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日的巴勒斯坦 - 旅遊
By Tracy
at 2020-06-23T19:23
at 2020-06-23T19:23
Table of Contents
這其實是2018年的旅程了,只是到現在才開始認真整理當時的材料
但他們至今這仍是我自助七年來感觸最深的時刻
Medium 圖文版
https://bit.ly/2YocFCg
----------純文字版-------------
朝陽輕巧的落在盛夏的黎凡特,我緩緩走過淒清的耶路撒冷。
昨日街上的熙攘不復存在,寂靜的街上只有少數行人。當我初見耶路撒冷,這城市翻騰的
人車沖淡了整座城市宗教的色彩,直到安息日的寂靜覆蓋住整座城市,讓這城市被世俗聲
響覆蓋的背景緩緩浮現。我走向大馬士革門,一旁喧囂的攤販不復存在,平日穿梭路間的
電車與房車也一併消失,一路上也只剩下稀疏幾位行人。到了古城區外,我看見幾位計程
車司機向著路人不斷叫喊著 “Tel Aviv! Tel Aviv!” (特拉維夫) ,彷彿想將人從安息
日的古城將人拉向五光十色的特拉維夫,這些招攬來客的聲音,彷彿成了整座古城內唯一
的生氣。乘上大馬士革門的巴士,我懷著忐忑而期待的心緩緩離開耶路撒冷。昨夜裡隨興
而至地決定往巴勒斯坦一訪,卻沒有多做盤算,只想著走過伯利恆的主誕教堂(Church
of Nativity),若有時間再往希伯崙一訪,其餘便打算船到橋頭自然直,連一路上的交通
都沒有做太多盤算。沉浸在熹熹的陽光與車體的韻律中,我的意識逐漸恍惚,直到巴士在
一個檢查哨嘎然而止,幾位全副武裝的軍人上車盤查,我才將自己的意識拖回現實,知道
自己即將踏上巴勒斯坦,這仍在衝突中擺盪的土地。
走下車門,我在炙烈的艷陽下走向主誕教堂。
我頭一次有著自己終於到了巴勒斯坦的實感。眼前飄揚的不再是大衛之星,而是巴勒斯坦
與約旦的旗幟。一旁的計程車司機熟稔地向我招手,像我喊著塗鴉牆、主誕教堂、聖凱薩
琳修道院等景點,我委婉地拒絕他們後便拐進蜿蜒的巷弄裡,隨步按著自己對地圖的印象
走往主誕教堂。街頭上阿拉伯文與英文相間的標誌飄盪著,整座城市不少的店家卻因著安
息日門戶深鎖,一旁的街道在略為的雜亂中稍顯寧靜。
正當我在曲折的巷弄間遊走,我不自禁的被一間修築地十分漂亮的教堂吸引。和巴勒斯坦
其餘建築相比,這教堂的風格顯得格格不入。走近細看此處的標語說著這是座十八世紀修
築的路德教堂,門外似乎還有幾位剛做完禮拜的小朋友像我湊著好奇的目光。我緩緩走入
教堂邊,一旁的人示意我能夠入內一覽。我看著相對樸素卻莊嚴的室內沉思,一位約莫八
、九歲的男孩用相當流利的英文向我搭話。談話中我驚訝地發現他能夠相當熟練地使用英
文、阿拉伯文,甚至懂一些粗淺的德文,平日還是教堂內樂隊的一員。正當他向我展示他
手邊的聖經,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本阿拉伯文版的聖經,使我感受到屬於巴勒斯坦的文化
衝擊。一旁幾位孩童也打著好奇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是對於我東方的面孔感到好奇。
離開這座教堂,我沿著路走向在安息日仍有一絲喧囂的市中心。途中經過一間餅店才意識
到今日一頓正餐都沒有吃過,趕忙向老伯買了一片類似披薩的烤餅,又看見老伯一旁的看
板有著十多種不同語言的價目表。老伯將熱騰騰的烤餅遞給我,向我收取的卻是以色列的
新榭克爾,我突然意識到我仍在一片矛盾的土地上。當我終於走抵市中心,我走進有些破
敗的訪客中心,卻被告知今天博物館大多休館,只有主誕教堂仍開著,只好灰著鼻子在烈
日之下繼續走向主誕教堂。
安息日的主誕教堂仍處在人群的鬧嚷中。
走近教堂邊便看見許多西方面孔的遊客自遊覽車上魚貫而下,一旁還有更多的基督教朝聖
