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北邊森林:聖城尋貝多芬故居 - 歐洲旅遊
By Caroline
at 2012-05-23T18:55
at 2012-05-23T18:55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9891526
那是一個晴朗不過的星期五,尋常工作天的最後一天。對我而言,已經不知年月,旅
行時總容易忘記日子。今夕是何夕,誰在乎呢?
維也納北邊有個村莊稱做「聖城村」(Heiligenstadt),行政區屬於維也納邦德布
靈區(Döbling),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北郊,是維也納森林的北端。維也納森林(
Wienerwald)是北石灰岩阿爾卑斯山向東北角延伸的高地森林,北至李歐波茲山(
Leopoldsberg),南達巴登(Baden bei Wien),面積遼闊,45公里長、20-30公里寬,
是維也納人假日遊憩的去處。
一般來說,暢遊維也納森林的路線分成兩種:北森林路線及南森林路線。北森林路線
的圍繞在卡倫山(Kahlenberg)周圍,可在滿山葡萄園的小徑健行,並一訪名作曲家貝多
芬的遺書之家。南森林路線則為溫泉區之旅,著名城鎮有巴登(Baden bei Wien)、默德
林(Mödling)及古珀德斯基爾遜(Gumpoldskirchen),其他村莊如以同名電影《魂斷
梅耶林》(Mayerling)的歷史悲劇發生地梅耶林(Mayerling)、有著古老優美修道院的
聖十字村(Heiligenkreuz)亦值得一訪。
維也納森林的面積之廣,使得維也納同時具有文化和自然兩大優勢,也莫怪乎維也納
一直都是歐洲最適合居住的首都之一。想想看,如果受夠了大都市繁忙的步調,只消搭上
電車,不到幾分鐘,蓊鬱的森林便躍於眼前,這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維也納森林
一直都是維也納居民的後花園。
從市區搭乘38A路公車來到卡倫山站(Kahlenberg)途中,公車行駛在風景如畫的高路
(Höhenstraße)上,可以選擇在離聖城村較近的卡倫山站下車,也可以繼續往前到另
一個瞭望點李歐波茲山站(Leopoldsberg)下車,兩站距離並不遠,步行約30分鐘。
但無論是卡倫山還是李歐波茲山,都是絕佳的瞭望點。這兩座鄰近的山,也共享著同
一段歷史。石器時代時,李歐波茲山就開始有人類活動,幾世紀以來,南面山坡因為沒有
樹林覆蓋,因此被開闢成葡萄園和牧場,也因此被稱為「禿頭山」(Kahlenberg,禿在德
文為「kahl」),但後來哈布斯王朝的李歐波德一世(Leopold I)在1693年將此改名為
「李歐波茲山」(Leopoldsberg,意指「李歐波德的山」),並在此建立李歐波茲教堂(
Leopoldskirche)。
至於卡倫山直到十八世紀才有人居住,這座山因為常有許多野豬在橡樹林間出沒,因
此被稱為野豬山(Sauberg),1628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李歐波德一世的祖父
)自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Stift Klosterneuburg)手上收購,並將它更名為「約瑟夫山
」(Josephsberg),而後李歐波德一世在1693年因為被開發成葡萄園而形成光禿禿的山
坡,又將它更名為「卡倫山」。所以這兩座山現在還是有人搞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卡倫
山」,同一個名字換來換去,讓人摸不著頭緒。
兩座山都具有極好的展望,也因此成為軍事要地。1683年7月14日,鄂圖曼帝國的軍
隊開始圍困維也納,史稱維也納之戰(又稱維也納二次圍城),在德語則稱為「卡倫山之
役」(Schlacht am Kahlenberg),就是因為圍城兩個月後,神聖聯盟的主師波蘭國王約
翰三世(John III)率領三萬名波蘭軍隊救援,在當時的卡倫山(現在的李歐波茲山)展
開對土耳曼軍隊的攻擊,並取得勝利。
現在,我們仍可以登上標高484公尺的卡倫山和425公尺的李歐波茲山,享受俯瞰多瑙
河(Danube)流域的美景。
搭公車抵達時,公車停靠在一座廣大的停車場旁,一旁有地圖指示附近的健行路線,
健行之前,不妨到停車場的另一端看看,聖約瑟夫教堂(St. Josefskirche am
Kahlenberg)矗立在廣場上成為地標,除此之外還有餐廳及私立維也納MODUL大學(
Modul University Vienna)。
循著健行步道走,進入了生意盎然的森林,許多樹上被塗上不同顏色的油漆藉以指引
