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之都不時尚,米蘭(Milano) - 法國

Valerie avatar
By Valerie
at 2012-03-04T00:22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7284088

  踮著腳尖,我悄悄來到米蘭,不著痕跡的。

  人說米蘭是時尚與設計之都,來這裡就該去逛街血拼一番的,但我無法,只因身上帶
的現金只剩不到二十歐元,而且第一個月的薪水還沒發下來,就放自己五天假跑到義大利
放空,德國室友說她長這麼大沒搭過飛機,覺得飛機起降是件很可怕的事,所以很難想像
我剛到丹麥工作沒多久,就飛到義大利玩。「廉價航空特價嘛!」我這樣回答她,她說她
要把薪水存下來當大學學費,很像以前狂打工的我,那麼懂事。

  我對米蘭並沒有任何想法,也沒有太多期待,我曉得許多人來到米蘭荷包會大失血,
但這並不是我能夠嘗試的,所以我把焦點放在古蹟上頭,還有街上人群穿著打扮。

  來之前朋友提醒我要小心義大利,那可比丹麥複雜多了,我由衷感謝她的建議,於是
把自己打扮得更窮酸一些,就比較不會淪為扒手的目標,心情上也可以不用這麼提心吊膽


  選在義大利之旅的最後一天參觀米蘭,前四天都安然無恙,最後一天了,那種心情有
點不捨,義大利是迷人的,但也有些想家了,畢竟在外頭旅行仍不如待在家裡舒適,那種
矛盾,一整天都持續著。

  跳上清晨六點多的火車,從威尼斯梅斯特(Venezia Mestre)搭火車來到米蘭,前一
晚為了省錢睡在「露營地」裡,一晚十四歐元的住宿費,在威尼斯嘉年華會期間算是天上
掉下來的禮物。所以當我凌晨五點起床,迷迷糊糊的搭上公車到了火車站,又迷迷糊糊坐
上火車來到米蘭中央車站(Stazione di Milano Centrale)時,簡直忘了自己身在何處


  一下火車,義大利工程師阿爾貝托‧法瓦(Alberto Fava)所設計的鋼製頂篷就讓我
對米蘭的第一印象下定論,當陽光從篷頂間隙灑下時,那種時尚感可真夢幻。341公尺長
、面積廣達65,500平方公尺的頂篷下,覆蓋的是由24道軌道組成的月臺。

  1931年,米蘭中央車站在經歷義大利經濟大蕭條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終於正式啟用,
其設計者為義大利建築師尤里西‧斯塔奇尼(Ulisse Stacchini, 1871-1947),他一開
始的設計改良於華盛頓特區的聯合車站,但後來卻演變得愈加複雜,尤其是當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擔任義大利總理時,他更下令將車站建造得更雄偉,以宣揚法西斯政
權。

  來到米蘭,最不容錯過的景點不外乎是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從火車站
來到大教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搭乘地鐵,買了張地鐵、公車和路面電車共用的一日券(
Abbonamento un giorno),坐到大教堂站(Duomo)下車,地鐵出口就位於大教堂廣場(
Piazza del Duomo)的西北側,一出站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由大理石砌成的教堂。

  這座巨大的教堂深93公尺、寬157公尺、高134公尺,總面積廣達10,186平方公尺,可
容納四萬人,為世界上第二大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義大利最大、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


  大教堂的風格介於哥德式與新哥德式之間,但從一些細節亦可看出巴洛克風格及新古
典風格的痕跡,其外觀以2,245尊聖人及138座小尖塔(pinnacle)裝飾,而中央尖塔上矗
立著被稱為「Madonnina」的聖母瑪麗亞雕像,據說只要面向她誠心祈求,有朝一日便會
再次造訪米蘭。

  根據傳統,米蘭所有的建築物不得高過於這座雕像,也因此1950年間,倍耐力摩天大
樓(Grattacielo Pirelli)落成時,便於頂部放上一座複製雕像;而同樣的道理,當米
蘭當今最高的建築-倫巴底宮(Palazzo Lombardia)於2010年落成時,也在頂部放置另
一曾複製雕像。

