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消失的台14線 - 能高越嶺西段 - 新竹
By Madame
at 2010-10-26T00:35
at 2010-10-26T00:35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版(文內附參考資料連結)
http://laxic.blogspot.com/2010/09/14.html
源自奇萊主山的天長溪、奇萊主山南峰的丸田溪、能高山南峰的檜溪,匯集而成木瓜溪,
在高聳的山巒間刻畫出壯麗的峽谷景觀,如同聖經舊約描述的摩西分開紅海,開出一條從
中央山脈屋脊直通花蓮吉安平原的路。站在南華山,那東方那聳峻的峽谷,如潑墨山水畫
般的虛無飄渺,多麼令我神迷,多麼令我心之嚮往!
這條霧社至銅門段已經中止的台14線東西向橫貫公路計劃線,在七月的一個因緣際會之下
,讓我有機會造訪此夢幻路線,讓我沿著山林的足跡,來趟歷史巡禮。
前一夜把仁愛國小的蚊子餵的飽飽後,睡眼惺忪的在屯原登山口整裝出發。上回未完成的
事情,這回當然不能忘記這快被荒草掩沒的原登山口牌子。果如傳聞,真像是人類演進史
的示意圖~
(還是該說人類退化圖,愈背愈重,愈背愈駝~)
能高越嶺西段,從屯原到天池山莊的13K康莊大道,深受氣候的影響,崩壁處處暗藏著危
險。
西段原有六座吊橋,現今只剩4座,原一號吊橋及二號吊橋,如今剩下的對岸的二號吊橋
塔架,就把它當作是迎賓門吧。
在網路上搜尋到吊橋佇立在原登山口的昔日身影,突然很想知道吊橋於何時崩壞?
找到2004年的網誌,吊橋仍完好如初,再往2005年的部分看下去,發現吊橋在2005年5月
12日的山崩土石流中毀壞,也就是台中速聯公司山難事件。
吊橋毀壞後,改沿著山壁而行,而現行登山口也再一次又一次的大雨摧殘下,移到現在愈
繞愈高。可見就算是行程剛要開始或快要抵達解脫的登山口,也不能因此鬆懈、掉以輕心
!
走在越嶺道上,就像在閱讀一部歷史。
首先看到的景色是馬海濮富士山,藏在其後的是規模最大的馬海濮大山崩,其鬆軟易剝離
的岩層每年都遭受豪雨的侵蝕,在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大量泥沙沖入萬大北溪
,是濁水溪混濁的始作俑者之一。
馬海濮富士山,還有其前方的再生山,就聯想到了魏德聖導演開拍的「賽德克‧巴萊」,
描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霧社事件(1930年/昭和5年,
10月27日)。
那故事就從泰雅族開始講起,泰雅族可以算是一種廣義的稱呼。始於日治時期的學者鹿野
忠雄及後續的研究學者們,開始依其文化、語言等做系統性分類,可將其分為兩亞族:泰
雅族(Atayal)及賽德克族(Sedek)。
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目前知道原住民在台灣活動已有8000年之久,那就推回到到洪荒時
期吧。在那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依不同的方言,相傳泰雅族的發源地有三:新竹苗
栗交界的大霸尖山(Papakwaka)、南投縣內的賓斯博干(Pinspukan)及牡丹岩(Bunobon)。
約在300-400年前(也有說是400-500百年前),因為人口增長、獵區及耕地不足,開始分別
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分散遷移。往東,他們翻越中央山脈,沿著陶賽溪、立霧溪
、木瓜溪,輾轉遷徙到古稱奇萊的花蓮,其分別為陶塞橫斷、合歡越嶺道、能高越嶺道的
雛形。
(找尋資料的過程中,也解開我心中對能高越嶺東段登山口之所以稱為奇萊登山口的疑惑
。)
賽德克族的居住地較小,集中分佈在濁水溪上游(南投縣仁愛鄉),衍生出許多群落,然而
部落分散、封閉,因此發展出各自的習俗及語言。在遷徙之後,更加演進了獨特的文化、
語言,泰雅族一支的賽德克亞族也形成了東、西賽德克族。這條翻越中央山脈的遷徙及交
通貿易聯絡道,就在彼此漸行漸遠的發展下,再加上獵區重疊、相互爭奪的敵對下,就此
沒落。
(而後,東賽德克族中的太魯閣群(Truku)自稱太魯閣人,部分族人不顧其他賽德克亞族太
魯閣群、道澤群、德克達雅群的反對,主張以「太魯閣族」為新族稱,從泰雅族中脫離,
正名成為台灣第十二個原住民族。)
沒多久,首見另一個與越嶺道關係密不可分的景物-台電高壓電塔。不論是走奇萊南華、
能高越嶺,大多都會去拜訪的著名地標光被八表碑,就與電塔有關。但這段故事先不提,
因為這座電塔的附近有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富士見駐在所,等會前方4K處,還有雲海保線所
。
福雲宮雙手合十、誠心祈求這趟路程一切平安,便來到雲海保線所,這可是遠望能高山主
峰的好地方。
雲海保線索原為尾上駐在所,更正確的說,是重建又位移的駐在所,位在原舊址西邊約一
公里的山腰平台上。於民國39年更名為雲海保線索,作為台電人員線路維修與保養之使用
。
說到駐在所,就說明了日本軍警在此活動及駐紮的證明。
剛才說到泰雅族的遷徙勾勒出越嶺道的前身,那越嶺道到底何時修建而成的呢?
