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眼,歐布納(Aubenas) - 法國
By James
at 2019-08-07T16:21
at 2019-08-07T16:21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926905
今年剛抵達法國,寄住在JY巴黎朋友家兩個晚上。
晚飯餐桌上,三個法國人聊著關於法文字尾的「s」發不發音的話題
眾所皆知,法文字尾的「s」一般而言是不發音的,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字尾的「s」
發音的例子卻不少。
不過身為北法人的E卻有異議,他認為是地區的習慣。
像是鳳梨(ananas)和黑醋栗(casis)這些水果,以及于捷斯(Uzès,見此篇)、
卡西斯(Casis)和古達爾蓋(Goudargues),愈南部的法國人似乎愈是會把字尾的「s」
發出來。
不過對於「歐布納(Aubenas)」的發音,大家不約而同的意見一致,不發尾音。
--
位置
歐布納,維基和Google Maps各翻成「奧伯納」、「歐布納」,我都覺得不大貼近原
本的發音。
行政區域上隸多奧弗涅-隆河-阿爾卑斯大區阿爾代什省拉讓提耶爾區,為該區的主
要城市之一,人口超過萬人。
地理上為歐布納占據了阿爾代什谷地(Vallée de l'Ardèche)的主導位置,亦是
進入阿爾代什山區域自然公園(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s Monts d'Ardèche)的入
口。
地處花崗岩構成的塞文山脈與石灰岩地質的普羅旺斯之間,夾在里昂內(Lyonnais)
與朗格多克(Languedoc)之中,以及兩條古道的交岔點:連接勒皮(Le Puy-en-Velay,
見此篇)與隆河的夏瓦德鞍部(Col de la Chavade)和連接普里瓦(Privas)與阿勒斯
(Alès)的艾斯克里涅鞍部(Col de l'Escrinet)
因此,歐布納雖然景點不多,卻是漫遊鄰近地區的起點。
鄰近許多熱門景點有:阿爾代什峽谷(Gorges de l'Ardèche,見此篇)、傑貝爾德
瓊山(Mont Gerbier-de-Jonc,見此篇)、中世紀小鎮拉讓提耶爾(Largentière,見此
篇)、沃居埃(Vogüé)、巴拉聚克(Balazuc,見此篇)、呂歐姆(Ruoms,見此篇)
,還有溫泉小鎮瓦爾萊班(Vals-les-Bains)。
附近的景點其實已經去得差不多了,不過對於歐布納的認識,真的不多。
在歐布納其實只待了兩個小時不到,逛的景點也不多。
印象中的歐布納那座美麗的城堡,在藍天白雲下美得不可思議。
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
我知道法國處處是教堂,不過我是歷史控,看到古蹟一定會進去參觀,與信仰無關。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倒是舊城區曲折的小巷,偶然在超市的架子上看到一張拍街景的
明信片,驚為天人,才知道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角度,感受全然不同。
--
交通
火車站已在1969年停止服務。
可利用公車抵達,不過班次不多,時刻表請見此網頁。
暢遊阿爾代什地區最方便的方式,絕對是自駕。
--
簡史
位於石灰岩山上的歐布納,自古以來被稱作「缺水之城」,與「千泉之都」艾克斯普
羅旺斯(Aix-en-Provence,見此篇)的命運大相逕庭。
歐布納直到19世紀才在市長讓‧馬頓(Jean Mathon)的努力之下,在眾人引頸期盼
中引進了外部水源,當水注滿了城市進50座噴泉時,人們開心的擊掌歡呼。
中世紀的歐布納所在的小山丘一直是勒皮主教和維維耶主教鬥爭的舞臺,兩位主教都
想在此「插旗」-即建立象徵權力的堡壘。最終,由勒皮主教勝出。
