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相遇維納斯-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 法國
By Anonymous
at 2014-08-29T19:21
at 2014-08-29T19:21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France 看板 #1K068AdM ]
作者: seagreen2005 (對的時間,對的人。) 看板: France
標題: [心得] 相遇維納斯-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時間: Fri Aug 29 19:20:38 2014
絕世美女維納斯之有圖有真相網誌版
http://evelin08071980.pixnet.net/blog/post/455493242
前幾日跟老公去看了電影「露西」,前半段在台灣取景,後半段則是移到法國巴黎,
看到電影中的場景是我們曾走過之處……
那份打從心中湧起的感動與懷念,實在很難以言語形容,
去過義大利、去過法國,到過澳州、日本、泰國等,
遊賞過那麼多或大戓小、各有特色的美麗城市,
但是,巴黎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強烈,無法言喻的眷戀與思念。
往後,一定要再去巴黎一趟,細細地、慢慢地品味及感受這充滿魅力的時尚之都。
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是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以下羅浮宮室外圖片其實是參觀完拍的,因為當天遊覽車是直接先停到地下停車場,
我們從金字塔下方的展區入口跟著導遊進入館內參觀。
因為是介紹博物館,所以遊記中會有非常多的資料,
若是覺得太多太傷神~可以快速略過,直接到相簿看照片也OK~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
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
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
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
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
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拿破崙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
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
拿破崙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裡宮和羅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燬
(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
杜伊勒裡宮被完全焚燬,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倖免。
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裡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當天行程安排是羅浮宮參觀完直接去吃米其林二星餐廳- Taillevent。
因為有衣著上的限制,所以大家都打扮的很正式出門,男士們西裝筆挺,帥的咧~
而美麗的女士穿起洋裝,風情萬種啊~
無視於老公的抗議,我穿了黃底藍花的長版旗袍加針織背心再裹上羊毛披肩。
(老公曰:妳給我滾開~~~我不要跟村姑走在一起!!!)
四月早春的巴黎微冷,氣溫約10~15度左右,
愛美的我硬是穿了亞麻旗袍,加了背心跟大披肩包緊緊XD
頭髮沒弄造型…一是懶,二是手不夠巧,三是自我安慰已是熟女,再弄包頭怕會太老氣~
(但正妹友人弄包頭配旗袍超可愛啊!!!)
羅浮宮不愧曾是法國皇宮,美輪美奐,精雕細琢,無一不美。
廣場上滿滿的遊客,擺出各式姿態合照,從旁觀者的立場看來十分有趣。
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以下資料擷取自維基百科。
位於羅浮宮範圍內的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
卡魯索凱旋門建於1806年到1808年間,做為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
隨著宮殿的消失,卡魯索凱旋門變成卡魯索廣場的主要標誌。
它在1806年被委任建造用來紀念拿破崙前一年的軍事勝利(奧斯特利茨戰役)。
更為著名的大凱旋門也於同一年設計,但它花了三十年去完成建造,而且大約是其兩倍大
。
團員們跟著領隊及導遊往入口前進,終於要進入這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著名博物館了。
羅浮宮內全館皆可拍照,但是特別注意,一定要記得關閉閃光燈。
雖然藝術文物很美,也不能少了應有的禮節,交談請放低音量,
儘量不要打擾到他人欣賞展品的權利。
最重要的,貼身財物要保管好,人潮愈多的地方,扒手也愈多。
還沒參觀到羅浮宮中的歷史瑰寶,先震撼到我的是入口處的洶湧人潮。
導遊有特別交待,博物館裡人很多,儘量不要脫隊,很容易走失,
但是走失的話也不要緊張,只要找到法文「Sortie」,英文「Exit」的標示,
標示上有個小小的金字塔方格,這就是出口標示,
不小心走散的話,只要回到出口處等候就好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導遊 - 陳愛玲女士,
不僅學識專業淵博,對藝術更充滿了熱愛,雖然導覽時間不長,
但是可充份感受她那份發至內心的真摰情感,
大夥兒無論對藝術感不感興趣,都被她深入淺出、專業又詼諧的介紹給迷住了~
很幸運的最後一天凡爾賽宮的導覽也是由她擔任,真的很棒啊!!!