雖說清代以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但採消極政策,直至後期才較為積極。所開闢的北中南
三條越嶺道,主要目的為打通東西交通、便利旅行,但測繪技術不發達,多採直線捷徑,
遇陡坡便修築石階。
<勘查>
就把方才的時間快轉到1895年4月,甲午戰爭後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
、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
日治初期,陸軍局認為鐵路及道路的開設對軍事壓制實為重要,便計畫探查橫貫鐵路及橫
貫公路預定路線。1897年1月,陸軍步兵上尉深堀安一郎率領第二探險隊,探查埔里至花
蓮港的東西橫貫鐵路線路。卻因隊伍失聯無疾而終。
(相傳全隊是被蕃人斬首殲滅,稱之為「深堀大尉事件」;但在「台灣的中國教育與日本
鐵路」書中提到,此探險隊因大風雪受困山中,部屬相繼凍死,深堀安一郎切腹自殺。)
<前身>
在平地的反抗勢力逐漸弭平後,對理蕃政策開始轉於積極。
日治時期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更是以武力徹底討伐。當時最大、
最後的軍事行動,便是「太魯閣蕃討伐戰」。在討伐戰前一年展開合歡山、能高山、南湖
大山、立霧溪與姑庫子、巴托蘭的探險,秘密調查進軍路線。
1914年5月(民國3年/大正3年),南投郡部隊自博阿倫(廬山)向奇萊主山南峰開鑿道路,同
時架設通訊網,能高越嶺道西段的前身便在此軍事行動中產生了。6月,討伐軍分東西兩
路,西部陸軍分別由能高山進入木瓜溪及合歡山進入立霧溪,東部警察部隊分溯木瓜溪及
立霧溪而上,進行東西夾擊。
<修築>
1917年(民國6年/大正6年),為了加強對東賽德克人加以管控,部落從深山地區移往淺山
,並於9月至隔年1月間,修築開通能高越嶺道東段的警備道。
<舊道>
能高越嶺道東段與現今越嶺道的路線有所不同。
舊道稱為「初音奇萊橫段道路」,也就是從當時的霧社分室,經能高(現今天池山莊),往
北翻越奇萊裡山後,循東稜接到今日的天長橋附近,再從天長斷崖行至初音(現今干城的
舊稱)。
(在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的西寧寺仍保有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及殉職者之碑。)
東段舊道所經路線海拔過高,冬季積雪難行,因此使用7年後,於1925年(民國14年/大正
14年)台灣總督府重新興築越嶺道全線。於能高駐在所循山腰往南至能高埡口,再東下檜
林至天長斷崖。
<駐在所>
舊道上的三個駐在所不再使用,其為:
聯帶山(今奇萊裡山東稜山頭)、森中(聯帶山駐在所東稜下方)、朝日(森中駐在所東側)。
(資料來源:鳥教官的天空-奇萊南峰地基之謎)
東段上的駐在所因而改為:
東能高(檜林)、奇萊(奇萊壩)、坂邊(磐石)、桐里、瀧見(龍澗)、烏帽、銅門、初音(干
城)。
西段上設置的駐在所有:
霧社、ホーゴー(荷歌)、櫻(春陽)、博阿倫(後改名富士)、トンバラ(屯原)、尾上、能高
。
另有能高越嶺支線,也就是現在的合作產業道路,設有タウツア(平靜)、トロック(靜觀)
駐在所。
1930年(民國19年/昭和5年)霧社事件後,重建被賽德克族燒毀,並增設富士見、松原駐在
所,以加強控制。