11世紀至19世紀初,歐布納城堡先後由六個貴族掌控。
這六個家族分別是:蒙特羅(Montlaur,1084-1441)、莫貝克(Maubec,1441-1551
)、莫代納(Modène,1551-1611)、奧拉諾(Ornano,1611-1665)、阿庫爾-洛林(
Harcourt-Lorraine,1665-1716)和沃居埃(Vogüé,1716-1792)。
16世紀的宗教戰爭期爭,作為新教城市的歐布納,皇家駐軍被擋在城外,不准入城。
17世紀時捲入路易十四統苛政統治下的魯爾起義(Révolte de Roure)。
1963年,歐布納榮獲「歐洲獎(Prix de l'Europe)」,這個獎由歐洲委員會(與歐
盟無關)頒發給為了推廣歐洲統一的理念不遺餘力的城市。
--
歐布納城堡(Château d'Aubenas)
作為阿爾代什境內建築的指標,歐布納城堡以傲視周遭之姿座俯瞰阿爾代什谷地。
由蒙特羅家族(Montlaur或Montlor)一手興建的歐布納城堡,又有「蒙特羅城堡(
château de Montlaur)」之稱。
這個隨著主人不斷蛻變的建築由12世紀起至舊封建制度被推翻的大革命之間,輾轉成
為六個貴族的居所。
萬丈高樓平地起,城堡原本只是一座瞭望塔,守衛著具有戰略及貿易雙重地位的十字
路口。
「兵家必爭之地」莫過於焉。
只是這次爭的人不是「君王」,而是「主教」。將宗教與政治權利一把抓的主教,勾
心鬥角、兵戎相見的情況不亞於權臣。
歐布納自五世紀起,便成了勒皮主教與維維耶主教爭奪的對象。
11世紀至15世紀,該城由蒙特羅男爵掌控,城樓、城牆、兩座大圓塔相繼落成,四周
以護城河圍繞防禦,此舉為歐布納贏得「蒙特羅之城(Cité des Montlaur)」的稱呼。
此時的歐布納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有長足的發展,呼應了該家族的座右銘「蒙特羅,至
高無上!(Montlaur, au plus haut !)」。
26.5公尺高的城樓是當時最高的建築物,站在頂端的雉堞平臺上,四周景觀一覽無遺
。
城樓的地面層沒有入口,只能藉由梯子上到一樓。
護牆的面積與今日相去不遠,一座吊橋跨越護城河進入城堡西側入口;最容易被入侵
的南面則設有廣闊的下庭(basse-cour,註1),並由堅固的護牆(courtine,註2)保護
;東面是稱重室(Salle du Pesage,註3),外側的城廓(enceinte)則作為接待室使用
。
縱然城堡設備日趨完善,但蒙特羅男爵卻鮮少入住。
蒙特羅家族在15世紀絕嗣,透過聯姻的方式城堡轉手落入莫貝克家族手中,並在內庭
興建一座有直櫺窗戶的「莫貝克塔(tour des Maubec)」。
圖說:由城堡中庭所見的莫貝克塔。
1551年,城堡再度轉手至莫代納家族手中。城堡逐漸從封建時期的堡壘轉變為文藝復
興風格的居所。
1611年,奧拉諾家族接手城堡,城堡仍舊不斷改建成更舒適的住所,但也增強了防禦
功能。
城樓增建了望臺(échauguette)、突堞(mâchicoulis)和上方覆蓋的琉璃瓦屋頂
;連結馬廄的西塔大門則以凸雕飾(bossage)裝飾;一樓房間以「法式風格」鋪設木地
板及天花板。
阿庫爾-洛林家族是六個家族中,對城堡最漠不關心的。
1771年,城堡便來到沃居埃家族手中。
身為「末代貴族」的沃居埃家族,不知大難即將臨頭,仍著手將城堡裝飾得更加華美
,包含內庭西北角的樓梯,其扶手絕對是18世紀的經典代表作品。
城堡可免費進入參觀,縱使參觀的時間不長,仍被它的精緻的裝飾吸引。
縱使它的內部幾乎空無一物,不似其他法國城堡以古董家具擺設裝飾,歐布納城堡卻
以素顏迎客。
於是我們找到了更多不起眼的細節:像是塗抹了多層石膏的天花板,在歲月的洗滌下
露出的木頭桁梁;像是在城堡頂樓的露臺所見的城垛及透過木框屋頂所見的琉璃瓦。
總是心滿意足。
--
聖羅昂教堂(Église Saint-Laurent)
聖羅昂教堂建於1218年,被列入古蹟清單。
卻從未見過任何一座法國的教堂落魄成這樣。
