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行腳- 北京故宮 頤和園 - 北京
By Ida
at 2014-02-21T04:54
at 2014-02-21T04:54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多版:頤和園:http://fisheeer.pixnet.net/blog/post/40771192
故宮: http://fisheeer.pixnet.net/blog/post/40771291
第一次到大陸,我們從美國飛北京,入關時本想走外國人通道,但被我家大魚拉到本國
人通道,掏出我家三本不同顏色的護照─紅綠藍時,還被海關人員讚嘆了一把。
不知為什麼,一直以來,我對頤和園的嚮往就比故宮多一些。
因為只在北京停留四天三夜,本來預定行程是頤和園和長城,
但這幾天實在是太冷,不適合去長城,只好作罷。(自由行的好處-自由!)
後來就決定去鼎鼎有名的北京故宮和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海淀區西北,乾隆時修建(原名:清漪園),光緒時重建,1998年被評為
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我們造訪的時候是冬天,頤和園內的湖都結冰了,蘇州街的店家也沒有開,
不過佔地290公頃的頤和園,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好好逛一逛:
剛入園時正好碰上德和園裡面的表演,
之後走到樂壽堂的路上在很有古風的過道稍作休息:
雖然天氣很冷,但還是遊人如織。轉眼間就到了樂壽堂,據說是當年慈禧太后的住所,
樂壽堂是個三進的院子,位於中間的樂壽堂的中間是起居室,西間是寢室,東間是更衣
室,
東跨院後半邊是永壽堂,總管太監李蓮英的居所,據說是因為當年慈禧她老人家很喜歡
李蓮英梳頭的技術,所以把這永壽堂賜給他住。
樂壽堂門外有個長廊,長達728公尺,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
長廊走著走著,就到了排雲殿的正門-排雲門了。排雲殿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朝拜、慶
祝的地方,於1892年重建。
排雲門面朝昆明湖(上面第二張照片),是個牌樓式的門,
排雲殿之後是德輝殿,再後面是高72公尺的石砌高台,高台兩側有樓梯(朝真磴)通往佛
香閣,
佛香閣座落在萬壽山前山正中,是八角形三層樓建築,高41公尺,是頤和園內體積最大
建築。佛香閣原為九層的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
閣樓。
裡面供奉釋迦牟尼佛,初一十五慈禧都會在此燒香拜拜。
從佛香閣望出去的風景,有一種古典和現代衝突的感覺:
從佛香閣出來,就到後山了。
經過結了冰的蘇州街,出口就在眼前,
出來之後回家一查,頤和園內還有好多景沒踩到,下次換個季節再去造訪一次!
PS:家有兩歲半娃,所以我們一路上都帶著推車,但其實園內階梯、門檻多,不太適合推
車,A寶大部份都是自己走的,表現出乎我們的預料。
隔天我們來到故宮,故宮就在天安門的後面,我們先到了天安門。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
年(西元1417年),原來叫承天門,是皇城正門,
過了天安門就到了端門,端門在明清兩朝是用來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1987年世界文
化遺產時列了午門以內的故宮範圍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包括端門)。
過了端門就到午門了,午門建於明永樂18年,中門是皇帝出入專用,但是在清朝時,新科
的狀元、榜眼、探話在放榜那天可以從中門進出一次。
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貴族從右門進
出。清朝時的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發下一年曆書的地方。
戰爭獲勝時這裡也會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
買好票,進了午門,就看到宮殿群了。
廣場中間的是太和殿,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合稱三大殿,與東邊的文華殿,西邊的武英
殿合稱外朝。
前面是太和門,明初叫做奉天門,後來叫皇極門。清朝時改稱太和門。高23.8公尺。是明
朝時文武百官每天清晨早朝的地方,皇帝也會在這裡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清初把朝拜和
處理政務改到乾清門。清順治帝入關後在此即皇帝位,並頒布第一道大赦令。
太和殿就是俗稱的金鑾殿,明初叫奉天殿,後來叫皇極殿,清朝時叫太和殿。殿高35公尺
,面積2381平方公尺,是中國最大的木造結構宮殿。是舉行新皇登基、頒布重要詔書、公