  米蘭大教堂最令人嘖嘖稱奇的,除了它外部精美的雕刻,還有它的建築歷程。1386年
,大主教薩魯索的安東尼歐(Antonio da Saluzzo)下令建造開始,終在1965年裝上最後
一扇大門後正式宣告完工,歷時將近六百年才完工的教堂,花費了大量資金及人力。而今
,我們所見到的教堂無論裡外都令人流連忘返,無怪乎它是米蘭的地標,也是義大利的驕
傲。

  參觀完內部後一定要上到屋頂去瞧瞧,可沿著階梯(5歐元)或搭乘電梯(8歐元)上
去。在屋頂可以更近距離欣賞小尖塔的雕刻,也可以俯瞰米蘭市區的街景;大教堂廣場上
的人群點點,鴿子飛起時好似斷了線的氣球,畫面生動而莊嚴,忽然腦中響起了音樂,於
是忘情的在屋頂上以華爾滋舞步迴旋。

  該是時候往下一站前進。回到大教堂廣場,廣場上的雕像是義大利王國(1861-1946
)的第一任國王維托里奧‧艾曼紐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的雕像,而北側就是以
國王之名命名的艾曼紐二世拱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艾曼紐二世拱廊連接著米蘭最大的兩個景點:米蘭大教堂及斯卡拉劇院(Teatro
alla Scala),它亦是現代密閉玻璃頂篷購物中心的始祖,在這裡有販售著奢侈品、時裝
、書籍的商店,也有餐館、酒吧及咖啡廳,就連麥當勞也進駐,來往的人群絡繹不絕,其
中大部分的人會在十字拱廊交會的八角區(Ottagono)駐足。

  八角區被稱作是米蘭「城市的大廳」(Il salotto della citta),地面有許多以馬
賽克磁磚拼貼而成的圖案。最中央的是在義大利復興運動中很強盛的薩伏依王室(Casa
Savoia)的紅底白十字盾徽,而四周則是義大利王國四個時期首都的盾徽,分別是米蘭(
拿破崙時期的義大利王國,1805-1814)、杜林(Turino, 1861-1864)、翡冷翠(
Firenze, 1864-1871)和羅馬(Roma, 1871-1946)。

  其中杜林的盾徽是隻公牛,仔細一看,地板上的公牛怎麼會有一個洞,原來傳說中只
要把右腳跟踩在那隻公牛的生殖器上轉三圈,就會帶來好運。公牛的重要部位在無數的觀
光客「踐踏」之後,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真不曉得這麼做是否真的會帶來好運?

  而八角區四周的半月楣飾上是象徵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的神話故事。

  這座拱廊設計於1861年,出生於翡冷翠的建築師蒙哥尼(Giuseppe Mengoni,
1829-1877)從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並於1865年開始興建,當時的國王艾曼紐二世立下
基石,並在兩年後舉行落成儀式,然而當時工程並沒有全部完成,而是直到十二年之後才
真正完工。

  而一手策畫這座拱廊的蒙哥尼,卻在完工後幾天-1877年12月30日,為了檢查八角區
的大圓頂,不慎失足跌落而死,有人說這是一場意外,也有人推測是自殺,當時艾曼紐二
世對於拱廊的完工不理不睬的態度使得蒙哥尼感到極度失望,因此萌生尋短念頭,孰不知
當時國王已經重病纏身,卻為了政局穩定而不能對外公開他的健康狀況,在蒙哥尼去世的
十天後,艾曼紐二世也撒手人寰。

  名聲響叮噹的斯卡拉劇院位於艾曼紐拱廊通道的另一端,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
。其設計師是義大利建築師朱塞佩‧皮耶馬利尼(Giuseppe Piermarini),當時他的設
計圖還被退稿一次,第二次才被統治米蘭的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接納。