有著19世紀新羅馬風格的立面,門前沒有任何廣場或前庭,正門不開放的時候,只能
由平凡得以為是一般民房的側門進入。
由於四周被房舍包圍,使得教堂內部十分漆黑,光線難以越過重重障礙射入。
在炎炎夏日進入教堂,一股涼意襲來。
這座歷經百年戰爭、宗教戰爭、魯爾起義的教堂,其外部結構和內部裝飾經歷了多次
大幅修改。
18世紀木製的唱詩班席與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全在20世紀被毀,今日所見全是複
製品。
連一根針落在地板上都聽得到的寧靜,在打開門離去的那一瞬間,全被城市的喧囂打
破。
--
巷弄的穿梭
我們在巷弄之間尋找。
尋找婆婆說的,好吃的甜點。
歐布納位於塞文山脈(Cévennes)的邊坡,被稱作「栗子的國度(pays du châ
taigner)」的地方。
用栗子澱粉做成的麵包,是當地的特產。
想滿足舌尖的慾望,卻讓眼前風光無意驚嘆了雙眼。
城堡旁一道華麗的門後,是滿眼阿爾代什谷地的風景;廣場前的戴利榭爾別墅(
Maison Delichères),是歐布納15世紀最豪華的房子;前本篤禮拜堂的圓頂(Dôme
Saint-Benoît)點綴著城市的天際線。
圖說:位於城堡廣場上的戴利榭爾別墅,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
總算找到明信上的巷子時,那種滿心歡喜是不可言喻的。
有時候為了一瞥這樣的風景,心甘情願的在城市裡迷路,也無妨。
回頭再看一眼,歐布納。
--
法國全系列:v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今年剛抵達法國,寄住在JY巴黎朋友家兩個晚上。
晚飯餐桌上,三個法國人聊著關於法文字尾的「s」發不發音的話題
眾所皆知,法文字尾的「s」一般而言是不發音的,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字尾的「s」
發音的例子卻不少。
不過身為北法人的E卻有異議,他認為是地區的習慣。
像是鳳梨(ananas)和黑醋栗(casis)這些水果,以及于捷斯(Uzès,見此篇)、
卡西斯(Casis)和古達爾蓋(Goudargues),愈南部的法國人似乎愈是會把字尾的「s」
發出來。
不過對於「歐布納(Aubenas)」的發音,大家不約而同的意見一致,不發尾音。
--
位置
歐布納,維基和Google Maps各翻成「奧伯納」、「歐布納」,我都覺得不大貼近原
本的發音。
行政區域上隸多奧弗涅-隆河-阿爾卑斯大區阿爾代什省拉讓提耶爾區,為該區的主
要城市之一,人口超過萬人。
地理上為歐布納占據了阿爾代什谷地(Vallée de l'Ardèche)的主導位置,亦是
進入阿爾代什山區域自然公園(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s Monts d'Ardèche)的入
口。
地處花崗岩構成的塞文山脈與石灰岩地質的普羅旺斯之間,夾在里昂內(Lyonnais)
與朗格多克(Languedoc)之中,以及兩條古道的交岔點:連接勒皮(Le Puy-en-Velay,
見此篇)與隆河的夏瓦德鞍部(Col de la Chavade)和連接普里瓦(Privas)與阿勒斯
(Alès)的艾斯克里涅鞍部(Col de l'Escrinet)
因此,歐布納雖然景點不多,卻是漫遊鄰近地區的起點。
鄰近許多熱門景點有:阿爾代什峽谷(Gorges de l'Ardèche,見此篇)、傑貝爾德
瓊山(Mont Gerbier-de-Jonc,見此篇)、中世紀小鎮拉讓提耶爾(Largentière,見此
篇)、沃居埃(Vogüé)、巴拉聚克(Balazuc,見此篇)、呂歐姆(Ruoms,見此篇)
,還有溫泉小鎮瓦爾萊班(Vals-les-Bains)。
附近的景點其實已經去得差不多了,不過對於歐布納的認識,真的不多。
在歐布納其實只待了兩個小時不到,逛的景點也不多。