佈新進士名單、派大將出征及舉辦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儀式的地方。
穿過太和殿後到了中和殿,明初叫華蓋殿,後來叫中極殿,清朝叫中和殿。供皇帝在參加
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或近臣可以在此預演禮儀。
穿過中和殿,就到了保和殿。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這
裡是宴請外蕃王公大臣的地方。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康熙曾在這裡居住,順治帝
大婚也在這裡舉行。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
走過了保和殿,我們往左手邊走,來到了軍機處,軍機處原來是承命擬指,參與軍務的地
方,後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地位遠遠高於做為國家行政中樞的內
閣。
之後我們到了為於內廷西側的養心殿,這裡是雍正之後皇帝的居所。慈禧、慈安兩太后垂
廉聽政就是在養心殿東暖閣。
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日常政務和接見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隆裕皇太后在
此召開前會議,做出退位決定。
養心殿之後我們往最近新開放的後宮行去,先看到的是甄嬛傳裡華妃住的翊坤宮。明清時
期是妃嬪住所,原來是二進院,清晚期將後殿拆除改成穿堂殿-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
間為通道,使翊坤宮和儲秀宮相連。
翊坤宮之後,我們到旁邊的儲秀宮,這是咸豐二年(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的
居所,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后殿(麗景軒)生下同治皇帝。
儲秀宮往右手邊後面走,就可以看到麗景軒。麗景軒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儲秀
宮後殿,慈禧為嬪時曾在這裡生下同治皇帝。軒內有個小戲台,慈禧閒暇時會在這裡聽小
戲。
現在裡面陳列的是清末代皇帝溥儀用餐情景,他曾在這裡辦過西餐宴會,過著中西合璧的
生活。裡面陳設了中式桌椅和西餐用具和玻璃吊燈。
逛完麗景軒,我們轉往御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延暉閣,延暉閣建於明代,與堆秀山分
居東西兩邊,曾為清代選秀女之地。當年慈禧就是在這裡被選中秀女,最後成為咸豐的貴
妃、同治的生母、光緒的姨母,兩度垂簾聽政,掌清大權48年。
過了延暉閣,再穿過一個小門,就看到堆秀山了。堆秀山於明萬曆十一年(1853年)由太湖
石砌成,高約十公尺,山頂建有御景亭,是清代帝、后、妃重陽節登 高的地方。山腰內
有縱貫東西的磚券洞,山下洞室為磚造的穹隆式頂。山腰有銅缸儲水,水由高而下,從
山前左右側獅背上承托的龍口內噴出。
過了堆秀山,天也快要黑了,我們就從神武門出來了。神武門是紫禁誠的北門,建於明永
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後因康熙名玄瞱而避諱改為神武 門。內設鐘鼓,在起
更報時時與鐘鼓樓相應。但皇帝居宮中時,神武門的鐘不鳴。開有三門,帝后走中間正門
,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工匠都尤兩側的門出入。 清代選秀女,將妃嬪迎入宮中均
走此門。1924年,清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就是從這裡出去的。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
」是歷史學家郭沫若1971年題的。
故宮實在是太大了,需要一整天來逛,這次我們只逛了它的一小部份,有名的乾清宮、坤
寧宮之類的都沒有逛到,真是可惜。
據說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這六個是建在北京市的中軸線上
,俗稱龍脈。這次只cover到三大殿和兩個西六宮的範圍,其他的只能留待下次有緣再相
會啦。
Reference:
頤和園-維基百科
故宮-維基百科
端門-維基百科
?景?_百度百科
翊坤宮-維基百科
故宮內解說牌
--
故宮: http://fisheeer.pixnet.net/blog/post/40771291
第一次到大陸,我們從美國飛北京,入關時本想走外國人通道,但被我家大魚拉到本國
人通道,掏出我家三本不同顏色的護照─紅綠藍時,還被海關人員讚嘆了一把。
不知為什麼,一直以來,我對頤和園的嚮往就比故宮多一些。
因為只在北京停留四天三夜,本來預定行程是頤和園和長城,
但這幾天實在是太冷,不適合去長城,只好作罷。(自由行的好處-自由!)
