du Brave Rondeau)、傳教士路(Rue des Frères Prêcheurs),還在路口遇到三
位一體禮拜堂(Chapelle de la Sainte-Trinité)後,轉進伊夫斯科路(Rue de
l'Evescot)後,是氣氛悠閒的釘匠路,最後來到良婦路(Rue des Bonnes Femmes)與穀
倉路(Rue du Minage)交岔口的示眾枷噴泉(Fontaine du Pilori)。
--
第十八站:示眾枷噴泉
我認真的覺得地圖上沒有標示出這個景點,實在是過於可惜。
要不是我們想去家樂福買個東西喝,不然也不會無意撞見這個十字路口,並在此停留
了好一會兒。
噴泉原名洛利井噴泉(Fontaine du Puits-Lori,或稱作Puilori、Puiy-Lory),是
居民掘井取水的地方,不過這裡也是羞辱犯人的刑具示眾柱(Pilori)矗立之地,兩者乍
看之下毫無關係,不過仔細一想,無論是取水或行刑,皆為聚眾之地。
噴泉所在的穀倉路是一條兩側皆為拱廊的美麗道路,商店林立,琳瑯滿目。
路名中的「minage」指的是用來秤量和交易穀物的倉庫,這座倉庫還保留著,位於36
號的房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參觀。
除此之外,這個十字路口還有一座附有方形望臺(échauguette)的建築,造型十分
特殊。
--
第十九站:⑱公有市場
順著穀倉門路(Rue Pas du Minage)向南走,我們來到了拉羅歇爾的公有市場(
Les Halls)。
建於1834年至1836年的市場,全由鍛鐵、玻璃和磚塊組成,與當地利用白石灰岩建造
的房子相比,色彩迥異,為其亮點。
不過我們到的時候市場已經關門,沒能進去參觀,因此在外頭虛晃一圈就草草結束。
倒是市場對面的半木構造建築讓我們駐足良久,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一間房仲公司,
給人一種極為突兀的感覺。
--
第二十站:布料街
接下來就是我最愛的一條路-布料街(Rue des Merciers)。
大概就像艋舺的迪化街一樣,拉羅歇爾的服飾商路上的建築,立面一間比一間精彩,
簡直不知道要走多久才能把這條路走完。
在中世紀,這條馬路就是最主要的道路-大路(Grande Rue)。
地點離港口有段距離,因此這裡販售商品以手工製品為大宗,其中又以布料最多,因
而得名。
如今,這條街道成為拉羅歇爾另一條大動脈,16世紀的半木構造建築和17、18世紀的
文藝復興建築交替出現,讓人流連忘返,頻頻駐足。
如果剛剛市場對面的那棟半木構造建築還看不夠的話,這條路上有更多這樣的房子:
55號的英國老牌子「Burton of London」、29號的居家用品店「Carré Blanc」和隔壁的
31號和33號、23號的服飾店「Parfois」和對面24號的服飾店「ARTHUR」。
半木構造建築的技術從古羅馬時期便已經開始發展了,從中世紀到19世紀的法國一直
持續使用。隨著地區文化,也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亞爾薩斯(Alsace)、諾曼第(
Normandie)和布列塔尼(Bretagne)是最常見到半木構造建築的大區。
拉羅歇爾半木構造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與諾曼第的建築同源,最特別的是木
頭框架會用深色的板岩覆蓋,避免接觸水氣,防止木頭腐爛。
而仔細端詳布料街的建築,會發現有一側的騎樓已被封起,僅剩一側的騎樓仍開放給
行人使用,也算是這條街的特色之一吧!
--
看來又小不心寫太多了,下一篇一定會寫完的!
--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英國中文線上客服人員招募
By Emma
at 2020-11-29T09:00
at 2020-11-29T09:00
拉羅歇爾(La Rochelle)散步地圖(一)
By Carol
at 2020-11-25T14:19
at 2020-11-25T14:19
英國打工完全改變的10個生活習慣
By Lucy
at 2020-11-24T07:09
at 2020-11-24T07:09
英國|倫敦西敏寺.白金漢宮
By Joe
at 2020-11-19T16:36
at 2020-11-19T16:36
巴黎 貝蒂雍咖啡館 吃冰淇淋
By Sandy
at 2020-11-17T22:34
at 2020-11-17T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