者走過。我走入教堂內,裝飾華美的主建築內有著絡繹不絕的朝拜者,雖然一旁有一部分
的建築在整修,卻不損建築整體的雍容。看著前方標示著當年耶穌誕生之地,我忍俊不著
的想像著:「兩千年前,是否真的有位聖女在東方之星的祝福下在此產子呢?」我走入一座
安靜的禮拜堂稍作休息,想細細感受這種微妙的莊嚴感,卻聽見外頭人群細碎的聲響。此
刻的主誕教堂,似乎和安息日寧謐的伯利恆格格不入。
我約在午後一點多離開主誕教堂,打算趁著今日餘下的時間走訪希伯崙。
原先打算到教堂附近的巴士站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往希伯崙的巴士,不料卻碰了一鼻子灰
。只得走回早上下巴士的地方,尋找傳聞中的共享計程車排班點。此次在中東不少地方都
有碰過類似的共享計程車系統,基本的運作模式是計程車會有固定的路線,等到人滿了就
開車,每個人平攤車資。雖然計程車的排班點往往不好找,卻常常是不少地方交通最便利
的手法之一,而且也不用擔心被專載外地人的司機漫天喊價。在烈日之下走了接近一個多
鐘頭,我終於找到一處有著幾輛九人座廂型車並排的地方,向路旁的大叔表明我要前往希
伯崙之後,我便坐上廂型車靜待司機湊滿人。
過了不到半小時,司機便湊齊人數開往希伯崙。起初一路的交通還算順遂,但中途整條路
上的車卻全都塞住了。正當我臉上滿是疑惑,一旁的大叔拿出手機上的Facebook直播向我
解釋前方出了車禍。過了一陣子,前方的車流終於開始前進,過了不久便經過一處車禍現
場,讓我不禁想著:「今天真是什麼都遇見了」沒想到卻一語成讖。
廂型車緩緩駛進希伯崙,迎接我的是稍顯破敗的街景。
相比伯利恆,此處的街道似乎更顯凌亂,和井然有序的耶路撒冷形成強烈的對比。巴士緩
緩駛進停車場,我走到外邊的街道,不禁感到些許的迷茫。想著若有時間便在希伯崙古城
區閒晃,並一訪麥比拉洞(Cave of the Patriarchs)。麥比拉洞據傳是亞伯拉罕家族的墓
地,如今的猶太人在其所謂「列祖之洞」的聖地上上蓋了一座會堂。而對於同樣景仰亞伯
拉罕的穆斯林,此處抑是被稱為易卜拉辛清真寺(Ibrahimi Mosque)的聖地。兩方對此處
的歷史與所有權爭論不休,而希伯崙這座古城也因其聖地的名號深陷無盡的紛爭。
我順著路標走向易卜拉辛清真寺。安息日的希伯崙比起伯利恆更顯蕭瑟,沿途的街道門戶
緊閉,僅有少數寫滿阿拉伯文的傳單四散在街頭。不遠處的建築上還駕著鐵絲網,甚至可
見幾位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軍人,讓人不禁聯想起此地不時傳出的抗爭事件。我走進一處岔
路口,看著前方的景象驀然停下。只見前方有一群年輕的巴勒斯坦男子正對著遠處牆上的
以軍扔擲鐵罐及石頭,而鐵絲網另一方的以色列軍人則神情嚴肅地盯著這群男子。空氣彷
彿在兩邊緊張的情緒間凝結,我楞晃晃地看著前方的衝突,心中閃過無數複雜的思緒。以
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糾葛與衝突原只是課本上的抽象概念,此刻他們卻化成殘酷的真實
呈現在我的眼前。正當我默然地看著前方戲劇性的畫面,心中躊躇著是否該掉頭而去,一
位年輕的女子示意我走向她身旁。正當我湊近,一位說著流利英語的男子向我打了招呼。
那位男子向我解釋道他現年二十歲,出身於英國,數年前曾到巴勒斯坦,因為同情著當地
居民的處境便決定留在希伯崙。他用阿拉伯文向那群巴勒斯坦男子說了我的來意後,那群
男子便向我露出笑容,說道:「Welcome to Palestine」,我心中原先的緊張頓時煙消雲
散。那名英國男子接著領著我走向市集,解釋道在安息日多數商家都關了門,而居民與駐
守的以色列軍方之間的關係也常在安息日緊張起來。他說道:「你挑錯日子來巴勒斯坦了!