  劇院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大,一向對於歌劇沒有研究的我自然也對它的博物館(Museo
Teatrale alla Scala)沒有興趣,於是轉往米蘭規模最大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史豐哲斯
可城(Castello Sforzesco)。

  這座城堡為十四世紀權傾一時的史豐哲(Sforza)家族的弗朗切斯科·史豐哲一世(
Francesco I Sforza)所建,當時他在1450年被米蘭議會任命為米蘭公爵,並於同年開始
重建城堡。城堡四角皆矗立著高聳的瞭望樓,四面環繞著長達200公尺的城牆。而內部則
改造為多座博物館,包括地面層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一樓的傢俱博物館,二樓的樂器和應
用藝術博物館,以及地下層的考古博物館埃及和史前部。至於票價十分誘人,而且還有免
費參歡時段,在什麼都要錢的義大利,真是一個可以待上半天的好去處!

  黃昏的陽光將城牆染成美麗的金黃,史豐哲家族的盾徽嵌在城門上頭,見證歷史的演
進。時間的洪流不會因任何阻力而停止前進,史豐哲斯可城從原本的公爵宅阺,1515年在
與法國作戰的馬里尼亞諾戰役中變成防禦城堡;十九世紀義大利統一後,這座軍事城堡再
也無用武之地,當時的國王翁貝托一世(Umberto I,在位期間1878-1900)在1900年被一
名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為了紀念他,主要入口處的中央塔樓重建為國王的紀念碑,並
在塔樓嵌上國王騎馬像的雕刻。

  二次大戰期間,城堡因盟軍轟炸而被嚴重破壞,戰後城堡修復後搖身一變成為綜合博
物館,無論是哪個季節,中央的庭院都是免費進入,也因此有許多遊客會選擇到此一遊。
博物館裡最著名的收藏品就是米開朗基羅最後未完成的雕塑作品《隆旦尼尼聖殤像》(
Rondanini Pieta)以及達文西的《提福茲歐手稿》(Codex Trivulzianus),不過後者
通常不對外開放,但喜歡達文西的人不用太失望,博物館的主要展廳「鐵之廳」(Sala
Delle Asse)的天花板是達文西繪製的壁畫,十分精緻華麗,不容錯過。

  米蘭的最後一站: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恩寵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這座教堂位於斯卡拉劇院博物館的北側,算是離世區有段距離,但還是
成為熱門景點。許多人慕名而來為的就是一睹達文西曠世鉅作《最後的晚餐》的芳釆,因
為實在是太熱門了,所以早在一個月前就要線上預約,如果到場才要排隊後補,想入場參
觀的機會渺茫。

  據說(因為我沒有進去看)參觀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鐘,有導覽員解說,為了保護畫作
燈光十分昏暗,當然拍照和攝影是不被允許的,但參觀過的的人都豎起大姆指說值得。不
過我在出發前才知道這件事,當然是排不到位子,所以就把重點放在教堂的歷史和建築上


  如果沒有《最後的晚餐》,教堂本身還是很值得參觀,這是肺腑之言。

  第一次到義大利,選擇落在米蘭,其實對北義的感覺是不錯的,至少走在路上並不會
讓我覺得害怕,但這座教堂給了我溫馨的感覺。也許是它的色調,也許是它的名稱,也許
在教堂內心就會自動靜下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這座教堂的歷史追溯至米蘭公爵弗朗切斯科·史豐哲一世,他下令在原有的小教堂上
建造一座新的教堂和道明會修道院,其設計師是出生於米蘭的雕刻家、工程師及建築師索
拉里(Guiniforte Solari),修道院於1469年完工,而教堂則在稍後才完工。

  1494年,米蘭公爵由弗朗切斯科·史豐哲一世之子盧多維可‧史豐哲(Ludovico
Sforza)繼位,在盧多維可繼位之前,就已經聘僱達文西並請他擔任修道院擴建工程的設
計師。於是達文西在有公爵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選擇了修道院食堂的北墻繪製他打稿已久
的油畫《最後的晚餐》。