說到羅浮宮內最讓人耳熟而詳的三件藝術品,
首推蒙娜麗莎的微笑、米洛的維納斯、勝利女神像。
很可惜的,出發前即從新聞得知,勝利女神像修復中,
所以沒有展出……老公非常的失落啊~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為了讓這些美麗的藝術品古蹟等流傳百世,這些修復是必要的~
就當作是日後重遊法國巴黎的理由之一好了。
關於羅浮宮內的館藏,可見維基百科資料如下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
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
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
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
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
11月8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
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
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
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
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
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
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
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
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
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
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
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
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
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
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
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我們當天受限於時間,為求參觀到蒙娜麗莎及維納斯,
所以參觀的館區只有德農庭院(Denon Wing)。
館內高闊的天花板,深咖啡色搭配淺褐、米白,繁瑣的雕花及鑲工,精緻絕倫。
此處雕像年代主要是以古希臘及羅馬時期為主,主題多是希臘眾神及神話故事。
太陽神阿波羅狙殺蟒獸皮松/斐頓(Apollo vanquishes Python)
以下資料來源為網路,但因為有二處皆有同樣用語…所以不確定原出處。
在大文豪荷馬(Homer)的「太陽神頌歌」中所記載的「斐頓Python」(亦有譯作皮松),
是盤據在聖地德爾菲(Delphi)的一支龍形巨蟒,太陽神阿波羅接受神諭,
用弓箭殺死了斐頓,並在德爾菲建造了自己的神殿。
這件雕刻品便是描述阿波羅戰勝後,將巨蟒踩在腳底的英雄事蹟,
此像的阿波羅長髮即肩,身材精壯,可說是英氣十足的翩翩美青年~
個人猜測手上原本應該是拿著武器類吧…
但殘破只留下部份,搞的跟現在流行的手機自拍一樣囧~
眾多雕塑中,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其中一座深色近黑的海克力士(Herakles)銅雕塑像,
主題是海克力士打棒球……才怪,海克力士是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大力士,神人混血,
一生中有12項偉大的英雄事蹟,這座塑像描述的是其制服九頭蛇怪一役。
此處有二座由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所作的奴隸雕刻也是相當有名,
本來應該放於陵墓做為陪葬用,後因故轉賣,而後收藏至法國羅浮宮中。
一是被綑綁的奴隸,男子被束縛住,身體反轉,神情苦悶。
二是垂死的奴隸,這座雕像雖名為垂死,
面對死亡,毫無慌亂痛苦,形容神態極為平靜放鬆。
大致可以理解,死亡,是人生唯一的解脫。
看過諸多雕刻塑像後,
沿著壯麗梯階上到德農庭院(Denon Wing)的第二層(first floor),
此處展區作品為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難得老公抓到完全沒人的空檔……這兒真的很適合拍照留念啊~可惜了。
楓丹白露的仙女(Nymph of Fontainebleau)
雕刻家為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
青銅雕像中除了仙女外,還藏有許多動物,
雖說是仙女……我怎麼覺得看起來很熟啊~
有腹肌還有微凸的小腹,印象中中古世紀的女性美表徵之一就是小腹微凸……
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
以下資料擷取自維基百科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
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
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
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
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
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以紅色系為底,飾以大量黃金雕花裝飾的長廊,可說是金碧輝煌,
二側滿滿的絕世畫作,令人目不暇給,眼花瞭亂。
薩達那培拉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以下資訊出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這幅畫在描述亞述國王被圍困在尼尼微宮中,
為了不讓他擁有的一切財產落入敵人之手,於是命令宮中的官吏屠殺他的馬匹、妻妾。
圖中左上方坐躺在床上的沙爾丹納帕勒親眼目睹這個場面,
各種扭曲人體以對角線的安排以及金子和鮮血的顏色,突顯這場東方屠殺的猛烈。
王者非常冷淡的看著周遭的殘殺與毀滅,既使是他曾深愛過的一切,
寧可毀去也不落入敵人之手,極度的自私與兇狠。
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以下資料擷取自網路。
是一幅由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油畫作品。
該畫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龍會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對外進行展覽,
於1874年被羅浮宮博物館收藏。
這幅畫曾在課本中見過,實際見到比想像中的更雄偉,
人們對於自由的企求與努力,那份激情,死亡與殘酷,
透過畫面活生生呈現眼前,非常震撼。
有幾幅描寫拿破崙遠征的軍事油畫。
皇家衛隊的騎兵軍官(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
拿破崙在埃勞(la Bataille d'Eylau)
作者為安東尼-讓·格羅(1771-1835)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埃勞戰役,是拿破崙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
1807年2月發生於東普魯士境內。
1806年10月,拿破崙率法軍在耶拿戰役中擊潰普魯士王國軍隊主力,
在佔領柏林後繼續向東推進,與援助普魯士的俄國軍隊相遇。
1807年1月,貝尼格森率領的約7萬人俄軍和8000普魯士軍隊從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出發
進擊米歇爾·內伊和貝納多特率領的法軍,而拿破崙也調集約7萬軍隊希望抄襲俄軍後路
貝尼格森得知法軍動向後,返軍普魯士-埃勞,迎戰法軍。
2月7日,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率領的俄軍後衛部隊同法軍相遇,
成功阻擊了法軍的進攻,
使得俄軍主力得以佔領普魯士-埃勞城北高地,從容設立堅固陣地。
次日,兩軍決戰,法軍達武部衝擊俄軍左翼、奧熱羅部衝擊俄軍中央、
蘇爾特部則對俄軍右翼進行牽制進攻。
戰役打響後,奧熱羅部受到俄軍密集炮火攻擊,損失慘重,
拿破崙投入繆拉騎兵部隊加以支援方才使其免於失敗。
達武在戰鬥初期取得一定進展,但俄軍右翼對左翼進行了及時的支援,擊退了法軍進攻。
當晚戰鬥結束,雙方傷亡慘重,但均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迦納的婚禮
以下資料擷取自網路,資料來源請點此。
(1563年)666×990公分,油畫畫布,巴黎大羅浮宮博物館。
作者為維洛內斯(Veronese)(1528-1588)可說是繼提香之後,威尼斯畫派最具代表性畫家
之一。
其最為著名的這幅迦訥的婚禮之傑作,深受德拉克洛瓦、馬奈和塞尚的贊賞。
據說此畫為法國羅浮宮美術館中最大的一幅,救世主-耶穌及聖母都受邀參與盛宴,
耶穌顯現把水變成美酒與大家豪飲分享。
在左邊桌上人們找到一些當時歐洲各國之國王、皇后、王子,
都穿著盛裝來參與威尼斯人豪華的盛宴,
如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奧地利國王阿斯蒲瑞、法蘭西皇后、英國皇后瑪麗亞、
神聖羅馬帝王查理金特及名詩人柯隆納等等人。
此外,在歡騰的婚宴之右席上人們找到訂制這幅大畫的那些富有的本篤會修士們。
而宴席前面一群聚精會神演奏的音樂家們,都是當時威尼斯畫派之名畫家們:
坐在前面穿著白色華麗服飾正專注演奏低音古提琴的是畫家本人,
旁邊穿著大紅禮服演奏低音大提琴的是其老師提香,
在畫家後面演奏小提琴的是丁多列托,其後面吹號角的是巴沙諾。
在這垂直與平行線的謹嚴構圖中,左右以莊嚴雄渾的威尼斯建築物來伸展透視空間,
正中央由一條陽台的平行線化分為二,
下面是歡騰的婚宴,陽台上面是之主廚們正在垛魚切肉和忙得不可開交的侍奉者群,
構成系列生動的畫面,暖和幾何建築形式。那夾在幾何建築物中’
一塊藍天僻壤的威尼斯天空啟開無限的空間,
它恰好和前景的深沈華麗色調形成對比,精彩的展現威尼斯宏偉華麗,最為盛大的宴會。
我自己的心得是:
這幅畫很大很壯觀,看來華麗熱鬧卻又不失井然有序,作家繪畫技巧細膩精緻,
但我唯一喜歡的只有天空那抹藍色,擁擠的畫面名為宗教故事,
實則充滿世俗氣息,讓我覺得難以呼吸。
正中耶穌的神情在我看來冷淡漠然,相較於週遭的喧擾熱絡,顯得格格不入。
作家在畫這幅畫作時,在想些什麼呢?
