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選夕陽名所—豊公園・長浜城 - 櫻花
By Anthony
at 2012-07-19T00:53
at 2012-07-19T00:53
Table of Contents
相簿:http://album.blog.yam.com/atgaryoh&folder=9470219
好讀有圖網頁版:http://y-arc.blogspot.jp/2012/07/blog-post.html
在回長浜站的路上發現附近的商店街有佐吉的人物立牌,
因為車站跟石田町的都是元服後的三成的立牌,
靠近想要拍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旁邊就是戰國大河劇博覽會的會場,所以就順便跑進去了。
雖然我到現在還是不懂為什麼拍紀念照用的人物立牌洞開在嘴巴,
有看到修學旅行的學生跑去拍照,
這樣看起來不就像是被三成或是佐吉吃掉一樣嗎?( ̄□ ̄;)!!
戰国時代的長浜是近江国的一部份,近江国除了發生過許多影響歷史的重大戰事之外,
也是很多武將的出身或者出世之地。
除了因為去年大河劇「江~公主們的戰國」而有名起來的浅井長政居城小谷城之外,
還有我上一篇有提到的石田三成、以及織田信長的安土城等等都是在近江国。
而這個博覽會應該也是因為這樣所以選在長浜展吧。
這個展覽主要是近十年跟戰國有關的大河劇中實際使用的服裝跟鎧甲,
以及從以前到現在所有以戰國武將為題材的大河劇的劇照跟簡介。
短片放映室也有放映各部大河劇跟合戰有關的片段。
回到租車處還了電動腳踏車後步行到長浜城,
才發現這裡不但日本是賞櫻百大名所之一,也是百選夕陽名所之一。
雖然已經四月了,但伊吹山頂還覆蓋著一層雪,櫻花也連花苞都只有一點點。
所以我決定先去長浜城歷史博物館—也就是長浜城的復原天守閣。
目前的天守閣是在昭和年間參考犬山城跟伏見城所建造的,
所以並非照著歷史資料完整復原的城廓。據說重建當時就是為了要開設歷史博物館。
長浜在小谷城之戰前被稱作今浜,本來是淺井長政的領地,
小谷城之戰後小谷城被廢城,同時今浜被賜給在此戰有功的羽柴秀吉(豐臣秀吉),
今浜也被秀吉改為「長浜」,並開始建造長浜城。
據說建築初期大部份是直接使用小谷城
以及琵琶湖上最大的島「竹生島」的木材作為建材,
長浜城下町也是完全依照小谷城下町的規劃重建甚至是直接轉移過來。
另外長浜城雖然不算是水城,但建造時就有刻意讓一部份的石垣連接琵琶湖畔,
並做了能讓船進出的水門。
雖然在關原之戰西軍敗戰後,
跟附近的佐和山城等同樣被廢城的城廓一樣被拆解成為了彥根城的建材,
但據說彥根城的天秤櫓是完全照著當時長浜城時的樣貌組合回去的。
而長浜城也是秀吉跟三成相遇後三成第一個正式進入的城,
長浜歷史博物館內的販售部也有不少關於三成的周邊產品。
長浜城天守閣也有以長浜城作為中心的附近城廓距離地圖,另外雖然有點遠,
不過其實從長浜城天守閣可以看見三成最後的居城佐和山
(雖然他大部份住在伏見城)跟彥根城。
可惜因為長浜城歷史博物館營業時間的關係無法在天守閣上待到太陽下山,
再加上整天都還沒吃到東西,所以我決定先去買點吃的等太陽下山。
回到城內才發現公園裡竟然有養猴子,而且扣掉野貓公園裡沒有其他的動物...
不知道是不是在影射秀吉呢。
太陽下山以後本來打算再逛一下長浜再回家,
沒想到才六點多除了飲食店之外已經全部都關門了。
但也在這時讓我發現到長浜市區的水溝蓋的設計—長浜是豐臣秀吉的出世之地,
身為日本地方特色的水溝蓋上也有著秀吉馬印葫蘆紋。
因為過去曾參與過某部跟豐臣家有關的電影拍攝,
兩個多月的攝影期間每天都會看到非常大量的葫蘆紋,
甚至還得到了美術組不小心做太多葫蘆紋的貼紙,
在那之後就一直對豐臣家有特別的情感,
豐臣秀吉的葫蘆紋其實對我來說也可以算是有特別的意義在吧。
--
Tags:
櫻花
All Comments
By Faithe
at 2012-07-23T18:11
at 2012-07-23T18:11
By Christine
at 2012-07-25T04:34
at 2012-07-25T04:34
By Edwina
at 2012-07-25T19:53
at 2012-07-25T19:53
Related Posts
京都賞櫻-銀閣寺,冷清清哲學之道,蹴上鐵道
By Daph Bay
at 2012-07-17T22:09
at 2012-07-17T22:09
漫步 伏見稻荷大社(下)
By Queena
at 2012-07-14T17:31
at 2012-07-14T17:31
池袋 松屋平價牛肉飯
By Rebecca
at 2012-07-13T16:08
at 2012-07-13T16:08
京都 新京極 適合送女生的京Bear
By Agnes
at 2012-07-12T13:11
at 2012-07-12T13:11
京都 醍醐寺 靈寶館
By Edward Lewis
at 2012-07-12T00:03
at 2012-07-12T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