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勸阻強登大壩受困 淡江登山隊工寮避 - 健行
By Mason
at 2017-06-03T23:22
at 2017-06-03T23:22
Table of Contents
護航文出現
https://www.facebook.com/snowram/posts/1290503284331894
《 你罵的是一群白目登山客,還是有教育熱枕的老師? 》
昨天,一群淡江學生攀爬大霸尖山,受困大鹿林道,媒體用了非常負面的詞彙來報導,如
下:http://www.appledaily.com.tw/…/artic…/life/20170602/1131827/
但事實,總與第一時間搶快的記者所看到的表相,有很大的出入,甚至記者的用詞有抹黑
、製造仇恨的疑慮。經整理後,在此整理出本次事件的真相,一共10點如下:
1.
本次受困大鹿林道的隊伍,是淡江大學一門登山課程的「期末教學」,所以他們是去「上
課」的「學生」。
不是去玩的,不是「登山客」,不是「大學登山隊」,更不是「淡江登山社」,要還淡江
山社一個清白啊...人家很無辜的!
2.
這門課程的名字叫做「運動休閒與競技實務-登山運動」,是單學期1學分的選修,課程
目標「介紹登山健行運動的正確觀念及登山安全教育。」
課程綱要在此:http://ap09.emis.tku.edu.tw/105_2/105_2_2096.PDF。
這樣的課程規劃,應能讓認真上課的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之後,成為一個好的健行
者,足以帶領隊伍前往大眾入門路線健行,或以此為基學習更進階的登山知識。
3.
他們是為「登山」這門運動而上山,不是體驗、更非挑戰。據淡江學生表示,上課的體育
老師本身就對登山有熱誠,也有參加專業的嚮導課程。他們這趟,是為總結一整個學期所
學的實務演練而上山。
4.
根據氣象局的雨量累積圖,我們來還原當天天氣真相:http://imgur.com/a/z7HxO。
6/2當天早上9點,觀霧地區雨量累積尚未達到100mm,而且9點到10點的累積雨量斜率極緩
,故他們入山時可能是下著細雨的情況,對登山運動而言,那個「當下的狀態」是「可以
」入山的。然而,下午2點,觀霧地區開始下起暴雨,由雨量累積斜率可以發現,2~3點觀
霧地區下了將近80mm的雨量,直逼前24小時的累積雨量,再加上林道地質因為曾經伐木而
脆弱,導致了坍方,因而在3點受困。這點是非具有氣象專業知識的人,很容易遇到的始
料未及。
5.
在「登山安全」這一塊裡,是沒有什麼比壞天氣還要能震撼人心的教育了,唯有經歷過壞
天氣洗禮的登山者,才能造就謙卑的心胸。但這並不是說「壞天氣就是要硬闖入山讓山神
考驗」,那叫北七。
今天隊伍遇到的情況是「常識與當下情境誤導的誤判」,並非硬闖。
6.