這裡的平日是更和平、多彩的。」(You come to Palestine at the wrong time! It is
usually more peaceful and energetic.)
穿過幾條街道後,那位男子和我說只要沿著這條路走便能看到清真寺了。我再次向他致謝
,並和他握了手致意。直到此刻我仍深深敬佩這位男子為一群素昧平生的巴勒斯坦人奮鬥
的精神。
我穿過略顯曲折、淒清的市集,傳說中的易卜拉辛清真寺與麥比拉洞近在眼前。
在市集的盡頭,通往清真寺的入口有處檢查哨。我的前方有數位巴勒斯坦人正準備通過哨
口,卻被以色列巡警嚴格盤查。正當我走進他們,他們便用著一抹複雜的微笑向我說到:
「Welcome to Palestine!」。輪到我過檢查哨時,我還忙著在背袋裡尋找我的入境卡,
巡警便對我說道:「過吧!我喜歡來自亞洲的人們。」(Well, you can go! I like
anyone from Asia!) 我詫異地通過了此處,心中被複雜的解脫感佔據:一方面對於能輕鬆
通過檢查哨感到如釋重負,另一方面又因為身為亞洲人的自己卻比當地居民更通行無阻感
到微妙。
穿過檢查哨,前方便是易卜拉辛清真寺,然而安息日的清真寺卻深鎖門戶。所幸清真寺隔
壁的猶太會堂仍對訪客開放。這座清真寺與猶太會堂或許正是兩個同出於黎凡特宗教糾葛
的縮影吧!這兩座相依的建築顯現了兩者間同樣對亞伯拉罕一脈的重視,作為兩教尊崇的
聖地,此處千年來的糾紛又何嘗不為兩造間輾轉歷史的縮影呢?我在會堂內沉默的思索,
感受著會堂內交織著此地歷史的幽然與憂然。
走出會堂外,管制區內的希伯崙可說是「三步一衛兵,五步一查哨」,四處皆是荷槍實彈
的以色列軍警。我走進猶太人的聚居地,頓時覺得此處的建築較希伯崙其他部分工整不少
。和耶路撒冷的古城區一樣,以色列政府似乎對於猶太區的維護好過阿拉伯區的維護不少
。看著前方一處為抗爭中的數位猶太死者所立的紀念碑,心中想道在抗爭中身亡的巴勒斯
坦人又何嘗不是此碑上所載的數十倍呢?這複雜的情緒在我心中盤旋,我理不清這是對死
者的憂傷還是對此處深沉的歷史與衝突的無奈。
回到麥比拉洞前,我尋思著該如何回到耶路撒冷。最後好不容易找到在一處檢查哨外的公
車站,我向哨內的女兵詢問公車的時刻,她也非常親切地用手機替我查詢時刻表,還讓我
帶了些她手邊多的麵包回去。在物價高昂的以色列,她的這些麵包成了我往後數日的救贖
。
在這千里外的異鄉,我作為一位外鄉人,卻比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更加自在。
當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諸多政策與鎮壓感到不滿時,他們給了我最深沉的微笑;當以色列
人戒心十足的盤查著巴勒斯坦居民時,我卻能輕易穿梭在檢查哨間。此處有千年間無數居
民共存的痕跡,有家園與聖地來回易主的矛盾,還有在抗爭中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的血淚
。走過城市不同的角落,我能感受存在空氣中的緊繃與沉痛,卻對其龐然的糾結與深刻感
到無能為力。我難以責備在苦悶的生活中仍願意歡迎我並給我深沉微笑的巴勒斯坦居民,
還有在艱困環境中奮力工作又為人親切的以色列人們。作為旁人,我似乎無力也沒有勇氣
去撼動這千年間由民族、歷史、與宗教交織而成的結,或許這正是我對那位英國男子感到
敬佩的原因吧!
