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梵谷美術館,梵谷與(予)我的朋友們 … - 荷蘭
By Yedda
at 2011-09-25T10:44
at 2011-09-25T10:44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hpyuann/10502017
“… and, my plan for my life is to make as many paintings and drawings as I
can, and to do it as well as I can. Then, when my days are over, I hope to be
able to take my leave with love, looking back wistfully, and thinking: Oh,
the paintings that I could still have made! ”
~ Vincent van Gogh, to his brother
Theo, Nov 11, 1883
梵谷一直都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除了他的畫作較為人知曉外,對繪畫的熱情
和晚期為疾病所擾在這樣自我掙扎下所作的畫作都相當吸引人,是一位你會想去了解其一
生的畫家!梵谷的藝術生涯僅十年,但大量創作的他留下了十分豐富的作品,而在阿姆斯
特丹的梵谷美術館收藏了他許多名作,且是依循著他繪畫時期的演變來做展出,順著導覽
方向走去,可以十分貼近梵谷這個畫家的一生!
因為梵谷的生平或繪畫等資訊網路上實在太多了,我無意像教科書一樣地去敘述
我所瀏覽的畫作,我只想回憶並記錄下朝聖完梵谷博物館後,我所得知的那過去我所不知
道的梵谷,和寫給所有這次收到梵谷明信片的朋友們,為什麼是選了那些明信片for you
… 因此標題是下了「梵谷與(予)我的朋友」
(因為館內不能拍照,所以以下圖片皆從網路上copy下來~)
雖然我的一位朋友翰璇曾說看畫聽導覽反而阻礙了用自己的感官去體會一幅畫作
所要傳達的意念,但比起藝術本身帶給我的視覺上或心裡上的化學變化,我可能更想要多
了解梵谷這位畫家本身,所以這時導覽對我來說就像是帶著我看著一幅幅的畫在敘說著梵
谷一生的故事。
導覽從梵谷27歲決定當畫家開始說起…但光是這點就讓人覺得驚訝,27歲似乎是
個離藝術創作很遙遠的年紀,但他在那時才開始學畫,這樣比較之下,現代人似乎缺乏了
改變的勇氣,總是順著一條從小就鋪好的路前進,就像現在已經26歲的我們根本不可能去
想著改變一直以來走的道路,甚至對於身邊一直在跌跌撞撞的朋友還會意正嚴詞地告誡他
們不要再try and error了,會到”正軌”吧,但正軌又是什麼呢?! 怕是少了許多像梵谷
這樣的人吧…
梵谷開始學畫的早期(所謂的”荷蘭時期”,1880-1885),多是描繪寫實的農村
生活,”食薯者”應該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像食薯者這類農村家庭的畫作為數不少,大多場景晦暗,微弱的燈光打在人們的臉上,表
現出的是農事操勞後的痕跡,可以感受到梵谷對於社會悲天憫人的一面!
早期帶著社會寫實又有些悲天憫人的畫風,比起後期較為人所知的那幾幅名畫而
言似乎較缺乏吸引力,就當我要結束這時期的瀏覽時,語音導覽讓我停在這幅畫前:
這是1885年梵谷畫的靜物畫”翻開的聖經、燭台和小說”,而那本小說是左拉的”生命的
喜悅”。這幅畫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其中夾雜著與父親和其所信仰的衝突。梵谷是在牧師
家庭中長大,父親是虔誠的教徒,而當時教會是屬於上流人士的社群,像左拉的小說這種
描寫中下階層的貧困與罪惡是不容於當時社會的,而忽視社會中下階層苦難的教會,讓信
仰上帝的梵谷感到掙扎,因為教會而對信仰的質疑,和與父親的情感糾結雙雙表現在這幅
畫中。讓我有所感的是這幅簡單的靜物畫裡,聖經代表的不單是高高在上的教會,同時也
是梵谷的父親,而與父親情感上的糾結在於父親始終對於他的藝術家生涯有所擔憂,而這
幅畫也是在父親過世後的畫作,所以同時象徵著虔誠的牧師父親和心中的信仰死去…。
在父親過世後,梵谷搬至巴黎,也開始了巴黎時期的創作(1886-1888)。這一時
期的創作大多色彩鮮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是受到當時日本浮世繪影響之下的畫作
:
The Bridge in the Rain,雨中的橋,這幅畫是梵谷臨摹了歌川廣重的”大橋驟雨”,
用筆桿一筆筆地劃下雨的痕跡,有趣的是梵谷還在畫邊模仿了漢字!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
梵谷還有浮世繪系列的畫作,因此覺得特別新鮮!
