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酒吧一段關於東西文化的對話 - 瑞典
By Elizabeth
at 2015-11-23T03:49
at 2015-11-23T03:49
Table of Contents
無音樂網誌版:http://goo.gl/6dCsfn
旅行最樂的事,莫過於遇到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為自己的旅程留下個值得紀錄的故事。
這趟一個周末慕尼黑之旅,得天之幸,就讓我碰到了個非書不可的一段相遇。
周六的傍晚,身為一名在德國慕尼黑旅行的旅人,不到當地啤酒酒吧坐坐,體驗一下這兒
的飲酒文化,可說是太不盡責了。遂隻身一人往知名的 Augustiner Keller 走去。店員
見我一人,便打發我去地窖裡用餐;稱為地窖,我可不是瞎說,那是一道迴旋而下,僅容
得兩人擦肩相錯的階梯,走了也有六、七十階,終於到了盡頭,眼前一片豁然開朗。一張
能容十人坐的大桌,排成兩列,粗估這個空間坐上兩、三百人。
但怎麼可能讓我一個佔大桌位呢?於是又在店員的招呼下往一條小道走去,經過了料理區
,然後才到了陳列了四張桌子的小角,我便一個六人座的大桌子揀了個位子坐上。因為顧
客多,所以一些只有兩、三個人的散客,也被發派邊疆到了我所處的這個小角。
我左側坐了個老美,他對面是他的老美朋友。隨後又有三個洋人來了,分別坐在我的對面
、右前方和右側,他們就是這篇故事的主角,William、Eric和Julian。
當天徒步走了快七個小時,當下我只想快快用餐,用完餐就回旅舍休息,也就默默的點了
餐,然後端出最好的反社交行為──玩手機,企圖在這個吵雜的環境下獨處。
不料,就在我們這桌的啤酒送到之時,Eric一聲:”Hi! Where are you from?”(Hi!
你是哪來的?),我回覆了:“Hello! I come from Taiwan.”(Hello!我來自台灣。
)後,便開啟了我們當晚的對話。
William、Eric和Julian看起來也就二十五、六歲,但我這年過而立之年的亞洲人,硬是
比他們看起來不經世事。他們三個都是瑞典人,William在慕尼黑念書,其他兩人來造訪
他。有趣的是他們三人都在外地求學過,巧的是Eric和Julian分別在新加坡和香港念過書
,受過亞洲文化的洗禮,所以自然而然就聊起了我們對東西方異地的文化體驗。
從我怎麼看中國、如何分辨日、韓、港、台灣人,到瑞典和丹麥的愛恨情仇、芬蘭其實和
北歐其他幾國不熟,大大小小的事都聊開了。但有件事是他們特別和我提起的,Julian問
:「為什麼在課堂上,你們亞洲人都不舉手問問題?」William補了一刀說:「對呀!你
們上班不問,但你們下課就會跑去找老師問。」
這個體驗想必是Julian在香港交換學生期間遇到的,但我沒在香港念過書,也無法代表亞
洲人全體來回覆。我便回答:「我在台灣也會有一樣的問題,我就是不會問問題的那種學
生。我覺得在課堂上發問會顯得自己笨,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因為不懂才會發問,
而不懂就代表自己比起別人有不足之處。」
他們:「但不是本來就是不懂才要去學校學嗎?」
我回答道:「這我知道呀!但心態上就是無法調整過來,不單單是不想被人覺得笨;我還
會怕自己問的問題不好。」我笑著又說:「不過在國外生活的這幾年,我改善了這個習慣
。因為經歷太多歐洲人大聲發表他們的看法,很多我覺得是很蠢的看法,但他們還是不拒
捍衛自己的主張,為什麼我不也這麼做呢?」
邊談邊吃,不覺地兩、三個小時就這麼過去了。他們三個人的啤酒已過兩巡,我不勝酒力
,一杯一公升的啤酒就夠我肚脹了。William看了看錶,和其他兩人說道等會兒瑞典和丹
麥的足球賽要開始了,計畫另覓一間有體育轉播的酒吧看比賽去。聽到他們另有計畫,當
時又累又飽的我便和他們各別握了手道再見並祝福等下瑞典能夠打敗宿敵丹麥,為這段相
遇填上句號。
回到旅舍後,大字型攤在床上的我回憶那一段對話,心想文化差異就是這樣,若非傷害到
別的生命的權益,那就沒所謂的對錯;看過和體會過那之間的不同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那就是個人的事了。雖說我覺得我根本裡的儒家倫理中毒太深,很多習氣不是說想變就
能變的。
--
旅行最樂的事,莫過於遇到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為自己的旅程留下個值得紀錄的故事。
這趟一個周末慕尼黑之旅,得天之幸,就讓我碰到了個非書不可的一段相遇。
