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西奧塔(La Ciotat),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影院看場電影 - 法國
By Lucy
at 2019-08-22T02:39
at 2019-08-22T02:39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8130055
很久很久以前,我便知道拉西奧塔(La Ciotat),源自於對電影與歷史的雙重熱愛
(有如電影史學家般的熱忱)。
盧米埃兄弟(即奧古斯特和路易,Auguste et Louis Lumière)被視為世界上最早
的電影發明者之一,其中一部作品《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為黑白無聲紀錄片,1895年拍攝,翌年於巴黎首映。
《火車進站》的法文名稱即宣示了這部僅有50秒無聲紀錄片的主要內容與場景-由蒸
汽機車牽引的火車,進入拉西奧塔火車站。
於1889年落成的伊甸戲院(Eden Théâtre)在盧米埃兄弟的組織下,於1895年舉行
了一場私人放映會,並在1899年起定期播放盧米埃兄弟的作品,因此成為世界首座電影院
。
今日濱海的拉西奧塔一派的寧靜,街道並不熱絡。
三三兩兩的旅人來此朝聖,半數以上為了一睹這座戲院或者遠離市區的火車站。
而我,散步在拉西奧塔的港埠與舊城,思忖這座洗盡鉛華的濱海小鎮是如何蛻變成今
日的樣貌?
--
交通方式
拉西奧塔不偏不倚的位於馬賽和土倫的中央。
雖設有火車站(Gare de la Ciotat),不過離市區需走上一大段路,約需步行一小
時才能抵達舊港(Viuex Port)。
不過也不要因此沮喪,有多班市內公車可前往市中心。
不過比起搭乘火車,從馬賽前來的旅人們有另一種選擇-客運。
從馬賽的客運總站(Gare routière)搭乘69號客運,只需5.1歐元便可來到拉西奧
塔囉!而且下車處還是位於市區遊客中心旁的客運總站呢!詳情請見此網頁。
--
散步地圖
拉西奧塔的舊城區位於舊港北側,範圍不大,但對城市可看之處尚無概念的旅人,強
烈建議先至位於安那托爾‧佛朗士大道(Boulevard Anatole France)的遊客中心拿份地
圖,依著上頭的建議路線,將拉西奧塔看個過癮!
如果未能索取地圖,想憑藉運氣探索也無非不可。
更多時候,你會發現這座名氣甚大的小鎮並未如想像中的人聲鼎沸。
那些不起眼的巷弄之中,居民們無視於外地訪客似的,生活。
--
景點介紹
「拉西奧塔」在拉丁文中意指「城市(cité)」,這座濱海小鎮擁有吸引旅人前來
的要素:海灘、舊城、港口。
拉西奧塔的大海灘(Grande Plage)位於市區北側,距離火車站較近,如果不想走路
,也可以搭公車前往。
舊城腹地不大,步行是最好的遊覽方式。特色建築、禮拜堂、廣場指南請見此網頁(
法文),有十分詳盡的解說。
港口中最知名的即為舊港(vieux port),舊城區位於舊港北側,南側的造船廠曾是
19世紀工業化的象徵,今日搖身一變成為文創園區。
比較不為人知的是儕身法國名園(Jardins remarquables)之列的穆格公園(Parc
du Mugel)就位於拉西奧塔南邊,這裡有一礫灘,位於大穆格灣(Anse du Grand Mugel
),是游泳、賞影和戲水的最佳去處。
若是喜歡欣賞自然風光,也可以搭乘小艇出海去,拉西奧塔最南端的老鷹岬角(Cap
de l'Aigle)的海上視角絕對值得一看!
拉西奧塔不僅僅於此,還是座「發明之城」。
發明電影的盧米埃兄弟在拉奧塔有座宅邸(Palais des Frères Lumière),世界
上最早的電影之一《火車進站》便是在此拍攝。盧米埃兄弟在此拉西奧塔的海灣拍了世界
上第一張彩色相片!
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影院在盧米埃兄弟的光環下,於2013年重新開幕!
除此之外,法式滾球據稱也是在此發明的,去一趟西奧塔登博物館便可知曉!