偌大的畫作以精緻的畫技繪製出看似華麗熱鬧的婚宴及滿滿的名流貴族,
相對於下方的五顏六色金紅貴氣,上方蒼白的建築與藍天白雲…卻讓我份外覺得寂寞。
而作家將自己繪製為自顧自演奏的音樂家,
此時的藝術,也不過就是取悅富人們的消遣之一……
花園中的聖母(La Belle Jardiniere)
創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
畫中的聖母年輕、美麗如少女,
跟一般成熟充滿母性慈愛的聖母形象大不相同。
蒙娜麗莎(義大利語:La Gioconda;法語:La Joconde;英語:Mona Lisa)
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所繪的肖像畫,
可以說是其代表作,也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
畫作直接畫於白楊木上,面積不大,長77公分,寬53公分。
對於這位女士的生平及微笑,有過諸多研究與討論,
讓人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她那神秘、帶有深長意味的淡然微笑,
據說因為畫家使用了特殊的技法,所以不管從哪過角度看畫,
都會覺得畫中人正看著你……實地參訪結果……嗯,我不確定XD
其實畫很小…導遊姐姐已經先提醒過我們,但實際看到還是有點傻眼,
已經看過前面多幅巨型油畫,這曠世名作沒有想像中的壯觀震撼啊~
蒙娜麗莎有多受歡迎呢~請見前方那密密麻麻的圍觀人潮……
印象中我有努力擠上前看了一會兒就撒退了…欣賞之餘別忘了顧好包包。
這兒可是扒手下手的最好地方,人擠人的,危險啊~
同區還有不少名畫,不過光芒都被蒙娜麗莎蓋住啦~
大洪水(LE DELUGE)
作者為安·路易·吉羅代·特里奧松(Girodet-Trioson)
陰鬱悲慘的畫作,一名男人揹負著年老的父親,一手抓著即將斷裂的樹幹,
一手抓著妻子及孩子。
貪婪的父親一手死命勒緊他的脖子,一手緊抓著錢袋。卻不願意幫助其他家人。
而妻子一手抱著嬰孩,連回握丈夫的力氣都沒有,
無力地往後仰倒,而較大的孩子則是拉扯著母親的頭髮與肩膀。
生與死只在一瞬間,男人驚恐痛苦的神情,明確的表達了人類對於生的渴求及無力。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Le Sacre de Napeleon)
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油畫大小為6.29m x 9.79m。
描述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一世於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典禮的盛況。
導遊有特別提醒我們,要留意畫中左側四位侍女,據說有一位是畫家愛慕的對象,
而這幅畫日後有畫家親手重繪的複製品,有一處為畫家特意留下的不同點作為區別。
答案請見後篇分曉XD
荷拉斯兄弟之誓(法語:Le Serment des Horaces;英語:The Oath of the Horatii)
這同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於1784年之作品。
這是新古典主義的作品,亦是大衛的成名之作。
薩賓婦女的調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
同是大衛畫作,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薩賓人是生活在亞平寧半島拉丁平原附近的一個部族,
和拉丁人一起同為古羅馬文明的創立者,
羅馬最早的三百名元老中即有一百名來自薩賓。
拉丁人和薩賓人之間曾衝突不斷,相傳有次拉丁人劫掠了大批薩賓婦女為妻,
薩賓人於是進攻羅馬進行報復,已為人妻人母的薩賓婦女苦勸丈夫與父兄和好,
最終促成兩個部族融合。
看完畫作,前往下一個重要展區。
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以下資料擷取自維基百科
又稱勝利女神之翼(Nike of Samothrake),
是大約前190年古希臘的勝利女神大理石雕塑,
目前收藏在法國的羅浮宮的顯赫位置,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藝術史家詹森(H.W. Janson)形容她為「希臘化時代雕塑中最偉大的藝術」。
知名運動品牌NIKE耐吉的設計師傑夫·詹森(Jeff Johnson),
在1971年為新產品起名字的時候想到了這個代表勝利的女神,
從此誕生了一個著名的體育品牌。
如前面所說,很不幸的正巧這位女神維護去了,休養生息中……所以整個展館是封住的,
我們敬業的導遊姐姐還是特地準備了明信片……為我們解說了這位殘缺的美麗女神由來。
最失望的就是老公了XD只能望著空蕩蕩的封閉展場長嘆不已。
之後還繼續參觀了一些磁磚拼畫及展區,不過沒啥特別重要展品就不多作介紹了。
參觀途中巧遇眼熟的「龐貝紅」,2年前去義大利度蜜月時,曾在龐貝古城中見過。
斷臂維納斯,也稱米洛的維納斯/米羅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臘大理石雕像,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
羅馬神話中與之對應的是維納斯女神。
雕像高202公分,由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兩塊大理石連接處非常巧妙,
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
可能是在前130年左右製成的。1820年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在米洛斯島上發現它。
他試圖將這尊雕像藏起來,但後來還是被一個土耳其軍官發現了。
當時法國駐土耳其的大使將它買下。現在這尊雕像在巴黎羅浮宮展出。
這座維納斯雕像是舉世公認的女性人體美的典範,
這是因為她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的人體美比例關係。
黃金分割的比例關係是1:1.618,把它用在人體上,就是將人體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其分界點正位於肚臍。勻稱的人體上下兩部分的比例正好是1:1.618。
由於這個比例接近於8:5或5:3,而人體的總長為8頭身,
所以這個總長度可以分割成頭、頸下至肚臍、肚臍至腳三段。
這三段以頭部為基準,分割為1:3:5的整數比,成為人體美的標準規則。
維納斯的造型魅力在於,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
她都符合人體的黃金分割率,因此她能超越時代,成為女性永恆美的象徵。
導遊帶著我們先看背面,光潔圓潤的膚觸及柔美豐滿的線條。
女神下半身圍繞著布衫,摺痕自然而寫實,
布類特有的柔軟與薄細維妙維肖,難以想像這是以堅硬的大理石雕刻而成。
轉到正面,終於見到這傳說中的美麗女神廬山真面目,
