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歸所-拉謝斯迪厄(La Chaise-Dieu) - 法國
By Adele
at 2019-03-26T21:23
at 2019-03-26T21:23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142580
對於「La Chaise-Dieu」的中譯其實非常掙扎要怎麼翻。主流的譯法是直接音譯成「
拉謝斯迪厄」;而Discovery知性之旅系列的《法國》將這座小鎮以字面上的意思直譯成
「天椅鎮」(法文中的「Chaise」為椅子,而「Dieu」則是天神)。
然而鎮名是由拉丁文「Casa Deo」而來,指的是「眾神之家(Maison de Dieu)」,
似乎翻成「神厝鎮」更接近原意,但又顯得過於俗氣且另類。
幾番思慮之下,決定採用音譯。希望不懂法文發音的讀者們,對於如此拗口的譯文,
能多見諒。
--
拉謝斯迪厄(La Chaise-Dieu)以拉謝斯迪厄修道院(Abbaye de la Chaise-Dieu)
聞名遐邇。
這是座人口流失得嚴重的中世紀小鎮,目前僅存600多人仍定居此地,但更多的人決
意將房子出售,遷至他鄉的居民。小鎮許多屋子不是空著,就是掛上「吉屋出售」的牌子
。
一年之中,八月大抵是小鎮人氣最旺的時候。一年一度的拉謝斯迪厄音樂節(
Festival de musique de La Chaise-Dieu)始於1966年,在匈牙利音樂家齊夫拉‧喬治
(Cziffra György)被授予法國國籍的前兩年所創立。
作為法國三大交響樂節(註1)之一的舉辦城鎮,拉謝斯迪厄彷若仍沉睡於中世紀的
氛圍中。
即便我們造訪的時刻的是仲夏七月,遊客也僅是三三兩兩。中央高地上的許多村莊美
得不像話,卻因交通不便而阻絕許多不諳法文或自駕的遊客。
真該慶幸於我的際遇。
搭乘觀光列車「發現號」(見此篇)來到拉謝斯迪厄站(Gare de La Chaise-Dieu)
,我們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能夠探索。
從車站走向鎮中心的路上,遠遠就能見到南哥德式(Gothique méridional,註2)
的聖羅伯隱修院教堂(Abbatiale Saint-Robert,註3)立於1082公尺的花崗岩丘陵上。
由小鎮東側聖羅伯路(Rue Saint-Robert)進入是最適合子台的了,或許來自中世紀
的古蹟對他而言還太過沉重,兒童遊戲場倒是對了他的胃口。法國重視兒童的程度由兒童
遊戲場設置的密度可見一斑,無論多麼了無生氣、人口外流多麼嚴重的村莊,仍有一方空
間保留給純真的孩童。
遊戲場上有幾個外地來的孩子,祖父母仍居住在拉謝斯迪厄,但父母已到更大的城鎮
工作,只有在假期時才會把孩子送回「鄉下」住。年齡相仿、語言相通,這些法國小孩和
子台很快就玩在一起了。孩子一旦玩在一起就像踩到口香糖一樣,很黏、很難帶開。
身為歷史控的父母眼看修道院就在一旁還不能進去,而且回程火車就在一個小時後出
發,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幸好對方的父母先行將小孩帶走,我們才能順利將子台從遊戲
器材「拔」走。
中央高原極端的氣候真令人大開眼界,剛剛晴朗無比的天氣,竟開始下起大雨。急忙
往個建築物的入口衝進去,意外進到修道院南哥德式的迴廊(Cloître)。這座迴廊建於
14世紀末,僅存兩道長廊讓世人們一窺當時修道院規模的盛大。
雨仍持續下著,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爬上通往聖羅伯隱修院教堂(Abbatiale
Saint-Robert)的階梯,來到這座以花崗岩興建的巨大神殿。
這座以無數花崗岩興建的巨大建築,是教皇克雷門六世(Clément VI,任期為1342
年至1352年)棺木埋葬之地。克雷門六世是亞維農第四位教皇,就任教皇後便表達了他希
望能葬在初為僧侶的教堂。他在1301年進入拉謝斯迪厄成為學徒,並待了六年,期間住持
亞克的雨果(Hugues d'Arc)十分提拔他,也是他的宗教生涯中最懷念的時光。教堂於
1344年開工,當克雷門六世於1352年死於黑死病時,教堂幾乎完工。
教皇將教堂的興建委託給雨果‧莫黑爾(Hugues Morel),當時他正在建造亞維儂的
教皇宮,於是分身乏術的莫黑爾又找來了幾位傑出的建築師協助:塞巴札的皮耶(
Pierre de Cébazat)和皮耶‧法爾夏(Pierre Falciat),在他們辛勤的工作下,終在
1378年完工。
教堂以石雕的聖壇屏(Jubé)分隔中殿與聖壇,是17世紀重新設計的十字架壇。上