* 寄了這張明信片給念台灣文學的老婷,因為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多或少夾雜著日本文
化,不知怎麼地有時看到日本文化就會想到這位友人,覺得這位文人看到梵谷臨摹的漢字
和帶有濃濃日本味的浮世繪風格應該是會覺得有趣才是!
1888年梵谷定居在南法的Arles(所謂的”亞耳時期”,1888-1889),明朗的南法
讓梵谷創作了藝術生涯裡最重要的幾幅作品!其中鎮館之寶莫過於這幅聞名的向日葵了:
其實有一系列向日葵的畫作,在Van Gogh Museum這幅是作於1889年,是15朵向日葵之作
,而這幅向日葵是梵谷的習作畫,目的在於練習黃色,所以這15朵向日葵擁有各自的黃,
梵谷在花瓶上簽下了名字,看來是十分滿意這幅畫作!
雖然親眼看到世界名畫向日葵還滿人興奮的,但實際上這一系列的向日葵畫作,我較喜歡
展於Kröller Müller Museum (庫勒慕勒美術館,將在之後篇幅介紹)的這幅向日葵:
Four Sunflowers Gone to Seed,四朵即將變成種子的向日葵。
* 將這張明信片寄給了歐洲行前來南加拜訪我的子婷,和子婷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這個年
紀的大家開始有各自所要掙扎的事物,但就像梵谷所繪的向日葵般,仔細看這些向日葵,
無論是鮮明黃的向日葵,或是即將變成種子、帶些陰鬱感的向日葵,梵谷總是選擇描繪花
朵即將凋零的樣子,因為他覺得花最美的並非是在盛開的時候,而是在即將凋零的時候是
最值得記述的!Struggle and Reborn
其中亞耳時期一定要提到的大概是他與高更的那段孽緣(?!) 當梵谷興高采烈地
搬至亞耳工作室準備好好創作一番時,他同時也邀請了他崇拜的高更來此與他共同作畫。
然而後來梵谷和高更發生爭執,精神崩潰的梵谷發生了有名的割耳事件…到底是怎樣的朋
友間爭吵可以吵到割耳甚至是後來的精神狀況異常?!這點實在令人納悶,這種藝術家的執
著可能是我們凡人無法理解吧…。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高更導致後來梵谷的自殺…這點
讓我討厭高更…
畫向日葵的梵谷~保羅。高更
館藏這幅由高更畫的梵谷畫像見證了兩人曾經的友誼~
梵谷晚期的畫作,我就一併寫入下篇的Kröller Müller Museum (庫勒慕勒美術館),這
兩座美術館的館藏畫作足以囊括最精采的梵谷的一生…
INFO:
* Van Gogh Museum開放時間為10:00am~6:00pm,星期五開至10:00pm。成人票價€14,可
使用Holland Pass的鬱金香卷。語音導覽€5,有中文導覽。
--
~快樂心,自在行~
http://www.wretch.cc/blog/hpyuann
--
“… and, my plan for my life is to make as many paintings and drawings as I
can, and to do it as well as I can. Then, when my days are over, I hope to be
able to take my leave with love, looking back wistfully, and thinking: Oh,
the paintings that I could still have made! ”
~ Vincent van Gogh, to his brother
Theo, Nov 11, 1883
梵谷一直都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除了他的畫作較為人知曉外,對繪畫的熱情
和晚期為疾病所擾在這樣自我掙扎下所作的畫作都相當吸引人,是一位你會想去了解其一
生的畫家!梵谷的藝術生涯僅十年,但大量創作的他留下了十分豐富的作品,而在阿姆斯
特丹的梵谷美術館收藏了他許多名作,且是依循著他繪畫時期的演變來做展出,順著導覽
方向走去,可以十分貼近梵谷這個畫家的一生!