在台灣博物館的「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駐在所建築之初步研究」中整理出能高越嶺上的駐在
所狀況,卻未列出富士見駐在所,增列了榕樹溪駐在所。另外令我不解的是,大多資料提
及霧社事件後尚未被燒毀的駐在所,除了霧社分室外,就是馬海僕駐在所。然而翻開日治
時期五萬分一地形圖(昭和四年製圖),也未標示馬海僕駐在所,就名稱判斷其地理位置也
應該不會 在越嶺道上,究竟位於何處?不得而知。
與清代越嶺道最大不的同點在於,日軍為了要使重砲機具、人員物資能通行,日軍修築之
越嶺道皆精密測量,採腰繞、緩坡、吊橋或迂迴繞行。因此除了幾處危險的大崩壁外,能
高越嶺西段享有康莊大道之稱~
回到眼前,5.6K崩壁比起去年又更加崎嶇了。
去年還在進行的崩壁養護工程,一個春夏秋冬、幾場大雨、幾個颱風,就把心血沖的一乾
二淨,還多了條從急衝而下的溪流,像是在找尋宣洩爆發的出口。
有句話說:「最美麗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反之不一定得證。
在這段危險的崩壁,小心翼翼的快速通過,留心腳下頭頂,無心細賞遠景。然而,在路徑
下方的鬆軟斜面上,台灣百合那純白潔淨的身影,在一片黑灰色的世界中,孤傲的促立著
。
當見到六號吊橋及能高三疊瀑布,也快到了越嶺道的中繼點。
行程美景不斷,山巒晴翠、古道悠深、松林鬱蒼、飛瀑傾澗、吊橋孤懸,淡淡薄霧增添幾
許意境。從屯原到天池13K的路程,很長嗎?一點也不!心,早已在這幅水墨畫中飛馳,
忘了肩上的重,忘了腳下的沈。
然而,不同的時空背景、解讀出不同的意境。賽德克族翻山越嶺,在荒山密林中,為了生
存探索著未知的新天地。日本陸軍在大戰將至,在這條古道上拖運火砲兵器,面對生死存
亡、戰死異鄉的未知恐懼。日本軍警離鄉背井駐守在這條古道上,望著貌似家鄉富士山的
山巒,取名富士見,藉以寄託思鄉情懷。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不滿日人的侵犯及壓迫,憤怒
的燒毀古道上所有駐在所。但終究煙消雲散,一切消逝,留下的只有記憶。
你呢?每次走過此後,留在你心中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除了崩壁的台灣百合外,另外一個驚喜居然是法國菊!原以為只有在不可期的未來,在八
通關越嶺道的關高工作站及八通關草原才有機會目睹。但這機會也已破滅,法國菊被視為
外來種,遭到玉管處剷除。但卻萬萬沒想到居然在天池山莊能看的到!
去年沒發現,是來時花季未到,錯過了。是風將種子帶了過來嗎,亦者又是某個思念的愛
情故事呢。但是為什麼會長在廁所旁邊呢,又為什麼在牽引機旁呢,是要表達鐵漢漂泊又
柔情的一面嗎。但這都無所謂,只想知道今年天池山莊改建後,是否會將其保留?
山莊外一頂頂的帳棚,說明了今晚無比熱鬧。別隊行程不是奇萊南華,就是清裝單攻能高
主峰,看來半夜只有被奇萊南華眾隊打擾的份了~
希望夠好運,睡熟一點,可以一覺到天亮~
2010.07.10-11
--
http://laxic.blogspot.com/2010/09/14.html
源自奇萊主山的天長溪、奇萊主山南峰的丸田溪、能高山南峰的檜溪,匯集而成木瓜溪,
在高聳的山巒間刻畫出壯麗的峽谷景觀,如同聖經舊約描述的摩西分開紅海,開出一條從
中央山脈屋脊直通花蓮吉安平原的路。站在南華山,那東方那聳峻的峽谷,如潑墨山水畫
般的虛無飄渺,多麼令我神迷,多麼令我心之嚮往!
