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勒皮(Le Puy en Velay)散步地圖 - 法國
By Hedda
at 2019-04-17T11:55
at 2019-04-17T11:55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290301
很少很少的時候,會想到要記錄一個人在城市裡散步的途徑,沒有必要讓人複製自己
的隨性。
曾寫過《哥本哈根(København):散步地圖》,但卻沒有附上任何地圖,只有純粹
的圖文,擺弄撰文的任性。
法國中部是人們較不熟悉的地區,許多蜜月佳侶或觀光團體,登上北法的聖米歇爾山
,踏過南法的薰衣草田,甚者連里昂都去了,可偏偏就錯過了中間那一望無限的中央高地
。會這麼「熱心」的想要為勒皮昂沃萊寫一篇專文,甚至畫出不只是「僅供參考」而且還
「強烈推薦」的散步地圖,別無他由,只因這座城市,在我這個歷史控的眼中,不容錯過
!
謝謝法國漫畫家貝納爾‧德貝爾貝斯(Bernard Debelbeiss)所繪製的勒皮地圖(原
圖連結),讓我的散步地圖更有質感。
--
這條散步地圖的起點是勒皮火車站(Gare du Puy-en-Velay),終點則是勒皮最有
意思的廣場-普洛廣場(Place du Plot)。
現在,你可以一邊聽我說故事,一邊走入這座無敵迷人的城市。
--
可以只叫「勒皮」嗎?
這並不是我偷懶。以下文章都將「勒皮昂沃萊」簡稱為「勒皮」。
其實勒皮昂沃萊更早之前就叫勒皮,後來在後頭加上了「在沃萊(en Velay)」。「
沃萊(Velay)」是法國中央高地上一個舊省份,現在併入了上羅亞爾省。
法文的「Puy」指的是「火山錐」,這一帶因為百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許多高高低
低的火山錐,算是這一區獨特的景色。
「Puy」是從拉丁文「podiu」演變過來的,「podiu」指的是「山頭」或「高地」,
總之和火山錐將去不遠。因為「d」不發音,後來「podiu」變成「poï」,直到13世紀一
直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在文本中,後來才漸漸變成「puy」。
我不是語言學家,但會想知道勒皮人在法文中是怎麼被稱呼的。上一段就很有用了。
答案是「Les Ponots」!
知道勒皮的字源更實用的是,眾人皆知勒皮是到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之一的起點,這
條路就叫「波迪昂西斯之路(Via Podiensis)」,一看就是「勒皮之路」的拉丁文形式
啊!
--
勒皮到底在哪裡?
這一段是寫給連勒皮都沒聽過的人看的。
法國人當然知道這座城市,它不只是上羅亞爾省省會所在之處這麼膚淺而已,而是它
是中世紀法國最受歡迎的朝聖之地,連赫赫有名的查理曼也都慕名而來!
不過很多法國人(包括外子)從來沒有到過勒皮。有人說因為法國中部交通不便利,
廢話,法國除了大城以外交通都不算便利!有人說因為法國中部景點不夠吸引人,呃,如
果真來一趟,除了波迪昂西斯之路,塞文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s Cévennes)和
勒皮火山鏈(Chaîne des Puys)都躋身世界遺產之列,絕對讓人看到下巴都掉下來。
但為什麼觀光客還是不來呢?我想,應該是「不夠有名」吧!
試想,法國國土這麼大,可以玩的景點這麼多。光是巴黎就讓人眼花撩亂了,如果走
出巴黎,當然要到熱門的觀光景點啊!上網搜尋法國景點前十大,大家絕對都聽過!要走
完這前十大就要花上至少一星期的時間,如果時間和金錢不夠飽足,什麼沒沒無聞的中央
高地就出局啦!
那麼,勒皮究竟在哪兒呢?距離勒皮最有名的城市是里昂(Lyon,見此篇),只離了
一百多公里遠,在法國來說不算遠。不過正是因為里昂的崛起,才間接導致了勒皮的沒落
。如今里昂已是法國的第三大城,而勒皮仍停留在中世紀的歲月洪流中。
--
勒皮有名產吧!
當然有!
法國什麼不多,就是當地特產甚多!
勒皮的三大名產:教堂、香客、空屋,這些是帶不回家的,能帶回家的是:蕾絲(
Dentelle du Puy)、綠扁豆(Lentille verte du Puy)和利口酒(Verveine du Velay
)。
勒皮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的三大名產通通名揚四海。
勒皮是全法的蕾絲重鎮,它的蕾絲技法還名列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Inventaire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en France);綠扁豆則有原產地命
名控制(AOC),也就是說這些綠扁豆一定是在該區域且在特定條件下種植、生產的才能
被冠上「勒皮」二字;而以馬鞭草為基底的利口酒則是全法最知名的,甚至在其他國家也
都有通路買得到喔!
除此之外,來到法國一定少不了乳酪,維萊地區著名的乳酪「Le Velay」和勒皮本地
的乳酪「Fromage aux artisons」都可以在餐廳或市場裡買到嚐到。
不過正是因為勒皮名產沒有法國人更愛的甜點,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對這裡興致缺
缺的原因之一吧!
--
勒皮簡史
如果千辛萬苦來到勒皮,不想僅是走馬看花,一定要先讀過歷史。尤其勒皮是座有千
年歷史的古城和朝聖要地,一定有說不完的歷史。
不過怕大家看到歷史就跳過這一段,所以盡量寫得雲淡風輕。但寫到重點的時候,還
是不免會稍微用力一些。
開始吧!