路線,既能指引方向又不傷樹身,比起一些臺灣山友在樹身綁上不易被生物分解的布條好
上許多。健行時可以見到許多橡樹,如果腳步放輕,幸運的話還可以見到野生動物呢!葉
子遮住了陽光,微風吹來,暑意全消。
沿途路跡雖然清楚,但沒有地圖還是難以分辨方向,但只要往下坡路走就可以走出森
林。出了森林後放眼望去盡是葡萄園,這裡果然是葡萄酒之鄉,當地人利用葡萄釀成醇酒
,並開設酒莊販售,酒莊裡除了可以品酒,還可以一嘗當地佳餚,因此附近的村莊葛林欽
(Grinzing)開了許多新釀酒館,在科本茲街(Cobenzlgasse)上就有好幾家值得推薦的
酒館。
沿著卡倫山大道(Kahlenberger Straße)下坡抵達聖城村後,便是一段音樂之旅。
這裡,是樂聖貝多芬於1802年10月寫下遺書的地方,也是激發他譜出《田園奏鳴曲》等世
界名曲的地方。
聖城村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村莊。因著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
此居定而聲名大噪。1802年,想要藉由溫泉來治療耳疾的貝多芬來到了聖城村,卻因為逐
漸失去聽覺而寫下了著名的《聖城遺書》(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1802年10月6
日),雖然這封遺書他從未寄出,但信中他提及他對生活的沮喪,甚至是對他父親約翰的
不諒解,縱然如此,貝多芬仍在之後完成了許多作品,只因一股對於自然的熱愛。
是的,貝多芬常一個人沿著修萊巴巴哈溪(Schreiberbach,又稱為「核桃溪」)散
步,享受田園之樂,也因為這樣的體驗,激發他在1806年時開始創作了第六號交響曲《田
園》(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第二樂章「小溪畔風光」(Szene am
Bach)寫的就是修茭巴巴哈溪旁的景觀。修萊巴巴哈溪旁的道路也因此被命名為「貝多芬
的散步道」(Beethovengang),起於英雄巷(Eroicagaße),終於卡倫山大道(
Kahlenberger Straße),長約300公尺,是一條林蔭夾道的小徑。
雖然十九世紀下半葉後,聖城的溫泉泉源已乾枯,但當時貝多芬居住的地點成了許多
樂迷必訪景點。現今貝多芬寫下遺書的公寓(Beethoven-Wohnung Heiligenstadt)以「
貝多芬紀念館」(Beethoven Gedenkstätte)之名對外開放,展示遺書、肖像和其他遺
物。
而貝多芬於1808年和作家法蘭茲‧葛里帕查(Franz Grillparzer)及母親居住的夏
屋(Beethoven Sommerwohnung)位於葛林欽街64號(Grinzinger Straße 64),目前以
古蹟的形式「貝多芬及葛里帕查之家」(Beethoven-Grillparzer Haus)保存。貝多就是
在這裡完成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並在同年於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
)首演。
位於市中心的普法爾廣場(Pfarrplatz)旁有一間著名的新釀酒莊「梅耶爾」(
Mayer am Pfarrplatz),酒館一旁則是聖雅各教堂(St. Jakobskirche)。梅耶爾家族
自1683年開始在葛林欽村與聖城村定居,並用自有農場生產出來的葡萄釀酒,而這間酒莊
也因著貝多芬而聲名大噪。貝多芬於1817年的5月到10月跟屋主租了一個小房間作為夏屋
,並在此開始創作他最著名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Choral")。
自普法爾廣場北側,就是鼎鼎有名的英雄巷(Eroicagaße),這條路的原來的名字
已無人知曉,其名因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而得名。沿著英雄巷向北走,遇到卡倫山大道後右轉,卡倫山大道26號的房子
二樓正是貝多芬於1817年住過的夏屋(Kahlenberger Straße 26)。
貝多芬因為經濟拮拘而不得不常常搬家,為了治療耳疾,也常常在聖城和巴登……等
這些溫泉地療養,也因此在維也納近郊,許多貝多芬住過的房子都被列入古蹟,有興趣的
可以參考貝多芬住宅列表及貝多芬住址清單。光是一座小小的聖城村就有四處被列入古蹟
,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裡,除了可以一尋貝多芬的故居,旅途末了時還可以在新釀酒莊品嘗
美食美酒,那真是一件身、心、靈都飽足的事啊!