--
旅行記事
我們將車子停在沿著海岸闢建的安那托爾‧佛朗士大道(Boulevard Anatole France
)上的路邊停車位。
氣溫不如我想像中的炎熱,只是時值正午,滾燙的火球燒著皮膚,頭也跟著暈了起來
。
應該不是中暑,而是餓了吧!
拉西奧塔兩座位於這條大道旁的內港(bassin)肩並著肩而立,港埠裡停滿了船隻。
向南走到盡頭,拉西奧塔的舊港(Vieux Port)躍於眼前,一種無以名狀的熟悉感油
然而生,撼動了我這個馬賽媳婦的一方心內。
19世紀末,盧米埃兄弟的《火車入站》就是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拍攝的。因著這
部紀錄片而聲名大噪的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知名的觀光景點。
餓的時候便無心思索,還是找個地方填飽肚子再說吧!
舊港一帶被一間又一間的餐廳占領,本想一家一家仔細比較,結果忍不了餓的子台在
大人們研究菜單時,便進到餐廳裡一屁股坐下,還擺出「大爺我餓了,快上菜吧」的死樣
子。
服務生隨即笑容滿面迎了上來,逼得我們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坐下。
來到海港,不由自主想吃海鮮,於是點了海鮮總匯佐法式美乃滋(rouille)嘗嘗。
JY點了麵食,婆婆則點了排餐,子台則是點了兒童餐。
本以為法國是美食大國,不過這幾年在餐廳用餐的經驗,發現法國的兒童餐真是千篇
一律。
常常就是炸薯條或馬鈴薯泥配上以肉食為主的主菜(漢堡肉、香腸或炸魚排),連個
沙拉也無。因此我常常會選擇蔬菜較多的餐點,再把蔬菜「偷渡」一些給子台。
不過外食對我們來太奢侈,因此子台也很少吃到這麼不均衡的餐點,偶爾外食,就只
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吃飽喝足之後,我們便到舊城區走走逛逛。
拉西奧塔的舊城區集中在舊港北側,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聖母升天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l'Assomption)了。
不過不巧的是,我們造訪的時段教堂並沒有開放,因此只能在外圍駐足欣賞。
教堂的結構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厚重的外牆被海風折磨得滄桑盡現,倒也展現了另
一種獨特的風味。
北側的薩迪‧卡諾廣場(Place Sadi Carnot)被餐館包圍,與忙碌的服務生相比,
坐在露天座位上的顧客盡顯慵懶姿態。
西側的小廣場(Place Émile Zola)冠上作家左拉之名,站立其上,俯瞰舊港,自
是一派旖旎。
向海岸走去吧!
阿道夫‧阿貝伊路(Rue Adolphe Abeille),一條看似再也平凡不過的巷子,從教
堂遠遠望去,只見盡頭的港埠,若非好奇心旺盛如我,怎會無意撞見格里馬爾迪-雷居斯
別墅(Hôtel de Grimaldi-Régusse)如此華麗的門楣?
17、18世紀時,當地富有的船東和商人將這條街道裝飾得有如露天博物館。
我們無法進入這些私人宅邸一一窺探,卻可以經由建築的靈魂之窗-大門一探究竟。
22號的大門上印著「Foyer des Anciens CNC」的字樣,它的前身是拉西奧塔一個大
家族-阿貝伊家族(Famille Abeille)的宅邸,建於18世紀,在1898年捐贈給安養機構
,如今成為養老院(Foyer des Anciens)和退伍軍人之家(Maison du Combattant)的
所在地。若有機會,真想見見這些經歷過二戰的士兵們,聽他們說說那個年代、那些戰役
與那時的心情。
30號的門楣上,以一種極為低調、甚不醒目的方式告訴人們這是一間博物館。
西奧塔登博物館(Musée Ciotaden)或許不是人們來到此地的最終目的,但裡頭卻
展示了拉西奧塔的兩大驕傲。
除了電影,拉西奧塔其實還有另一項傲視全球的運動-法式滾球(pétanque,見此
篇)。
三步滾球(Jeu provençal)在南法一直都是十分盛行的運動,由於丟出球之前要先
跑三步,因此這種運動又暱稱為「三步球(les trois pas)」。
當時各方好手常常聚集在拉西奧塔的貝厚球場(Béraud)一較高下,並吸引了許多
觀眾前來圍觀。比賽進行時禁止觀眾攜帶椅子坐下,以避免干擾選手移動路線。
不過球場主人埃內斯特‧皮提歐(Ernest Pitiot)卻為了好友-人稱「黑人」的朱
爾‧雨格(Jules Hugues)意外發明了「法式滾球」。
黑人原是三步滾球冠軍,後因罹患風濕而無法久站和行走。為了鼓勵好友振作起來,
皮提歐在地上畫圈,圈內放置一把椅子,黑人可以坐在椅子上練習擲球而不用站立或移動
。皮提歐原本只是好心,沒想到黑人認真練習的態度卻激發他的創意……
於是皮提歐發明了一種新的比賽規則,一樣要擲出木球,但雙腳需要「黏」在地上不
動!