方的十架苦像將耶穌受難的表情雕刻得栩栩如生,而兩旁則分別是聖母與使徒約翰的雕像
。
進入聖壇屏,可見克雷門六世由黑色大理石打造的石棺立於中央。
這座棺木已非原物。教堂在16世紀遭到胡格諾教徒的襲擊和破壞,17世紀時,法國本
篤會成員之一的聖莫爾會眾(Congrégation de Saint-Maur,自稱「莫里斯人(
Mauristes)」承諾重建這座曾被新教徒「嚴重褻瀆」的教堂,包括克雷門六世的棺木,
正是那時重建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中殿北邊外側的濕壁畫-死亡之舞(La Danse Macabre)。
1957年上映的《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是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最好的作品的之一:在黑死病肆虐歐洲的中世紀,一位騎士展開了與死
神同行的旅程,為了延緩死神奪取他生命的那刻,他提議與死神對弈。電影末了,死神拉
著騎士一行人在山丘上跳著舞,摻雜著毛骨悚然與莊嚴神聖的影像感受,在撞見這幅濕壁
畫時全湧了上來。
15世紀對於法國,甚至是全歐洲來說,是個艱難的世紀。瘟疫和戰爭奪走歐洲一半的
人命,神職人員無時無刻都在準備舉行喪禮,「死亡」這個主題不僅出現在掛在教堂裡的
畫作中,也大量出現在詩歌、文學和雕塑作品中。
這幅「死亡之舞」被證實是15世紀的作品,被分成三塊畫板和四根柱子,並分成三個
階段繪製。至於畫作則仍是未知。
畫面中的骷髏是死神的化身,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遇上死神一律無所可逃。只
是死神對某些人來說特別禮遇,即使要取走他的小命也是客客氣氣;便對某些人而言則是
毫不留情,速速取他性命以免他做垂死掙扎。
時間不早,婆婆催促著我們,別忘了還要趕上回程的火車呢!
走出教堂,天氣由雨轉晴。
藍得透亮的天空,掛著幾片擋不住刺眼陽光的雲。
剛剛為了躲雨,匆匆忙忙的衝進教堂,也沒仔細欣賞雄偉的立面。
退到修道院廣場(Place de l'Abbaye)上的噴泉後方,凝視這座被稱作「眾神歸所
」的修道院。
自1043年蒂爾朗德的羅伯(Robert de Turlande)創建修道院起,隨著僧侶、工匠、
農民、商人甚至是公證人的湧入,加上鄰近地區貴族贊助,漸漸形成了一座繁榮的城鎮。
無論是百年戰爭也好,抑或是胡格諾教徒的襲擊也好,都未能擊垮這座修道院。歲月待他
特別仁慈,縱使修修補補,倒了又建,仍有舊時風光。
只是再怎麼堅強總敵不過人口外流。
小鎮雖美,卻顯得寂寥。
婆婆提著幾袋從鎮上各家甜品店買來的特產向我們走來,炫耀的意味伴著推滿臉上的
笑容展露無遺,她醉心於糕餅師傅們卓越的手藝,每每滿足她那挑剔的味蕾。子台和JY則
是到冰淇淋店裡買了支最愛的草莓口味冰淇淋。
夏日的拉謝斯迪厄,多了點人氣,縱使有些短暫,店家仍殷切的招呼著觀光客。
火車早在我們抵達車站前就緒,等著所有乘客上車後便出發。「嗚」一聲響,火車啟
動了,經過一處可遠眺拉謝斯迪厄修道院的地方時,司機特地停下車,讓車上的瘋狂的觀
光客拍個過癮。
--
註1:法國三大交響樂節為拉謝斯迪厄音樂節(Festival de musique de La Chaise-Dieu
)、聖德尼音樂節(Festival de musique de Saint-Denis)和貝桑松國際音樂節(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musique de Besançon Franche-Comté)。
註2:南哥德式(Gothique Méridional),又稱土魯斯哥德式(Gothique Toulousain)
或朗格多克哥德式(Gothique Languedocien),是一種發展於法國南部的建築形式。 12
世紀,於法國南部盛行的阿爾比派(Albigeois ,又稱卡特里派(Cathare)或純潔派)
的興盛讓天主教會元氣大傷,在阿爾比十字軍後,阿爾比派雖被消滅,但許多建築急需重
建,南哥德式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興起的。
註3:「Abbatiale」指的是隸屬修道院的教堂,又譯作「隱修院教堂」。
--
對於「La Chaise-Dieu」的中譯其實非常掙扎要怎麼翻。主流的譯法是直接音譯成「
拉謝斯迪厄」;而Discovery知性之旅系列的《法國》將這座小鎮以字面上的意思直譯成
「天椅鎮」(法文中的「Chaise」為椅子,而「Dieu」則是天神)。
