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野訊是與非? - 健行
By Carol
at 2008-05-03T14:44
at 2008-05-03T14:44
Table of Contents
看到h大將這個議題提出來 以及板眾的熱烈討論深感欣慰
其實自己也對"針對野訓的撻伐聲浪"有感了一陣子
一直很好奇對於在Hiking板、登山補給站等地一串串的批評聲浪
野訓看到了嗎 裡面的人都知情嗎 還是只有少部分關心
這麼多的撻伐聲浪
也常讓我有這樣的疑問:
在事後批評如此激烈的這些人 當初在山上實際做了什麼?
因為沒有看到這一點 幾乎僅止於觀察的那一部份
山友在山上
如果能發揮道德勇氣 適時地給予機會教育
這可能是最直接、最有行動力的方法了
有技巧且合宜的態度相信大多數人皆可接受
當然也別找錯了對象
(當然在有些情況 例如團體行動的情形下
會因為趕路等等理由 覺得沒必要和他們耗時間
這個時候 就是做不做的問題 程度上的問題了)
總有時候在山上時間不夠
或自認能力不足
或避免引起衝突
下山與其把一吵再吵到都快爛了的話題擺上論壇
(別忘了 會忠實關心論壇的山友基本上對登山已有基本理解)
不如直接和他們反應
我不相信當蜂擁而至的信件灌爆他們的信箱
或者電話一通一通地去
甚至投訴媒體 只要報導了其中一家 以收殺雞儆猴之效
他們還沒有任何的感覺
這些作為需要人力 需要時間 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有行動力一點
不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討論批評
這些都是比較有效率的作為吧
我也很喜歡h大提出的另一個思維
有機會實際參與野訓的活動
這是一個更好的改變管道
人們傾向容易接受、願意聆聽他認為了解他的人
對自己說話的力量具有自信
有一點背景的山友
如果可以暫時放下"道不合不相為謀"的恥辱
實在很可以試一試
有沒有想過 在現今野地觀光的潮流中
即使LNT的觀念自少數人開始慢慢拓展
這股"自我中心的觀光心態"可能蔓延得更劇烈?
登山風氣
也會是山友或團體之間相互影響的
假使今天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野訓
或者即使作為不及野訓但是以"比下有餘"或"有野訓墊底"的心態
缺乏認真經營的團體?
我們不是罵得不夠激烈
而是有沒有直指核心?
我們做的
是不是真正有效率的事
我們感到事態嚴重 但是當事人感覺到了嗎?
如果撻伐者擁有的良知與學識可以不只是理念
不只是駁斥人的良好武器
還可以積極地有所推廣和宣導的行動
這樣豈不是更具體的作為?
不只是"看在眼裡氣在心裡,下山用力鞭"
就覺得達到效果了
不只是"講過了啊,可是他們根本不理"
就乾脆悻悻然放棄了
就像一個團體一樣
當所有明理的人都決定放棄了這群讓他們"看不下去"的小子
只在固定的群體裡討論或訕笑
(小子看不到或乾脆忽略,畢竟志不同道不合)
這才是整個風氣沉淪的開始
而且這種沉淪是可能向外擴散的
廣泛地說
我們也可以比擬一個團體
因為大家都是愛山的人
只是親近大自然的方式沒有從最原始
遇到對的人或對的團體去調整
試想想看 我們從自己的第一次爬山時的樣子
往後
是不是給自己的規範也愈來愈多?
吸收愈來愈多?
當時是為什麼呢?
是不是遇到讓你願意聆聽 願意學習的人?
是不是什麼機會 引致了你向外求知的慾望?
還是難道 一開始就什麼都懂
什麼都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大環境最好的
一開始就把這些東西都認定為"常識"?