這條霧社至銅門段已經中止的台14線東西向橫貫公路計劃線,在七月的一個因緣際會之下
,讓我有機會造訪此夢幻路線,讓我沿著山林的足跡,來趟歷史巡禮。
前一夜把仁愛國小的蚊子餵的飽飽後,睡眼惺忪的在屯原登山口整裝出發。上回未完成的
事情,這回當然不能忘記這快被荒草掩沒的原登山口牌子。果如傳聞,真像是人類演進史
的示意圖~
(還是該說人類退化圖,愈背愈重,愈背愈駝~)
能高越嶺西段,從屯原到天池山莊的13K康莊大道,深受氣候的影響,崩壁處處暗藏著危
險。
西段原有六座吊橋,現今只剩4座,原一號吊橋及二號吊橋,如今剩下的對岸的二號吊橋
塔架,就把它當作是迎賓門吧。
在網路上搜尋到吊橋佇立在原登山口的昔日身影,突然很想知道吊橋於何時崩壞?
找到2004年的網誌,吊橋仍完好如初,再往2005年的部分看下去,發現吊橋在2005年5月
12日的山崩土石流中毀壞,也就是台中速聯公司山難事件。
吊橋毀壞後,改沿著山壁而行,而現行登山口也再一次又一次的大雨摧殘下,移到現在愈
繞愈高。可見就算是行程剛要開始或快要抵達解脫的登山口,也不能因此鬆懈、掉以輕心
!
走在越嶺道上,就像在閱讀一部歷史。
首先看到的景色是馬海濮富士山,藏在其後的是規模最大的馬海濮大山崩,其鬆軟易剝離
的岩層每年都遭受豪雨的侵蝕,在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大量泥沙沖入萬大北溪
,是濁水溪混濁的始作俑者之一。
馬海濮富士山,還有其前方的再生山,就聯想到了魏德聖導演開拍的「賽德克‧巴萊」,
描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霧社事件(1930年/昭和5年,
10月27日)。
那故事就從泰雅族開始講起,泰雅族可以算是一種廣義的稱呼。始於日治時期的學者鹿野
忠雄及後續的研究學者們,開始依其文化、語言等做系統性分類,可將其分為兩亞族:泰
雅族(Atayal)及賽德克族(Sedek)。
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目前知道原住民在台灣活動已有8000年之久,那就推回到到洪荒時
期吧。在那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依不同的方言,相傳泰雅族的發源地有三:新竹苗
栗交界的大霸尖山(Papakwaka)、南投縣內的賓斯博干(Pinspukan)及牡丹岩(Bunobon)。
約在300-400年前(也有說是400-500百年前),因為人口增長、獵區及耕地不足,開始分別
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分散遷移。往東,他們翻越中央山脈,沿著陶賽溪、立霧溪
、木瓜溪,輾轉遷徙到古稱奇萊的花蓮,其分別為陶塞橫斷、合歡越嶺道、能高越嶺道的
雛形。
(找尋資料的過程中,也解開我心中對能高越嶺東段登山口之所以稱為奇萊登山口的疑惑
。)
賽德克族的居住地較小,集中分佈在濁水溪上游(南投縣仁愛鄉),衍生出許多群落,然而
部落分散、封閉,因此發展出各自的習俗及語言。在遷徙之後,更加演進了獨特的文化、
語言,泰雅族一支的賽德克亞族也形成了東、西賽德克族。這條翻越中央山脈的遷徙及交
通貿易聯絡道,就在彼此漸行漸遠的發展下,再加上獵區重疊、相互爭奪的敵對下,就此
沒落。
(而後,東賽德克族中的太魯閣群(Truku)自稱太魯閣人,部分族人不顧其他賽德克亞族太
魯閣群、道澤群、德克達雅群的反對,主張以「太魯閣族」為新族稱,從泰雅族中脫離,
正名成為台灣第十二個原住民族。)
沒多久,首見另一個與越嶺道關係密不可分的景物-台電高壓電塔。不論是走奇萊南華、
能高越嶺,大多都會去拜訪的著名地標光被八表碑,就與電塔有關。但這段故事先不提,
因為這座電塔的附近有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富士見駐在所,等會前方4K處,還有雲海保線所
。
福雲宮雙手合十、誠心祈求這趟路程一切平安,便來到雲海保線所,這可是遠望能高山主
峰的好地方。
雲海保線索原為尾上駐在所,更正確的說,是重建又位移的駐在所,位在原舊址西邊約一
公里的山腰平台上。於民國39年更名為雲海保線索,作為台電人員線路維修與保養之使用
。
說到駐在所,就說明了日本軍警在此活動及駐紮的證明。
剛才說到泰雅族的遷徙勾勒出越嶺道的前身,那越嶺道到底何時修建而成的呢?