貝多芬於聖城的住所地址:
1802年遺書之家:Probusgasse 6, 1190 Wien。
1808年夏屋:Grinzinger Straße 64, 1190 Wien。
1817年梅耶爾之屋:Pfarrplatz 2, 1190 Wien。
1817年夏屋:Kahlenberger Straße 26, 1190 Wien。
--
那是一個晴朗不過的星期五,尋常工作天的最後一天。對我而言,已經不知年月,旅
行時總容易忘記日子。今夕是何夕,誰在乎呢?
維也納北邊有個村莊稱做「聖城村」(Heiligenstadt),行政區屬於維也納邦德布
靈區(Döbling),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北郊,是維也納森林的北端。維也納森林(
Wienerwald)是北石灰岩阿爾卑斯山向東北角延伸的高地森林,北至李歐波茲山(
Leopoldsberg),南達巴登(Baden bei Wien),面積遼闊,45公里長、20-30公里寬,
是維也納人假日遊憩的去處。
一般來說,暢遊維也納森林的路線分成兩種:北森林路線及南森林路線。北森林路線
的圍繞在卡倫山(Kahlenberg)周圍,可在滿山葡萄園的小徑健行,並一訪名作曲家貝多
芬的遺書之家。南森林路線則為溫泉區之旅,著名城鎮有巴登(Baden bei Wien)、默德
林(Mödling)及古珀德斯基爾遜(Gumpoldskirchen),其他村莊如以同名電影《魂斷
梅耶林》(Mayerling)的歷史悲劇發生地梅耶林(Mayerling)、有著古老優美修道院的
聖十字村(Heiligenkreuz)亦值得一訪。
維也納森林的面積之廣,使得維也納同時具有文化和自然兩大優勢,也莫怪乎維也納
一直都是歐洲最適合居住的首都之一。想想看,如果受夠了大都市繁忙的步調,只消搭上
電車,不到幾分鐘,蓊鬱的森林便躍於眼前,這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維也納森林
一直都是維也納居民的後花園。
從市區搭乘38A路公車來到卡倫山站(Kahlenberg)途中,公車行駛在風景如畫的高路
(Höhenstraße)上,可以選擇在離聖城村較近的卡倫山站下車,也可以繼續往前到另
一個瞭望點李歐波茲山站(Leopoldsberg)下車,兩站距離並不遠,步行約30分鐘。
但無論是卡倫山還是李歐波茲山,都是絕佳的瞭望點。這兩座鄰近的山,也共享著同
一段歷史。石器時代時,李歐波茲山就開始有人類活動,幾世紀以來,南面山坡因為沒有
樹林覆蓋,因此被開闢成葡萄園和牧場,也因此被稱為「禿頭山」(Kahlenberg,禿在德
文為「kahl」),但後來哈布斯王朝的李歐波德一世(Leopold I)在1693年將此改名為
「李歐波茲山」(Leopoldsberg,意指「李歐波德的山」),並在此建立李歐波茲教堂(
Leopoldskirche)。
至於卡倫山直到十八世紀才有人居住,這座山因為常有許多野豬在橡樹林間出沒,因
此被稱為野豬山(Sauberg),1628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李歐波德一世的祖父
)自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Stift Klosterneuburg)手上收購,並將它更名為「約瑟夫山
」(Josephsberg),而後李歐波德一世在1693年因為被開發成葡萄園而形成光禿禿的山
坡,又將它更名為「卡倫山」。所以這兩座山現在還是有人搞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卡倫
山」,同一個名字換來換去,讓人摸不著頭緒。
兩座山都具有極好的展望,也因此成為軍事要地。1683年7月14日,鄂圖曼帝國的軍
