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紀行--長江三峽(二) - 桂林
By Leila
at 2009-07-28T17:51
at 2009-07-28T17:51
Table of Contents
船駛離了酆都
航行約半小時
船內的播音員便通知我們:即將進入長江三峽的第一峽--瞿塘峽
河道在進入瞿塘峽時 瞬間縮窄了許多
入口的夔門關 宛如門神護衛一般雄偉地豎立者
再加上因河道變窄而加強的風勢
實在是為了這趟三峽壯遊起了一個極具氣勢的開頭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89&p=38
瞿塘峽的夔門關 事實上就是人民幣十元幣紙上的背景圖片!)
瞿塘峽指的是自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 到巫山縣大溪鎮的ㄧ段
全長約8公里 是三峽之中最短的一段 卻也以雄偉險峻而著稱
昔日的白帝城曾居高臨下 俯視著長江水 目送李白向東流盡
現今則已是水平視線即可觸及的景點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82&p=31
大壩興建完工後
其上游河段之水位因而上升
但由於此河道一部分作為容蓄水量的用途
因此在水位上升的幅度上 是充滿調整的彈性的
距離大壩最近的三斗坪水位最高可上升110公尺
然越往上游 上升幅度越少 瞿塘峽便僅上升約40公尺
夏季又為了蓄洪的緣故 因此又刻意調低水位
目前瞿塘峽的水位為155公尺
冬季水位最高則可達175公尺
下圖中河道旁有水位高度的標誌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88&p=37
而河道兩旁的岩壁下方有明顯的色差分界
以下褐色的部份是之前未調降水位前 所淹沒的部份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1&p=40
酈道元對於三峽的描述 突然浮現在我腦海中: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這樣重岩疊嶂的氣勢 隨著水位的上升
如今已難以感受
往昔激流中令人畏懼三分的灩澦堆
文化苦旅一書中賦予三峽詭譎莫測的風格
皆隨著大壩的興建 被一層厚重平靜 但充滿霸氣的水流所馴服了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3&p=42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4&p=43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7&p=46
江三峽的風采固然迷人
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 往往也是最令人難以親近的
此地的人文環境 可說是極為惡劣
兩岸群山遍佈 缺乏良田沃野
聚落只能在狹窄的山間盆地內侷促一隅地發展
對外的聯絡更是不易
居民要嘛便是選擇與世無爭 自給自足的清貧生活
否則就是透過與自然的頑強抵抗 掙扎地向外界透露出一點聲息
以往要將物資自河道運至垂直高聳的山壁上
皆有賴"縴夫"擔任其中要角
縴夫一般來說是不穿衣服的
乃因其所承負物之重 透過摩擦力
容易使衣服起火
其艱辛可想而知也
現今兩岸山壁上的古棧道
在靠近水面之處倏然沉沒 做了一個倉卒的結尾
彷彿也代表著
這些在廣大山河中 被遺忘的一群生靈
他們難以言喻的悲苦辛酸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01&p=50
在另一方面
上升的水位也營造了新的景點
應該是說 這些景點因水位上升而易達性增加了
長江位於巫峽的支流---大寧河 便是一例
我們在巫山縣城的河段下了郵輪
搭上中型遊船進入了大寧河
據船上同行的中國大陸遊客指出:
之前長江水位尚未上升時 大寧河是水可見底的
當然 當時也無法容納中大型的船隻進入
大寧河下游河段 素有小三峽之稱
在長江主流與大寧河交會之處
彷彿有一道結界
讓大寧河得以免受長江混濁水流之渲染
仍然保有最自然淺綠的色澤
風輕輕拂過所撩起的水光瀲豔
恰似一大片翡翠綠的絨地毯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12&p=61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14&p=63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17&p=66
大寧河的河道風光