後來就決定去鼎鼎有名的北京故宮和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海淀區西北,乾隆時修建(原名:清漪園),光緒時重建,1998年被評為
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我們造訪的時候是冬天,頤和園內的湖都結冰了,蘇州街的店家也沒有開,
不過佔地290公頃的頤和園,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好好逛一逛:
剛入園時正好碰上德和園裡面的表演,
之後走到樂壽堂的路上在很有古風的過道稍作休息:
雖然天氣很冷,但還是遊人如織。轉眼間就到了樂壽堂,據說是當年慈禧太后的住所,
樂壽堂是個三進的院子,位於中間的樂壽堂的中間是起居室,西間是寢室,東間是更衣
室,
東跨院後半邊是永壽堂,總管太監李蓮英的居所,據說是因為當年慈禧她老人家很喜歡
李蓮英梳頭的技術,所以把這永壽堂賜給他住。
樂壽堂門外有個長廊,長達728公尺,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
長廊走著走著,就到了排雲殿的正門-排雲門了。排雲殿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朝拜、慶
祝的地方,於1892年重建。
排雲門面朝昆明湖(上面第二張照片),是個牌樓式的門,
排雲殿之後是德輝殿,再後面是高72公尺的石砌高台,高台兩側有樓梯(朝真磴)通往佛
香閣,
佛香閣座落在萬壽山前山正中,是八角形三層樓建築,高41公尺,是頤和園內體積最大
建築。佛香閣原為九層的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
閣樓。
裡面供奉釋迦牟尼佛,初一十五慈禧都會在此燒香拜拜。
從佛香閣望出去的風景,有一種古典和現代衝突的感覺:
從佛香閣出來,就到後山了。
經過結了冰的蘇州街,出口就在眼前,
出來之後回家一查,頤和園內還有好多景沒踩到,下次換個季節再去造訪一次!
PS:家有兩歲半娃,所以我們一路上都帶著推車,但其實園內階梯、門檻多,不太適合推
車,A寶大部份都是自己走的,表現出乎我們的預料。
隔天我們來到故宮,故宮就在天安門的後面,我們先到了天安門。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
年(西元1417年),原來叫承天門,是皇城正門,
過了天安門就到了端門,端門在明清兩朝是用來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1987年世界文
化遺產時列了午門以內的故宮範圍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包括端門)。
過了端門就到午門了,午門建於明永樂18年,中門是皇帝出入專用,但是在清朝時,新科
的狀元、榜眼、探話在放榜那天可以從中門進出一次。
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貴族從右門進
出。清朝時的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發下一年曆書的地方。
戰爭獲勝時這裡也會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
買好票,進了午門,就看到宮殿群了。
廣場中間的是太和殿,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合稱三大殿,與東邊的文華殿,西邊的武英
殿合稱外朝。
前面是太和門,明初叫做奉天門,後來叫皇極門。清朝時改稱太和門。高23.8公尺。是明
朝時文武百官每天清晨早朝的地方,皇帝也會在這裡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清初把朝拜和
處理政務改到乾清門。清順治帝入關後在此即皇帝位,並頒布第一道大赦令。
太和殿就是俗稱的金鑾殿,明初叫奉天殿,後來叫皇極殿,清朝時叫太和殿。殿高35公尺
,面積2381平方公尺,是中國最大的木造結構宮殿。是舉行新皇登基、頒布重要詔書、公
佈新進士名單、派大將出征及舉辦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儀式的地方。
穿過太和殿後到了中和殿,明初叫華蓋殿,後來叫中極殿,清朝叫中和殿。供皇帝在參加
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或近臣可以在此預演禮儀。
穿過中和殿,就到了保和殿。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這
裡是宴請外蕃王公大臣的地方。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康熙曾在這裡居住,順治帝