以往只能從課本、書籍、電視中得見,沒想到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
似笑非笑的表情,豐潤的雙頰、挺翹胸乳及肉感小腹腰身呈現出女性的柔美,
不過…似乎不太符合今日偏骨感的審美觀,
當天我跟小mi笑稱我們非常符合中世紀以前的審美觀…
在法國每天吃美食吃到肚子都圓滾滾了囧rz
所以當天穿旗袍加背心除了禦寒也是為了遮肥肥的小肚肚……
幾乎所有的人潮都擠在維納斯身旁,
沒辦法,愛與美的女神魅力無人能抵,相較下就顯得他處冷清多了。
同樣是以維納斯為主題,這尊雕像完整度極佳,一旁還有小天使(?)做陪襯,
但硬是沒有斷臂維納斯來得受歡迎啊~
展區中其他雕像大都是希臘神話中的神或英雄,
因為個人從小就喜歡希臘神話,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阿蒂蜜絲(拉丁語:Artemis)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又譯做阿耳忒彌斯和亞德美斯,羅馬神話中稱黛安娜(拉丁語:Diana)。
她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與狩獵的象徵。
她是宙斯和泰坦女神—勒托的女兒,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或孿生妹妹。
阿耳忒彌斯是奧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
在以弗所的阿蒂蜜絲神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沉睡的赫馬佛洛狄忒斯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赫馬佛洛狄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陰陽神,為赫爾墨斯和阿佛洛狄忒之子。
傳說他原是一位俊美的青年。一次,他穿越一片森林時,
在一處湖邊停下來觀看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
湖中水仙薩耳瑪西斯看到他後瘋狂的愛上了他。但是赫馬佛洛狄忒斯拒絕了她。
為了逃避薩耳瑪西斯的追求,他跳進了一條河中。
但是藏在樹後的水仙也跟他跳了下去,並將其抱住,開始親吻他。
薩耳瑪西斯向諸神祈求要永遠與赫馬佛洛狄忒斯結合在一起。
諸神遂其心愿。於是赫馬佛洛狄忒斯變成了異性同體。
赫馬佛洛狄忒斯也向她的父母祈求,讓所有在這條河中洗澡的人變成跟他一樣的陰陽人。
他的願望也得到了滿足。
赫馬佛洛狄忒斯通常以帶有男性生殖器的少女形象出現。
他的名字也是西方語言「雌雄同體」的來源。
此座雕像躺於石床上,背面看曲線玲瓏有緻,活脫脫是名美麗女子,
但繞到正面看一看下半身卻有男性生殖器……囧
特別之處還有下方的床墊是後期義大利藝術家貝尼尼的作品,
巧妙的結合,而無突兀之感,
而明明是生硬的大理石,卻能呈現出床墊蓬鬆柔軟充滿彈性的觸感,不愧是大師啊~。
參觀完畢,從出口回到金字塔底下。
時近中午,人潮不減反增,太厲害了。
離開前有短暫的自由活動時間,身為星巴克城市杯愛好者的老公~
當然不會放過收集買杯的大好機會。
瞧瞧團員們十足的戰力~滿手的戰利品啊XD
我則是逛到了一旁的書店,挑了中文版的介紹書籍當作伴手禮。
結束完羅浮宮的參觀,接下來便是大夥最期待的巴黎米其林二星餐廰 - Taillevent。
別忘了跟我一起好好品嚐這餐精緻、優雅,細膩的法國美食吧~
請大家多多支持^^~
--
作者: seagreen2005 (對的時間,對的人。) 看板: France
標題: [心得] 相遇維納斯-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時間: Fri Aug 29 19:20:38 2014
絕世美女維納斯之有圖有真相網誌版
http://evelin08071980.pixnet.net/blog/post/455493242
前幾日跟老公去看了電影「露西」,前半段在台灣取景,後半段則是移到法國巴黎,
看到電影中的場景是我們曾走過之處……
那份打從心中湧起的感動與懷念,實在很難以言語形容,
去過義大利、去過法國,到過澳州、日本、泰國等,
遊賞過那麼多或大戓小、各有特色的美麗城市,
但是,巴黎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強烈,無法言喻的眷戀與思念。
往後,一定要再去巴黎一趟,細細地、慢慢地品味及感受這充滿魅力的時尚之都。
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是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以下羅浮宮室外圖片其實是參觀完拍的,因為當天遊覽車是直接先停到地下停車場,
我們從金字塔下方的展區入口跟著導遊進入館內參觀。
因為是介紹博物館,所以遊記中會有非常多的資料,
若是覺得太多太傷神~可以快速略過,直接到相簿看照片也OK~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
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
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
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
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
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拿破崙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
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
拿破崙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裡宮和羅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燬
(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
杜伊勒裡宮被完全焚燬,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倖免。
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裡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當天行程安排是羅浮宮參觀完直接去吃米其林二星餐廳- Taillevent。
因為有衣著上的限制,所以大家都打扮的很正式出門,男士們西裝筆挺,帥的咧~
而美麗的女士穿起洋裝,風情萬種啊~
無視於老公的抗議,我穿了黃底藍花的長版旗袍加針織背心再裹上羊毛披肩。
(老公曰:妳給我滾開~~~我不要跟村姑走在一起!!!)