法式滾球的原文「pétanque」指的就是「腳靜止不動(pied tanqué)」。
根據博物館的考據,該規則在1907年發明,在1910年舉行第一場比賽,場地當然位於
貝厚球場囉!
滾球的材質不斷演變。從一開始的實心木球、釘滿釘子的木球,到現在我們常見的空
心金屬球,法式滾球迅速在南法發展,成為隨處可見的運動。
如果有機會來到拉西奧塔的郊區,貝厚球場以「黑人朱爾球場(Boulodrome Jules
Lenoir)」被保留下來;緊鄰球場的馬路則以「法式滾球大道(Avenue de la Pétanque
)」命名。當地人只要一提到法式滾球,再怎麼木訥的鎮民都能口若懸河的講上一段歷史
。
拉西奧塔不意外的亦被兩次世界大戰印記。
舊城區最長的道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步兵的暱稱命名-步兵路(Rue des Poilus)。
「poilu」的原意指的是「多毛的」、「有毛的」,由於一次大戰步兵多來自農村,
男人們不修邊幅、蓄著大鬍子,因此成為步兵們的非正式稱呼。
沿著步兵路一路朝北走,街道兩側的屋舍並無任何過度招搖的特色,有的僅是舊時繁
華的曇花一現。
即將走到路的盡頭,驀然向左一望,一座標示著「戲院」的建築敞開胸懷立於廣場之
上。
但它畢竟不是我要尋找的戲院。
繼續向北。
藍衣懺悔者禮拜堂(Chapelle des Pénitents Bleus)的八角塔樓成為我的燈塔,
為我指路。
穿過尚·饒勒斯路(Rue Jean Jaurès),便來到此行的目的地-伊甸戲院(Eden
Théâtre)。
高中外宿的公寓與二輪電影院只有一街之隔,一有空閒就往電影院跑,有時一天觀看
四部電影也是常見的事。
我看的電影很雜,無論多麼不入流的電影都看,就是不看為了嚇人而毫無章法的恐怖
片。
可能就是這麼胡亂看了許多電影,心裡一直有個夢想:想在世界上第一座電影院看場
電影。
2013年,沉寂已久的伊甸戲院總算重新開幕,那一年,子台誕生。
JY喜歡星際大戰的路克,我則想向盧米埃兄弟致敬,於是子台的外文名字有一部分便
是「Luca」。
盧米埃兄弟的姓氏在法文的意思就是「光」,因為有光,才能使佈滿感光化學藥劑的
賽璐璐片上產生光化學反應。
我的孩子,子台,的確是我生命中的光。
在不在伊甸戲院看電影已經無所謂了。
子台早在戲院對面的法蘭索‧穆雷散步道(Promenade François Mulet)上玩了起
來,水柱間歇的從地面噴射而出,好不容易曬乾的泳褲又濕了。
不明就裡的婆婆,以為我只是想拍拍景點照,要我趕快拍完照片,便逕自走向停車場
。
留下出神的我,站在戲院大門前,回想高中那段看電影看到飽的美好時光。
一陣海風突然自背後颳了過來,要我回神過來,朝下一站前進。
--
法國全系列: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很久很久以前,我便知道拉西奧塔(La Ciotat),源自於對電影與歷史的雙重熱愛
(有如電影史學家般的熱忱)。
盧米埃兄弟(即奧古斯特和路易,Auguste et Louis Lumière)被視為世界上最早
的電影發明者之一,其中一部作品《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為黑白無聲紀錄片,1895年拍攝,翌年於巴黎首映。
《火車進站》的法文名稱即宣示了這部僅有50秒無聲紀錄片的主要內容與場景-由蒸
汽機車牽引的火車,進入拉西奧塔火車站。
於1889年落成的伊甸戲院(Eden Théâtre)在盧米埃兄弟的組織下,於1895年舉行
了一場私人放映會,並在1899年起定期播放盧米埃兄弟的作品,因此成為世界首座電影院
。
今日濱海的拉西奧塔一派的寧靜,街道並不熱絡。
三三兩兩的旅人來此朝聖,半數以上為了一睹這座戲院或者遠離市區的火車站。
而我,散步在拉西奧塔的港埠與舊城,思忖這座洗盡鉛華的濱海小鎮是如何蛻變成今
日的樣貌?