他們不是頑固不聽
只是缺乏一個機會真正有效地教導
或者身邊從未接觸過那樣
能引致他們的興趣
引致對於生態對於登山禮儀等知識的渴求
所以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一舉一動的嚴重性
以為大家都是如此
登山是由一個人一個人作起
不是一個團體
應該說 首先投入團體的個體容易因為其環境或同儕的"理所當然"
蒙蔽了對外求知的慾望
面對大自然 就是危及生態
面對人 就是自私自利引起的衝突紛爭
但是他們看不到這嚴重性
我自己也是從家庭、再從團體慢慢地接觸登山
我很感謝遇到了一個好的團體
糾正了從小家庭教育給我的、
那些現在較過時的觀念
當然有的時候理念不合必須相互討論
這也是很重要的成長
我期待大家能有一種體諒
讓這些被輿論撻伐得近似"缺乏教化"的人
也能夠
體會到我們最初的衝擊和成長
愛護山林不是只有要求自己做到 自己瞭解就好
可以更進一步用行動 用宣導 讓大家都做到
與其期待政府或一些制度上的改善
不如從身邊 從每一次的行動中都進一步落實
--
"Cap ou pas cap?"
LA DER DES DERS
---Jeux d'enfants
--
其實自己也對"針對野訓的撻伐聲浪"有感了一陣子
一直很好奇對於在Hiking板、登山補給站等地一串串的批評聲浪
野訓看到了嗎 裡面的人都知情嗎 還是只有少部分關心
這麼多的撻伐聲浪
也常讓我有這樣的疑問:
在事後批評如此激烈的這些人 當初在山上實際做了什麼?
因為沒有看到這一點 幾乎僅止於觀察的那一部份
山友在山上
如果能發揮道德勇氣 適時地給予機會教育
這可能是最直接、最有行動力的方法了
有技巧且合宜的態度相信大多數人皆可接受
當然也別找錯了對象
(當然在有些情況 例如團體行動的情形下
會因為趕路等等理由 覺得沒必要和他們耗時間
這個時候 就是做不做的問題 程度上的問題了)
總有時候在山上時間不夠
或自認能力不足
或避免引起衝突
下山與其把一吵再吵到都快爛了的話題擺上論壇
(別忘了 會忠實關心論壇的山友基本上對登山已有基本理解)
不如直接和他們反應
我不相信當蜂擁而至的信件灌爆他們的信箱
或者電話一通一通地去
甚至投訴媒體 只要報導了其中一家 以收殺雞儆猴之效
他們還沒有任何的感覺
這些作為需要人力 需要時間 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有行動力一點
不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討論批評
這些都是比較有效率的作為吧
我也很喜歡h大提出的另一個思維
有機會實際參與野訓的活動
這是一個更好的改變管道
人們傾向容易接受、願意聆聽他認為了解他的人
對自己說話的力量具有自信
有一點背景的山友
如果可以暫時放下"道不合不相為謀"的恥辱
實在很可以試一試
有沒有想過 在現今野地觀光的潮流中
即使LNT的觀念自少數人開始慢慢拓展
這股"自我中心的觀光心態"可能蔓延得更劇烈?
登山風氣
也會是山友或團體之間相互影響的
假使今天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野訓
或者即使作為不及野訓但是以"比下有餘"或"有野訓墊底"的心態
缺乏認真經營的團體?
我們不是罵得不夠激烈
而是有沒有直指核心?
我們做的
是不是真正有效率的事
我們感到事態嚴重 但是當事人感覺到了嗎?
如果撻伐者擁有的良知與學識可以不只是理念
不只是駁斥人的良好武器
還可以積極地有所推廣和宣導的行動
這樣豈不是更具體的作為?
不只是"看在眼裡氣在心裡,下山用力鞭"
就覺得達到效果了
不只是"講過了啊,可是他們根本不理"
就乾脆悻悻然放棄了
就像一個團體一樣
當所有明理的人都決定放棄了這群讓他們"看不下去"的小子
只在固定的群體裡討論或訕笑
(小子看不到或乾脆忽略,畢竟志不同道不合)
這才是整個風氣沉淪的開始
而且這種沉淪是可能向外擴散的
廣泛地說
我們也可以比擬一個團體
因為大家都是愛山的人
只是親近大自然的方式沒有從最原始
遇到對的人或對的團體去調整
試想想看 我們從自己的第一次爬山時的樣子
往後
是不是給自己的規範也愈來愈多?
