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筒老舖.開化堂與Kaikado Cafe - 京都
By Megan
at 2017-04-19T22:28
at 2017-04-19T22:28
Table of Contents
=====
完整圖文請見部落格:
▌京都美食茶飲見學筆記 ▌百年歲月時尚工藝.茶筒老舖.開化堂與Kaikado Cafe
http://bistro-j-photography.blogspot.tw/2017/04/kaikado-cafe.html
若喜歡我的照片及文字,不嫌棄請追蹤粉絲專頁: Bistro-J Photography
https://www.facebook.com/bistro.j.photography/
▌Kyoto 2017 ▌京都美食茶飲見學筆記.十二話之序與目錄
https://goo.gl/48oDrO
(目錄連結緩慢更新中)
=====
帶著「吉泉」對於京懷石的美妙詮釋,
離開悠然沉靜的「下鴨神社」,
回到了熱鬧非凡的祇園四条,
在午后仍然人聲鼎沸的「錦市場」添購了些廚房必備的醬料及小物,
離晚餐還有些許時間,
剛好趁這個空檔,
走訪期待已久的「開化堂老舖」。
老舖開業於明治八年(西元1875年),
迄今已近1.5個世紀,
產品十分單一,
就是以「錻力」(鍍錫的鐵皮)、
也就是俗稱「馬口鐵」的金屬材料製成的茶筒。
明治維新前,「茶筒」都是以厚重的鐵器製成,
貴族們則時興使用昂貴的瓷器,
直到明治維新時,由英國引進「錻力」這樣輕薄的金屬,
而開化堂再以獨特工藝手法製程茶筒,
當時頗得茶道愛好者青睞,
許多茶商也紛紛與開化堂合作,
製作屬於自家的茶筒。
這一百多年以來,開化堂已傳承了六代,
每一代都有些創新及改良,
不變的是那一百三時多道工序,
複雜而扎實的製作工法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
現任繼承者是第六代的茶筒職人「八木隆裕」,
不僅傳承這代代相傳的技藝,
也將這氣密式技術應用到其他食材的保存,
咖啡豆、義大利麵、各式香料,
及其他現在大家慣以「樂扣」收納的食材,
都可以用茶筒保存。
不同的是,
歲月可為茶筒添加顏色,
隨時間增加,以不同的歷史樣貌展現,
代代相傳,亦是記憶的傳承。
開化堂的茶筒特別不同之處,
在於對準筒邊線條處,輕輕闔上筒蓋即自然滑落,
與筒身剛剛好完全密合後,達到氣密的效果;
這樣的設計,
端賴職人們聆聽一聲聲敲打金屬的聲音,
及一次次製作的經驗累積,
才得以如此完美無暇。
位於「河原町」巷弄間的開化堂老舖,
可說是賦予老舖新面貌的最佳展示,
而幾條街外、去年剛剛開幕的「開化堂Cafe」亦是如此。
走入開化堂老舖,
有親切的職人細心解說,
陳列的商品們更是最佳解說員,
而我們則被那以歲月上色的古樸茶筒吸引,
入手了一對松竹梅圖騰、紅銅與黃銅的茶筒,
日日陪伴我們的日常飲茶生活,
期待數載甚或數十載之後,
茶筒x歲月x記憶,
也可以呈現那美麗的顏色。
開化堂本舖有提供「茶勺」刻字的服務,
英文中文都可以,
在職人的巧手之下,
一劃劃刻上你我的名字,
雙手敲打的溫度,
賦予了茶筒獨特的生命。
領了茶筒,散步前往數條街外的「開化堂Cafe」,
水泥砌成的建築其實原是是「京都市電」的車庫,
建於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
裡面不僅陳列開化堂的各式茶筒產品,
異業結合,使用的是以手沖咖啡豆著名的「中川ワニ珈琲」;
點了兩杯手沖的咖啡歐蕾,
咖啡香醇,炙熱的溫度恰恰中和了冷冽的空氣,
暖手也暖胃、很是舒服。
實在很敬佩京都這些老舖的繼承者與職人們,
在歷史的變遷中,努力保存一項項美麗的技藝,
並隨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技藝創新、亦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雖然辛苦,也許隨著時代變遷,已有了更實際的解決方案,
但這些隨著歲月累積的智慧,
得以讓生活更加豐富,
與樂扣與密封袋相比,
以茶筒取茶,確實有溫度許多。
看著最近迪化老街逐漸蓬勃發展,
台灣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心力,
傳承技藝並賦與創新的生命,
我是相當樂見,藉此得以讓城市裡的生活更加有意思。
--
完整圖文請見部落格:
▌京都美食茶飲見學筆記 ▌百年歲月時尚工藝.茶筒老舖.開化堂與Kaikado Cafe
http://bistro-j-photography.blogspot.tw/2017/04/kaikado-cafe.html
若喜歡我的照片及文字,不嫌棄請追蹤粉絲專頁: Bistro-J Photography