該老師是知道天氣會差,在不以「玩樂」,並且「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入山,能讓學生學
到許多終生難忘的登山態度,「適度壞天氣」的磨練,一天經歷抵的上一學期。
因此,早上9點在登山口的細雨之中,老師以一般人對梅雨的常識「不停歇的細雨」加上
「很多安全躲避點」來判斷狀況,才會婉拒管理員的勸退,以山屋為目標入山上課。
所謂媒體標題「執意登山不聽勸」、「強硬登山」等已經嚴重到算是抹黑了。要寫也是「
課程如期舉行卻遇坍方」才是。
7. 為什麼我說確認安全呢?因為大鹿林道是台灣維護狀態最好的林道之一,整條都可以
「開車」。並且在林道15.2k處有工寮、林道19k終點處有高級研究站、步道4k處有全台最
大可以容納300人的九九山莊。
台灣幾乎沒有一條路線有這麼多的緊急住宿點可用了,是上課的正確選擇。一般人約需
5~6小時從0.3k登山口走到19k林道盡頭,再花4小時左右從登山口上升到4k的九九山莊。
然而,11點左右開始變大的雨勢也讓該隊伍吃了苦頭,照正常速度推算,可能是發現雨勢
真的太大、決定撤退後,在8.8k遇到坍方受困。而老師遇到坍方的處理也很正確,不強行
在大雨中通過,就地等待救援。
8. 注意,當天9點的時候,台北可是幾乎沒有雨的天氣,只要不是非常關心氣象的人,誰
也沒料到11點會降下災難級的豪雨導致各處淹水,顛覆所有人對「梅雨」的認知。該隊伍
會受困,只是因為輕忽了氣象局雨量預報的準確度,以現地天候為考量入山。
9. 除了誤判天候趨勢,該老師第二個疏失就是「低估了歷史對土地的影響」。大鹿林道
全線都是伐木遺跡,30年前是呈現幾乎砍光重新造林的狀態(大概日本人1/6,林務局5/6
)。林業對地貌帶來了擾動,讓地質不穩的機率大增,尤其開闢林道切穿山脈,上方岩層
失去支撐,導致滑落的可能性增加,加上為了讓森林復原、不會蓋護坡,於是遇到豪雨便
容易崩塌。
全台灣的高山縱走路線,很多都是從林務局在1960年代開闢的林道入山,這些林道在豪雨
中是最危險的崩塌高風險區,很容易被困住。反而真正的「登山步道」,在不論怎麽樣的
大雨之中幾乎都是穩定的,除了颱風把樹吹倒以外。所以遇到不穩定天氣,避開林道就對
了。
10. 嚴格說起來,這只是「在車道上行走受困」罷了,出動救難隊上山真的是一種對資源
的浪費,既然上面已通報安全抵達工寮躲雨,那麼等天氣晴朗時再由工作人員引導,原路
下山即可。真的沒有必要派出「救難隊」讓他們疲於奔命,學生們現在糧食充足、現況安
全、遮風避雨,應可解除緊急狀態。
----------
總結,今天會發生受困事件,是因為:
1. 入山上課,不可能只挑晴天,適度的風雨是最好的教材,讓學生學會謙卑,因而婉拒
勸退入山。沒有聽從在地工作人員的指示是第一個肇因
2. 誤判風雨趨勢,氣象素養有改善空間
3. 對林業歷史不了解,輕忽了林道地質不穩的可能
而學生今日能安全在工寮躲雨,是因為:
1. 他們是上山「上課」的,所以有自備足夠維生器材,才能在風雨中度過只有10度且極
度潮濕的夜晚。並且備有衛星電話可以報案。
2. 路線選擇正確,大霸線是安全的大眾路線,沿線建築多且山莊有人駐守可以幫忙。如
果今天他們挑的是沒有山屋、沒有人的進階路線,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老師的選擇正確。
3. 辛苦的救難人員,在獲報後第一時間調度得宜,據觀霧警察小隊的描述:「6/2 15:
30通報,我們馬上帶繩索裝備出發,途中0.8遇土石流,因為雨勢太大不允許摸黑,我們
撤離並聯絡九九山莊協作,務必走到15公里工寮,我們急的像熱鍋螞蟻,深怕他們失溫有
任何閃失,一直到他們安全我們方才入睡。一早6點立刻又進入救援,但是依然無法挺進
,下午好不容易接觸受困者,我們各單位無不卯足全力以赴......」,在此向所有參與救
災的同仁誌謝,辛苦各位了,謝謝你們!
----------
綜觀整個事件,這是一位希望能藉體制內課程,達到登山教育提升登山安全的老師,帶領
學生在看似適當的風險下進行的期末課程驗收,卻碰上意外。而這個意外,是天候判斷上
可以避免的,這的確也是人為疏失。
但許多媒體在不了解事件全貌的狀況下,以各種嗜血標題扭曲事件全貌的報導,實在卒不
忍睹。
綜觀台灣教育界,有幾個老師敢在體制內開設這樣一門登山健行課?連第一學府台大都沒
有!又有誰願意冒風險為岳界培養種子人才的呢?