然而鎮名是由拉丁文「Casa Deo」而來,指的是「眾神之家(Maison de Dieu)」,
似乎翻成「神厝鎮」更接近原意,但又顯得過於俗氣且另類。
幾番思慮之下,決定採用音譯。希望不懂法文發音的讀者們,對於如此拗口的譯文,
能多見諒。
--
拉謝斯迪厄(La Chaise-Dieu)以拉謝斯迪厄修道院(Abbaye de la Chaise-Dieu)
聞名遐邇。
這是座人口流失得嚴重的中世紀小鎮,目前僅存600多人仍定居此地,但更多的人決
意將房子出售,遷至他鄉的居民。小鎮許多屋子不是空著,就是掛上「吉屋出售」的牌子
。
一年之中,八月大抵是小鎮人氣最旺的時候。一年一度的拉謝斯迪厄音樂節(
Festival de musique de La Chaise-Dieu)始於1966年,在匈牙利音樂家齊夫拉‧喬治
(Cziffra György)被授予法國國籍的前兩年所創立。
作為法國三大交響樂節(註1)之一的舉辦城鎮,拉謝斯迪厄彷若仍沉睡於中世紀的
氛圍中。
即便我們造訪的時刻的是仲夏七月,遊客也僅是三三兩兩。中央高地上的許多村莊美
得不像話,卻因交通不便而阻絕許多不諳法文或自駕的遊客。
真該慶幸於我的際遇。
搭乘觀光列車「發現號」(見此篇)來到拉謝斯迪厄站(Gare de La Chaise-Dieu)
,我們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能夠探索。
從車站走向鎮中心的路上,遠遠就能見到南哥德式(Gothique méridional,註2)
的聖羅伯隱修院教堂(Abbatiale Saint-Robert,註3)立於1082公尺的花崗岩丘陵上。
由小鎮東側聖羅伯路(Rue Saint-Robert)進入是最適合子台的了,或許來自中世紀
的古蹟對他而言還太過沉重,兒童遊戲場倒是對了他的胃口。法國重視兒童的程度由兒童
遊戲場設置的密度可見一斑,無論多麼了無生氣、人口外流多麼嚴重的村莊,仍有一方空
間保留給純真的孩童。
遊戲場上有幾個外地來的孩子,祖父母仍居住在拉謝斯迪厄,但父母已到更大的城鎮
工作,只有在假期時才會把孩子送回「鄉下」住。年齡相仿、語言相通,這些法國小孩和
子台很快就玩在一起了。孩子一旦玩在一起就像踩到口香糖一樣,很黏、很難帶開。
身為歷史控的父母眼看修道院就在一旁還不能進去,而且回程火車就在一個小時後出
發,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幸好對方的父母先行將小孩帶走,我們才能順利將子台從遊戲
器材「拔」走。
中央高原極端的氣候真令人大開眼界,剛剛晴朗無比的天氣,竟開始下起大雨。急忙
往個建築物的入口衝進去,意外進到修道院南哥德式的迴廊(Cloître)。這座迴廊建於
14世紀末,僅存兩道長廊讓世人們一窺當時修道院規模的盛大。
雨仍持續下著,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爬上通往聖羅伯隱修院教堂(Abbatiale
Saint-Robert)的階梯,來到這座以花崗岩興建的巨大神殿。
這座以無數花崗岩興建的巨大建築,是教皇克雷門六世(Clément VI,任期為1342
年至1352年)棺木埋葬之地。克雷門六世是亞維農第四位教皇,就任教皇後便表達了他希
望能葬在初為僧侶的教堂。他在1301年進入拉謝斯迪厄成為學徒,並待了六年,期間住持
亞克的雨果(Hugues d'Arc)十分提拔他,也是他的宗教生涯中最懷念的時光。教堂於
1344年開工,當克雷門六世於1352年死於黑死病時,教堂幾乎完工。
教皇將教堂的興建委託給雨果‧莫黑爾(Hugues Morel),當時他正在建造亞維儂的
教皇宮,於是分身乏術的莫黑爾又找來了幾位傑出的建築師協助:塞巴札的皮耶(
Pierre de Cébazat)和皮耶‧法爾夏(Pierre Falciat),在他們辛勤的工作下,終在
1378年完工。
教堂以石雕的聖壇屏(Jubé)分隔中殿與聖壇,是17世紀重新設計的十字架壇。上
方的十架苦像將耶穌受難的表情雕刻得栩栩如生,而兩旁則分別是聖母與使徒約翰的雕像
。
進入聖壇屏,可見克雷門六世由黑色大理石打造的石棺立於中央。
這座棺木已非原物。教堂在16世紀遭到胡格諾教徒的襲擊和破壞,17世紀時,法國本
篤會成員之一的聖莫爾會眾(Congrégation de Saint-Maur,自稱「莫里斯人(
Mauristes)」承諾重建這座曾被新教徒「嚴重褻瀆」的教堂,包括克雷門六世的棺木,
正是那時重建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中殿北邊外側的濕壁畫-死亡之舞(La Danse Macabre)。