--
交通方式
拉西奧塔不偏不倚的位於馬賽和土倫的中央。
雖設有火車站(Gare de la Ciotat),不過離市區需走上一大段路,約需步行一小
時才能抵達舊港(Viuex Port)。
不過也不要因此沮喪,有多班市內公車可前往市中心。
不過比起搭乘火車,從馬賽前來的旅人們有另一種選擇-客運。
從馬賽的客運總站(Gare routière)搭乘69號客運,只需5.1歐元便可來到拉西奧
塔囉!而且下車處還是位於市區遊客中心旁的客運總站呢!詳情請見此網頁。
--
散步地圖
拉西奧塔的舊城區位於舊港北側,範圍不大,但對城市可看之處尚無概念的旅人,強
烈建議先至位於安那托爾‧佛朗士大道(Boulevard Anatole France)的遊客中心拿份地
圖,依著上頭的建議路線,將拉西奧塔看個過癮!
如果未能索取地圖,想憑藉運氣探索也無非不可。
更多時候,你會發現這座名氣甚大的小鎮並未如想像中的人聲鼎沸。
那些不起眼的巷弄之中,居民們無視於外地訪客似的,生活。
--
景點介紹
「拉西奧塔」在拉丁文中意指「城市(cité)」,這座濱海小鎮擁有吸引旅人前來
的要素:海灘、舊城、港口。
拉西奧塔的大海灘(Grande Plage)位於市區北側,距離火車站較近,如果不想走路
,也可以搭公車前往。
舊城腹地不大,步行是最好的遊覽方式。特色建築、禮拜堂、廣場指南請見此網頁(
法文),有十分詳盡的解說。
港口中最知名的即為舊港(vieux port),舊城區位於舊港北側,南側的造船廠曾是
19世紀工業化的象徵,今日搖身一變成為文創園區。
比較不為人知的是儕身法國名園(Jardins remarquables)之列的穆格公園(Parc
du Mugel)就位於拉西奧塔南邊,這裡有一礫灘,位於大穆格灣(Anse du Grand Mugel
),是游泳、賞影和戲水的最佳去處。
若是喜歡欣賞自然風光,也可以搭乘小艇出海去,拉西奧塔最南端的老鷹岬角(Cap
de l'Aigle)的海上視角絕對值得一看!
拉西奧塔不僅僅於此,還是座「發明之城」。
發明電影的盧米埃兄弟在拉奧塔有座宅邸(Palais des Frères Lumière),世界
上最早的電影之一《火車進站》便是在此拍攝。盧米埃兄弟在此拉西奧塔的海灣拍了世界
上第一張彩色相片!
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影院在盧米埃兄弟的光環下,於2013年重新開幕!
除此之外,法式滾球據稱也是在此發明的,去一趟西奧塔登博物館便可知曉!
--
旅行記事
我們將車子停在沿著海岸闢建的安那托爾‧佛朗士大道(Boulevard Anatole France
)上的路邊停車位。
氣溫不如我想像中的炎熱,只是時值正午,滾燙的火球燒著皮膚,頭也跟著暈了起來
。
應該不是中暑,而是餓了吧!
