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之城聖馬洛(Saint-Malo):舊城情迷 - 法國
By Callum
at 2019-05-21T09:35
at 2019-05-21T09:35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592677
午餐時刻,我們決定在聖馬洛舊城找家餐廳用餐。
聖馬洛最熱鬧的路-雅克‧卡蒂亞路(Rue Jacques Cartier)整條街都是餐廳,我
們看過一份又一份的菜單,發現大同小異。於是找了家看得順眼的餐廳,點了菜單上最熱
門的餐點-白酒淡菜和蘋果酒,子台則幫他點了份兒童餐,最後還餐了兩份可麗餅解饞。
這是我們來到布列塔尼第一次也是唯二兩次外食,JY十年前十年後一個樣,仍舊淡定
的說出他的名言:「在法國生活,是很昂貴的。」
也因為如此,我們非常享受和珍惜每次上館子的時光。
用力喝完所有的湯汁、認真品嘗每一道菜肴,直到把盤子都清得乾乾淨淨,我們才滿
足的離席。
吃飽,繼續上路。
第三篇,來聊聊聖馬洛舊城內的風光。
--
前兩篇在此: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531183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535835
--
首先,先來認識一下聖馬洛的「樣子」。
上一篇把聖馬洛團團包圍的城牆逆時針走了一圈,才發現城裡的面積還真不小。
1144年,聖馬洛主教沙蒂隆的約翰(Jean de Châtillon)下令建城開始,到18世紀
三次大規模的擴城計畫,才使得聖馬洛的內城(Ville Intra-Muros)成為今日樣貌。
舊城內最醒目的建築有二:大教堂和城堡。
我們決定先往大教堂走去。
路上經過二戰後重建的魚市場(Marché aux Poissons),頂棚的魚骨屋梁和魚形雕
刻,精緻華麗。很難想像這樣是聖馬洛販賣新鮮魚貨的地方!
剛吃飽的子台,一下子就被糕餅店傳來的香味吸引了……
忍不住走上前去,透過落地窗看著裡頭的師傅手工製作傳統甜點,子台看得出神了。
原本以為剛吃飽的JY會「略過」,沒想到他也跟子台一起「黏」在玻璃上,看著這對
螞蟻轉世的父子對著甜點大流口水,媽媽只能搖頭認了。
JY早就排隊等待了,子台和爸爸兩人吱吱喳喳了好一陣子,還用法文笑媽媽「不懂法
國人的心」,真是夠了!
老公得意的向我展示「戰利品」二枚,說也買了一個給我嚐嚐。事實證明光是他們父
子兩人吃還不夠,哪輪得到我!
JY向我說明這種糕點大有來頭,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雖然法國一堆這種「其他地
方吃不到」的甜點),還跟我說起製作過程是如何繁複,意圖說服我他們在飯後二次甜點
的正當性。
總之,因為實在是太好吃,所以每次「進城」都會排隊購買的JY,對聖馬洛的最大印
象就是這家糕餅店……
我們住在聖馬洛七個晚上,光是來這點買甜點,就多達四次了!
行程老是被「甜食」打亂的我們,在媽媽認真的看地圖之下,才發現我們已經稍稍的
、默默的經過了大教堂了……
啥咪!
大教堂的後方竟然是一間糖果專賣店-葛拉之家(La Maison Guella)!受到誘惑的
子台,再度「溜」進了店家,和爸爸兩個人見獵心喜……
旅途中總是有許多意外插曲,媽媽我對於這大小兩位法國螞蟻的行徑早就見怪不怪,
於是我逕自向大教堂的入口走去,不想壞了他們兩人的興致。
聖馬洛大教堂的全名非常長,叫作「聖馬洛沙拉哥薩的聖文森主教座堂(Cathé
drale Saint-Vincent-de-Saragosse de Saint-Malo)」,是一座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的
教堂。
這座教堂奉獻給出生於三世紀末的沙拉哥薩(Zaragoza),為西班牙最早的殉教徒(
Protomartyr,proto-為「最初」的字首,myrtyr為「殉教徒」),在羅馬帝國對基督教
的迫害中毅然殉教。原本他可以逃過一劫的,只要他願意焚毀經文,但被他斷然拒絕了,
這個舉動激怒了瓦倫西亞總督,於是將他處以極刑:鐵鉤撕裂、傷口撒鹽、火上燒烤……
,最後還把奄奄一息的他丟在鋪滿陶器碎片的監牢中,任由他自生自滅。
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修道院,始建於1108年,原是主教的住所,後來改建為大教堂,
至今還有許多12世紀遺留下的部分:中殿和耳堂。1144年,主教沙蒂隆的約翰(Jean de
Châtillon)將大教堂從阿列特的聖彼得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Aleth)
移至此處,並在2年後創立聖馬洛大主教的頭銜。
而主教本人的陵墓也位於此地。由於朝聖者眾多,不得不設置鐵欄保護陵墓,因此沙
蒂隆的約翰又名「柵欄約翰(Jean de la Grille)」,實在是非常「直白」啊!