周六的傍晚,身為一名在德國慕尼黑旅行的旅人,不到當地啤酒酒吧坐坐,體驗一下這兒
的飲酒文化,可說是太不盡責了。遂隻身一人往知名的 Augustiner Keller 走去。店員
見我一人,便打發我去地窖裡用餐;稱為地窖,我可不是瞎說,那是一道迴旋而下,僅容
得兩人擦肩相錯的階梯,走了也有六、七十階,終於到了盡頭,眼前一片豁然開朗。一張
能容十人坐的大桌,排成兩列,粗估這個空間坐上兩、三百人。
但怎麼可能讓我一個佔大桌位呢?於是又在店員的招呼下往一條小道走去,經過了料理區
,然後才到了陳列了四張桌子的小角,我便一個六人座的大桌子揀了個位子坐上。因為顧
客多,所以一些只有兩、三個人的散客,也被發派邊疆到了我所處的這個小角。
我左側坐了個老美,他對面是他的老美朋友。隨後又有三個洋人來了,分別坐在我的對面
、右前方和右側,他們就是這篇故事的主角,William、Eric和Julian。
當天徒步走了快七個小時,當下我只想快快用餐,用完餐就回旅舍休息,也就默默的點了
餐,然後端出最好的反社交行為──玩手機,企圖在這個吵雜的環境下獨處。
不料,就在我們這桌的啤酒送到之時,Eric一聲:”Hi! Where are you from?”(Hi!
你是哪來的?),我回覆了:“Hello! I come from Taiwan.”(Hello!我來自台灣。
)後,便開啟了我們當晚的對話。
William、Eric和Julian看起來也就二十五、六歲,但我這年過而立之年的亞洲人,硬是
比他們看起來不經世事。他們三個都是瑞典人,William在慕尼黑念書,其他兩人來造訪
他。有趣的是他們三人都在外地求學過,巧的是Eric和Julian分別在新加坡和香港念過書
,受過亞洲文化的洗禮,所以自然而然就聊起了我們對東西方異地的文化體驗。
從我怎麼看中國、如何分辨日、韓、港、台灣人,到瑞典和丹麥的愛恨情仇、芬蘭其實和
北歐其他幾國不熟,大大小小的事都聊開了。但有件事是他們特別和我提起的,Julian問
:「為什麼在課堂上,你們亞洲人都不舉手問問題?」William補了一刀說:「對呀!你
們上班不問,但你們下課就會跑去找老師問。」
這個體驗想必是Julian在香港交換學生期間遇到的,但我沒在香港念過書,也無法代表亞
洲人全體來回覆。我便回答:「我在台灣也會有一樣的問題,我就是不會問問題的那種學
生。我覺得在課堂上發問會顯得自己笨,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因為不懂才會發問,
而不懂就代表自己比起別人有不足之處。」
他們:「但不是本來就是不懂才要去學校學嗎?」
我回答道:「這我知道呀!但心態上就是無法調整過來,不單單是不想被人覺得笨;我還
會怕自己問的問題不好。」我笑著又說:「不過在國外生活的這幾年,我改善了這個習慣
。因為經歷太多歐洲人大聲發表他們的看法,很多我覺得是很蠢的看法,但他們還是不拒
捍衛自己的主張,為什麼我不也這麼做呢?」
邊談邊吃,不覺地兩、三個小時就這麼過去了。他們三個人的啤酒已過兩巡,我不勝酒力
,一杯一公升的啤酒就夠我肚脹了。William看了看錶,和其他兩人說道等會兒瑞典和丹
麥的足球賽要開始了,計畫另覓一間有體育轉播的酒吧看比賽去。聽到他們另有計畫,當
時又累又飽的我便和他們各別握了手道再見並祝福等下瑞典能夠打敗宿敵丹麥,為這段相
遇填上句號。
回到旅舍後,大字型攤在床上的我回憶那一段對話,心想文化差異就是這樣,若非傷害到
別的生命的權益,那就沒所謂的對錯;看過和體會過那之間的不同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那就是個人的事了。雖說我覺得我根本裡的儒家倫理中毒太深,很多習氣不是說想變就
能變的。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法國旅遊景點情況
By Catherine
at 2015-11-22T23:12
at 2015-11-22T23:12
人生首次歐洲行的疑問
By Eden
at 2015-11-22T12:07
at 2015-11-22T12:07
哈茨山脈女巫小鎮火車之旅
By Damian
at 2015-11-21T13:28
at 2015-11-21T13:28
EuraiPass使用心得分享-法、德、奧、義
By Callum
at 2015-11-21T13:09
at 2015-11-21T13:09
Norway 挪威週遊
By Ophelia
at 2015-11-21T11:20
at 2015-11-21T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