拉西奧塔兩座位於這條大道旁的內港(bassin)肩並著肩而立,港埠裡停滿了船隻。
向南走到盡頭,拉西奧塔的舊港(Vieux Port)躍於眼前,一種無以名狀的熟悉感油
然而生,撼動了我這個馬賽媳婦的一方心內。
19世紀末,盧米埃兄弟的《火車入站》就是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拍攝的。因著這
部紀錄片而聲名大噪的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知名的觀光景點。
餓的時候便無心思索,還是找個地方填飽肚子再說吧!
舊港一帶被一間又一間的餐廳占領,本想一家一家仔細比較,結果忍不了餓的子台在
大人們研究菜單時,便進到餐廳裡一屁股坐下,還擺出「大爺我餓了,快上菜吧」的死樣
子。
服務生隨即笑容滿面迎了上來,逼得我們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坐下。
來到海港,不由自主想吃海鮮,於是點了海鮮總匯佐法式美乃滋(rouille)嘗嘗。
JY點了麵食,婆婆則點了排餐,子台則是點了兒童餐。
本以為法國是美食大國,不過這幾年在餐廳用餐的經驗,發現法國的兒童餐真是千篇
一律。
常常就是炸薯條或馬鈴薯泥配上以肉食為主的主菜(漢堡肉、香腸或炸魚排),連個
沙拉也無。因此我常常會選擇蔬菜較多的餐點,再把蔬菜「偷渡」一些給子台。
不過外食對我們來太奢侈,因此子台也很少吃到這麼不均衡的餐點,偶爾外食,就只
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吃飽喝足之後,我們便到舊城區走走逛逛。
拉西奧塔的舊城區集中在舊港北側,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聖母升天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l'Assomption)了。
不過不巧的是,我們造訪的時段教堂並沒有開放,因此只能在外圍駐足欣賞。
教堂的結構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厚重的外牆被海風折磨得滄桑盡現,倒也展現了另
一種獨特的風味。
北側的薩迪‧卡諾廣場(Place Sadi Carnot)被餐館包圍,與忙碌的服務生相比,
坐在露天座位上的顧客盡顯慵懶姿態。
西側的小廣場(Place Émile Zola)冠上作家左拉之名,站立其上,俯瞰舊港,自
是一派旖旎。
向海岸走去吧!
阿道夫‧阿貝伊路(Rue Adolphe Abeille),一條看似再也平凡不過的巷子,從教
堂遠遠望去,只見盡頭的港埠,若非好奇心旺盛如我,怎會無意撞見格里馬爾迪-雷居斯
別墅(Hôtel de Grimaldi-Régusse)如此華麗的門楣?
17、18世紀時,當地富有的船東和商人將這條街道裝飾得有如露天博物館。
我們無法進入這些私人宅邸一一窺探,卻可以經由建築的靈魂之窗-大門一探究竟。
22號的大門上印著「Foyer des Anciens CNC」的字樣,它的前身是拉西奧塔一個大
家族-阿貝伊家族(Famille Abeille)的宅邸,建於18世紀,在1898年捐贈給安養機構
,如今成為養老院(Foyer des Anciens)和退伍軍人之家(Maison du Combattant)的
所在地。若有機會,真想見見這些經歷過二戰的士兵們,聽他們說說那個年代、那些戰役
與那時的心情。
30號的門楣上,以一種極為低調、甚不醒目的方式告訴人們這是一間博物館。
西奧塔登博物館(Musée Ciotaden)或許不是人們來到此地的最終目的,但裡頭卻
展示了拉西奧塔的兩大驕傲。
除了電影,拉西奧塔其實還有另一項傲視全球的運動-法式滾球(pétanque,見此
篇)。
三步滾球(Jeu provençal)在南法一直都是十分盛行的運動,由於丟出球之前要先
跑三步,因此這種運動又暱稱為「三步球(les trois pas)」。
當時各方好手常常聚集在拉西奧塔的貝厚球場(Béraud)一較高下,並吸引了許多
觀眾前來圍觀。比賽進行時禁止觀眾攜帶椅子坐下,以避免干擾選手移動路線。
不過球場主人埃內斯特‧皮提歐(Ernest Pitiot)卻為了好友-人稱「黑人」的朱
爾‧雨格(Jules Hugues)意外發明了「法式滾球」。
黑人原是三步滾球冠軍,後因罹患風濕而無法久站和行走。為了鼓勵好友振作起來,
皮提歐在地上畫圈,圈內放置一把椅子,黑人可以坐在椅子上練習擲球而不用站立或移動
。皮提歐原本只是好心,沒想到黑人認真練習的態度卻激發他的創意……
於是皮提歐發明了一種新的比賽規則,一樣要擲出木球,但雙腳需要「黏」在地上不
動!