勒皮自古以來就是聖母朝聖地。來到勒皮,不能錯過的是聖母大教堂(1856年已升格
為主教座堂),見見法國的「黑面聖母」!
雖然聖母高高在上,不過也抵抗不了人為災害,法國大革命時,路易九世在第七次十
字軍東征歸途時敬贈的黑面聖母慘遭革命黨焚燬!昨天巴黎聖母院慘遭祝融,我想在場圍
觀的民眾心痛程度應該有得比!
現今見到的聖母大教堂歷經五世紀到15世紀陸陸續續的修建,形成各種風格的混搭,
但主要結構還是在12世紀確立的。大教堂最特別是格局,在這裡先不提,另開一篇說清楚
!
除此之外,在20世紀突然紅了起來的朝聖之路波迪昂西斯之路以勒皮為起點,吸引了
無數旅人前來挑戰。
可是大家知道嗎?在中世紀這條路的熱門程度遠不如法國其他三條路啊!這種異軍突
起代表著現代人追求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心態,只要標上「秘境」不去打卡似乎對不起
自己!要想想,有多少人來此一遭是被「人生一定要做的X件事」等標題煽動的呢?
來到勒皮,如果不是為了走上這段朝聖之路,請好好沉澱心情,仔細欣賞舊城裡的建
築。這些建築無法一一介紹,但在某條街道上,撞見讓你臉紅心跳,甚至忘了按下快門的
那一瞬間,就是專屬於自己的「秘境」了!
--
散步地圖
抵達勒皮的方式有好幾種,火車大概是自助旅行者的最愛了。
我們是開車前往勒皮的,所以火車站我就沒經過了。
勒皮火車站(Gare du Puy-en-Velay)位於市區的東南郊,這一區沒什麼可看的。但
既來之,則安之。出了火車站左轉,沿著馬路一直來到加爾默羅教區教會(Paroisse
des Carmes),便遇見了勒皮(或許也是歐洲)的名產之一-教堂。這座教堂位於舊城區
外,但年代也還算悠久,如果法國教堂看不膩的可以進去參觀一下,畢竟也是座14世紀的
古蹟。
教堂前方就是小橋流水,底下的多雷松河(Dolaizon)由北朝向貫穿勒皮。
過橋後左轉,勒皮戲劇院(Théâtre du Puy-en-Velay)和上羅爾亞省省會(Pré
fecture de la Haute-Loire)等大型建築圍繞著布勒伊廣場(Place du Breuil),廣場
前方是觀光小火車的發車處(在法國這種觀光小火車一律叫做「petit train」),如果
不想走路逛遍舊城的旅客,請在此處上車。省會後方是一座公園-亨利‧維納公園(
Jardin Henri Vinay),紀念一位19世紀出生於斯、死於斯的勒皮市長。公園後面有座美
術館-克羅札提耶博物館(Musée Crozatier),勒皮最大的博物館,對當地藝術有興趣
的人可以一訪。
終於要進入舊城了!
勒皮曾被城牆團團包圍,共開有有18座帶有雙塔的城門,如今只有一座城門塔屹立,
其餘皆消失不見了。瓶門路(Rue Porte Aiguière)保留了這裡曾經有座城門的路名。
「Aiguière」是一種中世紀用於洗濯的盛水容器,附有手柄和壺嘴,字源為奧克語的「
水(aiga)」加上詞尾「ière」形成「盛水者」。
站在路口,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依山勢而建的勒皮市景,做為勒皮舊城區的起點,真是
美麗。
瓶門路走到底是一方由上下兩座廣場構成的開闊空地,中央有棵大樹的馬圖雷廣場(
Place du Martouret)和遊客中心所在的克洛澤廣場(Place du Clauzel)。馬圖雷廣場
的外觀並不特別,沒有華麗的噴泉作為裝飾,也無任何花卉盆栽點綴其間,有的只是一棵
歐洲常見的大樹位居中央。
誰也沒有想到,被奉為聖人的路易九世贈予勒皮主教座堂的黑檀木聖母像在大革命期
間在此焚燬。
「馬圖雷」的字源為拉丁語的「墓場(martoretum)」,原因是這座位於市政府前的
廣場一直是公開處決的地方。大革命期間,陸續有41人在此被處決,其中包括18名傳教士
,因此這座廣場又名「殉教廣場(Place des Martyrs)」。但現在只剩戰爭紀念碑長伴
中央的自由之樹(Arbre de la Liberté),什麼焚燬行刑的痕跡也見不到了。
勒皮的旅遊服務中心位於克洛澤廣場一隅,可向服務人員索取免費地圖。
廣場四周被餐廳和商店圍繞,時值中午,我們便在決定在此用餐。既然都來到勒皮,
一定要試試當地被稱作「窮人的魚子醬」的綠扁豆。常見的菜肴有綠扁豆煨香腸(
lentilles vertes du Puy et saucisse)、綠扁豆水波蛋(ientilles vertes du Puy
et œuf mollet)、綠扁豆沙拉(salade de lentilles)、綠扁豆濃湯(velouté de
lentilles)和綠扁豆燉鹽漬豬五花(petit salé aux lentilles)。
我們點了三份主餐,可能是餐廳的人手太少,讓我們等上半小時。看著廚師兼服務生
的老闆忙進忙出,客人點的菜色又是現煮現做,輪到我們這桌上菜時,每個人早就餓得前
胸貼後背,沒有三兩下就把盤內食物一掃而空。
填飽肚子,繼續上路吧!