隊開始圍困維也納,史稱維也納之戰(又稱維也納二次圍城),在德語則稱為「卡倫山之
役」(Schlacht am Kahlenberg),就是因為圍城兩個月後,神聖聯盟的主師波蘭國王約
翰三世(John III)率領三萬名波蘭軍隊救援,在當時的卡倫山(現在的李歐波茲山)展
開對土耳曼軍隊的攻擊,並取得勝利。
現在,我們仍可以登上標高484公尺的卡倫山和425公尺的李歐波茲山,享受俯瞰多瑙
河(Danube)流域的美景。
搭公車抵達時,公車停靠在一座廣大的停車場旁,一旁有地圖指示附近的健行路線,
健行之前,不妨到停車場的另一端看看,聖約瑟夫教堂(St. Josefskirche am
Kahlenberg)矗立在廣場上成為地標,除此之外還有餐廳及私立維也納MODUL大學(
Modul University Vienna)。
循著健行步道走,進入了生意盎然的森林,許多樹上被塗上不同顏色的油漆藉以指引
路線,既能指引方向又不傷樹身,比起一些臺灣山友在樹身綁上不易被生物分解的布條好
上許多。健行時可以見到許多橡樹,如果腳步放輕,幸運的話還可以見到野生動物呢!葉
子遮住了陽光,微風吹來,暑意全消。
沿途路跡雖然清楚,但沒有地圖還是難以分辨方向,但只要往下坡路走就可以走出森
林。出了森林後放眼望去盡是葡萄園,這裡果然是葡萄酒之鄉,當地人利用葡萄釀成醇酒
,並開設酒莊販售,酒莊裡除了可以品酒,還可以一嘗當地佳餚,因此附近的村莊葛林欽
(Grinzing)開了許多新釀酒館,在科本茲街(Cobenzlgasse)上就有好幾家值得推薦的
酒館。
沿著卡倫山大道(Kahlenberger Straße)下坡抵達聖城村後,便是一段音樂之旅。
這裡,是樂聖貝多芬於1802年10月寫下遺書的地方,也是激發他譜出《田園奏鳴曲》等世
界名曲的地方。
聖城村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村莊。因著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
此居定而聲名大噪。1802年,想要藉由溫泉來治療耳疾的貝多芬來到了聖城村,卻因為逐
漸失去聽覺而寫下了著名的《聖城遺書》(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1802年10月6
日),雖然這封遺書他從未寄出,但信中他提及他對生活的沮喪,甚至是對他父親約翰的
不諒解,縱然如此,貝多芬仍在之後完成了許多作品,只因一股對於自然的熱愛。
是的,貝多芬常一個人沿著修萊巴巴哈溪(Schreiberbach,又稱為「核桃溪」)散
步,享受田園之樂,也因為這樣的體驗,激發他在1806年時開始創作了第六號交響曲《田
園》(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第二樂章「小溪畔風光」(Szene am
Bach)寫的就是修茭巴巴哈溪旁的景觀。修萊巴巴哈溪旁的道路也因此被命名為「貝多芬
的散步道」(Beethovengang),起於英雄巷(Eroicagaße),終於卡倫山大道(
Kahlenberger Straße),長約300公尺,是一條林蔭夾道的小徑。
雖然十九世紀下半葉後,聖城的溫泉泉源已乾枯,但當時貝多芬居住的地點成了許多
樂迷必訪景點。現今貝多芬寫下遺書的公寓(Beethoven-Wohnung Heiligenstadt)以「
貝多芬紀念館」(Beethoven Gedenkstätte)之名對外開放,展示遺書、肖像和其他遺
物。
而貝多芬於1808年和作家法蘭茲‧葛里帕查(Franz Grillparzer)及母親居住的夏
屋(Beethoven Sommerwohnung)位於葛林欽街64號(Grinzinger Straße 64),目前以