四月早春的巴黎微冷,氣溫約10~15度左右,
愛美的我硬是穿了亞麻旗袍,加了背心跟大披肩包緊緊XD
頭髮沒弄造型…一是懶,二是手不夠巧,三是自我安慰已是熟女,再弄包頭怕會太老氣~
(但正妹友人弄包頭配旗袍超可愛啊!!!)
羅浮宮不愧曾是法國皇宮,美輪美奐,精雕細琢,無一不美。
廣場上滿滿的遊客,擺出各式姿態合照,從旁觀者的立場看來十分有趣。
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以下資料擷取自維基百科。
位於羅浮宮範圍內的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
卡魯索凱旋門建於1806年到1808年間,做為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
隨著宮殿的消失,卡魯索凱旋門變成卡魯索廣場的主要標誌。
它在1806年被委任建造用來紀念拿破崙前一年的軍事勝利(奧斯特利茨戰役)。
更為著名的大凱旋門也於同一年設計,但它花了三十年去完成建造,而且大約是其兩倍大
。
團員們跟著領隊及導遊往入口前進,終於要進入這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著名博物館了。
羅浮宮內全館皆可拍照,但是特別注意,一定要記得關閉閃光燈。
雖然藝術文物很美,也不能少了應有的禮節,交談請放低音量,
儘量不要打擾到他人欣賞展品的權利。
最重要的,貼身財物要保管好,人潮愈多的地方,扒手也愈多。
還沒參觀到羅浮宮中的歷史瑰寶,先震撼到我的是入口處的洶湧人潮。
導遊有特別交待,博物館裡人很多,儘量不要脫隊,很容易走失,
但是走失的話也不要緊張,只要找到法文「Sortie」,英文「Exit」的標示,
標示上有個小小的金字塔方格,這就是出口標示,
不小心走散的話,只要回到出口處等候就好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導遊 - 陳愛玲女士,
不僅學識專業淵博,對藝術更充滿了熱愛,雖然導覽時間不長,
但是可充份感受她那份發至內心的真摰情感,
大夥兒無論對藝術感不感興趣,都被她深入淺出、專業又詼諧的介紹給迷住了~
很幸運的最後一天凡爾賽宮的導覽也是由她擔任,真的很棒啊!!!
說到羅浮宮內最讓人耳熟而詳的三件藝術品,
首推蒙娜麗莎的微笑、米洛的維納斯、勝利女神像。
很可惜的,出發前即從新聞得知,勝利女神像修復中,
所以沒有展出……老公非常的失落啊~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為了讓這些美麗的藝術品古蹟等流傳百世,這些修復是必要的~
就當作是日後重遊法國巴黎的理由之一好了。
關於羅浮宮內的館藏,可見維基百科資料如下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
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
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
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
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
11月8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
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
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
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
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
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
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
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
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
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
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
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
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
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
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
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我們當天受限於時間,為求參觀到蒙娜麗莎及維納斯,
所以參觀的館區只有德農庭院(Denon Wing)。
館內高闊的天花板,深咖啡色搭配淺褐、米白,繁瑣的雕花及鑲工,精緻絕倫。
此處雕像年代主要是以古希臘及羅馬時期為主,主題多是希臘眾神及神話故事。
太陽神阿波羅狙殺蟒獸皮松/斐頓(Apollo vanquishes Python)
以下資料來源為網路,但因為有二處皆有同樣用語…所以不確定原出處。
在大文豪荷馬(Homer)的「太陽神頌歌」中所記載的「斐頓Python」(亦有譯作皮松),
是盤據在聖地德爾菲(Delphi)的一支龍形巨蟒,太陽神阿波羅接受神諭,
用弓箭殺死了斐頓,並在德爾菲建造了自己的神殿。
這件雕刻品便是描述阿波羅戰勝後,將巨蟒踩在腳底的英雄事蹟,
此像的阿波羅長髮即肩,身材精壯,可說是英氣十足的翩翩美青年~
個人猜測手上原本應該是拿著武器類吧…
但殘破只留下部份,搞的跟現在流行的手機自拍一樣囧~
眾多雕塑中,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其中一座深色近黑的海克力士(Herakles)銅雕塑像,
主題是海克力士打棒球……才怪,海克力士是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大力士,神人混血,
一生中有12項偉大的英雄事蹟,這座塑像描述的是其制服九頭蛇怪一役。
此處有二座由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所作的奴隸雕刻也是相當有名,
本來應該放於陵墓做為陪葬用,後因故轉賣,而後收藏至法國羅浮宮中。
一是被綑綁的奴隸,男子被束縛住,身體反轉,神情苦悶。