因為梵谷的生平或繪畫等資訊網路上實在太多了,我無意像教科書一樣地去敘述
我所瀏覽的畫作,我只想回憶並記錄下朝聖完梵谷博物館後,我所得知的那過去我所不知
道的梵谷,和寫給所有這次收到梵谷明信片的朋友們,為什麼是選了那些明信片for you
… 因此標題是下了「梵谷與(予)我的朋友」
(因為館內不能拍照,所以以下圖片皆從網路上copy下來~)
雖然我的一位朋友翰璇曾說看畫聽導覽反而阻礙了用自己的感官去體會一幅畫作
所要傳達的意念,但比起藝術本身帶給我的視覺上或心裡上的化學變化,我可能更想要多
了解梵谷這位畫家本身,所以這時導覽對我來說就像是帶著我看著一幅幅的畫在敘說著梵
谷一生的故事。
導覽從梵谷27歲決定當畫家開始說起…但光是這點就讓人覺得驚訝,27歲似乎是
個離藝術創作很遙遠的年紀,但他在那時才開始學畫,這樣比較之下,現代人似乎缺乏了
改變的勇氣,總是順著一條從小就鋪好的路前進,就像現在已經26歲的我們根本不可能去
想著改變一直以來走的道路,甚至對於身邊一直在跌跌撞撞的朋友還會意正嚴詞地告誡他
們不要再try and error了,會到”正軌”吧,但正軌又是什麼呢?! 怕是少了許多像梵谷
這樣的人吧…
梵谷開始學畫的早期(所謂的”荷蘭時期”,1880-1885),多是描繪寫實的農村
生活,”食薯者”應該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像食薯者這類農村家庭的畫作為數不少,大多場景晦暗,微弱的燈光打在人們的臉上,表
現出的是農事操勞後的痕跡,可以感受到梵谷對於社會悲天憫人的一面!
早期帶著社會寫實又有些悲天憫人的畫風,比起後期較為人所知的那幾幅名畫而
言似乎較缺乏吸引力,就當我要結束這時期的瀏覽時,語音導覽讓我停在這幅畫前:
這是1885年梵谷畫的靜物畫”翻開的聖經、燭台和小說”,而那本小說是左拉的”生命的
喜悅”。這幅畫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其中夾雜著與父親和其所信仰的衝突。梵谷是在牧師
家庭中長大,父親是虔誠的教徒,而當時教會是屬於上流人士的社群,像左拉的小說這種
描寫中下階層的貧困與罪惡是不容於當時社會的,而忽視社會中下階層苦難的教會,讓信
仰上帝的梵谷感到掙扎,因為教會而對信仰的質疑,和與父親的情感糾結雙雙表現在這幅
畫中。讓我有所感的是這幅簡單的靜物畫裡,聖經代表的不單是高高在上的教會,同時也
是梵谷的父親,而與父親情感上的糾結在於父親始終對於他的藝術家生涯有所擔憂,而這
幅畫也是在父親過世後的畫作,所以同時象徵著虔誠的牧師父親和心中的信仰死去…。
在父親過世後,梵谷搬至巴黎,也開始了巴黎時期的創作(1886-1888)。這一時
期的創作大多色彩鮮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是受到當時日本浮世繪影響之下的畫作
:
The Bridge in the Rain,雨中的橋,這幅畫是梵谷臨摹了歌川廣重的”大橋驟雨”,
用筆桿一筆筆地劃下雨的痕跡,有趣的是梵谷還在畫邊模仿了漢字!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
梵谷還有浮世繪系列的畫作,因此覺得特別新鮮!