下一站,要前往的仍是勒皮的名產-教堂。沿著學院路(Rue du Collège)向東走
,會經過一間專賣健行地圖的店家(店名為「健行道的十字路口(La Croisée des
Chemins)」),對於長距離健行有興趣的朋友,強烈建議來此一趟,一定有挖到寶的感
覺!
走到與聖法蘭索‧雷吉斯路(Rue Saint-François Régis)的交岔口,17世紀的學
院教堂(Église Du Collége)的立面並不突出,但卻值得進去一看。當然,你會想說
這座教堂跟勒皮主教座堂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才17世紀的古蹟,是不是有點太「新
」?
走過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宗教改革呼聲之中,天主教以「反宗教改革」回擊,一
種以視覺傳遞基督訊息的美學運動-「耶穌會藝術(art jésuite)」於焉興起。建於
1605年的學院教堂是法國最古老的耶穌會風格教堂,以羅馬巴洛克風格的耶穌堂(
Chiesa del Gesù)為範本,外表樸實、內部輝煌。
在沃萊一帶教傳、死後封聖的讓-法蘭索‧雷吉斯(Saint Jean-François Régis
,1597 -1640)長眠於此,該名神父曾為勒皮悔過的妓女建造庇護所,也通過土魯斯議
會修法保障蕾絲工匠的權利,深受當地居民的敬仰,因此教堂旁的道路便以他為名。
離開了學院教堂,是時候往「大巫」前進了。
當然你可以直接由「大門」進入主教座堂,但有另外一條路,也是很值得探訪。
說是路,倒也不是,而是一條寬度不一的階梯。闢石路(Rue Rochetaillade)風景
如畫、狹窄曲折,典型的老街,氣喘吁吁走到盡頭,遇見麥雞路(Rue Vanneau)時別忘
了回頭一望,左側是16世紀的文藝復興建築,今日以特色旅館富覺湖之家(Demeure du
Lac de Fugères)之姿重生;右側是勒皮舊城內最古老的民宅,13世紀羅馬風格的房子
,樸實無華中展現時光溫度。圖說:闢石路的鵝卵石階梯。
這一帶的房子說好似的以文藝復興風格之姿一排展開:阿爾朗德的拉瓦別墅(Hô
tel des Laval d'Arlempdes)的塔樓藏在角落,雖然沒有特別的解說牌卻讓過路人不自
覺停駐;完全沒有掛上招牌的狼屋民宿(Chambres d'hôtes Maison au Loup)低調得令
人吃驚,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莫外乎光是接待口耳相傳的客人生意便好到不需額外宣傳
。
我無意反骨,只是勒皮舊城的建築太美,讓我迷失在古意濃醇的巷弄之中;我亦非刻
意朝聖,循著小徑走來,發現自己走在千年起朝聖者必經之路上。
自10世紀以來,那些徒步來到勒皮拜謁聖母的朝聖客,把從下榻的香客大樓(Hô
tel des Pélerins)到主教座堂之間的路走出了名氣,「朝聖者路(Rue des Pèlerins
)」為曾經洶湧人潮留下了痕跡。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步伐加快,躲進主教座堂。
還來不及仔細欣賞那氣勢恢宏的立面,便身處其中。
勒皮主教座堂,全名勒皮聖母報喜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de-l'Annonciation du Puy-en-Velay),自古以來便是聖母朝拜的聖地。
它曾萬眾矚目、鋒芒盡出,也曾黯然失色、悲愴悽涼。如今,在觀光人潮不甚多的法
國中部,勒皮主教座堂成為黑夜中的一顆亮星,不僅當選2015年法國最受歡迎的古蹟(
Monument préféré des Français)第二名,也成為所有前往西班牙的朝聖之路中,
最熱門的波迪昂西斯之路的起點。
波迪昂西斯之路的成功,人們也許歸因於勒皮豐厚歷史的底蘊,殊不知這條朝聖之路
可被湮沒於荒野之中數百年,直到1970年代在刻意的宣傳之下得以重見天日。
波迪昂西斯之路與臺灣的淡蘭古道命運相仿,只差在前者是鍛鍊身心的朝聖者、後者
是運送物資的一般人民走出來的道路。我們無法確定這兩條古道的確實軌跡,只知道今日
波迪昂西斯之路不只是一條朝聖之路,而是愛好健行、喜歡冒險、尋求心靈沉澱的集合,
人潮也意味著錢潮,許多村落爭相表達希望波迪昂西斯之路能從他們的土地上經過的意願
,便足以得知波迪昂西斯之路建立在薄弱的考據之上。
人們似乎不怎麼在乎。
不是這樣嗎?誰認真,誰就輸了。
每日清晨7點的彌撒過後,所有從勒皮出發的朝聖者,聚集在教堂的聖雅各雕像前,
接受祝福後取得朝聖護照(crédentiale),準備越過庇里牛斯山,前往那有「星之原野
(Compostelle)」之稱的聖地。
經由波迪昂西斯去到西班牙朝聖列入許多人心中的「一生一定要做的十件事」清單,
使得許多人以為教堂附近的「朝聖者路」指的是前往西班牙的朝聖客。
大錯特錯。
勒皮自五世紀起,便有朝聖者前來,為的就是接受聖母的降福。
勒皮聖母最特別的是由黑檀木雕刻而成,臺灣人總喜歡把聖母與媽祖相比,見到這尊
置於巴洛克祭壇上的黑檀木聖母,竟有拜見「黑面媽祖」的感受。
勒皮聖母顯靈事蹟多如繁星,最早的傳說發生於一塊來自西元三世紀的玄武岩板。傳
說中當地一位婦女深受間歇性發熱之苦,每當她身體發燒得滾燙,只要躺在這塊石板上便
能退燒。這事讓沃萊主教喬治(Georges du Velay)給知道了,認為是聖母顯靈的恩澤,
便在石板所在之處興建了一座奉獻給聖母的禮拜堂。
有趣的是,這塊石板如今仍置於主教座堂的聖十字禮拜堂(Chapelle du
Saint-Crucifix)中,若是見到人們躺在石板上可別太吃驚,無論是虔誠祈願的信徒或姑
且一試的觀光客,都想試試這塊被稱作「發燒石(Pierre des Fièvres)」或「顯聖石
(Pierre des Apparitions)」的魔力!