二是垂死的奴隸,這座雕像雖名為垂死,
面對死亡,毫無慌亂痛苦,形容神態極為平靜放鬆。
大致可以理解,死亡,是人生唯一的解脫。
看過諸多雕刻塑像後,
沿著壯麗梯階上到德農庭院(Denon Wing)的第二層(first floor),
此處展區作品為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難得老公抓到完全沒人的空檔……這兒真的很適合拍照留念啊~可惜了。
楓丹白露的仙女(Nymph of Fontainebleau)
雕刻家為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
青銅雕像中除了仙女外,還藏有許多動物,
雖說是仙女……我怎麼覺得看起來很熟啊~
有腹肌還有微凸的小腹,印象中中古世紀的女性美表徵之一就是小腹微凸……
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
以下資料擷取自維基百科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
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
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
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
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
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以紅色系為底,飾以大量黃金雕花裝飾的長廊,可說是金碧輝煌,
二側滿滿的絕世畫作,令人目不暇給,眼花瞭亂。
薩達那培拉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以下資訊出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這幅畫在描述亞述國王被圍困在尼尼微宮中,
為了不讓他擁有的一切財產落入敵人之手,於是命令宮中的官吏屠殺他的馬匹、妻妾。
圖中左上方坐躺在床上的沙爾丹納帕勒親眼目睹這個場面,
各種扭曲人體以對角線的安排以及金子和鮮血的顏色,突顯這場東方屠殺的猛烈。
王者非常冷淡的看著周遭的殘殺與毀滅,既使是他曾深愛過的一切,
寧可毀去也不落入敵人之手,極度的自私與兇狠。
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以下資料擷取自網路。
是一幅由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油畫作品。
該畫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龍會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對外進行展覽,
於1874年被羅浮宮博物館收藏。
這幅畫曾在課本中見過,實際見到比想像中的更雄偉,
人們對於自由的企求與努力,那份激情,死亡與殘酷,
透過畫面活生生呈現眼前,非常震撼。
有幾幅描寫拿破崙遠征的軍事油畫。
皇家衛隊的騎兵軍官(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
拿破崙在埃勞(la Bataille d'Eylau)
作者為安東尼-讓·格羅(1771-1835)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埃勞戰役,是拿破崙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
1807年2月發生於東普魯士境內。
1806年10月,拿破崙率法軍在耶拿戰役中擊潰普魯士王國軍隊主力,
在佔領柏林後繼續向東推進,與援助普魯士的俄國軍隊相遇。
1807年1月,貝尼格森率領的約7萬人俄軍和8000普魯士軍隊從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出發
進擊米歇爾·內伊和貝納多特率領的法軍,而拿破崙也調集約7萬軍隊希望抄襲俄軍後路
貝尼格森得知法軍動向後,返軍普魯士-埃勞,迎戰法軍。
2月7日,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率領的俄軍後衛部隊同法軍相遇,
成功阻擊了法軍的進攻,
使得俄軍主力得以佔領普魯士-埃勞城北高地,從容設立堅固陣地。
次日,兩軍決戰,法軍達武部衝擊俄軍左翼、奧熱羅部衝擊俄軍中央、
蘇爾特部則對俄軍右翼進行牽制進攻。
戰役打響後,奧熱羅部受到俄軍密集炮火攻擊,損失慘重,
拿破崙投入繆拉騎兵部隊加以支援方才使其免於失敗。
達武在戰鬥初期取得一定進展,但俄軍右翼對左翼進行了及時的支援,擊退了法軍進攻。
當晚戰鬥結束,雙方傷亡慘重,但均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迦納的婚禮
以下資料擷取自網路,資料來源請點此。
(1563年)666×990公分,油畫畫布,巴黎大羅浮宮博物館。
作者為維洛內斯(Veronese)(1528-1588)可說是繼提香之後,威尼斯畫派最具代表性畫家
之一。
其最為著名的這幅迦訥的婚禮之傑作,深受德拉克洛瓦、馬奈和塞尚的贊賞。
據說此畫為法國羅浮宮美術館中最大的一幅,救世主-耶穌及聖母都受邀參與盛宴,
耶穌顯現把水變成美酒與大家豪飲分享。
在左邊桌上人們找到一些當時歐洲各國之國王、皇后、王子,
都穿著盛裝來參與威尼斯人豪華的盛宴,
如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奧地利國王阿斯蒲瑞、法蘭西皇后、英國皇后瑪麗亞、
神聖羅馬帝王查理金特及名詩人柯隆納等等人。
此外,在歡騰的婚宴之右席上人們找到訂制這幅大畫的那些富有的本篤會修士們。
而宴席前面一群聚精會神演奏的音樂家們,都是當時威尼斯畫派之名畫家們:
坐在前面穿著白色華麗服飾正專注演奏低音古提琴的是畫家本人,
旁邊穿著大紅禮服演奏低音大提琴的是其老師提香,
在畫家後面演奏小提琴的是丁多列托,其後面吹號角的是巴沙諾。
在這垂直與平行線的謹嚴構圖中,左右以莊嚴雄渾的威尼斯建築物來伸展透視空間,
正中央由一條陽台的平行線化分為二,
下面是歡騰的婚宴,陽台上面是之主廚們正在垛魚切肉和忙得不可開交的侍奉者群,
構成系列生動的畫面,暖和幾何建築形式。那夾在幾何建築物中’
一塊藍天僻壤的威尼斯天空啟開無限的空間,
它恰好和前景的深沈華麗色調形成對比,精彩的展現威尼斯宏偉華麗,最為盛大的宴會。
我自己的心得是:
這幅畫很大很壯觀,看來華麗熱鬧卻又不失井然有序,作家繪畫技巧細膩精緻,
但我唯一喜歡的只有天空那抹藍色,擁擠的畫面名為宗教故事,
實則充滿世俗氣息,讓我覺得難以呼吸。
正中耶穌的神情在我看來冷淡漠然,相較於週遭的喧擾熱絡,顯得格格不入。
作家在畫這幅畫作時,在想些什麼呢?