人難免犯錯,但就一個教育者而言,發生意外後,第一時間聯絡救難人員、後續與救難隊
配合處置得當,人員均安,讓學生上了一堂真正「永生難忘」的登山課程,難道只能被批
判嗎?一定要一罪定生死嗎?這10個學員,一生之中只要談到登山,絕對難忘這次受困經
驗、面對天氣的變化必定更加謹慎,並能影響他們的友人,讓台灣正確的登山安全知識能
傳得更遠更廣,提升整體登山安全的風氣。
浪費資源?對啊,他們都已經安全了,救難隊員還是得上山,真的很浪費資源。但這不是
他們浪費,是「政府」主動浪費的,因為「報了案就不能不派人上去」,因為「不上去可
能會被刁民告國賠」,所以不管是誰報案,心地是否善良、是否能體諒救難人員辛勞,都
要上去,這是消防法規的漏洞與不合時宜,我們應該支持訂定山搜的專業法規,來保障救
難人員的權益,而非讓所有人疲於奔命。
希望未來大家能注意當地氣候及遵從第一線執法人員的規勸建言,因為最了解在地氣候的
,正是那些長年在該山區活動的工作者們。他們一個個也都會為進入他們轄區的登山者擔
憂,畢竟有任何閃失,他們就算沒有責任,一樣會義不容辭地前往第一線。我想,該位老
師必然會銘記經驗,在往後課程中作為檢討案例,教導更多的學生「天氣判斷」與「聽從
指示撤退」的寶貴經驗。
這次事件中,老師毫無疑問有判斷上的疏失,但在該負的責任如救難費用、家長的責難等
負完之後,社會是不是還要如此批判他的行為呢?
而山難的報案,應該分成兩種,「報備」與「報案」,因為山區天候,很多時候是當下安
全避難了,但覺得路途風險提高很多,平安下山的把握很低,可是當天氣好轉後卻發現可
以自行脫困。這樣的情況,就可以解除報備,並且免除「報備」狀況下救難人員的責任,
直接避免掉資源的浪費。而不是像平地消防案件一樣,報了案就一定要到現場,因為山搜
和平地火警的出動成本差異是非常大的。
社會該做的,就是等風雨停歇,等他們出來,好好檢討這次為何會受困、該負的人負責,
淡江大學也應盡可能幫助這位老師,他在這次事件裡絕對學到了「天氣」與「步道歷史」
與「聽從指示撤退」的重要性,將在未來為台灣的登山界培育更多具有正確觀念的學生,
長遠而言,是為國家節省資源的寶貴熱情啊!
至於媒體們,我要說,以後登山相關的新聞請不要在第一時間那麼嗜血,在全盤了解前也
請先不要用負面的言詞來抹黑登山人。否則,你們將不知道自己是電飛了一群白目,還是
抹煞了一個全心投入教育的老師的心血與熱情。
嗜血的時代過去了,請用你們的公眾力量,帶著社會朝正面發展,一起讓台灣越來越好吧
!
--
https://www.facebook.com/snowram/posts/1290503284331894
《 你罵的是一群白目登山客,還是有教育熱枕的老師? 》
昨天,一群淡江學生攀爬大霸尖山,受困大鹿林道,媒體用了非常負面的詞彙來報導,如
下:http://www.appledaily.com.tw/…/artic…/life/20170602/1131827/
但事實,總與第一時間搶快的記者所看到的表相,有很大的出入,甚至記者的用詞有抹黑
、製造仇恨的疑慮。經整理後,在此整理出本次事件的真相,一共10點如下:
1.
本次受困大鹿林道的隊伍,是淡江大學一門登山課程的「期末教學」,所以他們是去「上
課」的「學生」。
不是去玩的,不是「登山客」,不是「大學登山隊」,更不是「淡江登山社」,要還淡江
山社一個清白啊...人家很無辜的!
2.