從後方的弗爾門(Porche du For)離去,弗爾廣場(Place du For)的視野極佳,
整座城市的風景納入眼底。
這一帶的古蹟密度多到令人吃驚。
朝聖之路博物館(Le Camino,需付費)、聖讓洗禮堂(Baptistère Saint-Jean)
、懺悔者小堂(Chapelle des Pénitents)、大教堂鐘樓(clocher)和我最期待的大教
堂迴廊(cloître,需付費)近在咫尺,深怕時間不夠無法一一參觀,因此我們將重點放
在迴廊。
我見過許多教堂迴廊,但沒有任何一座讓我如此傾心。
由不同顏色的火山岩拼湊而成的馬賽克圖案,工匠自由發揮的創意顯現在柱頭上,12
世紀遺留下來的建築瑰寶,竟是如此活潑生動、饒富趣味,是名義上繼承羅馬帝國的加洛
林王朝最後的建築典範。
查理曼到此朝聖過。
他帶來的大量財富,可在寶藏室見到,親眼見到,內心的激動無以言喻!
參觀完大教堂後,如果還有時間和體力,一定要去艾吉爾聖米歇爾教堂朝聖(見此篇
),或是在舊城裡隨意逛逛,無意撞見的驚喜,是旅途中的汽水泡泡。
主教座堂正前方的路叫「桌子路(Rue des Tables)」,中世紀的勒皮靠的不是朝聖
之路吸引朝聖客,而是端坐祭壇的黑面聖母。這樣洶湧的人潮促使攤販店家(尤其是金飾
店與供品販售店)林立,令人眼花撩亂的供品擺滿桌子。朝聖者在抵達教堂之前,買足供
品,拾階而上,來到聖母面前。
桌子路取名取得直接,然而這樣的盛況再也見不到。
接續格蘭傑維爾路(Rue Grangevieille)走到盡頭,一座巍然而立的塔樓曾是勒皮
舊城門的吉光片羽。
建於13世紀的「潘涅薩克塔(Tour Pannessac)」,經過數百年後仍兀立原地,不曾
遷移。勒皮舊城曾有18座城門,每座城門皆有兩座高塔,如今僅存潘涅薩克塔如泣如訴過
往雲煙。18世紀的法國畫家朱利安‧米凱‧桂(Julien Michel Gué,1789 -1843)描繪
宗教戰爭之火延燒勒皮的歷史事件《1562年潘涅薩克城門戰役(Le Combat de la porte
Pannessac en 1562)》,畫中的潘涅薩克門的兩座塔樓尚存,一窺舊時樣貌。
潘涅薩克路(Rue Pannessac)承載了這座城門的記憶,也將我們帶到這趟旅行的終
點站-普洛廣場(Place du Plot)。
如果時間允許,請在週六早上來到此處。
一向靜謐的勒皮在此刻充滿生氣,農產品市集使得人潮聚集,尤其是慕名而來的饕客
,為的就是買到新鮮的乳酪。
普洛廣場是波迪昂西斯之路的起點,也是前往聖吉爾(Saint-Gilles)的雷戈丹之路
(Chemin de Régordane)的必經之處。可想而知,這裡是勒皮最具人氣的廣場。
廣場上的咖啡廳總是高朋滿座,有總身在熱門觀光地點的錯覺。
然而勒皮並非如此高調的城鎮。無視朝聖者紛沓而至,以一貫的神秘和靈性沉澱。
旅程沒有終點。找間咖啡店,坐著環視四周,讓光線躍舞於歲月之間。
--
還沒鐵腿啊!
走路還走不過癮的朋友,不妨參加晚上的勒皮光雕展(Puy de Lumières,詳見官網
,這官網太吸引人)。
夏季的每個夜晚,在勒皮著名的古蹟上投射燈光,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如果想要把各個地點都看完,等於把勒皮舊城繞上一圈!
因此白天還看不夠,晚上還有力氣走透透的朋友,強烈推薦!