偌大的畫作以精緻的畫技繪製出看似華麗熱鬧的婚宴及滿滿的名流貴族,
相對於下方的五顏六色金紅貴氣,上方蒼白的建築與藍天白雲…卻讓我份外覺得寂寞。
而作家將自己繪製為自顧自演奏的音樂家,
此時的藝術,也不過就是取悅富人們的消遣之一……
花園中的聖母(La Belle Jardiniere)
創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
畫中的聖母年輕、美麗如少女,
跟一般成熟充滿母性慈愛的聖母形象大不相同。
蒙娜麗莎(義大利語:La Gioconda;法語:La Joconde;英語:Mona Lisa)
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所繪的肖像畫,
可以說是其代表作,也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
畫作直接畫於白楊木上,面積不大,長77公分,寬53公分。
對於這位女士的生平及微笑,有過諸多研究與討論,
讓人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她那神秘、帶有深長意味的淡然微笑,
據說因為畫家使用了特殊的技法,所以不管從哪過角度看畫,
都會覺得畫中人正看著你……實地參訪結果……嗯,我不確定XD
其實畫很小…導遊姐姐已經先提醒過我們,但實際看到還是有點傻眼,
已經看過前面多幅巨型油畫,這曠世名作沒有想像中的壯觀震撼啊~
蒙娜麗莎有多受歡迎呢~請見前方那密密麻麻的圍觀人潮……
印象中我有努力擠上前看了一會兒就撒退了…欣賞之餘別忘了顧好包包。
這兒可是扒手下手的最好地方,人擠人的,危險啊~
同區還有不少名畫,不過光芒都被蒙娜麗莎蓋住啦~
大洪水(LE DELUGE)
作者為安·路易·吉羅代·特里奧松(Girodet-Trioson)
陰鬱悲慘的畫作,一名男人揹負著年老的父親,一手抓著即將斷裂的樹幹,
一手抓著妻子及孩子。
貪婪的父親一手死命勒緊他的脖子,一手緊抓著錢袋。卻不願意幫助其他家人。
而妻子一手抱著嬰孩,連回握丈夫的力氣都沒有,
無力地往後仰倒,而較大的孩子則是拉扯著母親的頭髮與肩膀。
生與死只在一瞬間,男人驚恐痛苦的神情,明確的表達了人類對於生的渴求及無力。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Le Sacre de Napeleon)
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油畫大小為6.29m x 9.79m。
描述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一世於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典禮的盛況。
導遊有特別提醒我們,要留意畫中左側四位侍女,據說有一位是畫家愛慕的對象,
而這幅畫日後有畫家親手重繪的複製品,有一處為畫家特意留下的不同點作為區別。
答案請見後篇分曉XD
荷拉斯兄弟之誓(法語:Le Serment des Horaces;英語:The Oath of the Horatii)
這同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於1784年之作品。
這是新古典主義的作品,亦是大衛的成名之作。
薩賓婦女的調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
同是大衛畫作,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薩賓人是生活在亞平寧半島拉丁平原附近的一個部族,
和拉丁人一起同為古羅馬文明的創立者,
羅馬最早的三百名元老中即有一百名來自薩賓。
拉丁人和薩賓人之間曾衝突不斷,相傳有次拉丁人劫掠了大批薩賓婦女為妻,
薩賓人於是進攻羅馬進行報復,已為人妻人母的薩賓婦女苦勸丈夫與父兄和好,
最終促成兩個部族融合。
看完畫作,前往下一個重要展區。
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以下資料擷取自維基百科
又稱勝利女神之翼(Nike of Samothrake),
是大約前190年古希臘的勝利女神大理石雕塑,
目前收藏在法國的羅浮宮的顯赫位置,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藝術史家詹森(H.W. Janson)形容她為「希臘化時代雕塑中最偉大的藝術」。
知名運動品牌NIKE耐吉的設計師傑夫·詹森(Jeff Johnson),
在1971年為新產品起名字的時候想到了這個代表勝利的女神,
從此誕生了一個著名的體育品牌。
如前面所說,很不幸的正巧這位女神維護去了,休養生息中……所以整個展館是封住的,
我們敬業的導遊姐姐還是特地準備了明信片……為我們解說了這位殘缺的美麗女神由來。
最失望的就是老公了XD只能望著空蕩蕩的封閉展場長嘆不已。
之後還繼續參觀了一些磁磚拼畫及展區,不過沒啥特別重要展品就不多作介紹了。
參觀途中巧遇眼熟的「龐貝紅」,2年前去義大利度蜜月時,曾在龐貝古城中見過。
斷臂維納斯,也稱米洛的維納斯/米羅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臘大理石雕像,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
羅馬神話中與之對應的是維納斯女神。
雕像高202公分,由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兩塊大理石連接處非常巧妙,
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