這門課程的名字叫做「運動休閒與競技實務-登山運動」,是單學期1學分的選修,課程
目標「介紹登山健行運動的正確觀念及登山安全教育。」
課程綱要在此:http://ap09.emis.tku.edu.tw/105_2/105_2_2096.PDF。
這樣的課程規劃,應能讓認真上課的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之後,成為一個好的健行
者,足以帶領隊伍前往大眾入門路線健行,或以此為基學習更進階的登山知識。
3.
他們是為「登山」這門運動而上山,不是體驗、更非挑戰。據淡江學生表示,上課的體育
老師本身就對登山有熱誠,也有參加專業的嚮導課程。他們這趟,是為總結一整個學期所
學的實務演練而上山。
4.
根據氣象局的雨量累積圖,我們來還原當天天氣真相:http://imgur.com/a/z7HxO。
6/2當天早上9點,觀霧地區雨量累積尚未達到100mm,而且9點到10點的累積雨量斜率極緩
,故他們入山時可能是下著細雨的情況,對登山運動而言,那個「當下的狀態」是「可以
」入山的。然而,下午2點,觀霧地區開始下起暴雨,由雨量累積斜率可以發現,2~3點觀
霧地區下了將近80mm的雨量,直逼前24小時的累積雨量,再加上林道地質因為曾經伐木而
脆弱,導致了坍方,因而在3點受困。這點是非具有氣象專業知識的人,很容易遇到的始
料未及。
5.
在「登山安全」這一塊裡,是沒有什麼比壞天氣還要能震撼人心的教育了,唯有經歷過壞
天氣洗禮的登山者,才能造就謙卑的心胸。但這並不是說「壞天氣就是要硬闖入山讓山神
考驗」,那叫北七。
今天隊伍遇到的情況是「常識與當下情境誤導的誤判」,並非硬闖。
6.
該老師是知道天氣會差,在不以「玩樂」,並且「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入山,能讓學生學
到許多終生難忘的登山態度,「適度壞天氣」的磨練,一天經歷抵的上一學期。
因此,早上9點在登山口的細雨之中,老師以一般人對梅雨的常識「不停歇的細雨」加上
「很多安全躲避點」來判斷狀況,才會婉拒管理員的勸退,以山屋為目標入山上課。
所謂媒體標題「執意登山不聽勸」、「強硬登山」等已經嚴重到算是抹黑了。要寫也是「
課程如期舉行卻遇坍方」才是。
7. 為什麼我說確認安全呢?因為大鹿林道是台灣維護狀態最好的林道之一,整條都可以
「開車」。並且在林道15.2k處有工寮、林道19k終點處有高級研究站、步道4k處有全台最
大可以容納300人的九九山莊。
台灣幾乎沒有一條路線有這麼多的緊急住宿點可用了,是上課的正確選擇。一般人約需
5~6小時從0.3k登山口走到19k林道盡頭,再花4小時左右從登山口上升到4k的九九山莊。
然而,11點左右開始變大的雨勢也讓該隊伍吃了苦頭,照正常速度推算,可能是發現雨勢
真的太大、決定撤退後,在8.8k遇到坍方受困。而老師遇到坍方的處理也很正確,不強行
在大雨中通過,就地等待救援。
8. 注意,當天9點的時候,台北可是幾乎沒有雨的天氣,只要不是非常關心氣象的人,誰
也沒料到11點會降下災難級的豪雨導致各處淹水,顛覆所有人對「梅雨」的認知。該隊伍
會受困,只是因為輕忽了氣象局雨量預報的準確度,以現地天候為考量入山。
9. 除了誤判天候趨勢,該老師第二個疏失就是「低估了歷史對土地的影響」。大鹿林道
全線都是伐木遺跡,30年前是呈現幾乎砍光重新造林的狀態(大概日本人1/6,林務局5/6
)。林業對地貌帶來了擾動,讓地質不穩的機率大增,尤其開闢林道切穿山脈,上方岩層
失去支撐,導致滑落的可能性增加,加上為了讓森林復原、不會蓋護坡,於是遇到豪雨便
容易崩塌。
全台灣的高山縱走路線,很多都是從林務局在1960年代開闢的林道入山,這些林道在豪雨