--
很少很少的時候,會想到要記錄一個人在城市裡散步的途徑,沒有必要讓人複製自己
的隨性。
曾寫過《哥本哈根(København):散步地圖》,但卻沒有附上任何地圖,只有純粹
的圖文,擺弄撰文的任性。
法國中部是人們較不熟悉的地區,許多蜜月佳侶或觀光團體,登上北法的聖米歇爾山
,踏過南法的薰衣草田,甚者連里昂都去了,可偏偏就錯過了中間那一望無限的中央高地
。會這麼「熱心」的想要為勒皮昂沃萊寫一篇專文,甚至畫出不只是「僅供參考」而且還
「強烈推薦」的散步地圖,別無他由,只因這座城市,在我這個歷史控的眼中,不容錯過
!
謝謝法國漫畫家貝納爾‧德貝爾貝斯(Bernard Debelbeiss)所繪製的勒皮地圖(原
圖連結),讓我的散步地圖更有質感。
--
這條散步地圖的起點是勒皮火車站(Gare du Puy-en-Velay),終點則是勒皮最有
意思的廣場-普洛廣場(Place du Plot)。
現在,你可以一邊聽我說故事,一邊走入這座無敵迷人的城市。
--
可以只叫「勒皮」嗎?
這並不是我偷懶。以下文章都將「勒皮昂沃萊」簡稱為「勒皮」。
其實勒皮昂沃萊更早之前就叫勒皮,後來在後頭加上了「在沃萊(en Velay)」。「
沃萊(Velay)」是法國中央高地上一個舊省份,現在併入了上羅亞爾省。
法文的「Puy」指的是「火山錐」,這一帶因為百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許多高高低
低的火山錐,算是這一區獨特的景色。
「Puy」是從拉丁文「podiu」演變過來的,「podiu」指的是「山頭」或「高地」,
總之和火山錐將去不遠。因為「d」不發音,後來「podiu」變成「poï」,直到13世紀一
直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在文本中,後來才漸漸變成「puy」。
我不是語言學家,但會想知道勒皮人在法文中是怎麼被稱呼的。上一段就很有用了。
答案是「Les Ponots」!
知道勒皮的字源更實用的是,眾人皆知勒皮是到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之一的起點,這
條路就叫「波迪昂西斯之路(Via Podiensis)」,一看就是「勒皮之路」的拉丁文形式
啊!
--
勒皮到底在哪裡?
這一段是寫給連勒皮都沒聽過的人看的。
法國人當然知道這座城市,它不只是上羅亞爾省省會所在之處這麼膚淺而已,而是它
是中世紀法國最受歡迎的朝聖之地,連赫赫有名的查理曼也都慕名而來!
不過很多法國人(包括外子)從來沒有到過勒皮。有人說因為法國中部交通不便利,
廢話,法國除了大城以外交通都不算便利!有人說因為法國中部景點不夠吸引人,呃,如
果真來一趟,除了波迪昂西斯之路,塞文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s Cévennes)和
勒皮火山鏈(Chaîne des Puys)都躋身世界遺產之列,絕對讓人看到下巴都掉下來。
但為什麼觀光客還是不來呢?我想,應該是「不夠有名」吧!
試想,法國國土這麼大,可以玩的景點這麼多。光是巴黎就讓人眼花撩亂了,如果走
出巴黎,當然要到熱門的觀光景點啊!上網搜尋法國景點前十大,大家絕對都聽過!要走
完這前十大就要花上至少一星期的時間,如果時間和金錢不夠飽足,什麼沒沒無聞的中央
高地就出局啦!
那麼,勒皮究竟在哪兒呢?距離勒皮最有名的城市是里昂(Lyon,見此篇),只離了
一百多公里遠,在法國來說不算遠。不過正是因為里昂的崛起,才間接導致了勒皮的沒落
。如今里昂已是法國的第三大城,而勒皮仍停留在中世紀的歲月洪流中。
--
勒皮有名產吧!
當然有!
法國什麼不多,就是當地特產甚多!
勒皮的三大名產:教堂、香客、空屋,這些是帶不回家的,能帶回家的是:蕾絲(
Dentelle du Puy)、綠扁豆(Lentille verte du Puy)和利口酒(Verveine du Velay
)。
勒皮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的三大名產通通名揚四海。
勒皮是全法的蕾絲重鎮,它的蕾絲技法還名列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Inventaire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en France);綠扁豆則有原產地命
名控制(AOC),也就是說這些綠扁豆一定是在該區域且在特定條件下種植、生產的才能
被冠上「勒皮」二字;而以馬鞭草為基底的利口酒則是全法最知名的,甚至在其他國家也
都有通路買得到喔!
除此之外,來到法國一定少不了乳酪,維萊地區著名的乳酪「Le Velay」和勒皮本地
的乳酪「Fromage aux artisons」都可以在餐廳或市場裡買到嚐到。
不過正是因為勒皮名產沒有法國人更愛的甜點,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對這裡興致缺
缺的原因之一吧!
--
勒皮簡史
如果千辛萬苦來到勒皮,不想僅是走馬看花,一定要先讀過歷史。尤其勒皮是座有千
年歷史的古城和朝聖要地,一定有說不完的歷史。
不過怕大家看到歷史就跳過這一段,所以盡量寫得雲淡風輕。但寫到重點的時候,還
是不免會稍微用力一些。
開始吧!
勒皮自古以來就是聖母朝聖地。來到勒皮,不能錯過的是聖母大教堂(1856年已升格
為主教座堂),見見法國的「黑面聖母」!