幾個世紀經過,唱詩班席、鐘樓、小禮拜堂陸續完工,教堂規模也愈來愈大。在二戰
之中教堂損毀嚴重,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重建,看得出法國人對於古蹟維護的用心!
DSCF1689.jpg - temp 3 教堂一隅,有座可追溯至15世紀的聖母像,被當地人稱作「
聖馬洛的守護者(Miraculeuse Protectrice de la Cité Malouine)」。
這尊聖母像原先被放置在聖馬洛大城門(Grand' Porte)內側的壁龕裡,不過2003年
將祂移至此處。許多傳聞指出,由於聖母的庇護,聖馬洛逃過了許多劫難:火災、海難、
戰爭……,是聖馬洛人民最虔誠的信仰對象。
除了聖髑以外,還有幾位名人與大教堂有關:幫「加拿大」命名的雅克‧卡蒂亞(
Jacques Cartier)和聖馬洛著名「領證」海盜之一的勒內‧杜奎-特魯安(René
Duguay-Trouin)皆葬於教堂內;18、19世紀浪漫派的大文豪夏多布里昂(Franç
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於此受洗,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喪禮亦在此舉行。
走出教堂,來到聖馬洛一處稱作「探索之庭(Cour de la Découverte)」的區域。
這一區充斥著餐廳、酒吧、商店,三條人行道貫穿內部,這三條人行道的名字都是以雅克
‧卡蒂亞(Jacques Cartier)第二次航行時的三艘船船名:大貂號(Grande Hermine)
、小貂號(Petite Hermine)和鴿鷹號(Émérillon,註1)。
這些路名時時刻刻不在提醒人們聖馬洛海盜猖獗、將領輩出的黃金時代,若是深諳歷
史的人來此一遭,恐怕每條路名都能譜出的段故事來呢!
一旁的蔬菜市場廣場(Place du Marché aux Légumes)不見菜販蹤影,只有精心
栽種的花卉陪伴坐在長凳上享受日光浴的旅人。
廣場對面有座美麗的大宅,看了解說牌才知道是一座17世紀的建築,為法國軍官安德
烈‧德茲勒(André Désilles)出生地,因此又名安德烈‧德茲勒別墅(Hôtel Andr
é-Desilles),一旁的道路也以之命名。以花崗岩砌成的宅邸目前僅存一部分,前頭的
小花園原本是大宅的「內庭」,一口造型優美的井是主宮醫院(Hôtel-Dieu)曾經存在
的證明。
比起聖文森門附近的街道,迪南路(Rue de Dinan)上的禮品店顯得友善許多。
也許觀光人潮尚未沖淡店家的熱情,擺在外頭的紀念品色彩繽紛,連帶店內的氣氛也
熱絡許多。
俗話說:「每個布列塔尼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碗」,指的就是碗上有自己名字的「名
字碗(Bol prénom)」,傳統的名字碗會在南特附近的波爾尼克(Pornic)的磚窯燒製
,幾乎來到聖馬洛的遊客只要找到自己名字,就會順手帶一個回家!
不過JY在法國並不常見,子台的名字更是混合了法文和義大利文,所以當然不可能在
櫃上找到,不過店家也有接受「客製化」的方案,如果真的想要擁有自己的名字碗,可以
考慮一下喔!