中是最危險的崩塌高風險區,很容易被困住。反而真正的「登山步道」,在不論怎麽樣的
大雨之中幾乎都是穩定的,除了颱風把樹吹倒以外。所以遇到不穩定天氣,避開林道就對
了。
10. 嚴格說起來,這只是「在車道上行走受困」罷了,出動救難隊上山真的是一種對資源
的浪費,既然上面已通報安全抵達工寮躲雨,那麼等天氣晴朗時再由工作人員引導,原路
下山即可。真的沒有必要派出「救難隊」讓他們疲於奔命,學生們現在糧食充足、現況安
全、遮風避雨,應可解除緊急狀態。
----------
總結,今天會發生受困事件,是因為:
1. 入山上課,不可能只挑晴天,適度的風雨是最好的教材,讓學生學會謙卑,因而婉拒
勸退入山。沒有聽從在地工作人員的指示是第一個肇因
2. 誤判風雨趨勢,氣象素養有改善空間
3. 對林業歷史不了解,輕忽了林道地質不穩的可能
而學生今日能安全在工寮躲雨,是因為:
1. 他們是上山「上課」的,所以有自備足夠維生器材,才能在風雨中度過只有10度且極
度潮濕的夜晚。並且備有衛星電話可以報案。
2. 路線選擇正確,大霸線是安全的大眾路線,沿線建築多且山莊有人駐守可以幫忙。如
果今天他們挑的是沒有山屋、沒有人的進階路線,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老師的選擇正確。
3. 辛苦的救難人員,在獲報後第一時間調度得宜,據觀霧警察小隊的描述:「6/2 15:
30通報,我們馬上帶繩索裝備出發,途中0.8遇土石流,因為雨勢太大不允許摸黑,我們
撤離並聯絡九九山莊協作,務必走到15公里工寮,我們急的像熱鍋螞蟻,深怕他們失溫有
任何閃失,一直到他們安全我們方才入睡。一早6點立刻又進入救援,但是依然無法挺進
,下午好不容易接觸受困者,我們各單位無不卯足全力以赴......」,在此向所有參與救
災的同仁誌謝,辛苦各位了,謝謝你們!
----------
綜觀整個事件,這是一位希望能藉體制內課程,達到登山教育提升登山安全的老師,帶領
學生在看似適當的風險下進行的期末課程驗收,卻碰上意外。而這個意外,是天候判斷上
可以避免的,這的確也是人為疏失。
但許多媒體在不了解事件全貌的狀況下,以各種嗜血標題扭曲事件全貌的報導,實在卒不
忍睹。
綜觀台灣教育界,有幾個老師敢在體制內開設這樣一門登山健行課?連第一學府台大都沒
有!又有誰願意冒風險為岳界培養種子人才的呢?
人難免犯錯,但就一個教育者而言,發生意外後,第一時間聯絡救難人員、後續與救難隊
配合處置得當,人員均安,讓學生上了一堂真正「永生難忘」的登山課程,難道只能被批
判嗎?一定要一罪定生死嗎?這10個學員,一生之中只要談到登山,絕對難忘這次受困經
驗、面對天氣的變化必定更加謹慎,並能影響他們的友人,讓台灣正確的登山安全知識能
傳得更遠更廣,提升整體登山安全的風氣。
浪費資源?對啊,他們都已經安全了,救難隊員還是得上山,真的很浪費資源。但這不是
他們浪費,是「政府」主動浪費的,因為「報了案就不能不派人上去」,因為「不上去可
能會被刁民告國賠」,所以不管是誰報案,心地是否善良、是否能體諒救難人員辛勞,都
要上去,這是消防法規的漏洞與不合時宜,我們應該支持訂定山搜的專業法規,來保障救
難人員的權益,而非讓所有人疲於奔命。
希望未來大家能注意當地氣候及遵從第一線執法人員的規勸建言,因為最了解在地氣候的
,正是那些長年在該山區活動的工作者們。他們一個個也都會為進入他們轄區的登山者擔
憂,畢竟有任何閃失,他們就算沒有責任,一樣會義不容辭地前往第一線。我想,該位老
師必然會銘記經驗,在往後課程中作為檢討案例,教導更多的學生「天氣判斷」與「聽從
指示撤退」的寶貴經驗。
這次事件中,老師毫無疑問有判斷上的疏失,但在該負的責任如救難費用、家長的責難等
負完之後,社會是不是還要如此批判他的行為呢?