雖說清代以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但採消極政策,直至後期才較為積極。所開闢的北中南
三條越嶺道,主要目的為打通東西交通、便利旅行,但測繪技術不發達,多採直線捷徑,
遇陡坡便修築石階。
<勘查>
就把方才的時間快轉到1895年4月,甲午戰爭後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
、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
日治初期,陸軍局認為鐵路及道路的開設對軍事壓制實為重要,便計畫探查橫貫鐵路及橫
貫公路預定路線。1897年1月,陸軍步兵上尉深堀安一郎率領第二探險隊,探查埔里至花
蓮港的東西橫貫鐵路線路。卻因隊伍失聯無疾而終。
(相傳全隊是被蕃人斬首殲滅,稱之為「深堀大尉事件」;但在「台灣的中國教育與日本
鐵路」書中提到,此探險隊因大風雪受困山中,部屬相繼凍死,深堀安一郎切腹自殺。)
<前身>
在平地的反抗勢力逐漸弭平後,對理蕃政策開始轉於積極。
日治時期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更是以武力徹底討伐。當時最大、
最後的軍事行動,便是「太魯閣蕃討伐戰」。在討伐戰前一年展開合歡山、能高山、南湖
大山、立霧溪與姑庫子、巴托蘭的探險,秘密調查進軍路線。
1914年5月(民國3年/大正3年),南投郡部隊自博阿倫(廬山)向奇萊主山南峰開鑿道路,同
時架設通訊網,能高越嶺道西段的前身便在此軍事行動中產生了。6月,討伐軍分東西兩
路,西部陸軍分別由能高山進入木瓜溪及合歡山進入立霧溪,東部警察部隊分溯木瓜溪及
立霧溪而上,進行東西夾擊。
<修築>
1917年(民國6年/大正6年),為了加強對東賽德克人加以管控,部落從深山地區移往淺山
,並於9月至隔年1月間,修築開通能高越嶺道東段的警備道。
<舊道>
能高越嶺道東段與現今越嶺道的路線有所不同。
舊道稱為「初音奇萊橫段道路」,也就是從當時的霧社分室,經能高(現今天池山莊),往
北翻越奇萊裡山後,循東稜接到今日的天長橋附近,再從天長斷崖行至初音(現今干城的
舊稱)。
(在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的西寧寺仍保有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及殉職者之碑。)
東段舊道所經路線海拔過高,冬季積雪難行,因此使用7年後,於1925年(民國14年/大正
14年)台灣總督府重新興築越嶺道全線。於能高駐在所循山腰往南至能高埡口,再東下檜
林至天長斷崖。
<駐在所>
舊道上的三個駐在所不再使用,其為:
聯帶山(今奇萊裡山東稜山頭)、森中(聯帶山駐在所東稜下方)、朝日(森中駐在所東側)。
(資料來源:鳥教官的天空-奇萊南峰地基之謎)
東段上的駐在所因而改為:
東能高(檜林)、奇萊(奇萊壩)、坂邊(磐石)、桐里、瀧見(龍澗)、烏帽、銅門、初音(干
城)。
西段上設置的駐在所有:
霧社、ホーゴー(荷歌)、櫻(春陽)、博阿倫(後改名富士)、トンバラ(屯原)、尾上、能高
。
另有能高越嶺支線,也就是現在的合作產業道路,設有タウツア(平靜)、トロック(靜觀)
駐在所。
1930年(民國19年/昭和5年)霧社事件後,重建被賽德克族燒毀,並增設富士見、松原駐在
所,以加強控制。
在台灣博物館的「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駐在所建築之初步研究」中整理出能高越嶺上的駐在
所狀況,卻未列出富士見駐在所,增列了榕樹溪駐在所。另外令我不解的是,大多資料提
及霧社事件後尚未被燒毀的駐在所,除了霧社分室外,就是馬海僕駐在所。然而翻開日治
時期五萬分一地形圖(昭和四年製圖),也未標示馬海僕駐在所,就名稱判斷其地理位置也
應該不會 在越嶺道上,究竟位於何處?不得而知。
與清代越嶺道最大不的同點在於,日軍為了要使重砲機具、人員物資能通行,日軍修築之
越嶺道皆精密測量,採腰繞、緩坡、吊橋或迂迴繞行。因此除了幾處危險的大崩壁外,能
高越嶺西段享有康莊大道之稱~