可能是在前130年左右製成的。1820年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在米洛斯島上發現它。
他試圖將這尊雕像藏起來,但後來還是被一個土耳其軍官發現了。
當時法國駐土耳其的大使將它買下。現在這尊雕像在巴黎羅浮宮展出。
這座維納斯雕像是舉世公認的女性人體美的典範,
這是因為她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的人體美比例關係。
黃金分割的比例關係是1:1.618,把它用在人體上,就是將人體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其分界點正位於肚臍。勻稱的人體上下兩部分的比例正好是1:1.618。
由於這個比例接近於8:5或5:3,而人體的總長為8頭身,
所以這個總長度可以分割成頭、頸下至肚臍、肚臍至腳三段。
這三段以頭部為基準,分割為1:3:5的整數比,成為人體美的標準規則。
維納斯的造型魅力在於,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
她都符合人體的黃金分割率,因此她能超越時代,成為女性永恆美的象徵。
導遊帶著我們先看背面,光潔圓潤的膚觸及柔美豐滿的線條。
女神下半身圍繞著布衫,摺痕自然而寫實,
布類特有的柔軟與薄細維妙維肖,難以想像這是以堅硬的大理石雕刻而成。
轉到正面,終於見到這傳說中的美麗女神廬山真面目,
以往只能從課本、書籍、電視中得見,沒想到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
似笑非笑的表情,豐潤的雙頰、挺翹胸乳及肉感小腹腰身呈現出女性的柔美,
不過…似乎不太符合今日偏骨感的審美觀,
當天我跟小mi笑稱我們非常符合中世紀以前的審美觀…
在法國每天吃美食吃到肚子都圓滾滾了囧rz
所以當天穿旗袍加背心除了禦寒也是為了遮肥肥的小肚肚……
幾乎所有的人潮都擠在維納斯身旁,
沒辦法,愛與美的女神魅力無人能抵,相較下就顯得他處冷清多了。
同樣是以維納斯為主題,這尊雕像完整度極佳,一旁還有小天使(?)做陪襯,
但硬是沒有斷臂維納斯來得受歡迎啊~
展區中其他雕像大都是希臘神話中的神或英雄,
因為個人從小就喜歡希臘神話,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阿蒂蜜絲(拉丁語:Artemis)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又譯做阿耳忒彌斯和亞德美斯,羅馬神話中稱黛安娜(拉丁語:Diana)。
她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與狩獵的象徵。
她是宙斯和泰坦女神—勒托的女兒,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或孿生妹妹。
阿耳忒彌斯是奧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
在以弗所的阿蒂蜜絲神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沉睡的赫馬佛洛狄忒斯
以下介紹擷取自維基百科
赫馬佛洛狄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陰陽神,為赫爾墨斯和阿佛洛狄忒之子。
傳說他原是一位俊美的青年。一次,他穿越一片森林時,
在一處湖邊停下來觀看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
湖中水仙薩耳瑪西斯看到他後瘋狂的愛上了他。但是赫馬佛洛狄忒斯拒絕了她。
為了逃避薩耳瑪西斯的追求,他跳進了一條河中。
但是藏在樹後的水仙也跟他跳了下去,並將其抱住,開始親吻他。
薩耳瑪西斯向諸神祈求要永遠與赫馬佛洛狄忒斯結合在一起。
諸神遂其心愿。於是赫馬佛洛狄忒斯變成了異性同體。
赫馬佛洛狄忒斯也向她的父母祈求,讓所有在這條河中洗澡的人變成跟他一樣的陰陽人。
他的願望也得到了滿足。
赫馬佛洛狄忒斯通常以帶有男性生殖器的少女形象出現。
他的名字也是西方語言「雌雄同體」的來源。
此座雕像躺於石床上,背面看曲線玲瓏有緻,活脫脫是名美麗女子,
但繞到正面看一看下半身卻有男性生殖器……囧
特別之處還有下方的床墊是後期義大利藝術家貝尼尼的作品,
巧妙的結合,而無突兀之感,
而明明是生硬的大理石,卻能呈現出床墊蓬鬆柔軟充滿彈性的觸感,不愧是大師啊~。
參觀完畢,從出口回到金字塔底下。
時近中午,人潮不減反增,太厲害了。
離開前有短暫的自由活動時間,身為星巴克城市杯愛好者的老公~
當然不會放過收集買杯的大好機會。
瞧瞧團員們十足的戰力~滿手的戰利品啊XD
我則是逛到了一旁的書店,挑了中文版的介紹書籍當作伴手禮。
結束完羅浮宮的參觀,接下來便是大夥最期待的巴黎米其林二星餐廰 - Taillevent。
別忘了跟我一起好好品嚐這餐精緻、優雅,細膩的法國美食吧~
請大家多多支持^^~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觀光客巴黎超市採買!鵝肝醬/義大利麵/抹醬
By Yedda
at 2014-08-29T11:15
at 2014-08-29T11:15
照相機
By Frederica
at 2014-08-29T02:37
at 2014-08-29T02:37
8/31 德國新天鵝堡
By Noah
at 2014-08-29T02:14
at 2014-08-29T02:14
南法普羅旺斯市集採買! 蔬果/香料/橄欖油
By Robert
at 2014-08-28T21:50
at 2014-08-28T21:50
關於火車通行證搭乘TGV的問題……
By Kristin
at 2014-08-28T20:17
at 2014-08-28T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