或許我在錯誤的日子來到了希伯崙,但這卻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我暗自慶幸在安息日
來到巴勒斯坦。若我於平日抵達,或許我能享受聖地清真寺的莊嚴以及市集獨特的韻味,
但我卻永遠無法看見歷史、民族、與宗教篆刻在此地的深沉傷痛。
我想起藝術家JR所創作的 "face 2 face"。這位藝術家將巴勒斯坦人的臉孔貼在以色列一
面的隔離牆,又將以色列人的笑臉貼在巴勒斯坦那面的牆上,但雙方卻無法分辨彼此,好
似以幽默訴說此地紛爭的憂傷與無奈。當年見到這作品,只為其反思性的內涵驚嘆,卻未
查其背後向時空與歷史傳達和平的訊息。當初那面滿是人像的隔離牆早已今非昔比,如今
牆上斑斕多彩的塗鴉成了不少人來訪西岸的景點,不少小販甚至將伯利恆街邊兜售隔離牆
模型。我心中暗自想著這些居民看著撕裂自己生活的隔離牆成為景點與紀念品時,心中交
織的是何種滋味呢?
我乘上巴士回到耶路撒冷。古城的現在與過去被夕陽緊緊包裹,等待著日落與Shabbath後
重新開始的生機。
--
但他們至今這仍是我自助七年來感觸最深的時刻
Medium 圖文版
https://bit.ly/2YocFCg
----------純文字版-------------
朝陽輕巧的落在盛夏的黎凡特,我緩緩走過淒清的耶路撒冷。
昨日街上的熙攘不復存在,寂靜的街上只有少數行人。當我初見耶路撒冷,這城市翻騰的
人車沖淡了整座城市宗教的色彩,直到安息日的寂靜覆蓋住整座城市,讓這城市被世俗聲
響覆蓋的背景緩緩浮現。我走向大馬士革門,一旁喧囂的攤販不復存在,平日穿梭路間的
電車與房車也一併消失,一路上也只剩下稀疏幾位行人。到了古城區外,我看見幾位計程
車司機向著路人不斷叫喊著 “Tel Aviv! Tel Aviv!” (特拉維夫) ,彷彿想將人從安息
日的古城將人拉向五光十色的特拉維夫,這些招攬來客的聲音,彷彿成了整座古城內唯一
的生氣。乘上大馬士革門的巴士,我懷著忐忑而期待的心緩緩離開耶路撒冷。昨夜裡隨興
而至地決定往巴勒斯坦一訪,卻沒有多做盤算,只想著走過伯利恆的主誕教堂(Church
of Nativity),若有時間再往希伯崙一訪,其餘便打算船到橋頭自然直,連一路上的交通
都沒有做太多盤算。沉浸在熹熹的陽光與車體的韻律中,我的意識逐漸恍惚,直到巴士在
一個檢查哨嘎然而止,幾位全副武裝的軍人上車盤查,我才將自己的意識拖回現實,知道
自己即將踏上巴勒斯坦,這仍在衝突中擺盪的土地。
走下車門,我在炙烈的艷陽下走向主誕教堂。
我頭一次有著自己終於到了巴勒斯坦的實感。眼前飄揚的不再是大衛之星,而是巴勒斯坦
與約旦的旗幟。一旁的計程車司機熟稔地向我招手,像我喊著塗鴉牆、主誕教堂、聖凱薩
琳修道院等景點,我委婉地拒絕他們後便拐進蜿蜒的巷弄裡,隨步按著自己對地圖的印象
走往主誕教堂。街頭上阿拉伯文與英文相間的標誌飄盪著,整座城市不少的店家卻因著安
息日門戶深鎖,一旁的街道在略為的雜亂中稍顯寧靜。
正當我在曲折的巷弄間遊走,我不自禁的被一間修築地十分漂亮的教堂吸引。和巴勒斯坦
其餘建築相比,這教堂的風格顯得格格不入。走近細看此處的標語說著這是座十八世紀修
築的路德教堂,門外似乎還有幾位剛做完禮拜的小朋友像我湊著好奇的目光。我緩緩走入
教堂邊,一旁的人示意我能夠入內一覽。我看著相對樸素卻莊嚴的室內沉思,一位約莫八
、九歲的男孩用相當流利的英文向我搭話。談話中我驚訝地發現他能夠相當熟練地使用英