回到眼前,5.6K崩壁比起去年又更加崎嶇了。
去年還在進行的崩壁養護工程,一個春夏秋冬、幾場大雨、幾個颱風,就把心血沖的一乾
二淨,還多了條從急衝而下的溪流,像是在找尋宣洩爆發的出口。
有句話說:「最美麗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反之不一定得證。
在這段危險的崩壁,小心翼翼的快速通過,留心腳下頭頂,無心細賞遠景。然而,在路徑
下方的鬆軟斜面上,台灣百合那純白潔淨的身影,在一片黑灰色的世界中,孤傲的促立著
。
當見到六號吊橋及能高三疊瀑布,也快到了越嶺道的中繼點。
行程美景不斷,山巒晴翠、古道悠深、松林鬱蒼、飛瀑傾澗、吊橋孤懸,淡淡薄霧增添幾
許意境。從屯原到天池13K的路程,很長嗎?一點也不!心,早已在這幅水墨畫中飛馳,
忘了肩上的重,忘了腳下的沈。
然而,不同的時空背景、解讀出不同的意境。賽德克族翻山越嶺,在荒山密林中,為了生
存探索著未知的新天地。日本陸軍在大戰將至,在這條古道上拖運火砲兵器,面對生死存
亡、戰死異鄉的未知恐懼。日本軍警離鄉背井駐守在這條古道上,望著貌似家鄉富士山的
山巒,取名富士見,藉以寄託思鄉情懷。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不滿日人的侵犯及壓迫,憤怒
的燒毀古道上所有駐在所。但終究煙消雲散,一切消逝,留下的只有記憶。
你呢?每次走過此後,留在你心中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除了崩壁的台灣百合外,另外一個驚喜居然是法國菊!原以為只有在不可期的未來,在八
通關越嶺道的關高工作站及八通關草原才有機會目睹。但這機會也已破滅,法國菊被視為
外來種,遭到玉管處剷除。但卻萬萬沒想到居然在天池山莊能看的到!
去年沒發現,是來時花季未到,錯過了。是風將種子帶了過來嗎,亦者又是某個思念的愛
情故事呢。但是為什麼會長在廁所旁邊呢,又為什麼在牽引機旁呢,是要表達鐵漢漂泊又
柔情的一面嗎。但這都無所謂,只想知道今年天池山莊改建後,是否會將其保留?
山莊外一頂頂的帳棚,說明了今晚無比熱鬧。別隊行程不是奇萊南華,就是清裝單攻能高
主峰,看來半夜只有被奇萊南華眾隊打擾的份了~
希望夠好運,睡熟一點,可以一覺到天亮~
2010.07.10-11
--
All Comments
By Jake
at 2010-10-29T19:39
at 2010-10-29T19:39
By Elma
at 2010-11-01T05:04
at 2010-11-01T05:04
By Tom
at 2010-11-04T02:58
at 2010-11-04T02:58
By Harry
at 2010-11-04T23:29
at 2010-11-04T23:29
By Candice
at 2010-11-07T19:35
at 2010-11-07T19:35
By Odelette
at 2010-11-12T05:56
at 2010-11-12T05:56
By Ophelia
at 2010-11-12T21:59
at 2010-11-12T21:59
Related Posts
今天出發環島
By Rachel
at 2010-10-26T00:09
at 2010-10-26T00:09
國內四天三夜旅遊適合二人世界高雄出發
By Zanna
at 2010-10-26T00:00
at 2010-10-26T00:00
想去台中玩2天一夜.請旅遊達人幫忙規劃一下
By Lauren
at 2010-10-26T00:00
at 2010-10-26T00:00
禮拜6大概11點到台中火車站
要租機車再吃午餐.逢甲夜市附近的住宿
請旅遊達人幫忙規劃一下.萬分� ...
詢問從蘇澳新站開車到花蓮的路程。不走蘇花。20點奉上
By Audriana
at 2010-10-25T00:00
at 2010-10-25T00:00
澎湖二日自由行
By Victoria
at 2010-10-25T00:00
at 2010-10-25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