大婚也在這裡舉行。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
走過了保和殿,我們往左手邊走,來到了軍機處,軍機處原來是承命擬指,參與軍務的地
方,後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地位遠遠高於做為國家行政中樞的內
閣。
之後我們到了為於內廷西側的養心殿,這裡是雍正之後皇帝的居所。慈禧、慈安兩太后垂
廉聽政就是在養心殿東暖閣。
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日常政務和接見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隆裕皇太后在
此召開前會議,做出退位決定。
養心殿之後我們往最近新開放的後宮行去,先看到的是甄嬛傳裡華妃住的翊坤宮。明清時
期是妃嬪住所,原來是二進院,清晚期將後殿拆除改成穿堂殿-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
間為通道,使翊坤宮和儲秀宮相連。
翊坤宮之後,我們到旁邊的儲秀宮,這是咸豐二年(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的
居所,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后殿(麗景軒)生下同治皇帝。
儲秀宮往右手邊後面走,就可以看到麗景軒。麗景軒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儲秀
宮後殿,慈禧為嬪時曾在這裡生下同治皇帝。軒內有個小戲台,慈禧閒暇時會在這裡聽小
戲。
現在裡面陳列的是清末代皇帝溥儀用餐情景,他曾在這裡辦過西餐宴會,過著中西合璧的
生活。裡面陳設了中式桌椅和西餐用具和玻璃吊燈。
逛完麗景軒,我們轉往御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延暉閣,延暉閣建於明代,與堆秀山分
居東西兩邊,曾為清代選秀女之地。當年慈禧就是在這裡被選中秀女,最後成為咸豐的貴
妃、同治的生母、光緒的姨母,兩度垂簾聽政,掌清大權48年。
過了延暉閣,再穿過一個小門,就看到堆秀山了。堆秀山於明萬曆十一年(1853年)由太湖
石砌成,高約十公尺,山頂建有御景亭,是清代帝、后、妃重陽節登 高的地方。山腰內
有縱貫東西的磚券洞,山下洞室為磚造的穹隆式頂。山腰有銅缸儲水,水由高而下,從
山前左右側獅背上承托的龍口內噴出。
過了堆秀山,天也快要黑了,我們就從神武門出來了。神武門是紫禁誠的北門,建於明永
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後因康熙名玄瞱而避諱改為神武 門。內設鐘鼓,在起
更報時時與鐘鼓樓相應。但皇帝居宮中時,神武門的鐘不鳴。開有三門,帝后走中間正門
,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工匠都尤兩側的門出入。 清代選秀女,將妃嬪迎入宮中均
走此門。1924年,清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就是從這裡出去的。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
」是歷史學家郭沫若1971年題的。
故宮實在是太大了,需要一整天來逛,這次我們只逛了它的一小部份,有名的乾清宮、坤
寧宮之類的都沒有逛到,真是可惜。
據說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這六個是建在北京市的中軸線上
,俗稱龍脈。這次只cover到三大殿和兩個西六宮的範圍,其他的只能留待下次有緣再相
會啦。
Reference:
頤和園-維基百科
故宮-維基百科
端門-維基百科
?景?_百度百科
翊坤宮-維基百科
故宮內解說牌
--
Tags:
北京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北京住宿物品充電問題
By Daph Bay
at 2014-02-18T23:12
at 2014-02-18T23:12
北京住宿物品充電問題
By Dorothy
at 2014-02-18T14:01
at 2014-02-18T14:01
成都印象
By David
at 2014-02-17T18:51
at 2014-02-17T18:51
大陸旅遊經驗談
By George
at 2014-02-17T18:49
at 2014-02-17T18:49
外籍人士入藏
By Necoo
at 2014-02-16T20:34
at 2014-02-16T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