而山難的報案,應該分成兩種,「報備」與「報案」,因為山區天候,很多時候是當下安
全避難了,但覺得路途風險提高很多,平安下山的把握很低,可是當天氣好轉後卻發現可
以自行脫困。這樣的情況,就可以解除報備,並且免除「報備」狀況下救難人員的責任,
直接避免掉資源的浪費。而不是像平地消防案件一樣,報了案就一定要到現場,因為山搜
和平地火警的出動成本差異是非常大的。
社會該做的,就是等風雨停歇,等他們出來,好好檢討這次為何會受困、該負的人負責,
淡江大學也應盡可能幫助這位老師,他在這次事件裡絕對學到了「天氣」與「步道歷史」
與「聽從指示撤退」的重要性,將在未來為台灣的登山界培育更多具有正確觀念的學生,
長遠而言,是為國家節省資源的寶貴熱情啊!
至於媒體們,我要說,以後登山相關的新聞請不要在第一時間那麼嗜血,在全盤了解前也
請先不要用負面的言詞來抹黑登山人。否則,你們將不知道自己是電飛了一群白目,還是
抹煞了一個全心投入教育的老師的心血與熱情。
嗜血的時代過去了,請用你們的公眾力量,帶著社會朝正面發展,一起讓台灣越來越好吧
!
--
All Comments
By Liam
at 2017-06-06T01:08
at 2017-06-06T01:08
By Freda
at 2017-06-09T13:41
at 2017-06-09T13:41
By Jessica
at 2017-06-09T16:04
at 2017-06-09T16:04
By Wallis
at 2017-06-13T08:50
at 2017-06-13T08:50
By Hardy
at 2017-06-15T03:55
at 2017-06-15T03:55
By Thomas
at 2017-06-19T02:17
at 2017-06-19T02:17
By Elvira
at 2017-06-22T14:40
at 2017-06-22T14:40
By Ivy
at 2017-06-24T19:59
at 2017-06-24T19:59
By Margaret
at 2017-06-29T16:32
at 2017-06-29T16:32
By Charlotte
at 2017-07-04T05:53
at 2017-07-04T05:53
By Damian
at 2017-07-06T01:49
at 2017-07-06T01:49
By Caroline
at 2017-07-10T05:48
at 2017-07-10T05:48
By Rachel
at 2017-07-13T14:04
at 2017-07-13T14:04
By Hamiltion
at 2017-07-15T08:06
at 2017-07-15T08:06
By Agnes
at 2017-07-18T12:07
at 2017-07-18T12:07
By Harry
at 2017-07-20T16:48
at 2017-07-20T16:48
By Poppy
at 2017-07-24T19:49
at 2017-07-24T19:49
By Damian
at 2017-07-28T09:47
at 2017-07-28T09:47
By Sarah
at 2017-07-31T12:46
at 2017-07-31T12:46
By Hedwig
at 2017-08-05T09:11
at 2017-08-05T09:11
By Ingrid
at 2017-08-09T22:21
at 2017-08-09T22:21
By Emily
at 2017-08-13T23:36
at 2017-08-13T23:36
By Steve
at 2017-08-17T07:57
at 2017-08-17T07:57
By Carol
at 2017-08-20T05:39
at 2017-08-20T05:39
By Elma
at 2017-08-20T18:39
at 2017-08-20T18:39
By Dora
at 2017-08-23T09:00
at 2017-08-23T09:00
By Hedwig
at 2017-08-24T08:34
at 2017-08-24T08:34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8-28T07:04
at 2017-08-28T07:04
By Aaliyah
at 2017-09-02T04:14
at 2017-09-02T04:14
By Carol
at 2017-09-04T07:43
at 2017-09-04T07:43
By Daniel
at 2017-09-04T22:57
at 2017-09-04T22:57
By Eartha
at 2017-09-06T10:37
at 2017-09-06T10:37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9-06T22:12
at 2017-09-06T22:12
By Delia
at 2017-09-11T09:36