https://www.facebook.com/bistro.j.photography/
▌Kyoto 2017 ▌京都美食茶飲見學筆記.十二話之序與目錄
https://goo.gl/48oDrO
(目錄連結緩慢更新中)
=====
帶著「吉泉」對於京懷石的美妙詮釋,
離開悠然沉靜的「下鴨神社」,
回到了熱鬧非凡的祇園四条,
在午后仍然人聲鼎沸的「錦市場」添購了些廚房必備的醬料及小物,
離晚餐還有些許時間,
剛好趁這個空檔,
走訪期待已久的「開化堂老舖」。
老舖開業於明治八年(西元1875年),
迄今已近1.5個世紀,
產品十分單一,
就是以「錻力」(鍍錫的鐵皮)、
也就是俗稱「馬口鐵」的金屬材料製成的茶筒。
明治維新前,「茶筒」都是以厚重的鐵器製成,
貴族們則時興使用昂貴的瓷器,
直到明治維新時,由英國引進「錻力」這樣輕薄的金屬,
而開化堂再以獨特工藝手法製程茶筒,
當時頗得茶道愛好者青睞,
許多茶商也紛紛與開化堂合作,
製作屬於自家的茶筒。
這一百多年以來,開化堂已傳承了六代,
每一代都有些創新及改良,
不變的是那一百三時多道工序,
複雜而扎實的製作工法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
現任繼承者是第六代的茶筒職人「八木隆裕」,
不僅傳承這代代相傳的技藝,
也將這氣密式技術應用到其他食材的保存,
咖啡豆、義大利麵、各式香料,
及其他現在大家慣以「樂扣」收納的食材,
都可以用茶筒保存。
不同的是,
歲月可為茶筒添加顏色,
隨時間增加,以不同的歷史樣貌展現,
代代相傳,亦是記憶的傳承。
開化堂的茶筒特別不同之處,
在於對準筒邊線條處,輕輕闔上筒蓋即自然滑落,
與筒身剛剛好完全密合後,達到氣密的效果;
這樣的設計,
端賴職人們聆聽一聲聲敲打金屬的聲音,
及一次次製作的經驗累積,
才得以如此完美無暇。
位於「河原町」巷弄間的開化堂老舖,
可說是賦予老舖新面貌的最佳展示,
而幾條街外、去年剛剛開幕的「開化堂Cafe」亦是如此。
走入開化堂老舖,
有親切的職人細心解說,
陳列的商品們更是最佳解說員,
而我們則被那以歲月上色的古樸茶筒吸引,
入手了一對松竹梅圖騰、紅銅與黃銅的茶筒,
日日陪伴我們的日常飲茶生活,
期待數載甚或數十載之後,
茶筒x歲月x記憶,
也可以呈現那美麗的顏色。
開化堂本舖有提供「茶勺」刻字的服務,
英文中文都可以,
在職人的巧手之下,
一劃劃刻上你我的名字,
雙手敲打的溫度,
賦予了茶筒獨特的生命。
領了茶筒,散步前往數條街外的「開化堂Cafe」,
水泥砌成的建築其實原是是「京都市電」的車庫,
建於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
裡面不僅陳列開化堂的各式茶筒產品,
異業結合,使用的是以手沖咖啡豆著名的「中川ワニ珈琲」;
點了兩杯手沖的咖啡歐蕾,
咖啡香醇,炙熱的溫度恰恰中和了冷冽的空氣,
暖手也暖胃、很是舒服。
實在很敬佩京都這些老舖的繼承者與職人們,
在歷史的變遷中,努力保存一項項美麗的技藝,
並隨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技藝創新、亦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雖然辛苦,也許隨著時代變遷,已有了更實際的解決方案,
但這些隨著歲月累積的智慧,
得以讓生活更加豐富,
與樂扣與密封袋相比,
以茶筒取茶,確實有溫度許多。
看著最近迪化老街逐漸蓬勃發展,
台灣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心力,
傳承技藝並賦與創新的生命,
我是相當樂見,藉此得以讓城市裡的生活更加有意思。
--
Tags:
京都
All Comments
By Olivia
at 2017-04-22T11:46
at 2017-04-22T11:46
By Vanessa
at 2017-04-23T22:22
at 2017-04-23T22:22
Related Posts
富山高岡古城公園櫻花&富山車站鰤魚壽司
By Anthony
at 2017-04-19T22:22
at 2017-04-19T22:22
2017春關西-京都,狐狸梅花與藝伎
By Hazel
at 2017-04-19T22:00
at 2017-04-19T22:00
關西八天七夜行程請益
By Madame
at 2017-04-19T21:46
at 2017-04-19T21:46
金閣寺旁的好味道 いただき
By Carol
at 2017-04-19T21:19
at 2017-04-19T21:19
關於京都巴士一日券
By Harry
at 2017-04-19T19:42
at 2017-04-19T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