布列塔尼地區常見的半木結構建築(maison à colombages)在聖馬洛好似消影絕跡
一般,舊城建築大部分都是二戰後以花崗岩建造的,給人一種男人味十足的陽剛氣息!加
上又曾是海盜群聚之地,怎麼也浪漫不起來!
因為當我在舊城牆路(Rue des Vieux-Remparts)上撞見這個拱形半木結構通道時,
著實嚇了一大跳!
是的,這裡曾是聖馬洛城的「南界」,在18世紀的擴城計畫進行之後,城牆被拆除,
徒留路名引人遙想當年。
(題外話,有城牆當然也有護城河,附近有條路就叫「護城河路(Rue de la Fossé
)」。
這條路的9號位置為1618年來自塞澤布島(Cézembre,註1)重整小兄弟會的修道院
遺址,修士(註2)們於1643年在街道的同一邊增建一座新的禮拜堂。
1720年代,城牆拆除,修道院對面(8號的位置)蓋起了新的房子。於是這座半木結
構的拱形通道於焉而建,連接了道路兩側的房子。
聖馬洛的木頭建築會消聲匿跡並非沒有原因,1661年的大火將城裡的木造房屋幾乎燒
個精光。而這座通道則成為聖馬洛半木結構建築最佳的「後期」見證。
雖然修道院已經在20世紀時改建為民宅,但通道就這麼被保留下來,成為聖馬洛一處
不那麼知名,卻如此美麗的風景。
走出迪南門(Port de Dinan),沿著修考夫濱海大道(Esplanade Robert Surcouf
)散步回家,海盜公司的渡輪正靠岸,已是晚上七點,天色還亮得宛若正午。
離開舊城之前,發現街上販售的海鮮貴得驚人,於是我們決定散步回到民宿附近,在
家樂福裡尋找我們當天晚餐的食材。
下一篇,我們趁著退潮之時,在聖馬洛也可以玩「跳島」!
--
午餐時刻,我們決定在聖馬洛舊城找家餐廳用餐。
聖馬洛最熱鬧的路-雅克‧卡蒂亞路(Rue Jacques Cartier)整條街都是餐廳,我
們看過一份又一份的菜單,發現大同小異。於是找了家看得順眼的餐廳,點了菜單上最熱
門的餐點-白酒淡菜和蘋果酒,子台則幫他點了份兒童餐,最後還餐了兩份可麗餅解饞。
這是我們來到布列塔尼第一次也是唯二兩次外食,JY十年前十年後一個樣,仍舊淡定
的說出他的名言:「在法國生活,是很昂貴的。」
也因為如此,我們非常享受和珍惜每次上館子的時光。
用力喝完所有的湯汁、認真品嘗每一道菜肴,直到把盤子都清得乾乾淨淨,我們才滿
足的離席。
吃飽,繼續上路。
第三篇,來聊聊聖馬洛舊城內的風光。
--
前兩篇在此: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531183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535835
--
首先,先來認識一下聖馬洛的「樣子」。
上一篇把聖馬洛團團包圍的城牆逆時針走了一圈,才發現城裡的面積還真不小。
1144年,聖馬洛主教沙蒂隆的約翰(Jean de Châtillon)下令建城開始,到18世紀
三次大規模的擴城計畫,才使得聖馬洛的內城(Ville Intra-Muros)成為今日樣貌。
舊城內最醒目的建築有二:大教堂和城堡。
我們決定先往大教堂走去。
路上經過二戰後重建的魚市場(Marché aux Poissons),頂棚的魚骨屋梁和魚形雕
刻,精緻華麗。很難想像這樣是聖馬洛販賣新鮮魚貨的地方!
剛吃飽的子台,一下子就被糕餅店傳來的香味吸引了……
忍不住走上前去,透過落地窗看著裡頭的師傅手工製作傳統甜點,子台看得出神了。
原本以為剛吃飽的JY會「略過」,沒想到他也跟子台一起「黏」在玻璃上,看著這對
螞蟻轉世的父子對著甜點大流口水,媽媽只能搖頭認了。
JY早就排隊等待了,子台和爸爸兩人吱吱喳喳了好一陣子,還用法文笑媽媽「不懂法
國人的心」,真是夠了!