印象中的歐布納那座美麗的城堡,在藍天白雲下美得不可思議。
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
我知道法國處處是教堂,不過我是歷史控,看到古蹟一定會進去參觀,與信仰無關。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倒是舊城區曲折的小巷,偶然在超市的架子上看到一張拍街景的
明信片,驚為天人,才知道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角度,感受全然不同。
--
交通
火車站已在1969年停止服務。
可利用公車抵達,不過班次不多,時刻表請見此網頁。
暢遊阿爾代什地區最方便的方式,絕對是自駕。
--
簡史
位於石灰岩山上的歐布納,自古以來被稱作「缺水之城」,與「千泉之都」艾克斯普
羅旺斯(Aix-en-Provence,見此篇)的命運大相逕庭。
歐布納直到19世紀才在市長讓‧馬頓(Jean Mathon)的努力之下,在眾人引頸期盼
中引進了外部水源,當水注滿了城市進50座噴泉時,人們開心的擊掌歡呼。
中世紀的歐布納所在的小山丘一直是勒皮主教和維維耶主教鬥爭的舞臺,兩位主教都
想在此「插旗」-即建立象徵權力的堡壘。最終,由勒皮主教勝出。
11世紀至19世紀初,歐布納城堡先後由六個貴族掌控。
這六個家族分別是:蒙特羅(Montlaur,1084-1441)、莫貝克(Maubec,1441-1551
)、莫代納(Modène,1551-1611)、奧拉諾(Ornano,1611-1665)、阿庫爾-洛林(
Harcourt-Lorraine,1665-1716)和沃居埃(Vogüé,1716-1792)。
16世紀的宗教戰爭期爭,作為新教城市的歐布納,皇家駐軍被擋在城外,不准入城。
17世紀時捲入路易十四統苛政統治下的魯爾起義(Révolte de Roure)。
1963年,歐布納榮獲「歐洲獎(Prix de l'Europe)」,這個獎由歐洲委員會(與歐
盟無關)頒發給為了推廣歐洲統一的理念不遺餘力的城市。
--
歐布納城堡(Château d'Aubenas)
作為阿爾代什境內建築的指標,歐布納城堡以傲視周遭之姿座俯瞰阿爾代什谷地。
由蒙特羅家族(Montlaur或Montlor)一手興建的歐布納城堡,又有「蒙特羅城堡(
château de Montlaur)」之稱。
這個隨著主人不斷蛻變的建築由12世紀起至舊封建制度被推翻的大革命之間,輾轉成
為六個貴族的居所。
萬丈高樓平地起,城堡原本只是一座瞭望塔,守衛著具有戰略及貿易雙重地位的十字
路口。
「兵家必爭之地」莫過於焉。
只是這次爭的人不是「君王」,而是「主教」。將宗教與政治權利一把抓的主教,勾
心鬥角、兵戎相見的情況不亞於權臣。
歐布納自五世紀起,便成了勒皮主教與維維耶主教爭奪的對象。
11世紀至15世紀,該城由蒙特羅男爵掌控,城樓、城牆、兩座大圓塔相繼落成,四周
以護城河圍繞防禦,此舉為歐布納贏得「蒙特羅之城(Cité des Montlaur)」的稱呼。
此時的歐布納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有長足的發展,呼應了該家族的座右銘「蒙特羅,至
高無上!(Montlaur, au plus haut !)」。
26.5公尺高的城樓是當時最高的建築物,站在頂端的雉堞平臺上,四周景觀一覽無遺
。
城樓的地面層沒有入口,只能藉由梯子上到一樓。
護牆的面積與今日相去不遠,一座吊橋跨越護城河進入城堡西側入口;最容易被入侵
的南面則設有廣闊的下庭(basse-cour,註1),並由堅固的護牆(courtine,註2)保護
;東面是稱重室(Salle du Pesage,註3),外側的城廓(enceinte)則作為接待室使用
。
縱然城堡設備日趨完善,但蒙特羅男爵卻鮮少入住。
蒙特羅家族在15世紀絕嗣,透過聯姻的方式城堡轉手落入莫貝克家族手中,並在內庭
興建一座有直櫺窗戶的「莫貝克塔(tour des Maubec)」。