1957年上映的《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是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最好的作品的之一:在黑死病肆虐歐洲的中世紀,一位騎士展開了與死
神同行的旅程,為了延緩死神奪取他生命的那刻,他提議與死神對弈。電影末了,死神拉
著騎士一行人在山丘上跳著舞,摻雜著毛骨悚然與莊嚴神聖的影像感受,在撞見這幅濕壁
畫時全湧了上來。
15世紀對於法國,甚至是全歐洲來說,是個艱難的世紀。瘟疫和戰爭奪走歐洲一半的
人命,神職人員無時無刻都在準備舉行喪禮,「死亡」這個主題不僅出現在掛在教堂裡的
畫作中,也大量出現在詩歌、文學和雕塑作品中。
這幅「死亡之舞」被證實是15世紀的作品,被分成三塊畫板和四根柱子,並分成三個
階段繪製。至於畫作則仍是未知。
畫面中的骷髏是死神的化身,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遇上死神一律無所可逃。只
是死神對某些人來說特別禮遇,即使要取走他的小命也是客客氣氣;便對某些人而言則是
毫不留情,速速取他性命以免他做垂死掙扎。
時間不早,婆婆催促著我們,別忘了還要趕上回程的火車呢!
走出教堂,天氣由雨轉晴。
藍得透亮的天空,掛著幾片擋不住刺眼陽光的雲。
剛剛為了躲雨,匆匆忙忙的衝進教堂,也沒仔細欣賞雄偉的立面。
退到修道院廣場(Place de l'Abbaye)上的噴泉後方,凝視這座被稱作「眾神歸所
」的修道院。
自1043年蒂爾朗德的羅伯(Robert de Turlande)創建修道院起,隨著僧侶、工匠、
農民、商人甚至是公證人的湧入,加上鄰近地區貴族贊助,漸漸形成了一座繁榮的城鎮。
無論是百年戰爭也好,抑或是胡格諾教徒的襲擊也好,都未能擊垮這座修道院。歲月待他
特別仁慈,縱使修修補補,倒了又建,仍有舊時風光。
只是再怎麼堅強總敵不過人口外流。
小鎮雖美,卻顯得寂寥。
婆婆提著幾袋從鎮上各家甜品店買來的特產向我們走來,炫耀的意味伴著推滿臉上的
笑容展露無遺,她醉心於糕餅師傅們卓越的手藝,每每滿足她那挑剔的味蕾。子台和JY則
是到冰淇淋店裡買了支最愛的草莓口味冰淇淋。
夏日的拉謝斯迪厄,多了點人氣,縱使有些短暫,店家仍殷切的招呼著觀光客。
火車早在我們抵達車站前就緒,等著所有乘客上車後便出發。「嗚」一聲響,火車啟
動了,經過一處可遠眺拉謝斯迪厄修道院的地方時,司機特地停下車,讓車上的瘋狂的觀
光客拍個過癮。
--
註1:法國三大交響樂節為拉謝斯迪厄音樂節(Festival de musique de La Chaise-Dieu
)、聖德尼音樂節(Festival de musique de Saint-Denis)和貝桑松國際音樂節(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musique de Besançon Franche-Comté)。
註2:南哥德式(Gothique Méridional),又稱土魯斯哥德式(Gothique Toulousain)
或朗格多克哥德式(Gothique Languedocien),是一種發展於法國南部的建築形式。 12
世紀,於法國南部盛行的阿爾比派(Albigeois ,又稱卡特里派(Cathare)或純潔派)
的興盛讓天主教會元氣大傷,在阿爾比十字軍後,阿爾比派雖被消滅,但許多建築急需重
建,南哥德式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興起的。
註3:「Abbatiale」指的是隸屬修道院的教堂,又譯作「隱修院教堂」。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請推薦丹麥 挪威 瑞典的旅行書
By Anonymous
at 2019-03-25T23:09
at 2019-03-25T23:09
法國巴黎迪士尼周邊住宿-2 Chambers-Disn
By Necoo
at 2019-03-25T04:18
at 2019-03-25T04:18
巴黎買菜去:傳統市集在路邊!
By Brianna
at 2019-03-24T02:20
at 2019-03-24T02:20
華友德瑞團11天
By Ursula
at 2019-03-23T23:58
at 2019-03-23T23:58
【2019 夏日諾曼地之旅】早鳥優惠倒數中!
By Oscar
at 2019-03-23T23:03
at 2019-03-23T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