文、阿拉伯文,甚至懂一些粗淺的德文,平日還是教堂內樂隊的一員。正當他向我展示他
手邊的聖經,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本阿拉伯文版的聖經,使我感受到屬於巴勒斯坦的文化
衝擊。一旁幾位孩童也打著好奇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是對於我東方的面孔感到好奇。
離開這座教堂,我沿著路走向在安息日仍有一絲喧囂的市中心。途中經過一間餅店才意識
到今日一頓正餐都沒有吃過,趕忙向老伯買了一片類似披薩的烤餅,又看見老伯一旁的看
板有著十多種不同語言的價目表。老伯將熱騰騰的烤餅遞給我,向我收取的卻是以色列的
新榭克爾,我突然意識到我仍在一片矛盾的土地上。當我終於走抵市中心,我走進有些破
敗的訪客中心,卻被告知今天博物館大多休館,只有主誕教堂仍開著,只好灰著鼻子在烈
日之下繼續走向主誕教堂。
安息日的主誕教堂仍處在人群的鬧嚷中。
走近教堂邊便看見許多西方面孔的遊客自遊覽車上魚貫而下,一旁還有更多的基督教朝聖
者走過。我走入教堂內,裝飾華美的主建築內有著絡繹不絕的朝拜者,雖然一旁有一部分
的建築在整修,卻不損建築整體的雍容。看著前方標示著當年耶穌誕生之地,我忍俊不著
的想像著:「兩千年前,是否真的有位聖女在東方之星的祝福下在此產子呢?」我走入一座
安靜的禮拜堂稍作休息,想細細感受這種微妙的莊嚴感,卻聽見外頭人群細碎的聲響。此
刻的主誕教堂,似乎和安息日寧謐的伯利恆格格不入。
我約在午後一點多離開主誕教堂,打算趁著今日餘下的時間走訪希伯崙。
原先打算到教堂附近的巴士站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往希伯崙的巴士,不料卻碰了一鼻子灰
。只得走回早上下巴士的地方,尋找傳聞中的共享計程車排班點。此次在中東不少地方都
有碰過類似的共享計程車系統,基本的運作模式是計程車會有固定的路線,等到人滿了就
開車,每個人平攤車資。雖然計程車的排班點往往不好找,卻常常是不少地方交通最便利
的手法之一,而且也不用擔心被專載外地人的司機漫天喊價。在烈日之下走了接近一個多
鐘頭,我終於找到一處有著幾輛九人座廂型車並排的地方,向路旁的大叔表明我要前往希
伯崙之後,我便坐上廂型車靜待司機湊滿人。
過了不到半小時,司機便湊齊人數開往希伯崙。起初一路的交通還算順遂,但中途整條路
上的車卻全都塞住了。正當我臉上滿是疑惑,一旁的大叔拿出手機上的Facebook直播向我
解釋前方出了車禍。過了一陣子,前方的車流終於開始前進,過了不久便經過一處車禍現
場,讓我不禁想著:「今天真是什麼都遇見了」沒想到卻一語成讖。
廂型車緩緩駛進希伯崙,迎接我的是稍顯破敗的街景。
相比伯利恆,此處的街道似乎更顯凌亂,和井然有序的耶路撒冷形成強烈的對比。巴士緩
緩駛進停車場,我走到外邊的街道,不禁感到些許的迷茫。想著若有時間便在希伯崙古城
區閒晃,並一訪麥比拉洞(Cave of the Patriarchs)。麥比拉洞據傳是亞伯拉罕家族的墓
地,如今的猶太人在其所謂「列祖之洞」的聖地上上蓋了一座會堂。而對於同樣景仰亞伯
拉罕的穆斯林,此處抑是被稱為易卜拉辛清真寺(Ibrahimi Mosque)的聖地。兩方對此處
的歷史與所有權爭論不休,而希伯崙這座古城也因其聖地的名號深陷無盡的紛爭。
我順著路標走向易卜拉辛清真寺。安息日的希伯崙比起伯利恆更顯蕭瑟,沿途的街道門戶
緊閉,僅有少數寫滿阿拉伯文的傳單四散在街頭。不遠處的建築上還駕著鐵絲網,甚至可