古蹟的形式「貝多芬及葛里帕查之家」(Beethoven-Grillparzer Haus)保存。貝多就是
在這裡完成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並在同年於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
)首演。
位於市中心的普法爾廣場(Pfarrplatz)旁有一間著名的新釀酒莊「梅耶爾」(
Mayer am Pfarrplatz),酒館一旁則是聖雅各教堂(St. Jakobskirche)。梅耶爾家族
自1683年開始在葛林欽村與聖城村定居,並用自有農場生產出來的葡萄釀酒,而這間酒莊
也因著貝多芬而聲名大噪。貝多芬於1817年的5月到10月跟屋主租了一個小房間作為夏屋
,並在此開始創作他最著名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Choral")。
自普法爾廣場北側,就是鼎鼎有名的英雄巷(Eroicagaße),這條路的原來的名字
已無人知曉,其名因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而得名。沿著英雄巷向北走,遇到卡倫山大道後右轉,卡倫山大道26號的房子
二樓正是貝多芬於1817年住過的夏屋(Kahlenberger Straße 26)。
貝多芬因為經濟拮拘而不得不常常搬家,為了治療耳疾,也常常在聖城和巴登……等
這些溫泉地療養,也因此在維也納近郊,許多貝多芬住過的房子都被列入古蹟,有興趣的
可以參考貝多芬住宅列表及貝多芬住址清單。光是一座小小的聖城村就有四處被列入古蹟
,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裡,除了可以一尋貝多芬的故居,旅途末了時還可以在新釀酒莊品嘗
美食美酒,那真是一件身、心、靈都飽足的事啊!
貝多芬於聖城的住所地址:
1802年遺書之家:Probusgasse 6, 1190 Wien。
1808年夏屋:Grinzinger Straße 64, 1190 Wien。
1817年梅耶爾之屋:Pfarrplatz 2, 1190 Wien。
1817年夏屋:Kahlenberger Straße 26, 1190 Wien。
--
Tags:
歐洲旅遊
All Comments
By Michael
at 2012-05-27T14:13
at 2012-05-27T14:13
By Elvira
at 2012-05-30T07:05
at 2012-05-30T07:05
By Bennie
at 2012-06-03T04:11
at 2012-06-03T04:11
By Ina
at 2012-06-05T17:37
at 2012-06-05T17:37
By Noah
at 2012-06-08T04:50
at 2012-06-08T04:50
Related Posts
5/27.28國王湖、新天鵝堡 share拜仁票
By Regina
at 2012-05-23T18:10
at 2012-05-23T18:10
便宜的 Holiday Inn. Crowen Plaza 住宿
By Edwina
at 2012-05-23T16:20
at 2012-05-23T16:20
6/2-6/11奧捷行程路線規劃
By Hedy
at 2012-05-23T11:52
at 2012-05-23T11:52
土耳其之旅的心理建設
By Daniel
at 2012-05-23T10:37
at 2012-05-23T10:37
萊茵河一日遊
By Lucy
at 2012-05-22T23:40
at 2012-05-22T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