雖然聖母高高在上,不過也抵抗不了人為災害,法國大革命時,路易九世在第七次十
字軍東征歸途時敬贈的黑面聖母慘遭革命黨焚燬!昨天巴黎聖母院慘遭祝融,我想在場圍
觀的民眾心痛程度應該有得比!
現今見到的聖母大教堂歷經五世紀到15世紀陸陸續續的修建,形成各種風格的混搭,
但主要結構還是在12世紀確立的。大教堂最特別是格局,在這裡先不提,另開一篇說清楚
!
除此之外,在20世紀突然紅了起來的朝聖之路波迪昂西斯之路以勒皮為起點,吸引了
無數旅人前來挑戰。
可是大家知道嗎?在中世紀這條路的熱門程度遠不如法國其他三條路啊!這種異軍突
起代表著現代人追求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心態,只要標上「秘境」不去打卡似乎對不起
自己!要想想,有多少人來此一遭是被「人生一定要做的X件事」等標題煽動的呢?
來到勒皮,如果不是為了走上這段朝聖之路,請好好沉澱心情,仔細欣賞舊城裡的建
築。這些建築無法一一介紹,但在某條街道上,撞見讓你臉紅心跳,甚至忘了按下快門的
那一瞬間,就是專屬於自己的「秘境」了!
--
散步地圖
抵達勒皮的方式有好幾種,火車大概是自助旅行者的最愛了。
我們是開車前往勒皮的,所以火車站我就沒經過了。
勒皮火車站(Gare du Puy-en-Velay)位於市區的東南郊,這一區沒什麼可看的。但
既來之,則安之。出了火車站左轉,沿著馬路一直來到加爾默羅教區教會(Paroisse
des Carmes),便遇見了勒皮(或許也是歐洲)的名產之一-教堂。這座教堂位於舊城區
外,但年代也還算悠久,如果法國教堂看不膩的可以進去參觀一下,畢竟也是座14世紀的
古蹟。
教堂前方就是小橋流水,底下的多雷松河(Dolaizon)由北朝向貫穿勒皮。
過橋後左轉,勒皮戲劇院(Théâtre du Puy-en-Velay)和上羅爾亞省省會(Pré
fecture de la Haute-Loire)等大型建築圍繞著布勒伊廣場(Place du Breuil),廣場
前方是觀光小火車的發車處(在法國這種觀光小火車一律叫做「petit train」),如果
不想走路逛遍舊城的旅客,請在此處上車。省會後方是一座公園-亨利‧維納公園(
Jardin Henri Vinay),紀念一位19世紀出生於斯、死於斯的勒皮市長。公園後面有座美
術館-克羅札提耶博物館(Musée Crozatier),勒皮最大的博物館,對當地藝術有興趣
的人可以一訪。
終於要進入舊城了!
勒皮曾被城牆團團包圍,共開有有18座帶有雙塔的城門,如今只有一座城門塔屹立,
其餘皆消失不見了。瓶門路(Rue Porte Aiguière)保留了這裡曾經有座城門的路名。
「Aiguière」是一種中世紀用於洗濯的盛水容器,附有手柄和壺嘴,字源為奧克語的「
水(aiga)」加上詞尾「ière」形成「盛水者」。
站在路口,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依山勢而建的勒皮市景,做為勒皮舊城區的起點,真是
美麗。
瓶門路走到底是一方由上下兩座廣場構成的開闊空地,中央有棵大樹的馬圖雷廣場(
Place du Martouret)和遊客中心所在的克洛澤廣場(Place du Clauzel)。馬圖雷廣場
的外觀並不特別,沒有華麗的噴泉作為裝飾,也無任何花卉盆栽點綴其間,有的只是一棵
歐洲常見的大樹位居中央。
誰也沒有想到,被奉為聖人的路易九世贈予勒皮主教座堂的黑檀木聖母像在大革命期
間在此焚燬。
「馬圖雷」的字源為拉丁語的「墓場(martoretum)」,原因是這座位於市政府前的
廣場一直是公開處決的地方。大革命期間,陸續有41人在此被處決,其中包括18名傳教士
,因此這座廣場又名「殉教廣場(Place des Martyrs)」。但現在只剩戰爭紀念碑長伴
中央的自由之樹(Arbre de la Liberté),什麼焚燬行刑的痕跡也見不到了。
勒皮的旅遊服務中心位於克洛澤廣場一隅,可向服務人員索取免費地圖。
廣場四周被餐廳和商店圍繞,時值中午,我們便在決定在此用餐。既然都來到勒皮,
一定要試試當地被稱作「窮人的魚子醬」的綠扁豆。常見的菜肴有綠扁豆煨香腸(
lentilles vertes du Puy et saucisse)、綠扁豆水波蛋(ientilles vertes du Puy
et œuf mollet)、綠扁豆沙拉(salade de lentilles)、綠扁豆濃湯(velouté de
lentilles)和綠扁豆燉鹽漬豬五花(petit salé aux lentilles)。
我們點了三份主餐,可能是餐廳的人手太少,讓我們等上半小時。看著廚師兼服務生
的老闆忙進忙出,客人點的菜色又是現煮現做,輪到我們這桌上菜時,每個人早就餓得前
胸貼後背,沒有三兩下就把盤內食物一掃而空。
填飽肚子,繼續上路吧!