見幾位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軍人,讓人不禁聯想起此地不時傳出的抗爭事件。我走進一處岔
路口,看著前方的景象驀然停下。只見前方有一群年輕的巴勒斯坦男子正對著遠處牆上的
以軍扔擲鐵罐及石頭,而鐵絲網另一方的以色列軍人則神情嚴肅地盯著這群男子。空氣彷
彿在兩邊緊張的情緒間凝結,我楞晃晃地看著前方的衝突,心中閃過無數複雜的思緒。以
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糾葛與衝突原只是課本上的抽象概念,此刻他們卻化成殘酷的真實
呈現在我的眼前。正當我默然地看著前方戲劇性的畫面,心中躊躇著是否該掉頭而去,一
位年輕的女子示意我走向她身旁。正當我湊近,一位說著流利英語的男子向我打了招呼。
那位男子向我解釋道他現年二十歲,出身於英國,數年前曾到巴勒斯坦,因為同情著當地
居民的處境便決定留在希伯崙。他用阿拉伯文向那群巴勒斯坦男子說了我的來意後,那群
男子便向我露出笑容,說道:「Welcome to Palestine」,我心中原先的緊張頓時煙消雲
散。那名英國男子接著領著我走向市集,解釋道在安息日多數商家都關了門,而居民與駐
守的以色列軍方之間的關係也常在安息日緊張起來。他說道:「你挑錯日子來巴勒斯坦了!
這裡的平日是更和平、多彩的。」(You come to Palestine at the wrong time! It is
usually more peaceful and energetic.)
穿過幾條街道後,那位男子和我說只要沿著這條路走便能看到清真寺了。我再次向他致謝
,並和他握了手致意。直到此刻我仍深深敬佩這位男子為一群素昧平生的巴勒斯坦人奮鬥
的精神。
我穿過略顯曲折、淒清的市集,傳說中的易卜拉辛清真寺與麥比拉洞近在眼前。
在市集的盡頭,通往清真寺的入口有處檢查哨。我的前方有數位巴勒斯坦人正準備通過哨
口,卻被以色列巡警嚴格盤查。正當我走進他們,他們便用著一抹複雜的微笑向我說到:
「Welcome to Palestine!」。輪到我過檢查哨時,我還忙著在背袋裡尋找我的入境卡,
巡警便對我說道:「過吧!我喜歡來自亞洲的人們。」(Well, you can go! I like
anyone from Asia!) 我詫異地通過了此處,心中被複雜的解脫感佔據:一方面對於能輕鬆
通過檢查哨感到如釋重負,另一方面又因為身為亞洲人的自己卻比當地居民更通行無阻感
到微妙。
穿過檢查哨,前方便是易卜拉辛清真寺,然而安息日的清真寺卻深鎖門戶。所幸清真寺隔
壁的猶太會堂仍對訪客開放。這座清真寺與猶太會堂或許正是兩個同出於黎凡特宗教糾葛
的縮影吧!這兩座相依的建築顯現了兩者間同樣對亞伯拉罕一脈的重視,作為兩教尊崇的
聖地,此處千年來的糾紛又何嘗不為兩造間輾轉歷史的縮影呢?我在會堂內沉默的思索,
感受著會堂內交織著此地歷史的幽然與憂然。
走出會堂外,管制區內的希伯崙可說是「三步一衛兵,五步一查哨」,四處皆是荷槍實彈
的以色列軍警。我走進猶太人的聚居地,頓時覺得此處的建築較希伯崙其他部分工整不少
。和耶路撒冷的古城區一樣,以色列政府似乎對於猶太區的維護好過阿拉伯區的維護不少
。看著前方一處為抗爭中的數位猶太死者所立的紀念碑,心中想道在抗爭中身亡的巴勒斯
坦人又何嘗不是此碑上所載的數十倍呢?這複雜的情緒在我心中盤旋,我理不清這是對死
者的憂傷還是對此處深沉的歷史與衝突的無奈。