圖說:由城堡中庭所見的莫貝克塔。
1551年,城堡再度轉手至莫代納家族手中。城堡逐漸從封建時期的堡壘轉變為文藝復
興風格的居所。
1611年,奧拉諾家族接手城堡,城堡仍舊不斷改建成更舒適的住所,但也增強了防禦
功能。
城樓增建了望臺(échauguette)、突堞(mâchicoulis)和上方覆蓋的琉璃瓦屋頂
;連結馬廄的西塔大門則以凸雕飾(bossage)裝飾;一樓房間以「法式風格」鋪設木地
板及天花板。
阿庫爾-洛林家族是六個家族中,對城堡最漠不關心的。
1771年,城堡便來到沃居埃家族手中。
身為「末代貴族」的沃居埃家族,不知大難即將臨頭,仍著手將城堡裝飾得更加華美
,包含內庭西北角的樓梯,其扶手絕對是18世紀的經典代表作品。
城堡可免費進入參觀,縱使參觀的時間不長,仍被它的精緻的裝飾吸引。
縱使它的內部幾乎空無一物,不似其他法國城堡以古董家具擺設裝飾,歐布納城堡卻
以素顏迎客。
於是我們找到了更多不起眼的細節:像是塗抹了多層石膏的天花板,在歲月的洗滌下
露出的木頭桁梁;像是在城堡頂樓的露臺所見的城垛及透過木框屋頂所見的琉璃瓦。
總是心滿意足。
--
聖羅昂教堂(Église Saint-Laurent)
聖羅昂教堂建於1218年,被列入古蹟清單。
卻從未見過任何一座法國的教堂落魄成這樣。
有著19世紀新羅馬風格的立面,門前沒有任何廣場或前庭,正門不開放的時候,只能
由平凡得以為是一般民房的側門進入。
由於四周被房舍包圍,使得教堂內部十分漆黑,光線難以越過重重障礙射入。
在炎炎夏日進入教堂,一股涼意襲來。
這座歷經百年戰爭、宗教戰爭、魯爾起義的教堂,其外部結構和內部裝飾經歷了多次
大幅修改。
18世紀木製的唱詩班席與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全在20世紀被毀,今日所見全是複
製品。
連一根針落在地板上都聽得到的寧靜,在打開門離去的那一瞬間,全被城市的喧囂打
破。
--
巷弄的穿梭
我們在巷弄之間尋找。
尋找婆婆說的,好吃的甜點。
歐布納位於塞文山脈(Cévennes)的邊坡,被稱作「栗子的國度(pays du châ
taigner)」的地方。
用栗子澱粉做成的麵包,是當地的特產。
想滿足舌尖的慾望,卻讓眼前風光無意驚嘆了雙眼。
城堡旁一道華麗的門後,是滿眼阿爾代什谷地的風景;廣場前的戴利榭爾別墅(
Maison Delichères),是歐布納15世紀最豪華的房子;前本篤禮拜堂的圓頂(Dôme
Saint-Benoît)點綴著城市的天際線。
圖說:位於城堡廣場上的戴利榭爾別墅,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
總算找到明信上的巷子時,那種滿心歡喜是不可言喻的。
有時候為了一瞥這樣的風景,心甘情願的在城市裡迷路,也無妨。
回頭再看一眼,歐布納。
--
法國全系列:v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Tags:
法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班機取消理賠問題
By Kelly
at 2019-08-06T22:10
at 2019-08-06T22:10
威尼斯面具節 世界三大嘉年華會
By David
at 2019-08-06T21:55
at 2019-08-06T21:55
遊客最多的前十名國家(2000-2017)
By Hedwig
at 2019-08-06T20:18
at 2019-08-06T20:18
南法鄉間:尚博納(Chambonas)
By Audriana
at 2019-08-06T20:04
at 2019-08-06T20:04
普羅旺斯的大門:錫斯特龍(Sisteron)
By Steve
at 2019-08-06T16:08
at 2019-08-06T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