下一站,要前往的仍是勒皮的名產-教堂。沿著學院路(Rue du Collège)向東走
,會經過一間專賣健行地圖的店家(店名為「健行道的十字路口(La Croisée des
Chemins)」),對於長距離健行有興趣的朋友,強烈建議來此一趟,一定有挖到寶的感
覺!
走到與聖法蘭索‧雷吉斯路(Rue Saint-François Régis)的交岔口,17世紀的學
院教堂(Église Du Collége)的立面並不突出,但卻值得進去一看。當然,你會想說
這座教堂跟勒皮主教座堂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才17世紀的古蹟,是不是有點太「新
」?
走過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宗教改革呼聲之中,天主教以「反宗教改革」回擊,一
種以視覺傳遞基督訊息的美學運動-「耶穌會藝術(art jésuite)」於焉興起。建於
1605年的學院教堂是法國最古老的耶穌會風格教堂,以羅馬巴洛克風格的耶穌堂(
Chiesa del Gesù)為範本,外表樸實、內部輝煌。
在沃萊一帶教傳、死後封聖的讓-法蘭索‧雷吉斯(Saint Jean-François Régis
,1597 -1640)長眠於此,該名神父曾為勒皮悔過的妓女建造庇護所,也通過土魯斯議
會修法保障蕾絲工匠的權利,深受當地居民的敬仰,因此教堂旁的道路便以他為名。
離開了學院教堂,是時候往「大巫」前進了。
當然你可以直接由「大門」進入主教座堂,但有另外一條路,也是很值得探訪。
說是路,倒也不是,而是一條寬度不一的階梯。闢石路(Rue Rochetaillade)風景
如畫、狹窄曲折,典型的老街,氣喘吁吁走到盡頭,遇見麥雞路(Rue Vanneau)時別忘
了回頭一望,左側是16世紀的文藝復興建築,今日以特色旅館富覺湖之家(Demeure du
Lac de Fugères)之姿重生;右側是勒皮舊城內最古老的民宅,13世紀羅馬風格的房子
,樸實無華中展現時光溫度。圖說:闢石路的鵝卵石階梯。
這一帶的房子說好似的以文藝復興風格之姿一排展開:阿爾朗德的拉瓦別墅(Hô
tel des Laval d'Arlempdes)的塔樓藏在角落,雖然沒有特別的解說牌卻讓過路人不自
覺停駐;完全沒有掛上招牌的狼屋民宿(Chambres d'hôtes Maison au Loup)低調得令
人吃驚,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莫外乎光是接待口耳相傳的客人生意便好到不需額外宣傳
。
我無意反骨,只是勒皮舊城的建築太美,讓我迷失在古意濃醇的巷弄之中;我亦非刻
意朝聖,循著小徑走來,發現自己走在千年起朝聖者必經之路上。
自10世紀以來,那些徒步來到勒皮拜謁聖母的朝聖客,把從下榻的香客大樓(Hô
tel des Pélerins)到主教座堂之間的路走出了名氣,「朝聖者路(Rue des Pèlerins
)」為曾經洶湧人潮留下了痕跡。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步伐加快,躲進主教座堂。
還來不及仔細欣賞那氣勢恢宏的立面,便身處其中。
勒皮主教座堂,全名勒皮聖母報喜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de-l'Annonciation du Puy-en-Velay),自古以來便是聖母朝拜的聖地。
它曾萬眾矚目、鋒芒盡出,也曾黯然失色、悲愴悽涼。如今,在觀光人潮不甚多的法
國中部,勒皮主教座堂成為黑夜中的一顆亮星,不僅當選2015年法國最受歡迎的古蹟(
Monument préféré des Français)第二名,也成為所有前往西班牙的朝聖之路中,
最熱門的波迪昂西斯之路的起點。
波迪昂西斯之路的成功,人們也許歸因於勒皮豐厚歷史的底蘊,殊不知這條朝聖之路
可被湮沒於荒野之中數百年,直到1970年代在刻意的宣傳之下得以重見天日。
波迪昂西斯之路與臺灣的淡蘭古道命運相仿,只差在前者是鍛鍊身心的朝聖者、後者
是運送物資的一般人民走出來的道路。我們無法確定這兩條古道的確實軌跡,只知道今日
波迪昂西斯之路不只是一條朝聖之路,而是愛好健行、喜歡冒險、尋求心靈沉澱的集合,
人潮也意味著錢潮,許多村落爭相表達希望波迪昂西斯之路能從他們的土地上經過的意願
,便足以得知波迪昂西斯之路建立在薄弱的考據之上。
人們似乎不怎麼在乎。
不是這樣嗎?誰認真,誰就輸了。
每日清晨7點的彌撒過後,所有從勒皮出發的朝聖者,聚集在教堂的聖雅各雕像前,
接受祝福後取得朝聖護照(crédentiale),準備越過庇里牛斯山,前往那有「星之原野
(Compostelle)」之稱的聖地。
經由波迪昂西斯去到西班牙朝聖列入許多人心中的「一生一定要做的十件事」清單,
使得許多人以為教堂附近的「朝聖者路」指的是前往西班牙的朝聖客。
大錯特錯。
勒皮自五世紀起,便有朝聖者前來,為的就是接受聖母的降福。
勒皮聖母最特別的是由黑檀木雕刻而成,臺灣人總喜歡把聖母與媽祖相比,見到這尊
置於巴洛克祭壇上的黑檀木聖母,竟有拜見「黑面媽祖」的感受。
勒皮聖母顯靈事蹟多如繁星,最早的傳說發生於一塊來自西元三世紀的玄武岩板。傳
說中當地一位婦女深受間歇性發熱之苦,每當她身體發燒得滾燙,只要躺在這塊石板上便
能退燒。這事讓沃萊主教喬治(Georges du Velay)給知道了,認為是聖母顯靈的恩澤,
便在石板所在之處興建了一座奉獻給聖母的禮拜堂。
有趣的是,這塊石板如今仍置於主教座堂的聖十字禮拜堂(Chapelle du
Saint-Crucifix)中,若是見到人們躺在石板上可別太吃驚,無論是虔誠祈願的信徒或姑
且一試的觀光客,都想試試這塊被稱作「發燒石(Pierre des Fièvres)」或「顯聖石
(Pierre des Apparitions)」的魔力!