雖未有如長江主流一般的剛直氣勢
但顯得更加袖珍精緻
山壁的線條也更具靈動性
江水在兩岸蔚然的山壁之間蜿蜒展開
整個畫面抹上了一派初春時翠綠的活潑氣息
在主流上航行時 江水與山壁則是呈現一幕黃褐色澤
相較之下感覺就沒那麼輕快了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86&p=135
長江三峽以及大寧河兩側的山壁
有大部分是以石灰岩層為主
儘管因為雨量不充沛 因此未形成如桂林一般的錐丘地形
但雨水依然透過溶蝕作用
在山壁的細微處刻劃出不同的景觀
山壁上的溶洞 放置著古時巴人所留下的懸棺
究竟這些厚重的石棺 是如何被放置在高約1000公尺的山壁上
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或曰當時水面是呈現較高的狀態
也有的解釋指出是透過繩索擺盪的方式將石棺嵌入洞內
不管如何 這些高懸的石棺都表達了與天界的碰觸 以及對死亡後永恆的追求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21&p=70
聞此地有一長壽村
坐落在1000公尺高的山壁上
居民過著自給自足 免受紛擾的生活
當地村民每個皆有90歲以上的高齡
身處在這樣和諧的天地景觀中
我可以想像那一種恬然自適的生活型態
到了大寧河的中段
我們又換成手划的小船 進入小小三峽
此段風光更為幽麗 然而因為前方河道水淺
因此我們僅遊了一小段便又打道回府
在回到主流的航程中
我被一座橫跨河道的大型人工建物所吸引
一座巨大的鋼骨橋樑 刺穿了原本寧靜祥和的天際線
原來這是即將聯通三峽與外界地區之高速公的路興建工程
中國大陸興建高速公路之狂熱 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這兒
在凡事講求競爭與開放的年代 高速公路似乎是開啟進步的契機
那些長壽村的人們 他們的看法會是如何呢?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35&p=84
--
航行約半小時
船內的播音員便通知我們:即將進入長江三峽的第一峽--瞿塘峽
河道在進入瞿塘峽時 瞬間縮窄了許多
入口的夔門關 宛如門神護衛一般雄偉地豎立者
再加上因河道變窄而加強的風勢
實在是為了這趟三峽壯遊起了一個極具氣勢的開頭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89&p=38
瞿塘峽的夔門關 事實上就是人民幣十元幣紙上的背景圖片!)
瞿塘峽指的是自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 到巫山縣大溪鎮的ㄧ段
全長約8公里 是三峽之中最短的一段 卻也以雄偉險峻而著稱
昔日的白帝城曾居高臨下 俯視著長江水 目送李白向東流盡
現今則已是水平視線即可觸及的景點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82&p=31
大壩興建完工後
其上游河段之水位因而上升
但由於此河道一部分作為容蓄水量的用途
因此在水位上升的幅度上 是充滿調整的彈性的
距離大壩最近的三斗坪水位最高可上升110公尺
然越往上游 上升幅度越少 瞿塘峽便僅上升約40公尺
夏季又為了蓄洪的緣故 因此又刻意調低水位
目前瞿塘峽的水位為155公尺
冬季水位最高則可達175公尺
下圖中河道旁有水位高度的標誌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88&p=37
而河道兩旁的岩壁下方有明顯的色差分界
以下褐色的部份是之前未調降水位前 所淹沒的部份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1&p=40
酈道元對於三峽的描述 突然浮現在我腦海中: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這樣重岩疊嶂的氣勢 隨著水位的上升
如今已難以感受
往昔激流中令人畏懼三分的灩澦堆
文化苦旅一書中賦予三峽詭譎莫測的風格
皆隨著大壩的興建 被一層厚重平靜 但充滿霸氣的水流所馴服了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3&p=42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4&p=43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897&p=46
江三峽的風采固然迷人
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 往往也是最令人難以親近的