回到麥比拉洞前,我尋思著該如何回到耶路撒冷。最後好不容易找到在一處檢查哨外的公
車站,我向哨內的女兵詢問公車的時刻,她也非常親切地用手機替我查詢時刻表,還讓我
帶了些她手邊多的麵包回去。在物價高昂的以色列,她的這些麵包成了我往後數日的救贖
。
在這千里外的異鄉,我作為一位外鄉人,卻比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更加自在。
當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諸多政策與鎮壓感到不滿時,他們給了我最深沉的微笑;當以色列
人戒心十足的盤查著巴勒斯坦居民時,我卻能輕易穿梭在檢查哨間。此處有千年間無數居
民共存的痕跡,有家園與聖地來回易主的矛盾,還有在抗爭中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的血淚
。走過城市不同的角落,我能感受存在空氣中的緊繃與沉痛,卻對其龐然的糾結與深刻感
到無能為力。我難以責備在苦悶的生活中仍願意歡迎我並給我深沉微笑的巴勒斯坦居民,
還有在艱困環境中奮力工作又為人親切的以色列人們。作為旁人,我似乎無力也沒有勇氣
去撼動這千年間由民族、歷史、與宗教交織而成的結,或許這正是我對那位英國男子感到
敬佩的原因吧!
或許我在錯誤的日子來到了希伯崙,但這卻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我暗自慶幸在安息日
來到巴勒斯坦。若我於平日抵達,或許我能享受聖地清真寺的莊嚴以及市集獨特的韻味,
但我卻永遠無法看見歷史、民族、與宗教篆刻在此地的深沉傷痛。
我想起藝術家JR所創作的 "face 2 face"。這位藝術家將巴勒斯坦人的臉孔貼在以色列一
面的隔離牆,又將以色列人的笑臉貼在巴勒斯坦那面的牆上,但雙方卻無法分辨彼此,好
似以幽默訴說此地紛爭的憂傷與無奈。當年見到這作品,只為其反思性的內涵驚嘆,卻未
查其背後向時空與歷史傳達和平的訊息。當初那面滿是人像的隔離牆早已今非昔比,如今
牆上斑斕多彩的塗鴉成了不少人來訪西岸的景點,不少小販甚至將伯利恆街邊兜售隔離牆
模型。我心中暗自想著這些居民看著撕裂自己生活的隔離牆成為景點與紀念品時,心中交
織的是何種滋味呢?
我乘上巴士回到耶路撒冷。古城的現在與過去被夕陽緊緊包裹,等待著日落與Shabbath後
重新開始的生機。
--
Tags:
旅遊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如何讓他愛上我...?... ?
By Lucy
at 2020-06-23T05:20
at 2020-06-23T05:20
武界部落-茶園、摩摩納爾瀑布
By Jake
at 2020-06-21T22:08
at 2020-06-21T22:08
武界部落-雲之故鄉
By Poppy
at 2020-06-21T22:02
at 2020-06-21T22:02
美加東自助行day12~蒙特婁鄉村初體驗
By Irma
at 2020-06-21T20:48
at 2020-06-21T20:48
新北九份 野事草店 純白色系清新茶館
By Linda
at 2020-06-21T18:53
at 2020-06-21T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