從後方的弗爾門(Porche du For)離去,弗爾廣場(Place du For)的視野極佳,
整座城市的風景納入眼底。
這一帶的古蹟密度多到令人吃驚。
朝聖之路博物館(Le Camino,需付費)、聖讓洗禮堂(Baptistère Saint-Jean)
、懺悔者小堂(Chapelle des Pénitents)、大教堂鐘樓(clocher)和我最期待的大教
堂迴廊(cloître,需付費)近在咫尺,深怕時間不夠無法一一參觀,因此我們將重點放
在迴廊。
我見過許多教堂迴廊,但沒有任何一座讓我如此傾心。
由不同顏色的火山岩拼湊而成的馬賽克圖案,工匠自由發揮的創意顯現在柱頭上,12
世紀遺留下來的建築瑰寶,竟是如此活潑生動、饒富趣味,是名義上繼承羅馬帝國的加洛
林王朝最後的建築典範。
查理曼到此朝聖過。
他帶來的大量財富,可在寶藏室見到,親眼見到,內心的激動無以言喻!
參觀完大教堂後,如果還有時間和體力,一定要去艾吉爾聖米歇爾教堂朝聖(見此篇
),或是在舊城裡隨意逛逛,無意撞見的驚喜,是旅途中的汽水泡泡。
主教座堂正前方的路叫「桌子路(Rue des Tables)」,中世紀的勒皮靠的不是朝聖
之路吸引朝聖客,而是端坐祭壇的黑面聖母。這樣洶湧的人潮促使攤販店家(尤其是金飾
店與供品販售店)林立,令人眼花撩亂的供品擺滿桌子。朝聖者在抵達教堂之前,買足供
品,拾階而上,來到聖母面前。
桌子路取名取得直接,然而這樣的盛況再也見不到。
接續格蘭傑維爾路(Rue Grangevieille)走到盡頭,一座巍然而立的塔樓曾是勒皮
舊城門的吉光片羽。
建於13世紀的「潘涅薩克塔(Tour Pannessac)」,經過數百年後仍兀立原地,不曾
遷移。勒皮舊城曾有18座城門,每座城門皆有兩座高塔,如今僅存潘涅薩克塔如泣如訴過
往雲煙。18世紀的法國畫家朱利安‧米凱‧桂(Julien Michel Gué,1789 -1843)描繪
宗教戰爭之火延燒勒皮的歷史事件《1562年潘涅薩克城門戰役(Le Combat de la porte
Pannessac en 1562)》,畫中的潘涅薩克門的兩座塔樓尚存,一窺舊時樣貌。
潘涅薩克路(Rue Pannessac)承載了這座城門的記憶,也將我們帶到這趟旅行的終
點站-普洛廣場(Place du Plot)。
如果時間允許,請在週六早上來到此處。
一向靜謐的勒皮在此刻充滿生氣,農產品市集使得人潮聚集,尤其是慕名而來的饕客
,為的就是買到新鮮的乳酪。
普洛廣場是波迪昂西斯之路的起點,也是前往聖吉爾(Saint-Gilles)的雷戈丹之路
(Chemin de Régordane)的必經之處。可想而知,這裡是勒皮最具人氣的廣場。
廣場上的咖啡廳總是高朋滿座,有總身在熱門觀光地點的錯覺。
然而勒皮並非如此高調的城鎮。無視朝聖者紛沓而至,以一貫的神秘和靈性沉澱。
旅程沒有終點。找間咖啡店,坐著環視四周,讓光線躍舞於歲月之間。
--
還沒鐵腿啊!
走路還走不過癮的朋友,不妨參加晚上的勒皮光雕展(Puy de Lumières,詳見官網
,這官網太吸引人)。
夏季的每個夜晚,在勒皮著名的古蹟上投射燈光,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如果想要把各個地點都看完,等於把勒皮舊城繞上一圈!
因此白天還看不夠,晚上還有力氣走透透的朋友,強烈推薦!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西班牙巴塞隆納 加泰隆尼亞啤酒店 + 超市
By Selena
at 2019-04-17T09:09
at 2019-04-17T09:09
[徵伴]4/30-5/10 西班牙
By Edwina
at 2019-04-17T00:57
at 2019-04-17T00:57
杜拜+瑞義19天自住遊行程請益
By Sarah
at 2019-04-16T13:04
at 2019-04-16T13:04
巴黎聖母院燒起來了...
By Bethany
at 2019-04-16T02:17
at 2019-04-16T02:17
5/5 - 5/16 西班牙、葡萄牙
By Hedwig
at 2019-04-15T16:27
at 2019-04-15T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