老公得意的向我展示「戰利品」二枚,說也買了一個給我嚐嚐。事實證明光是他們父
子兩人吃還不夠,哪輪得到我!
JY向我說明這種糕點大有來頭,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雖然法國一堆這種「其他地
方吃不到」的甜點),還跟我說起製作過程是如何繁複,意圖說服我他們在飯後二次甜點
的正當性。
總之,因為實在是太好吃,所以每次「進城」都會排隊購買的JY,對聖馬洛的最大印
象就是這家糕餅店……
我們住在聖馬洛七個晚上,光是來這點買甜點,就多達四次了!
行程老是被「甜食」打亂的我們,在媽媽認真的看地圖之下,才發現我們已經稍稍的
、默默的經過了大教堂了……
啥咪!
大教堂的後方竟然是一間糖果專賣店-葛拉之家(La Maison Guella)!受到誘惑的
子台,再度「溜」進了店家,和爸爸兩個人見獵心喜……
旅途中總是有許多意外插曲,媽媽我對於這大小兩位法國螞蟻的行徑早就見怪不怪,
於是我逕自向大教堂的入口走去,不想壞了他們兩人的興致。
聖馬洛大教堂的全名非常長,叫作「聖馬洛沙拉哥薩的聖文森主教座堂(Cathé
drale Saint-Vincent-de-Saragosse de Saint-Malo)」,是一座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的
教堂。
這座教堂奉獻給出生於三世紀末的沙拉哥薩(Zaragoza),為西班牙最早的殉教徒(
Protomartyr,proto-為「最初」的字首,myrtyr為「殉教徒」),在羅馬帝國對基督教
的迫害中毅然殉教。原本他可以逃過一劫的,只要他願意焚毀經文,但被他斷然拒絕了,
這個舉動激怒了瓦倫西亞總督,於是將他處以極刑:鐵鉤撕裂、傷口撒鹽、火上燒烤……
,最後還把奄奄一息的他丟在鋪滿陶器碎片的監牢中,任由他自生自滅。
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修道院,始建於1108年,原是主教的住所,後來改建為大教堂,
至今還有許多12世紀遺留下的部分:中殿和耳堂。1144年,主教沙蒂隆的約翰(Jean de
Châtillon)將大教堂從阿列特的聖彼得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Aleth)
移至此處,並在2年後創立聖馬洛大主教的頭銜。
而主教本人的陵墓也位於此地。由於朝聖者眾多,不得不設置鐵欄保護陵墓,因此沙
蒂隆的約翰又名「柵欄約翰(Jean de la Grille)」,實在是非常「直白」啊!
幾個世紀經過,唱詩班席、鐘樓、小禮拜堂陸續完工,教堂規模也愈來愈大。在二戰
之中教堂損毀嚴重,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重建,看得出法國人對於古蹟維護的用心!
DSCF1689.jpg - temp 3 教堂一隅,有座可追溯至15世紀的聖母像,被當地人稱作「
聖馬洛的守護者(Miraculeuse Protectrice de la Cité Malouine)」。
這尊聖母像原先被放置在聖馬洛大城門(Grand' Porte)內側的壁龕裡,不過2003年
將祂移至此處。許多傳聞指出,由於聖母的庇護,聖馬洛逃過了許多劫難:火災、海難、
戰爭……,是聖馬洛人民最虔誠的信仰對象。
除了聖髑以外,還有幾位名人與大教堂有關:幫「加拿大」命名的雅克‧卡蒂亞(
Jacques Cartier)和聖馬洛著名「領證」海盜之一的勒內‧杜奎-特魯安(René
Duguay-Trouin)皆葬於教堂內;18、19世紀浪漫派的大文豪夏多布里昂(Franç
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於此受洗,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喪禮亦在此舉行。
走出教堂,來到聖馬洛一處稱作「探索之庭(Cour de la Découverte)」的區域。
這一區充斥著餐廳、酒吧、商店,三條人行道貫穿內部,這三條人行道的名字都是以雅克
‧卡蒂亞(Jacques Cartier)第二次航行時的三艘船船名:大貂號(Grande Hermine)
、小貂號(Petite Hermine)和鴿鷹號(Émérillon,註1)。
這些路名時時刻刻不在提醒人們聖馬洛海盜猖獗、將領輩出的黃金時代,若是深諳歷
史的人來此一遭,恐怕每條路名都能譜出的段故事來呢!