法式滾球的原文「pétanque」指的就是「腳靜止不動(pied tanqué)」。
根據博物館的考據,該規則在1907年發明,在1910年舉行第一場比賽,場地當然位於
貝厚球場囉!
滾球的材質不斷演變。從一開始的實心木球、釘滿釘子的木球,到現在我們常見的空
心金屬球,法式滾球迅速在南法發展,成為隨處可見的運動。
如果有機會來到拉西奧塔的郊區,貝厚球場以「黑人朱爾球場(Boulodrome Jules
Lenoir)」被保留下來;緊鄰球場的馬路則以「法式滾球大道(Avenue de la Pétanque
)」命名。當地人只要一提到法式滾球,再怎麼木訥的鎮民都能口若懸河的講上一段歷史
。
拉西奧塔不意外的亦被兩次世界大戰印記。
舊城區最長的道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步兵的暱稱命名-步兵路(Rue des Poilus)。
「poilu」的原意指的是「多毛的」、「有毛的」,由於一次大戰步兵多來自農村,
男人們不修邊幅、蓄著大鬍子,因此成為步兵們的非正式稱呼。
沿著步兵路一路朝北走,街道兩側的屋舍並無任何過度招搖的特色,有的僅是舊時繁
華的曇花一現。
即將走到路的盡頭,驀然向左一望,一座標示著「戲院」的建築敞開胸懷立於廣場之
上。
但它畢竟不是我要尋找的戲院。
繼續向北。
藍衣懺悔者禮拜堂(Chapelle des Pénitents Bleus)的八角塔樓成為我的燈塔,
為我指路。
穿過尚·饒勒斯路(Rue Jean Jaurès),便來到此行的目的地-伊甸戲院(Eden
Théâtre)。
高中外宿的公寓與二輪電影院只有一街之隔,一有空閒就往電影院跑,有時一天觀看
四部電影也是常見的事。
我看的電影很雜,無論多麼不入流的電影都看,就是不看為了嚇人而毫無章法的恐怖
片。
可能就是這麼胡亂看了許多電影,心裡一直有個夢想:想在世界上第一座電影院看場
電影。
2013年,沉寂已久的伊甸戲院總算重新開幕,那一年,子台誕生。
JY喜歡星際大戰的路克,我則想向盧米埃兄弟致敬,於是子台的外文名字有一部分便
是「Luca」。
盧米埃兄弟的姓氏在法文的意思就是「光」,因為有光,才能使佈滿感光化學藥劑的
賽璐璐片上產生光化學反應。
我的孩子,子台,的確是我生命中的光。
在不在伊甸戲院看電影已經無所謂了。
子台早在戲院對面的法蘭索‧穆雷散步道(Promenade François Mulet)上玩了起
來,水柱間歇的從地面噴射而出,好不容易曬乾的泳褲又濕了。
不明就裡的婆婆,以為我只是想拍拍景點照,要我趕快拍完照片,便逕自走向停車場
。
留下出神的我,站在戲院大門前,回想高中那段看電影看到飽的美好時光。
一陣海風突然自背後颳了過來,要我回神過來,朝下一站前進。
--
法國全系列: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Tags:
法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免費Giffgaff英國Sim, 再送20GB&10鎊!
By Michael
at 2019-08-21T19:56
at 2019-08-21T19:56
聖母院禍不單行!昨日重啟工程解決鉛汙染
By Gary
at 2019-08-20T19:21
at 2019-08-20T19:21
歐洲購買精品攻略/查價差、現貨
By Aaliyah
at 2019-08-20T16:14
at 2019-08-20T16:14
布拉格秘密小店,一窺捷克特色木偶文化
By Belly
at 2019-08-20T04:27
at 2019-08-20T04:27
阿姆斯特丹 Haesje Claes 傳統荷蘭菜餚
By Yuri
at 2019-08-16T17:47
at 2019-08-16T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