  除了擴建修道院,盧多維可還將這座教堂定為家族墓地,也因此重建了新的迴廊和後
殿,而他那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才華的妻子貝亞特麗斯·德斯特(
Beatrice d'Este),因生育三子難產去世後,成為第一位長眠於此的人。那年是1497年
,貝亞特麗斯才芳齡二十二。

  1796年,拿破崙的大軍占領米蘭,修道院的食堂被當成馬廄使用,而提香的大作《光
榮的受苦》(Incoronazione di spine)則在1797年被擄回法國。
  二戰期間,教堂受到盟軍無情的轟炸,修道院食堂大部會在戰火中被摧毀,但繪有《
最後的晚餐》的那片牆幸運的逃過一劫,當時軍方和人民為了保護畫作,用沙包、鋼架和
木板做為重重保護,戰後經過多年的修復,畫作終於得以公開呈現在世人眼前。

  而我在修道院中,感受不到任何一絲暴戾的戰意。

  縱然教堂裡遊客眾多,但安靜的讓每一位訪客的腳步比貓還輕,深怕一不小心就打破
了莊嚴的氣氛。訪客或坐在座位上深思,或在教堂裡走動觀賞,這一刻,彷彿靜止。

  天色已暗,最後一批訪客走後,教堂闔上大門。剛剛沉澱的思緒被咕嚕咕嚕叫的肚子
吵得波瀾再起。走進一間看起來不錯的酒吧,點了份義大利最有名的水牛起士沙拉,配上
特大杯的啤酒,我在米蘭醉得徹底。

--

All Comments

Ula avatar
By Ula
at 2012-03-05T00:06
我參觀的時候沒有解說員(最後的晚餐)

2011倫敦巴黎南法(0514-萬神殿,Orsay,巴黎4)

Elma avatar
By Elma
at 2012-03-03T17:35
網誌照片版 http://blog.roodo.com/nien4009/archives/19005120.html 每天都是博物館美術館世界遺產也不是辦法, 帶媽媽和阿姨出門要多安排逛街行程 La Vallée Village就在A線上 http://www.lavalleevillage.com 距離 ...

2011倫敦巴黎南法(0513-羅浮宮,巴黎3-2)

Thomas avatar
By Thomas
at 2012-03-03T17:33
網誌照片版 http://blog.roodo.com/nien4009/archives/18981974.html 走進廊道可以看見玻璃金字塔逐漸擴大, 來到廣場便可看見羅浮宮在1989整建後的現代風貌 羅浮宮星期三、五夜間開館到晚上10點 所以下午四點半還有許多人排隊 從金字塔入口進場,媽媽和阿姨要先 ...

在哥本哈根逛北歐版大創

William avatar
By William
at 2012-03-03T17:20
有圖網誌版: http://tinyurl.com/7zubuoa 在處處都物價堪稱高昂的丹麥, Søstrene Grene算是一個 讓人能夠在哥本哈根便宜購物的好去處; 基本上它有點像是北歐版的大創Daiso, 賣著琳瑯滿目的居家雜貨與生活用品, 價位從DKK10(約台幣50元)到DKK250都有, ...

丹麥哥本哈根城市小觀察

Olga avatar
By Olga
at 2012-03-03T17:13
有圖網誌版: http://project-picnic.blogspot.com/2012/02/little-adventurescopenhagen.html 四天三夜的哥本哈根小旅行, 算是一償宿願實現了長久以來所夢想的北歐之旅! 這趟旅程不僅僅是走馬看花、感受北歐設計, 在旅途之際我們也默默地觀察 ...

2012冬冰島之旅 北海小英雄的故鄉

Zanna avatar
By Zanna
at 2012-03-03T07:42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47786975 西元八世紀到十世紀, 歐洲的海上出現了一群被稱為海盜, 令歐洲國家聞風喪膽的海上遊牧民族: 維京人 (Viking).沿著波羅的海, 地中海, 從西班牙到法國, 從北歐到俄羅斯, 維京人的足跡踏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