一旁的蔬菜市場廣場(Place du Marché aux Légumes)不見菜販蹤影,只有精心
栽種的花卉陪伴坐在長凳上享受日光浴的旅人。
廣場對面有座美麗的大宅,看了解說牌才知道是一座17世紀的建築,為法國軍官安德
烈‧德茲勒(André Désilles)出生地,因此又名安德烈‧德茲勒別墅(Hôtel Andr
é-Desilles),一旁的道路也以之命名。以花崗岩砌成的宅邸目前僅存一部分,前頭的
小花園原本是大宅的「內庭」,一口造型優美的井是主宮醫院(Hôtel-Dieu)曾經存在
的證明。
比起聖文森門附近的街道,迪南路(Rue de Dinan)上的禮品店顯得友善許多。
也許觀光人潮尚未沖淡店家的熱情,擺在外頭的紀念品色彩繽紛,連帶店內的氣氛也
熱絡許多。
俗話說:「每個布列塔尼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碗」,指的就是碗上有自己名字的「名
字碗(Bol prénom)」,傳統的名字碗會在南特附近的波爾尼克(Pornic)的磚窯燒製
,幾乎來到聖馬洛的遊客只要找到自己名字,就會順手帶一個回家!
不過JY在法國並不常見,子台的名字更是混合了法文和義大利文,所以當然不可能在
櫃上找到,不過店家也有接受「客製化」的方案,如果真的想要擁有自己的名字碗,可以
考慮一下喔!
布列塔尼地區常見的半木結構建築(maison à colombages)在聖馬洛好似消影絕跡
一般,舊城建築大部分都是二戰後以花崗岩建造的,給人一種男人味十足的陽剛氣息!加
上又曾是海盜群聚之地,怎麼也浪漫不起來!
因為當我在舊城牆路(Rue des Vieux-Remparts)上撞見這個拱形半木結構通道時,
著實嚇了一大跳!
是的,這裡曾是聖馬洛城的「南界」,在18世紀的擴城計畫進行之後,城牆被拆除,
徒留路名引人遙想當年。
(題外話,有城牆當然也有護城河,附近有條路就叫「護城河路(Rue de la Fossé
)」。
這條路的9號位置為1618年來自塞澤布島(Cézembre,註1)重整小兄弟會的修道院
遺址,修士(註2)們於1643年在街道的同一邊增建一座新的禮拜堂。
1720年代,城牆拆除,修道院對面(8號的位置)蓋起了新的房子。於是這座半木結
構的拱形通道於焉而建,連接了道路兩側的房子。
聖馬洛的木頭建築會消聲匿跡並非沒有原因,1661年的大火將城裡的木造房屋幾乎燒
個精光。而這座通道則成為聖馬洛半木結構建築最佳的「後期」見證。
雖然修道院已經在20世紀時改建為民宅,但通道就這麼被保留下來,成為聖馬洛一處
不那麼知名,卻如此美麗的風景。
走出迪南門(Port de Dinan),沿著修考夫濱海大道(Esplanade Robert Surcouf
)散步回家,海盜公司的渡輪正靠岸,已是晚上七點,天色還亮得宛若正午。
離開舊城之前,發現街上販售的海鮮貴得驚人,於是我們決定散步回到民宿附近,在
家樂福裡尋找我們當天晚餐的食材。
下一篇,我們趁著退潮之時,在聖馬洛也可以玩「跳島」!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義大利自助一個月微心得
By Isabella
at 2019-05-21T04:20
at 2019-05-21T04:20
義大利一個月自助微心得
By Connor
at 2019-05-21T04:08
at 2019-05-21T04:08
6/8-6/15 奧地利+南德
By Elvira
at 2019-05-20T21:20
at 2019-05-20T21:20
日本-山梨 虹夕諾雅富士 鹿肉涮涮鍋晚餐 星野
By Sarah
at 2019-05-20T12:18
at 2019-05-20T12:18
杜拜五星飯店 Palace Downtown
By Xanthe
at 2019-05-20T11:40
at 2019-05-20T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