此地的人文環境 可說是極為惡劣
兩岸群山遍佈 缺乏良田沃野
聚落只能在狹窄的山間盆地內侷促一隅地發展
對外的聯絡更是不易
居民要嘛便是選擇與世無爭 自給自足的清貧生活
否則就是透過與自然的頑強抵抗 掙扎地向外界透露出一點聲息
以往要將物資自河道運至垂直高聳的山壁上
皆有賴"縴夫"擔任其中要角
縴夫一般來說是不穿衣服的
乃因其所承負物之重 透過摩擦力
容易使衣服起火
其艱辛可想而知也
現今兩岸山壁上的古棧道
在靠近水面之處倏然沉沒 做了一個倉卒的結尾
彷彿也代表著
這些在廣大山河中 被遺忘的一群生靈
他們難以言喻的悲苦辛酸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01&p=50
在另一方面
上升的水位也營造了新的景點
應該是說 這些景點因水位上升而易達性增加了
長江位於巫峽的支流---大寧河 便是一例
我們在巫山縣城的河段下了郵輪
搭上中型遊船進入了大寧河
據船上同行的中國大陸遊客指出:
之前長江水位尚未上升時 大寧河是水可見底的
當然 當時也無法容納中大型的船隻進入
大寧河下游河段 素有小三峽之稱
在長江主流與大寧河交會之處
彷彿有一道結界
讓大寧河得以免受長江混濁水流之渲染
仍然保有最自然淺綠的色澤
風輕輕拂過所撩起的水光瀲豔
恰似一大片翡翠綠的絨地毯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12&p=61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14&p=63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17&p=66
大寧河的河道風光
雖未有如長江主流一般的剛直氣勢
但顯得更加袖珍精緻
山壁的線條也更具靈動性
江水在兩岸蔚然的山壁之間蜿蜒展開
整個畫面抹上了一派初春時翠綠的活潑氣息
在主流上航行時 江水與山壁則是呈現一幕黃褐色澤
相較之下感覺就沒那麼輕快了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86&p=135
長江三峽以及大寧河兩側的山壁
有大部分是以石灰岩層為主
儘管因為雨量不充沛 因此未形成如桂林一般的錐丘地形
但雨水依然透過溶蝕作用
在山壁的細微處刻劃出不同的景觀
山壁上的溶洞 放置著古時巴人所留下的懸棺
究竟這些厚重的石棺 是如何被放置在高約1000公尺的山壁上
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或曰當時水面是呈現較高的狀態
也有的解釋指出是透過繩索擺盪的方式將石棺嵌入洞內
不管如何 這些高懸的石棺都表達了與天界的碰觸 以及對死亡後永恆的追求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21&p=70
聞此地有一長壽村
坐落在1000公尺高的山壁上
居民過著自給自足 免受紛擾的生活
當地村民每個皆有90歲以上的高齡
身處在這樣和諧的天地景觀中
我可以想像那一種恬然自適的生活型態
到了大寧河的中段
我們又換成手划的小船 進入小小三峽
此段風光更為幽麗 然而因為前方河道水淺
因此我們僅遊了一小段便又打道回府
在回到主流的航程中
我被一座橫跨河道的大型人工建物所吸引
一座巨大的鋼骨橋樑 刺穿了原本寧靜祥和的天際線
原來這是即將聯通三峽與外界地區之高速公的路興建工程
中國大陸興建高速公路之狂熱 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這兒
在凡事講求競爭與開放的年代 高速公路似乎是開啟進步的契機
那些長壽村的人們 他們的看法會是如何呢?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bearsmemory&b=74&f=1528318935&p=84
--
Tags:
桂林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不推->(雄獅)昆大麗+香格里拉八日遊 飲食篇
By Edward Lewis
at 2009-07-27T11:38
at 2009-07-27T11:38
北京景點-十渡
By Caroline
at 2009-07-26T16:43
at 2009-07-26T16:43
推薦的旅行社...
By Eartha
at 2009-07-10T19:30
at 2009-07-10T19:30
中國自助旅遊
By Jacky
at 2009-06-29T03:00
at 2009-06-29T03:00
桂林寄明信片
By Bennie
at 2009-06-27T00:09
at 2009-06-27T00:09