* 寄了這張明信片給念台灣文學的老婷,因為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多或少夾雜著日本文
化,不知怎麼地有時看到日本文化就會想到這位友人,覺得這位文人看到梵谷臨摹的漢字
和帶有濃濃日本味的浮世繪風格應該是會覺得有趣才是!
1888年梵谷定居在南法的Arles(所謂的”亞耳時期”,1888-1889),明朗的南法
讓梵谷創作了藝術生涯裡最重要的幾幅作品!其中鎮館之寶莫過於這幅聞名的向日葵了:
其實有一系列向日葵的畫作,在Van Gogh Museum這幅是作於1889年,是15朵向日葵之作
,而這幅向日葵是梵谷的習作畫,目的在於練習黃色,所以這15朵向日葵擁有各自的黃,
梵谷在花瓶上簽下了名字,看來是十分滿意這幅畫作!
雖然親眼看到世界名畫向日葵還滿人興奮的,但實際上這一系列的向日葵畫作,我較喜歡
展於Kröller Müller Museum (庫勒慕勒美術館,將在之後篇幅介紹)的這幅向日葵:
Four Sunflowers Gone to Seed,四朵即將變成種子的向日葵。
* 將這張明信片寄給了歐洲行前來南加拜訪我的子婷,和子婷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這個年
紀的大家開始有各自所要掙扎的事物,但就像梵谷所繪的向日葵般,仔細看這些向日葵,
無論是鮮明黃的向日葵,或是即將變成種子、帶些陰鬱感的向日葵,梵谷總是選擇描繪花
朵即將凋零的樣子,因為他覺得花最美的並非是在盛開的時候,而是在即將凋零的時候是
最值得記述的!Struggle and Reborn
其中亞耳時期一定要提到的大概是他與高更的那段孽緣(?!) 當梵谷興高采烈地
搬至亞耳工作室準備好好創作一番時,他同時也邀請了他崇拜的高更來此與他共同作畫。
然而後來梵谷和高更發生爭執,精神崩潰的梵谷發生了有名的割耳事件…到底是怎樣的朋
友間爭吵可以吵到割耳甚至是後來的精神狀況異常?!這點實在令人納悶,這種藝術家的執
著可能是我們凡人無法理解吧…。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高更導致後來梵谷的自殺…這點
讓我討厭高更…
畫向日葵的梵谷~保羅。高更
館藏這幅由高更畫的梵谷畫像見證了兩人曾經的友誼~
梵谷晚期的畫作,我就一併寫入下篇的Kröller Müller Museum (庫勒慕勒美術館),這
兩座美術館的館藏畫作足以囊括最精采的梵谷的一生…
INFO:
* Van Gogh Museum開放時間為10:00am~6:00pm,星期五開至10:00pm。成人票價€14,可
使用Holland Pass的鬱金香卷。語音導覽€5,有中文導覽。
--
~快樂心,自在行~
http://www.wretch.cc/blog/hpyuann
--
Tags:
荷蘭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荷蘭進出, 先去杜塞道夫展覽兩天, 之後的行程建議
By Jacky
at 2011-09-22T20:55
at 2011-09-22T20:55
12月冬遊西歐
By Ethan
at 2011-09-21T14:11
at 2011-09-21T14:11
世外桃源蘇黎世
By Mason
at 2011-09-15T21:53
at 2011-09-15T21:53
荷蘭阿姆斯特丹:環狀運河城市
By Madame
at 2011-09-15T13:20
at 2011-09-15T13:20
北歐飛行記事 圖文版
By Faithe
at 2011-09-07T20:19
at 2011-09-07T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