吸收愈來愈多?
當時是為什麼呢?
是不是遇到讓你願意聆聽 願意學習的人?
是不是什麼機會 引致了你向外求知的慾望?
還是難道 一開始就什麼都懂
什麼都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大環境最好的
一開始就把這些東西都認定為"常識"?
他們不是頑固不聽
只是缺乏一個機會真正有效地教導
或者身邊從未接觸過那樣
能引致他們的興趣
引致對於生態對於登山禮儀等知識的渴求
所以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一舉一動的嚴重性
以為大家都是如此
登山是由一個人一個人作起
不是一個團體
應該說 首先投入團體的個體容易因為其環境或同儕的"理所當然"
蒙蔽了對外求知的慾望
面對大自然 就是危及生態
面對人 就是自私自利引起的衝突紛爭
但是他們看不到這嚴重性
我自己也是從家庭、再從團體慢慢地接觸登山
我很感謝遇到了一個好的團體
糾正了從小家庭教育給我的、
那些現在較過時的觀念
當然有的時候理念不合必須相互討論
這也是很重要的成長
我期待大家能有一種體諒
讓這些被輿論撻伐得近似"缺乏教化"的人
也能夠
體會到我們最初的衝擊和成長
愛護山林不是只有要求自己做到 自己瞭解就好
可以更進一步用行動 用宣導 讓大家都做到
與其期待政府或一些制度上的改善
不如從身邊 從每一次的行動中都進一步落實
--
"Cap ou pas cap?"
LA DER DES DERS
---Jeux d'enfants
--
Tags:
健行
All Comments
By Susan
at 2008-05-06T21:30
at 2008-05-06T21:30
By Rachel
at 2008-05-09T01:47
at 2008-05-09T01:47
By Jack
at 2008-05-09T11:00
at 2008-05-09T11:00
By Ophelia
at 2008-05-12T05:12
at 2008-05-12T05:12
By Odelette
at 2008-05-14T03:47
at 2008-05-14T03:47
By Yedda
at 2008-05-14T22:36
at 2008-05-14T22:36
By Tracy
at 2008-05-16T18:07
at 2008-05-16T18:07
By Queena
at 2008-05-18T22:16
at 2008-05-18T22:16
By Yuri
at 2008-05-19T04:35
at 2008-05-19T04:35
By Charlotte
at 2008-05-23T08:50
at 2008-05-23T08:50
By Ophelia
at 2008-05-25T16:46
at 2008-05-25T16:46
By Puput
at 2008-05-30T06:27
at 2008-05-30T06:27
By Ophelia
at 2008-06-01T07:28
at 2008-06-01T07:28
By Frederica
at 2008-06-03T21:27
at 2008-06-03T21:27
By Edward Lewis
at 2008-06-05T18:14
at 2008-06-05T18:14
By Victoria
at 2008-06-08T05:51
at 2008-06-08T05:51
By Leila
at 2008-06-11T03:28
at 2008-06-11T03:28
By Edwina
at 2008-06-14T05:12
at 2008-06-14T05:12
By Madame
at 2008-06-14T18:19
at 2008-06-14T18:19
By Daph Bay
at 2008-06-17T09:10
at 2008-06-17T09:10
By Emma
at 2008-06-18T12:59
at 2008-06-18T12:59
By Leila
at 2008-06-23T05:46
at 2008-06-23T05:46
By Jake
at 2008-06-24T09:41
at 2008-06-24T09:41
Related Posts
[野訊]20070401_南投信義_玉山(2)(完)
By Hardy
at 2008-05-02T22:47
at 2008-05-02T22:47
[野訊]20070401_南投信義_玉山(1)
By Hardy
at 2008-05-02T22:19
at 2008-05-02T22:19
meshoko
By Noah
at 2008-05-02T21:48
at 2008-05-02T21:48
Re: 野訊是與非?
By Audriana
at 2008-05-02T18:28
at 2008-05-02T18:28
野訊寄給參與活動的成員們的 "裝備整理表"
By Damian
at 2008-05-02T17:30
at 2008-05-02T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