at 2017-09-11T09:36
By Margaret
at 2017-09-13T18:50
at 2017-09-13T18:50
By Liam
at 2017-09-16T12:43
at 2017-09-16T12:43
By Ina
at 2017-09-21T07:51
at 2017-09-21T07:51
By Edwina
at 2017-09-22T03:17
at 2017-09-22T03:17
By Hazel
at 2017-09-24T15:49
at 2017-09-24T15:49
By Gilbert
at 2017-09-27T04:42
at 2017-09-27T04:42
By Harry
at 2017-09-28T06:36
at 2017-09-28T06:36
By Lydia
at 2017-10-01T11:08
at 2017-10-01T11:08
By Jessica
at 2017-10-02T09:16
at 2017-10-02T09:16
By Susan
at 2017-10-03T06:23
at 2017-10-03T06:23
By Charlotte
at 2017-10-03T08:42
at 2017-10-03T08:42
By Margaret
at 2017-10-05T07:08
at 2017-10-05T07:08
By Faithe
at 2017-10-09T18:49
at 2017-10-09T18:49
By Margaret
at 2017-10-11T00:05
at 2017-10-11T00:05
By Genevieve
at 2017-10-15T14:43
at 2017-10-15T14:43
By Kristin
at 2017-10-17T18:23
at 2017-10-17T18:23
By Jacky
at 2017-10-19T16:27
at 2017-10-19T16:27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10-24T12:54
at 2017-10-24T12:54
By Dora
at 2017-10-29T07:05
at 2017-10-29T07:05
By Elvira
at 2017-11-01T17:05
at 2017-11-01T17:05
By Irma
at 2017-11-03T19:44
at 2017-11-03T19:44
By Olive
at 2017-11-04T04:32
at 2017-11-04T04:32
By Tom
at 2017-11-04T14:28
at 2017-11-04T14:28
By Una
at 2017-11-09T10:06
at 2017-11-09T10:06
By Belly
at 2017-11-12T12:04
at 2017-11-12T12:04
By Jake
at 2017-11-12T19:03
at 2017-11-12T19:03
By Dorothy
at 2017-11-16T20:02
at 2017-11-16T20:02
By Brianna
at 2017-11-19T22:53
at 2017-11-19T22:53
By Bethany
at 2017-11-20T00:39
at 2017-11-20T00:39
By Steve
at 2017-11-21T06:34
at 2017-11-21T06:34
By Linda
at 2017-11-21T19:44
at 2017-11-21T19:44
By Puput
at 2017-11-25T02:26
at 2017-11-25T02:26
By Anthony
at 2017-11-29T06:53
at 2017-11-29T06:53
By Lauren
at 2017-12-01T22:19
at 2017-12-01T22:19
By Brianna
at 2017-12-06T18:04
at 2017-12-06T18:04
By Elma
at 2017-12-06T21:32
at 2017-12-06T21:32
Related Posts
登山安全推廣課程 : 海外攀登-台北場
By Queena
at 2017-06-03T22:58
at 2017-06-03T22:58
登山安全推廣課程:地圖與定位-台北場
By Iris
at 2017-06-03T22:57
at 2017-06-03T22:57
南投縣公布禁止入山
By Mia
at 2017-06-02T22:23
at 2017-06-02T22:23
Re: 哇哈你真的很過分
By Frederic
at 2017-06-02T17:11
at 2017-06-02T17:11
Re: 哇哈你真的很過分
By Elizabeth
at 2017-06-02T14:11
at 2017-06-02T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